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领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领主- 第5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相比北欧小国,在十七世纪同华夏大明打交道的荷兰人,四十年以后,重新回归亚洲,远东地区,他们可是真正的商人。

    至少现在的18世纪,他们还不至于像后世那样变成一个西欧可有可无的小国,大航海时代结束,殖民时代开始,他们的实力还没有堕落到不堪的地步,虽然他们在大航海时代在远东被华夏帝国打的溃不成军,和英国,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等一起败逃出亚洲,太平洋和印度洋,后来只能在印度洋和非洲哪里殖民了。

    和西班牙,英国,法国在非洲大陆打的不可开交,在加勒比海还占据一定的优势。

    不过他们这次来的舰队规格也不够,而且是军事舰队,张强只是安排了阮天和广东州的州长接待他们,然后他们在哪里设立了自己的商馆,开始做生意,和西班牙人一样,这是一支探路的舰队,并不是做大生意的商队,根据军情司的情报,他们只是来探路,于是张强也就不管他们了。

    但下面的商业部还是拿出了很多心思同他们打交道,一口气卖给他们二百艘海岸水师警备队退役的从二百吨到三千吨的战舰和商船,初期缴获五十艘,他们用他们船上的商品加一些他们这次从欧洲兑换的华夏帝国的华夏元货币交易,等他们再次从欧洲回来,他们再购买剩下的一百五十艘船只。

    (本章完)

第1123章 华夏帝国的总代理商() 
    荷兰来的客人在华夏帝国呆了三个月时间,花光了他们所有的钱和带来的商品,大部分钱用来购买华夏帝国的退役的风帆战舰,这些风帆战舰在他们看来还是很厉害的,他们的船身还是木头加了铁皮的,只是初级的风帆铁甲战舰,吨位也在两千吨上下,但华夏帝国的这些战舰铁皮很厚,里面还包裹着厚厚的樟木,即便是几百吨的战舰,也是很厉害的。

    先前吃过这种战舰的亏,看到这种战舰的升级版,而且是升了好几级的战舰,高桅杆,挂斜帆,上帆,里面的龙骨都是精钢打造的,他们可打造不出这样的龙骨,没有那个技术啊,连西方的英国和西班牙的龙骨都是木头龙骨加上铁环箍紧的加强筋,而且铁骨上还连接着至少儿臂粗的支撑柱子,肋骨也是手臂粗的精钢,很多地方都加装了精钢护甲,这样先进的战舰哪里找啊。

    于是他们买了二百多艘,从几百吨到三千多吨,只不过华夏帝国不提供他们的炮塔火炮,看起来很厉害的样子。

    不是荷兰人不了解欧洲行情,欧洲的船只和战舰的发展,而是现在欧洲除了西班牙和英国,没有那个国家愿意花那么多的钱制造铁甲战舰,尤其是吨位大的铁甲战舰,一个理由,造不起,现在到处都在打战,陆地上的战斗逼海上的战斗打的更加凶。

    海上也只有荷兰还在拼命挣扎,西班牙正在缓慢恢复实力,并且越来越厉害,英国因为先前折损太厉害,国内又闹哄哄的,也没有什么安心的,因此海上势力只是在追赶西班牙,质量是有了,但没有西班牙的数量。

    西班牙被打败过一次,咬着牙也要追赶英国,因此造了不少巨舰,好看,坚固,但实在是太旧了,因此花钱不少,不过数量上看起来挺吓人的,而且同华夏帝国在远东失败以后,西班牙的战舰改进了不少,二三级战舰都是铁甲战舰,还有铁骨,铁甲战舰,这次西班牙人回去以后,从华夏帝国购买了不少蒸汽机小样,以及不少蒸汽机实验性战舰,舰队实力进一步提高,而且他们开始仿造,改进,重新建造自己的战舰,同华夏帝国订购的上千台蒸汽机小样更是提升他们战舰速度和性能的法宝。

    这些事情有的荷兰知道,有的不知道,但就算知道,对于精打细算的商人王国来说,还是不想购买那么庞大,吨位高,防护力强的西班牙战舰,这次能在华夏帝国捡便宜,花不多的钱就能购买那么多在现在来看,西方都是很先进的战舰,他们很是高兴。

    对于商人来说,能买到的就不会自己建造,这是商人的本性,自己建造还得研究,那么多研究费用,他们也不想白白投入进去。

    在商业上他们是很有能力的,但是在家国的事情上,荷兰的商人们还是很短视的,至少他们没有看到蒸汽机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了蒸汽时代,至少是一只脚踏了进来。

    庞大的舰队,他们认为的战斗力强大的舰队在华夏帝国呆了三个月时间,就带着五十艘他们认为的先进战舰回国了,用了三个月时间,顺着季风回到了荷兰,然后他们开始采买荷兰的商品,于是很多商队开始准备,集结了庞大的一百艘商船,跟随着护卫的三十艘战舰再次返航华夏帝国,他们要去再次打开那个古老的市场。

    先前的那五十艘船只让他们卖了一个不错的价格,至少这次出去的每一家入股的商人们都赚了近几百万荷兰盾,于是又是三个月时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高级代表,率领舰队返回了华夏帝国,在交割了剩余的一百五十艘战舰以后,又收了五百艘蒸汽明轮船,他们觉得这样的船只在几乎全是水道的荷兰是很有作用的,然后又收够了二百艘存在华夏帝国海岸警备队港口和船坞里面的旧的那些风帆船,这些可以回去卖给那些去北海打鱼的渔夫和商人们,这些船只吨位大,而且保养的不错,即便是保养的不好的,也是比荷兰人自己的船只要好。

    然后他们在这里卖出了荷兰的商品,获利十几亿荷兰盾,这下赚大发了,再次购买华夏帝国的特色商品,好看的镜子,很香的香皂,白花花的精盐,白花花的绵白糖,豪华的马车,古色古香的东方马车,方便使用的东方马车,还有各种东方农具,以及东方铠甲,铠甲是华夏帝国早就淘汰了的,只是商会回炉以后,抛光,重新上色以后放在货架上的,专门针对这些西方商人。

    这是张强出的主意,现在的西方还是对铠甲有着莫名其妙的钟爱,收藏还是使用,他们都喜欢,然后是华夏帝国无尽的库藏武器装备,火绳枪,燧发枪,火绳枪不多,因为早就不用了,燧发枪部队退役的近八百万士兵使用过的,至少有五百万没有处理,这次一次就卖给了荷兰人五十万件。

    这简直就是倾销,但也不是没有用,因为给华夏帝国带来了近一百亿华夏元的收入,黄澄澄的西班牙金币,银灿灿的荷兰盾银币,很多都被收入了钱号的金库和银库,然后马上换成了华夏帝国储藏的金银,华夏帝国又可以发行更多的华夏元纸币,来掠夺世界各地的财富了。

    很快,荷兰人又满载而归,为了显示自己的友好,华夏水师舰队的第三舰队一路护送,到达了印度洋的非洲角,才回返华夏帝国舰队驻地马六甲海峡。

    而一些华夏帝国的商人代表团带着自己的货物,跟着他们回到了荷兰,去哪里建立华夏帝国的商站去了。

    一年来华夏帝国同西班牙,英国,荷兰的交易额不断上升,华夏帝国的商品,通过他们开始畅销欧洲和西方各地,甚至到达南美洲和北美洲,非洲等地。

    这一年就让华夏帝国增长了一千亿的华夏元财政收入,华夏帝国今年的财政收入是五千亿华夏元,然后偿还了先前的一部分欠账,一千二百亿华夏元,华夏帝国的欠账从几百万亿跌落到了仅仅有一百万亿的负债,终于快把先前因为占领西伯利亚,经营西伯利亚,占领中亚,西域,东南亚,还有围剿英国的印度周围的一些山区,沙漠,平原,草原,各地移民,补贴总督区,建设华夏帝国核心区等等付出的成本一点一点的快抹平了。

    付出的成本还不止如此,还有对华夏帝国各个地方农业的补贴,对于移民的补贴,对于科技研发的补贴,各个年份更换武器装备,裁撤军队,打造新式战舰,以及同周边各个势力的大小战争付出的成本。

    还有贷款给土耳其几百亿华夏元,贷款给阿尔沙夫王朝的几十亿华夏元,贷款给大清帝国的几百亿华夏元,贷款给土耳其的上千亿华夏元,还有最大的贷款客户,俄罗斯,几千亿华夏元。

    俄罗斯的几千亿华夏元,通过十年之间不断的贷款支援,从俄罗斯收回的却是每年短短几个亿的款项,后来的俄罗斯直接用各国抢来的物资来支付,还有各国的矿产资源,各国的黄金,白银,珠宝,人口,以及支援俄罗斯的每年的上百亿的粮食都是付出,俄罗斯开头十年是直接负还债,也就是每年没有还掉多少,还倒欠华夏帝国几个亿的款项和物资,华夏帝国拥有了那些矿场,还得自己投资,建设,然后给俄罗斯税收,之后从掌握的税收里面每年拿掉利息和一定的款项,然后将剩余的给俄罗斯使用。

    可以说到现在,俄罗斯被华夏帝国建设起来了,但俄罗斯实际上整个国家都卖掉,卖掉他们一百个都不够偿还华夏帝国的欠款的。

    这点欠款的付出都得华夏帝国财政给兜着,等于是华夏帝国帮助俄罗斯欠华夏帝国的钱,华夏帝国每年得替他们还掉这部分钱,损失很大,不过这个市场正在慢慢培育出来,至少俄罗斯的原材料,人力,物力,甚至军队都在提华夏帝国干活,等于是培育了一个市场。

    以前华夏帝国周围一家独大,同其他国家没有交流,商品只能在本身内部交流,没有外来的收入,这是很可悲的,现在花大力气培育了一个市场,以后能慢慢的还掉华夏帝国的欠款,然后这个市场就是华夏帝国的提款机了。

    这等于是华夏帝国建设一个中亚那样的总督区的价格,华夏帝国是以要求核心区的州来要求这个市场的,建设和呵护这个市场的,现在有了荷兰这个商人国度,他们一家的交易量就相当于英国和西班牙,阿尔沙夫王朝,土耳其,瑞典几个国家合起来的市场还大很多,很多倍的市场,等于是找到了一个华夏帝国物资出口的总代理商,而且,跟随着他们,华夏帝国的商人也找到了一个商品出口市场。

    通过荷兰,将把华夏帝国的商品卖遍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等市场,华夏帝国不需要去开拓了。

    当然,商人们可不这么想,他们还是要去哪里建立自己的市场。

    (本章完)

第1124章 核心区的建设() 
    荷兰人大采购,但是他们的船只速度太慢了,来回得半年时间,而英国人和西班牙人的战舰速度和商船速度就快多了,来回四个月时间就足够了,如果是直航的话,基本上三个多月时间就足够了,因为两家有着无比先进和发达的造船技术和科学技术的支撑。

    华夏帝国卖给荷兰人风帆战舰以后,荷兰人马上更换了战舰,速度立刻提升了起来,至少少了一个月时间,四个月大半就往返一次,有些荷兰人还坐火车通过陆地来到西伯利亚,然后在西伯利亚港口坐船回到荷兰,或者坐火车去土耳其沿岸,坐船回荷兰。

    如今华夏帝国广州府已经有直接开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堡的火车了,因为华夏帝国帮助土耳其建设了铁路,就像帮助大清国和俄罗斯建设铁路一样,现在几个国家的铁路建设款项现在只收回个利息,款项还只收回个零头,不过十几亿,几十亿,几百亿,这可是随便都是几千亿的项目。

    不过因为商业贸易,几个国家给华夏帝国创造的商业贸易额倒是不少,大清国每年几百亿,净利润也有个几十亿,税收利润在大清国华夏帝国收取的也有十几亿,在华夏帝国自己这里,创造的税收利润就很多了,每年一百亿左右,而且逐年上涨,什么意思,就是因为你的交易,带动了有关的商业活动,这些商业活动创造的税收远远不止你这一项目本身交给华夏帝国的税收那么一点。

    这就是后世华夏中国为什么总是亏本的买卖做个不停,那就是因为许多人要依靠这个生活,倒下一家厂子,倒下的不是他们一家,是所有同他们有关联的,配件厂,建筑商,给他们提供食物的农民,甚至官府的一些机构,官员,各种为他们服务的商人,官员,工人,厂家,这一系列的人或者企业,这些企业在生产的同时也在创造税收,而同这些关联企业关联的其他企业也在创造税收,一个企业起来了,那么肯定会带动关联企业,关联企业和其他的关联企业至少也有百分数级别的连接,获利,这样整个企业牵连很广,亏本营造起来的一个企业,能获得至少比这亏本更加多的利益和利润。

    几个最靠近华夏帝国的国家现在的市场已经接近了万亿级别,每年给华夏帝国产生的收入达到了两千亿的级别,这样的市场,华夏帝国只是一次性投入了很多,现在在慢慢回收利润,估计用不了多久就收回盈利了。

    荷兰,英国,西班牙的到来,使得华夏帝国又拥有了一个大的市场,这个市场目前的级别看来至少是俄罗斯和大清国等国市场的一倍半,也就是相当于三千亿华夏元的收入。

    原先华夏帝国每年负盈利,还得每年发行债券来维持官府运作,连续发行了十年,直到最近进入了十八世纪才缓过气来,每年支出减少,收入一点一点增多,现在不用发行债券,只需要用华夏帝国每年的财政收入和利润就能支撑运作,除了还款一定比例,剩下的,还能投入到华夏帝国的建设中来,建设肯定是建设核心区了,总督区由各个总督和巡抚去建设,华夏帝国中枢只是大略给规划一下,然后让你们自由发挥。

    建设好了经济增长了,不拖后腿了,由你们发起申请加入核心区的提议,然后中枢就会进行为期至少三年的审核期,审核期过了以后,在政议院,监察院里面讨论,最终拿出结果,提交内阁审批,内阁审批完了,提交顾问院核准,枢密院给配备一定的武力和对当地的武力进行调整,一些列计划以后,所有材料提交皇帝审核,签字,批准,之后下发内阁,内阁首相副首相一起讨论一个实施方案以后,在今后两年内,慢慢接受申请区域的申请,并且给予通过,一切准备妥当,定下一个日子宣布莫某总督区的某某州,或者总督区并入核心区。

    最近并入核心区的是东北三洲以外的原先后世历史上被老毛子抢占的就近的领土,海参崴,库页岛,以及一部分府县,这些地方直接并入东北三洲,然后设立第四周,仍然包入东北这个区域,原先东北三洲是总称东北总督区的,后来三洲并入了,但外面的那些地方没有并入,现在那些地方被成立一州,然后由东北这个地方统称起来,合成东北四洲。

    这等于是拉了东伯利亚总督区的地盘,东伯利亚总督区地盘减少了。

    对于华夏帝国来说是好事情,不断从别的地方拿回优质资产,这是资本家喜欢干的事情,对于东伯利亚总督区,这可是一个噩耗,刚发展起来,靠着它的支撑,总督区有一些收入了,转眼间又被划归了核心区,说不流泪那是假的,但从民族大义,国家整合来说,这是好事情。

    为什么要切割整个华夏帝国的国土为核心区和总督区呢?

    因为华夏帝国盘子太大,发展不均衡,靠近中枢的地方合并,收拢,把一些强势的地区合并进入核心区,那么整个国家的优势资产加起来,发挥优质资产的优势,赚更多的钱,就能有更多的钱来小弟一把,让小弟跟在后面发展,发展好了,可以帮助大哥,发展差了,自己在后面慢慢发展,也不是太拖累大哥。

    先富带动后富吗!

    而且对于西伯利亚,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