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随同圣驾出发的,也只能是皇帝的贴身卫士羽林军。届时,守卫在皇宫之中的羽林军将会有半数左右的人马被调动出征,护卫圣驾前往南郊。
他们将会选择在何处动手?刘胤的目光落在了这幅洛阳地图的上面,那条细小的线路,蜿延而曲折。
开阳门!
刘胤目光的焦点,还是对准了此行路线上唯一的一座城门。
第1131章 刘禅的坚持()
“陛下,今日便是祭天大典之期。?”近侍之臣小心翼翼地提醒着刘禅。
躺在龙榻之上的刘禅脸色苍白的没有一点血色,眼窝深陷,空洞的眼神直直地瞪着屋顶,他轻轻地哦了一声,咳嗽了一下,虚弱无力地吩咐身边的人道:“扶朕起来。”
近侍迟疑了一下,但还是遵从刘禅的吩咐,将他扶了起来。
刘禅已经是卧病在床多日了,他很清楚自己已经是时日无多了,祭天大典已经成为了他生命之中唯一的追求了。祭天大典对于每一个皇帝来说都是最为重要的,其重要程度甚至不亚于登基大典,率领文武百官祭祀天地,不仅能彰显皇帝的权威,同时,还可以体现君权神授的意义,可谓是一举多得。
刘禅已经主持过无数次的祭天大典了,每年的正月上辛日,他都会率领文武百官离开都城,到南郊的圜丘去举行仪式,也只有这个时候,才让刘禅真正体会到做皇帝的威严和乐趣,登坛祭拜,群臣俯听命,那种君临天下的气势,往往在朝堂之上是体会不到的。
即使是避祸南中,刘禅也没有忘记每一年的祭祀大典,在味县的城郊,每年都会设下临时的祭坛,以供刘禅率百官来祭祀天地。
虽然那时的祭祀规模和在成都时不能相提并论,但这样的仪式却是必不可少的,刘禅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秀一秀他的存在感。
今年的祭天大典意义与别的时候更是不同,蜀汉朝廷还于旧都,重现了盛汉之风,今年的祭天大典,则是更加的隆重非凡。
可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刘禅的身体也太不争气了,原本在蜀地还能勉力坚持的身体经过一路之上的颠簸,到了洛阳时,确实已经到了灯尽油枯的地步,刚刚步入洛阳的皇宫,还没来得及登上宝殿,就已经是一病不起了。
刘禅能否主持此次的祭天大典,是季汉朝臣们最为关切的事,不过按刘禅的身体状况,诸大臣们都暗暗地捏了一把汗,许多人认为刘禅不可能会出现在南郊的圜丘来出席祭天大典的。
但出人意料的是,刘禅此次的态度极为地坚决,不顾自己病魔缠身,执意地要出城去祭祀天地,霍弋等人劝告无效,自然也就无人再反对此事了,刘禅决定参加祭天大典的事,就这么地定了下来。
对于刘禅而言,这一次的祭天大典,意义是非同凡响的,能够重回洛阳,他已经可以告慰父皇的在天之灵了。刘备建立蜀汉,在成都称帝,虽然号称是继承刘氏的汉室正统地位,但偏安于一隅,无论如何也是名不正言不顺的,这无疑是一代枭雄刘备一生之中最大的遗憾所在,光复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几个口号,几乎成为了蜀汉立国之初喊出来的最为响亮的口号,也成为数代蜀汉人毕生执着为之奋斗的梦想。
诸葛亮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禀承先帝遗志,庶竭驽钝,鞠躬尽瘁,为汉室的兴复大计奉献了自己一生的生命。在诸葛亮精神的感召之下,无数的蜀汉贤臣良将前赴后继,只为实现那些一个还于旧都的梦想,如飞蛾扑火,忠直无悔。
刘禅是幸运的,最起码他可以活着见证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从刘禅的车驾进入洛阳的那一刻,普天之下恐怕无人再敢来嘲笑蜀汉王朝羸弱,也无人再敢质疑刘禅的昏聩无能,就算现在的江山社稷的得来与刘禅没有半文钱的关系,但他做为一国之主,在他当皇帝的这些年月之中,蜀汉王朝取得了如此耀眼辉煌的战绩,谁敢轻易地来否定他的成就?
对此,刘禅是极为满意的,做为皇帝,他几乎可以和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光武帝刘秀站到同等的高度上去,与那些煌煌大帝比肩而立,这种荣耀,可不是一般的皇帝能享受到的。
现在,刘禅唯一欠缺的,就是亲自来主持这场祭天大典,届时,他要在最隆重的场合上,宣布汉室王朝的回归,宣布汉室王朝重新统治天下。
这样的荣耀是所有人一辈子都无可企及的,刘禅当然不会放弃掉这样的机会,那怕自己重病缠身,他也要挣扎着最后的一口气,来完成他心中的宿愿。
听到了近侍之臣的的催促,刘禅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尽管现在身子一点都不做主,但刘禅还是强迫自己要起来,在两名近侍太监的搀扶之下,刘禅总算是站了起来。
他努力地保持着身体的平衡,不让自己倒下去,现在能支撑刘禅的,也只剩下信念了,想想那祭天大典浩大而隆重的场面,刘禅便觉得自己现在的坚持是极为有意义的。
贴身的近侍身为刘禅换上礼服,汉代的皇帝还不兴穿龙袍,穿的是冕服,黑红两色,头戴十二旒冕冠,出席不同的场合皇帝身着不同的服饰,象祭天大典,登基大典这样隆重的场合,皇帝的衣服自然也是最为正式的。
一般的汉服穿起来已经是比较麻烦了,象刘禅这样正式场合所穿的冕服则更为地繁琐,就连身上的每一块玉佩都是极为讲究的,自然是费时费力。
对于刘禅而言,这几乎更是一种煎熬,本来大病未愈的他就坚持站不了不久,现在这些近侍给他穿戴,也费了不少的时间,等这一身的穿戴下来,刘禅早已是累得气喘吁吁,站立不稳了。
刘禅虽然面露痛苦之色,但他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中途不断地有近侍之臣来询问刘禅,是否需要坐下来休息一下,但刘禅每次都摇摇头摆摆手,示意他们继续,刘禅这个时候的意志非常地坚强,他暗暗地告诫自己,一定要坚持,绝对不能放弃。
还好接下来出宫便有车舆,不用刘禅再步行了,否则就刘禅目前的身子,走得出走不出洛阳南宫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8
第1132章 启驾出宫()
第1132章 启驾出宫
太仆蒋显出现在宫门口,恭身道:“陛下,车驾已经准备好了,是否现在出宫?”
太仆是九卿之一,专门负责管理皇帝的车驾,马匹,兼管天下畜牧之业。 。 。 别看太仆是类似于弼马温一样的官职,但皇帝出行之时,太仆总管车驾,亲自为皇帝御车,能够接近到皇帝身边的人例来都不是一般的人,所以太仆在九卿之中虽然看起来不务正业,却正儿八经的是皇帝的近侍之臣,地位显耀,常常迁升到三公,非有名望者不得任此职,东汉时还常有御史大夫、司空转任太仆的,可见太仆之名望深重。
蒋显乃蒋琬之子,担任太仆也已经是十几年了,做为刘禅的近臣,一直深受器重,这次迁都洛阳,一路之上,便是由他来亲自为刘禅驾车的,此番出城参加祭天大典,刘禅乘车而行,自然也是蒋显份内之事。
刘禅点点头,蒋显的驾车技术刘禅是信得过的,从益州迁都到洛阳,这一路上千山万水,还是多亏了蒋显精湛的车技,才让刘禅免受了不少的颠簸之苦,说实话,蒋显在这个太仆的位置上也呆了不短的时间了,按理也该往上动动了,但刘禅是舍得不蒋显的好车把式,重新换个人来驾车,他还真是不放心,不过这次刘禅暗暗地打定了主意,等祭天大典结束之后,便给蒋显调调职。
“启驾”黄门侍郎一阵高亢而嘹亮的呼声,在洛阳皇宫的上空久久地萦绕回荡着。
皇帝出行的仪仗,也称卤薄,根据出行类别的不同,分为大驾、法驾、小驾和黄麾仗四。大驾卤薄就是用于郊祀这样的场合,郊祀属于皇帝祭祀天地的大礼,为了祈求和保佑江山永固,社稷安康,同时也为了展示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力和尊严,大驾卤薄的规格自然是最高级别的。
在近侍的搀扶之下,刘禅登上了专属于他的黄色麾盖的舆车,除了皇帝乘坐的这辆舆车之外,前后一共有九九八十一辆舆车相行,鼓乐齐鸣,旌旗招展,既排场而森严,秩序井然。
皇帝出行,自然是皇宫之中的头等大事,仅仅是镇守皇宫的羽林军就抽调出一半来,做为皇帝随驾护卫,保卫皇帝的安全。
卫将军李球是此次出行的护卫统领,从他凝重的脸上便可以看出来,他肩负的职责是何其地重要。
和守卫皇宫不同,皇帝出行的安全保卫的难度就会大的很多,因为谁也无法保证在半路之上会不会遭遇到刺客的袭击以及各种的突发事件,李球身为卫将军,负责宫廷宿卫,此次出行,他自然是不敢有丝毫的大意,调动一切精锐的力量,来保证皇帝以及随行人员的安全。
羽林左部都督马秉留在皇宫之中坐镇,羽林右部督姜源则是随同他出行,毕竟洛阳之地还是前晋的故土,蜀汉朝廷的势力刚刚进入这里,还未能对洛阳及周边地区形成有效的控制,在这个时候,难保不会有一些企图复辟前朝的顽固分子会对圣驾发起袭击,这一点是李球极为关注的。
他必须要做到万无一失才行,一旦皇帝出事的话,那么他的职位也干到头了。
刘禅登上舆车之后,李球便更为地紧张起来,对着姜源道:“此番陛下出行,我们须得十二分尽力才行,确保陛下安然无恙。”
姜源脸上浮现出似笑非笑的神色,对李球道:“将军放心吧,卑职这边早已早安排妥当了。”
李球根本就没有听到姜源的弦外之音,他点点头,道:“如此,我便放心了。”说着重重地拍了一把姜源的肩头,大步离去了。
姜源三十多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他望着李球离去的背影,嘴角上露出一个轻蔑的笑容,做为姜维的儿子,姜源怎么可能不知道他父亲的计划,而且在这个计划之中,他可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身为羽林右部督,姜源是最为接近皇帝的人,姜维想实施兵谏,最重要的就是要控制皇帝,只有将皇帝胁持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接下来的计划才能顺利地实施。
姜源看了看不远处舆车上的刘禅,完全是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之中,不过现在还是不动手的时机,只有到达指定的地点,姜源才会按计划行事,而现在,正是他蛰伏的时候,姜源选择了不动神色地继续下去。
午门之外,文武百官已经在这里等候了,他们将随同皇帝的车驾,一起前往南郊,参加祭天大典。
列在文武百官最前面的,自然是尚书令霍弋和大司马刘胤,还明显的,就是他们身边,还空缺着一个位子,那就是大将军姜维的位子。
如此重要的场合,姜维居然会迟到?
霍弋不禁是皱皱眉头,道:“大将军怎么还没有到?”
刘胤却是一脸的从容,姜维没有出现,似乎早在他的意料之中,种种迹象表明,姜维会选择在祭天大典这一天动手,如果他真的要动手的话,那肯定不会再出现了。
“来人,快去催一催,陛下的车驾,马上就要启程了。”霍弋吩咐身边的人道,有些焦急。
刘胤却是不动声色,既然姜维不准备出现,你去催一催丝毫不会有什么意义,姜维一会儿肯定会派人来告假的。
果然,没多久,姜维派来的人就到了霍弋的跟前,道:“霍大人,大将军派小人前来,特意地告诉您一声,大将军本欲前来,却不料突发心疾,卧病在榻,起不了身,今日的祭天大典,恐怕是无法参加了。”
霍弋倒是挺担心姜维的身体的,急急问道:“大将军所患何症,用不用太医给瞧瞧?”
来人忙道:“不用了,大将所患心疾,乃是老毛病,调养几天,便可痊愈,只是无法参加祭天大典,大将军连称遗憾,并派小人来特意叮嘱霍大人和大司马,还请你们多多费心,代为主持。”
第1133章 察言观色()
霍弋有些遗憾地道:“没想到大将军会在这个时候生病,真是非常不巧,代我回话给大将军,让他多加保重,等祭天大典结束之后,某便会去探望。”
来人躬身谢过霍弋,告辞离去。
霍弋回过身,有些无奈地对刘胤道:“没想到在这个关键时刻大将军会身患重病,祭天大典诸多事务,就得大司马多分担些了。”
刘胤含笑道:“无妨,大将军既然有病在身,自然是不方便出来,至于祭天大典的事,请霍大人放心吧,在下定当会尽力为之。”
霍弋叹道:“今年的祭天大典,不同于往常,陛下龙体欠佳,尚不辞辛劳,决然前往,我们做臣子的,敢不尽心焉?祭天大典可是朝廷的头等大事,万万不容得有差池啊!”
根据之前的分工,霍弋负责的是祭天大典的各项仪式的主持,而刘胤负责的是典礼的安全护卫,保证祭天大典的顺利进行,是刘胤职责所在。
刘胤瞧了瞧戒备森严的羽林军在护送着圣驾缓缓地离开洛阳南宫,他微微一笑道:“霍大人放心吧,不管是谁,也休想要破坏今日的祭天大典。”
霍弋最担心的就是祭天大典的安全问题,现在季汉朝廷初入洛阳,洛阳的形势错综复杂,安全形势一点也不乐观,但祭天大典又迫在眉睫,容不得拖延,如果出现乱子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霍弋虽然是尚书令,但他对洛阳的军政却是鞭长莫及,只能仰仗大司马刘胤和大将军姜维来处置,如今姜维突然因病告假,有关安全事务的担子全部都压在了刘胤的肩上,这不禁让霍弋有些担心。不过听了刘胤从容而自信的的话之后,霍弋纷乱的心也平静了下来,是啊,有刘胤在,他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刘胤就是定海神针,只要他在,洛阳就不会出任何的乱子。
这几天来,刘胤一直在为祭天大典的安全护卫事务进行着布置,而且根据中尉府的情报,刘胤的布署重点指向了恂党一派,姜维的“意外”告假对于刘胤来说根本就不是意外,如果今天姜维出现了,反倒是一个“意外”。
姜维的告假让刘胤基本上落实了恂党会在祭天大典上动手的预测,看来恂党发动兵变的事已经是板上钉钉,无可更改了。
刘胤的一生经过了无数的风浪,自然不会在意这一场小小的变故,更何况姜维所有的动作,都在他的监控范围之内,姜维如果认为他已经有了十足的把握来发动政变,那便是他想错了,完完全全地想错了。
既然确信姜维他们会在此次动手,那么就剩下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了,那就是他们何时在何地动手?
从南宫到圜丘,大约是二十多里的路程,这一路之上,任何一点都可能成为了姜维动手的地方,那么姜维究竟会选择在在什么地方动手呢?这是刘胤现在脑子里正在思考的问题。
只有确定姜维动手的地点,刘胤才能做出针对性的布署来,如果沿途几十里全部都布防的话,且不说刘胤没有足够的兵力,就算有,调动这么多人进行布防,反倒会让姜维警觉,很可能会打草惊蛇。
刘胤正在思索着,那边姜源已经骑马过来了,姜源左顾右盼,似乎显得心事重重,刘胤心念微微一动,打马上前道:“姜将军,借一步说话。”
姜源本来就心中有事,忽然刘胤出现在面前,不禁心中一慌,结结巴巴地道:“原来是大司马……不知……不知大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