《大明领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领主- 第7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现在后来来的,或者第二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们,或者跟随父辈经历过新秦国建国过程的那些三十来岁的第二代新秦国人,还没有完全成长起来,这些大多还在下面奋斗呢,相比他们的单纯或者默默奋斗,从外面来的有才有能力的汉人,从华夏帝国后来的来的年龄在二十五岁上下,在三十五岁上下的汉人们要多的多,这些很快适应了这里的模式和生活,战斗方式,崛起的人不少,在文官行列里面不少,在汉人团里面也不少,在水师里面也不少,像张远就是一个典型。

    吴可敬还在汇报,表扬了新定州,又说了一气新定阳州,对于运河的开通表示祝贺,并且期望新定阳州再接再厉,尽快建设好运河,利用运河的商业能力和战略功能,限制西班牙人的发展,虽然前面的协议被迫丢了委内瑞拉和秘鲁,不过能拥有哥伦比亚和巴拿马南面的土地,可也代表那些殖民者正式承认了新秦国和新秦国的海外领地,这个意义非同反响。

    ”殿下,这证明我们在这里的奋斗再不是无意义的奋斗了,我们得到了西方人的承认,我们现在属于西方人阵营里面的一个国家了,只要我们遵从西方的办事规则,我们以后即便和其他国家有摩擦和战争,我们也会从谈判上或者其他方面,比如商业方面来解决问题,我们不能再打战了,我们来这里的两代人,其中我们的下一代基本上损失了,现在站在这里的有几个我们的第二代人?有的也是很少或者还小,他们现在已经和我们大部分的第三代人一样的年龄,正在成长,所以我想,我们应该做到和西方和解,和英国和解,以赢得和平发展的时间。“

    ”不可,首相大人,王储殿下,国王陛下,如果英国人有和解的意思,那么他们就会缓和同我们的海上贸易,就不会限制我们,也不会大兵压境,半年多封锁我们,现在他们一定也坚持不住了。

    我们虽然艰难,但我们光脚不怕穿鞋的,相比我们的损失,英国人的压力更大。

    他们近三万条战舰和三万条商船在港口或者大海上,他们一天所需要的物资和维持的费用,是我们的二十倍。我们能坚持下来,我们有优秀的海军将领,我们有坚持防守的优秀的陆军将领,我们的国力维持不需要太多资源,但英国人不行,西班牙人不行,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坚持下去。

    只要武南能再次突破敌人的防御,重创敌人的舰队,哪怕消灭敌人两支超级舰队,英国人就会像上一次一样妥协,我们至少也能赢得两年的发展时间,所以我的意见是——抗下去,英国虽然大,但相比我们来说,他们大有大的坏处。“

    他的话让吴可敬皱起了眉头,没有李亚的新秦国谁都没有那个威信压住谁,他虽然是李亚的左膀右臂,威信也不小,可和扫天雷,金林这两个功勋老将相比,他就功勋就不太令人信服了,赵帅是外来者,和他们这帮人混得不错,但也是不错而已,在这方面军官团还是很排外的,先加入的和后加入,庄林和武南是后来崛起的,军官团军官,他们各自却不是很熟悉,宋清和吕方也各自不熟悉,而金林和扫天雷这两个元老虽然威信不小,但不动他们的陆军利益,他们谁也不管。

    也就是说陆军现在我谁也不看,谁也不管,只管我的地盘,他们两个坐镇哪里,也不管海军同上面王室的意见相左,他们陆军也没有什么要做,军官团还有一个老人罗左,比赵帅要低一些,崛起于金林后面,比武南和庄林他们又要威信高一些,但人家也是自己管理自己的一盘,不管海军同王室甚至同内阁的事情。

    也就是现在陆军不怕自己没有存在感,他们也自愿降低身份和地位,做他们的本职工作,不加入权利和路线斗争,这让海军的一帮人,应该说两帮人感到很无奈,这两帮人也联合不起来,造成这个原因的是李亚的这个人的眼界没有那么高,同时老了也不想管事了。

    赵帅和吴可敬现在联合起来,陆军又不掺和,于是现在新秦国的形势就是这样。

第1622章 华夏帝国也危机() 
庄林的提议遭到了吴可敬的批评和强烈抨击,然后庄林和吕方两个人大力辩驳,而武南也不知道考虑什么,当庄林寻找体制内的同盟的时候,武南犹犹豫豫的,而宋清则坚决站在他这一边,因为宋清其实也是庄林提拔起来的,虽然他在金林手下办事情,武南对他的推荐和提拔也有功劳,但先前的同盟里面,武南显然比较孤立,而且刚刚调回来接替宋清的也是宋清提拔起来的金启顺。

    所以早就在水师舰队里面担任后勤总管的庄林显然走的要比武南稳当,并且号召力比较强大,武南长期在外,在内需要寻求盟友,就只能寻求吴可敬了,这是下来庄林和宋清仔细想过今天的会议以后得出的结论。

    在会议上,吴可敬继续汇报,而武南可耻的支持了吴可敬,按照他的话来说,我们只能暂时退让了,英国人的数量优势太厉害了,必须得退让,亚速群岛本来是限制英国人和沟通南北大西洋的新秦国的海外领地和同华夏帝国的海上贸易通道的,可这个通道由于华夏帝国现在内部混乱不堪,没有一个严格的战略目标,对新秦国的支持已经出现了断层,又因为他们同新秦国的联系几乎切断了,使得他努力维持这条线路已经没有多大价值了。

    这说的有些道理,却暴露出他的恐慌和疲惫,是啊,谁能在敌人近一千艘战舰的围攻下,坚持这么长时间,却看不到胜利的希望面前不崩溃?

    重要的是他无法得到新秦国有效的支持,费力开通的运河通道却因为华夏帝国的混乱而导致变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运河的战略改变是庄林发起的,耗费了很多的精力和资源,却最终使得这种战略倾斜导致英国人提前缓过劲来,并且还制造了一个敌人,西班牙人。

    他甚至拿这件事情来公里庄林,使得他们这一批新秦国的功勋元老,新秦国的下一代领导者变得陌生和隔阂。

    而张思远还不能被他们这群人看到,本来划分给武南,又因为张思远先前是服务于庄林的水师后勤部门的,属于陆战队系列,这可以说沾上了陆军,水师后勤部门,然后又到吕方手下镀金,累功升迁,根本不是他的人。

    主要是张思远的层次太低,还有就是功绩并不能影响大局,武南被英国人包围的心烦气躁,失去了先前的冷静,因此对于张思远是不闻不问,现在张思远可是他手下的一支分舰队,他也只是让副官和手下参谋通过以后,他签字就行了,他们没有去发掘和关注下面,他关注的是上层新秦国的动静,想要重返上层。

    他已经认识到自己离开中枢太久了。

    不说是新秦国,现在的华夏帝国也不是很风光,因为张强的那些儿子们虽然也有些本事,可就是没有张强带队伍的本事,理想是好的,想法也有,但就是想法太多了,而且华夏帝国太庞大了,远到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海外领地,陆上领地更是靠着北冰洋的西伯利亚,同大清国接壤,同时又同战斗民族俄罗斯接壤,又同中东的反复小人奥斯曼帝国接壤,还同波斯帝国接壤,大的很。

    在张强在的时候是不断吞并和和消化的过程,老大在的时候是消化后期的过程,当老二当了王储并且成为首相以后,却开始内斗了,老二同老大的心腹们内斗,老三旁观,老四远走,后面那些儿子们一个成气的都没有,作为帝王之家,却学歪了,成了明朝的木匠皇帝,搞什么艺术去了,不是明末史学研究,就是大清败亡研究,就是华夏帝国崛起同西方殖民者从远东退出的研究,要不就是玩复古,玩唐诗,玩各种其他的东西,以前老三样搞过,后来摆正了心态。

    到了老三出任帝国皇帝的时候,老二退休不理朝政,老大已经过世了,老四也刚刚从二十年逃亡中拯救出来,在何好乐的保护下当一个傀儡王储,过了半年才正式成为新秦国国王。

    如今老三的大儿子王储,老二的大儿子首相,这搞的下面的人很是反感,于是希望王储把首相交换给大臣们,大臣们早就是第三代人了,对于皇室不是太买账了,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想法。

    于是内阁和皇室的权利之争又返回了明朝的时期,不过没有明朝时期那么惨烈而已。

    并且英国人也不老实,和西班牙人在印度那边搞事情,同华夏帝国搞摩擦,张强当初定下的战略流下印度不占领和同化就是因为他知道光国内这些地盘就够他们祖孙三代搞的了,要消化,要带领华夏帝国崛起,因为华夏帝国离开科学和发展最前沿很久了,提升自己的内功,但现在看起来对英国人和西班牙人还是太容忍了。

    当初搞个西班牙人过来分印度就是为了暂时牵制英国人在印度乱搞,让他们两家打过大海战的西方国家自己玩,他们打生打死是他们的事情,这边正好可以利用几十年时间稳定和消化那些过多的总督区。

    现在总督区除了西伯利亚和澳洲那边,基本上沿海的领地和东南亚都消化差不多了,中亚还有些不好消化,因为俄罗斯同奥斯曼帝国每天打战,不休不止的,很乱,使得这边的中亚总督区还是总督区,虽然已经名义上取消了总督区了,可实际上总督区还是总督区,并没有把它们的经济同华夏帝国合起来,要说消化的好,也就后世的西域和哈萨克斯塔,蒙古这几个地方消化的差不多了,汉人的天下。

    经济提升也很快,在内陆的经济高速发展缓慢以后,这些地区,边缘的地区的新并入的总督区发展提速,也很快发展起来,还带动了西伯利亚的中泊利亚发展起来,辐射到了西西伯利亚,东伯力亚因为太遥远和靠近北冰洋,太冷的缘故,发展还是缓慢,还是犯人和罪犯的流放地。

    而澳大利亚那边,沿岸发达的地区发展也不错,华夏帝国的文化影响以及汉人移民对华夏帝国的向心力还是可以的,这样看来在实际控制和凝聚的地盘上比起华夏帝国占领下来的地盘要小一些,那些真正消化了的地盘才是华夏帝国的真正的地盘。

    华夏帝国皇室第四和第五代皇帝的任务就是搞定这西边缘地区,可也不好搞,这是个时候,因为发展开始变缓慢,造成了一些第四和第五代的,甚至第三代的官员和大臣们开始有了惰性和异心,于是第三代皇帝的任务变成了清理这些异心的大臣和一些野心家和图谋不轨者。

第1623章 负重前行() 
国王御前会议不欢而散,也暴露出了新秦国现在国内的矛盾,先前是雇佣兵,外籍百姓同汉人百姓,同新秦国的矛盾,现在是王国重臣们对于国家是融入西方,向西方妥协,还是继续担负责任为了华夏帝国在西方增加自己的影响力而负重前行?

    现在的局势是王储和首相觉得应该缓和同西方的关系,向西方人妥协,尤其是向英国人妥协,同时他们还有海军重臣武南的支持,御前禁卫军何好乐中将的支持。

    御前禁卫军现在拥有三个汉人团,五个雇佣兵团,一个陆战队团,也就是说在这几年中,四王子很好的增强了自己的实力,在新秦国本土来说,他拥有的兵力已经占本土守卫兵力的四分之一了。

    本土守卫兵力汉人团十个,总共分为三个旅,分别驻扎比邻半岛,宝岛县城,主岛。

    其中驻扎主岛的是扫天雷的嫡系部队,一个旅;驻扎比邻半岛的是陆战队一个汉人团,以及禁卫军一个汉人团;以及一个汉人旅旅部。

    禁卫军汉人团是为了守卫旧有的王宫,是四王子刚来的时候建立的,现在四王子和王储,以及帝国的中枢都搬到了地盘比较大的宝岛县城外面,王宫也重新建设了。驻扎在宝岛的一个汉人团旅部,一个汉人旅,是王国的宝岛守卫部队。

    而还有一个团分开驻扎在靠近加拿大的两个半岛上防御加拿大的英国人冒险者们,哪里还有一支实力强大的海岸警备队,大约也是一个团,不过差不多是雇佣兵和汉人团掺和起来的部队,大都是临近退休的军官和士兵。

    往回来,本土驻扎着在重新整编过后的在秘鲁和委内瑞拉丛林里面战斗过的雇佣兵团,以及在巴拿马战斗过的雇佣兵团,还有从亚速群岛,摩洛哥基地撤回来经历过战斗的雇佣兵团,这些雇佣兵团经过整编以后,总共有八个雇佣兵,团。

    都是一些精锐,同时还有三个雇佣兵旅旅部。剩下的一个雇佣兵团团就是长期没有出动的一直驻扎在本土的雇佣兵团团,恰好也是十个雇佣兵团团。

    也就是说本土守卫总共有十个汉人团,十个雇佣兵团,五个陆战团,但禁卫军的这些兵力数量上并没有包括进本土守卫兵力里面,是何好乐重新张罗的兵力,兵力大部分来自曾经跟着他营救过四王子的先遣队和雇佣兵团,汉人团,以及后来从后面来的一百多万汉人中挑选的人手。

    这里说的汉人团,其实包括了汉人旅里面的其他部队,比如骑兵团,炮兵团,岸炮团,海岸警备团的编制,只是因为他们都是纯粹的汉人编制,所以称之为汉人团,这里的汉人团不是其他地方的纯粹的步兵编制的汉人团,而是说因为这些编制里面的人都是以团为编制,都是汉人,所以称之为汉人团。

    说道雇佣兵,团,也是如此,因为总共有三个汉人旅,三个雇佣兵旅,一个陆战旅,一个海岸警备队旅,海岸警备队旅下辖两个团,而且这两个团,人数方面多一些,并且大都是汉人同其他外籍人混编的,所以海岸警备队旅不说是汉人或者雇佣兵。

    而这些兵力之中没有何好乐指挥的禁卫军的一个汉人旅,一个半的雇佣兵旅,以及一个陆战团。

    李亚对于国王这样扩编军队,掌握军队的做法早就颇有微词了,并且这些军队还不从事战斗,就是为了保卫他,占用了不少军费,也幸亏国王没有要海军战舰舰队,要不然这简直就是国中国了。

    然而现在李亚退隐,不理世事,吴可敬马上跳出来和武南搭上线了,使得新秦国的局势变得微妙并且紧张起来了。

    也就是说新秦国也陷入了上层官员之间的矛盾中,对英国人人持续长期封锁和压力的准备妥协退让了。

    而远在摩洛哥基地的张思远他们则继续同英国人战斗着,即那次袭击了敌人的最为狭窄的直布罗陀海峡口以后,他们已经休整了半个月时间了,兵力仍然不够,战舰补充不可能,因为敌人的封锁太严密了,根本补充不上。

    而且新秦国高层现在正在犹豫和斗争之中,武南一边同英国人抗衡,一边想要调回本土中枢,所以也无心反抗英国人,更不会操心他下面的舰队的死活,他现在已经走火入魔了。

    而真正令人感到压抑的是武南的心腹,他曾经的副官萧南,萧南一边担任基地的陆军都师,一边关注着局势,每天电报往来,他收到了不少王国国内的消息,武南调回去,他当然高兴,他能高升了,不过武南显然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因为从来没有联系过他,自从被再次封锁以后,他们长官和副官之间就没有再联络,于是他感到了被冷落的孤寒。

    新秦国上层的权利斗争使得各地的运转出现了一些迟滞,很多该到达的补给没有到达,很多该出去的运输舰队因为上面没有批文,所以滞留在港口,很多舰队因为上面没有命令返航,只能逗留在大海上,等上面的电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