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4章 决战高梁邑(上)()
话说,于仲文于老头今年已经年近六十了,能够当上右翊卫大将军,那也是这几十年积累战功,一刀一拼杀出来的!
但以勇武而论,或许,于仲文于老头还远比不上号称大隋第一勇将的鱼俱罗鱼老柱国,也比不上号称大隋四大名匠的韩擒虎、贺若弼、史万岁和杨素等人,可这老爷子那也是沙场宿将来着,一瞪眼睛,那也是霸气侧漏的主儿。
虽然于老头现在年纪大了一些,可也能日食斗米五斤酱牛来着!
可就是这么一个沙场名将,有万夫不当之勇的人物,在宇文小麻杆儿面前没走一个回合,便跌倒在了杨广的御阶之前,捂着下,把魁梧的身躯躬成了大虾米状!
可怜于老头,被宇文小麻杆一脚踢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躺在地上长着大嘴两只眼睛还奋力的向外鼓着,俨然一个特大号的。
见此情形,不论是杨广,还是下面那些准备对宇文小麻杆儿发难的文武大臣,尽皆哑口无言。
沉默了半晌,还是宇文小麻杆儿率先打破殿内的静谧,“启奏陛下,这死老头乃是契丹细,如今见身份被微臣识破,便意图行刺于陛下,现已被微臣拿下。小臣斗胆,请陛下降旨抄了这死老头十族,以儆效尤!”
“呃,这个……,那个,宇文小卿啊,你这样没凭没据的,就说于柱国是契丹细,怕是于理不合,也难以众吧?”
虽然杨广很喜欢看手下人相互不,斗来斗去,为点小事儿就争个你死我活,可不代表杨广真的想让这群大臣们死。毕竟,治理天下,还是需要这些人给杨广打下手滴!
“启奏陛下,契丹人我大隋百姓之时,这死老头身为军人,不但不为国尽忠,反而装痿,做缩头乌。如今小臣平了契丹了,他却跳出,叫嚣着要治小臣于死地!”
“这种置我大隋的国家利益于不顾,置大隋百姓的生死于不顾,却全心全意为契丹人着想的人,陛下您评评理,他要不是契丹的细,还能是什么?”
“所以,依小臣之见,对于这种败类,根本就不用审查,就应该直接拉出去五马分尸!再把他家十族都给抄了,所有雄生物全都阉了当太监,的全都卖去青楼!”
“死老头,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最后一句,宇文小麻杆儿却是转头对着地上的于仲文老头说的。
虽是询问的语气,可宇文小麻杆儿却没有给这于老头回答的机会,而是抬起大脚丫,照着于老头的膈膜位置出就是一脚。
身为沙场宿将,于老头一辈子都只知道拿刀,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哪里见识过如此手段。
宇文小麻杆儿这一脚虽然看似不重,奈何位置实在是太关键了,直把于老头踢得“嗝喽”一声,两个大眼珠子一番,险些背过气去。
那厢,宇文小麻杆儿却煞有介事地说道,“陛下,你看,他自己都认罪,承认自己是契丹细了!所以啊,对于这种败类,绝不能心慈手软,一定要以雷霆手段加以!绝不能给其死灰复燃的机会!”
“死老头,你说,对不对?”
一面说着,宇文小麻杆儿便罩着于仲文老头又是一脚!
可怜的于老头在宇文小麻杆儿的摧残下,再次“嗝喽”了一声,那上半截的身子还很配合地向上弹了一下,给人感觉,倒真的有几分点头称是的意味。
“呃……”
杨广见状,很是无语,不禁心中暗骂于老头没骨气,不就是被人踢了两脚么?居然这么快就投降了!真是太,没骨气了!
亏得你还是右翊卫大将军呢!当将军的都这么熊了,可以想见,这于老头手下的兵得熊成啥样?
难怪我大隋这些年来边患不断,都怪这些当武将的太没骨气!每天就知道争权夺利!
要是多有几个宇文小麻杆儿这样的将领,我大隋何愁不兴啊!
唉……
心思起伏了半晌,杨广终于回过神来,这才想起现在自己是坐在金銮殿议事么呢,可不是走神儿的时候!
只是,眼前这个于老头,该怎么处理好呢?
你说你个死老头,既然有胆子挑事儿,就算装模作样,你也要多坚持几个回合才好吧?
弄成现在这个样子,就算朕有心偏袒于你,可也说不过去啊!谁让你这么急吼吼地就认罪了丫?
不过嘛,以于老头的这点儿本领,唉,倒是真的不咋适合呆在右翊卫大将军的位置上了!
也罢!反正这老头在右翊卫大将军的位置上呆的也实在够长了,正好,趁着这个机会,朕再换上一批自己的心腹!
心中打定主意,龙椅之上,杨广刚要开口,殿下忽又转出一人来,对着杨广躬身施礼道,“启奏陛下,老臣有话说!”
抬眼观瞧,杨广发现,此番开口的非是旁人,正式那吏部尚书牛弘牛老爷子。
说起这满朝文武来,如果说还有一个人能够让杨广稍微佩一下的,(。 )那非是这牛老头莫属了!
论能力、论资历,这牛老头自然不是最高,可要论人品,毫无疑问,这牛老爷子是最坚挺的了!没有之一!这一点,不论是现在的左仆杨素,还是右仆苏威,甚至还有以前的左仆高颎,都远比不上牛弘老头!
因此,杨广对牛老爷子还是保持这几分的尊重滴!
只可惜,这牛老头大概是书读得太多了的缘故,为人很是刻板,让杨广颇有那么一点儿的不喜。
此刻,牛老头一开口,杨广连忙正道,“牛老尚书有何话说,但讲无妨!”
“启奏陛下,于将军因废公、嫉贤妒能、诽谤有功之臣,固然有罪,可若说他为契丹细,却没有让人信的证据,望陛下明察!”
“哦?”杨言,似乎有些犹豫,刻,方才再次抬起头来,目光看向一旁的宇文小麻杆儿,似有征询之。
“陛下,这种败类,国家需要他的时候当缩头乌,等到天下太平了他又出来兴风作,纯属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留着他只会费我大隋的粮食!依小臣之见,不管他是不是契丹细,都应该予以人道毁灭!”
“况且,小臣我可是记得,当初有人小臣谎报军功的时候,可是说不需要证据就要治小臣的罪的!”
“这里本将军斗胆问牛老尚书一句,当初怎不见你出来为本将军说话?这是不是说明,牛老尚书所谓的公平正义,只是对人而不对事儿的!凡是和你牛老尚书的,不论是非对错,总是有理!而似本将军这般不肯依附你老人家的,就算于社稷有功,也是罪该万死的?”
;
第985章 决战高梁邑(中)()
除了虎骑军进展神速,只用了两天不到的时间,就从晋阳赶到了平阳城之外,刘胤亲率的另外三个军速度也不慢,四天赶到了永安,再往前,就是晋军所控制的杨县了。
有虎骑军在汾西,刘胤自然不再走汾西这条路,而是陈兵永安,剑指杨县,拉开了要和晋军决战的架式。
此次刘胤南下,所带的三个军分别是虎步军、无当飞军和阳安军,永安军则是留在了晋阳。刘胤是从榆次直接南下的,根本就没有来得及进晋阳城,留下永安军,就是为了解决晋阳城的遗留问题。
晋阳城总体的格局并没有多大的改变,蜀晋双方各自控制着一半的城池,虽然他们之间不断地爆发战斗,但似乎谁也奈何不了谁,双方的控制线一直在唐明大街两侧摇摆。
其实谁都明白,依靠双方现有的兵力,在晋阳城也只能是打一个平手,谁都没有完全吃掉对方的实力,想要改变这种僵持的局面,那就必须要依靠外界的力量来介入,谁的援兵先一步到达,谁就可以轻易地控制晋阳城。
晋军校尉王应焦灼地等待着,他盼望着朝廷方面可以派出一支强力地援兵到达晋阳,这样就可以扭转晋阳城目前的僵局了。
但最终王应还是失望了,晋军的援兵没有来,蜀军的援兵却提前杀到了,而且是整整一个军一万五千人的队伍。
没有任何的悬念,永安军进入晋阳之内,几乎是以拉枯摧朽的方式横扫了所有的街区,轻而易举地就控制了晋阳城。
由于永安军入城之前就封死了晋阳的东门,在晋阳城中的晋国守军无一人能走脱,除了少数负隅顽抗的被格杀之外,大部分的晋兵皆是缴械投降了。
王应走投无路,手下劝其投降,但王应却没有那个胆量,毕竟是他亲手杀了王庆,如果他落到蜀军的手中,还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下场,王应最后是拨剑自刎,死在了他暗杀王庆的地方。
蜀国太原太守杜绩长长地舒一口气,看着拱手投降满脸灰败的晋太守程景,这场晋阳城中长达两年的暗战较量,还是他笑到了最后。
解决了晋阳的事情之后,罗袭并没有多做停留,刘胤交待给他的任务其实也挺繁重的,除了晋阳之外,晋军所控制的阳邑、祁县、中都等地也是永安军需要攻打的地方,刘胤的主力来不及清理这些区域,只能是交给罗袭来善后了。
当然,这对罗袭而言并不困难,晋军虽然在晋中地区控制着不少的县城,但兵力极为有限,罗袭一路横扫过去,但可以轻易地拿下这些城池,需要的,只是时间而己。
而刘胤面对文鸯,对是实打实的一场硬打。
蜀军四个军,合计六万人马,晋军虽然损失不少,但也有五万多,小六万的人兵力,双方兵力对比上,大体是持平的,不过晋军在上党还有两万的后备兵力,随时可以增援过来,这也是文鸯之所以敢在高梁邑摆出决战的阵式的原因。
现在蜀军三个步兵军在杨县以北,一个骑兵军在平阳城汾河以西,隐然地对高梁邑的文鸯军形成一个半包围之势。
三月底的天气,正是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的好天气,这种天气条件下打仗,恐怕是最为适宜的了,刘胤并没有轻兵冒进,而是采用步步为营方法向前推进,三个步兵军排成了品字形的阵式,由高远的虎步军担任突前的箭头,张乐的无当飞军在左后翼,赵卓的阳安军在右后翼,三个军几乎是抱成了一团,徐缓而进。
这样紧密的阵形,几乎不给文鸯任何偷袭的机会,刘胤擅打突袭战奇袭战,自然清楚何处是防御的急所,如果三个军平行站位,分兵而进的话,便很有可能遭到晋军聚而歼之,所以刘胤将三个步兵军排成品字型的阵型,互为倚角,就算晋军来攻击,也是无处下口。
至于虎骑军,刘胤则令其暂时在汾河西岸按兵不动,等蜀军主力到了的时候,再行汇合。
文鸯也确实有心思搞个偷袭,不过看到蜀军的阵型布署,他很快就放弃了,想想也正常,能打出安国战役的主,会让你有机会分而围之吗?
文鸯也立刻是收缩兵力,放弃掉了杨县,将杨县的守军全部调往高梁邑,既然蜀军抱成了一团,文鸯当然也不会给蜀军各个击破的机会。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场之上,本来就是奇正相辅的,真正较量的,还是双方真实的实力,真正的统兵名将,是不会留给对手施展奇谋诡计的机会的,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也正说明的是这个道理。
高梁邑,是平阳郡汾水东面的一座小城,居于平阳、杨县、襄陵三城之间,若放在平日,这座不起眼的小城丝毫不会受到世人的关注,但此时此刻,晋蜀两军投入了十万余人马,在高梁邑周围排兵布阵,一场大战即将要拉开序幕。
文鸯之所以选择在高梁邑这座小城屯兵,正是看中了高梁周边的地势,这里地形平坦,地势开阔,比较有利于骑兵的作战。
要知道晋国的骑兵一直对蜀军是具有压倒性的优势的,虽然近几年来蜀国攻占了雍凉养马之地,在骑兵这个领域内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论其底蕴,还是晋国深厚的多,无论是骑兵的数量还是战斗力,都占据着上风。
尤其是晋国骑兵普遍地装备了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之后,战斗力直线上升,晋国的骑兵要比先前魏国时代更厉害一些。
当然,首先要感谢的应该是刘胤,正是由于他首创了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才使得骑兵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原本最先应用的蜀军没有能守住技术秘密,现在双方骑兵在装备上处于同一水平线,真正需要较量的,是双方骑兵的战斗力。
对于这一点,文鸯还是信心满满的。(未完待续。)
第986章 决战高梁邑(下)()
ps:惯例两点更正,谢谢支持……………………………………………………………………………………………………………………………………………………………………………………………………………………………………安,剑指杨县,拉开了要和晋军决战的架式。
此次刘胤南下,所带的三个军分别是虎步军、无当飞军和阳安军,永安军则是留在了晋阳。刘胤是从榆次直接南下的,根本就没有来得及进晋阳城,留下永安军,就是为了解决晋阳城的遗留问题。
晋阳城总体的格局并没有多大的改变,蜀晋双方各自控制着一半的城池,虽然他们之间不断地爆发战斗,但似乎谁也奈何不了谁,双方的控制线一直在唐明大街两侧摇摆。
其实谁都明白,依靠双方现有的兵力,在晋阳城也只能是打一个平手,谁都没有完全吃掉对方的实力,想要改变这种僵持的局面,那就必须要依靠外界的力量来介入,谁的援兵先一步到达,谁就可以轻易地控制晋阳城。
晋军校尉王应焦灼地等待着,他盼望着朝廷方面可以派出一支强力地援兵到达晋阳,这样就可以扭转晋阳城目前的僵局了。
但最终王应还是失望了,晋军的援兵没有来,蜀军的援兵却提前杀到了,而且是整整一个军一万五千人的队伍。
没有任何的悬念,永安军进入晋阳之内,几乎是以拉枯摧朽的方式横扫了所有的街区,轻而易举地就控制了晋阳城。
由于永安军入城之前就封死了晋阳的东门,在晋阳城中的晋国守军无一人能走脱,除了少数负隅顽抗的被格杀之外,大部分的晋兵皆是缴械投降了。
王应走投无路,手下劝其投降,但王应却没有那个胆量,毕竟是他亲手杀了王庆,如果他落到蜀军的手中,还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下场,王应最后是拨剑自刎,死在了他暗杀王庆的地方。
蜀国太原太守杜绩长长地舒一口气,看着拱手投降满脸灰败的晋太守程景,这场晋阳城中长达两年的暗战较量,还是他笑到了最后。
解决了晋阳的事情之后,罗袭并没有多做停留,刘胤交待给他的任务其实也挺繁重的,除了晋阳之外,晋军所控制的阳邑、祁县、中都等地也是永安军需要攻打的地方,刘胤的主力来不及清理这些区域,只能是交给罗袭来善后了。
当然,这对罗袭而言并不困难,晋军虽然在晋中地区控制着不少的县城,但兵力极为有限,罗袭一路横扫过去,但可以轻易地拿下这些城池,需要的,只是时间而己。
而刘胤面对文鸯,对是实打实的一场硬打。
蜀军四个军,合计六万人马,晋军虽然损失不少,但也有五万多,小六万的人兵力,双方兵力对比上,大体是持平的,不过晋军在上党还有两万的后备兵力,随时可以增援过来,这也是文鸯之所以敢在高梁邑摆出决战的阵式的原因。
现在蜀军三个步兵军在杨县以北,一个骑兵军在平阳城汾河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