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三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最后的三国- 第1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第一座雪山夹金山和第二座雪山梦笔山之间,应该是被称之为小金川的一块盆地,后世时虽然称不上繁华,却也是人流熙熙,但此刻除了在河边悠闲着漫步的野牦牛之外,根本就看不到任何的人烟痕迹,所谓的路径也是野兽踩出来的。

    休整了一日,大军再次踏上了征程,目标直指梦笔山。

    在小金川行军。则是要轻松的多,边走还可以边打猎,那些野牦牛野羚羊之类的动物可怜地遭了殃,被蜀军打了牙祭。在这个时代,根本就没有任何保护动物的意识,不管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还是水里游的。不管是两腿的还是四条腿的或者是没腿的,只要是被盯上的猎物,几乎没有几只可以逃得出蜀兵的弓箭。

    刘胤也不加禁止,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自己的生存才是排在第一位,其他的东西都扯淡,和古人去谈动物保护理念,只能是被人认为脑子进水了。

    抵达梦笔山下,刘胤没有急于上山,而是下令在山脚下宿营。让士兵们吃饱喝好,充分休息,恢复体力。

    山顶上过夜无疑是噩梦一般,刘胤决定改变行军方式,在山下让士兵们充分地休息,养精蓄锐,然后在凌晨的时候出发,全力向雪山垭口突击,争取在一日之内翻过雪山,不在山顶留宿。

    刘谌、傅佥、黄崇等人对此均无异议。毕竟他们在这方面可没有半点经验。当然刘胤这方面的经验也无法称其为多,虽然前世曾重走过长征路,但那些雪山上早已修筑了柏油公公路,路况已经是好的多了。再加上全球气候变暖,雪线上移,刘胤走的长征路多少有些名不符实,与其说是在忆苦思甜,倒不如说是游览自然风光。

    但现在的环境则要比后世险恶的多,积雪覆盖的深度和广度比刘胤曾经所见的不知大了多少倍。这在一片原始的蛮荒地域行军,充满着未知的危险。

    翻越第一座雪山夹金山时,刘胤就已经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严酷,遭遇到酷冷的雪山之夜,遭遇到突如其和的暴风雪,这些可是于原当初走过夹金山时大相径庭的,仅在通过第一座雪山之时,蜀军就已经损失了上百人,有失足跌落悬崖摔死的,有半夜在雪山顶上冻死的,和大部队成功越过雪山相比,这点损失虽然是微不足道的,但刘胤的心头,还是种下了一道阴霾,毕竟这才是艰难远征的第一步,走到最后,刘胤还真不知将付出多少的伤亡代价。

    有了翻越夹金山的经验教训,在接下来的行程中,刘胤则有了更好的安排。根据阿坚提供的地图,梦笔山要比夹金山地势低一点,山顶雪路也仅有夹金山的一半长,所以刘胤才制定出突击策略,准备一口气翻越梦笔山。

    短暂的休整之后,做为先头部队的无当营在晨曦之中率先出发了,踏上了冲击山顶雪域的征程。

    梦笔山如此优雅的名字来自于清朝的乾隆皇帝,据说清军征讨大小金川时,一位将军将皇帝御赐的狼毫笔给弄丢了,那可是非同一般的小事,多方找寻无果,夜里忽得一梦,醒来来按梦寻迹,果然御笔失而复得,此山遂得名为梦笔山。

    当然这是后世的名字,现在这儿一片蛮荒,无论是那座山,都是无名山,刘胤前世过梦笔山时,已经看不到多少的雪了,山北坡参天大树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山南坡奇花异草,五彩缤纷,恰如人间仙境一般。而现在,除了一片苍茫的白色之外,几乎看不到任何的东西,积雪的厚度要比夹金山更深。

    很显然,越往北走,积雪就愈深,天气也更为寒冷。正午的阳光直射下来,晃得蜀兵都睁不开眼,刘胤传令下去,让所有的士兵都用黑丝巾蒙上眼睛,阻挡阳光的反射,防止雪盲症的发生。

    今天的天公还是作美的,风和日丽,虽然在雪山顶上感受不到一丝的暖意,但没有遭遇大风和暴雪,简直就是上天的恩赐了。

    刘胤的策略还是起到了明显的效果,蜀军将士们经过休整,体力充沛,再加上天气不错,梦笔山的南坡较为平缓,行进的速度一直可以保持地很快,刚过午时,先头部队就已经到达了梦笔山的山口。

    接下来就是下山的路了,蜀兵们个个笑逐颜开,但攀上山顶之后,向下望去,却不由自主地倒吸了一口凉气。

    相比于地势平缓的南坡,北坡几乎就是(未完待续。)

第362章 幕后的真凶() 
刘胤当即道:“可否能将当时在场的侍卫传来,我想问个究竟。¥℉。¥℉”

    姚弋安立刻将那名侍卫长传了过来,看得出,他的神情很是惶惶不安,显然因为三王妃的死,没少受牵连。姚弋安严厉地对他道:“这位是镇北将军,他想向你问询关于三王妃之死的事,你据实以答,不得有任何隐瞒。”

    侍卫长拱手称诺,惴惴不安地面对刘胤。

    刘胤便就当时的情况,仔仔细细地问询了一遍,那侍卫长果然也是知无不言,将当时的情形一五一十地讲了一遍。

    当时他们正在路上行进,突然间半山坡上飞来数十支冷箭,三王妃当场就被射杀,那些侍卫随即与偷袭的刺客展开激战,侍卫们人数众多,再加上一支从附近闻讯赶来的一支巡逻队,很快地就占据了上风。激战之中,除了四五个受伤的刺客被生擒之外,其余绝大多数的刺客都被当场格杀了,不过疑似刺客头目的一名刺客负伤逃走,未能追到。

    据那侍卫回忆,那些刺客皆是身着蜀军军服,确信是汉人无疑。

    刘胤暗暗地冷笑一声,这些刺客的嫁祸之计也过于的拙劣,既是刺杀,那里有大明大亮穿着蜀军军服前去的,至少也得乔装一二才行,就也就是哄骗一下粗蛮的羌人。只是姚柯回盛怒之下,将这几名刺客给处决了,要不然现在只需唤出来对质一下,便可以真相大白。刘胤想来想去,此事的关键,还着落在那名逃走的刺客头目身上,也只有找到他,整件事才能水落石出。

    “那名逃走的刺客。你可曾记得他的样貌”

    侍卫长咬牙切齿地道:“他就是化成了灰,我也认得他,他左臂上的一刀。还是我亲手砍的。”提起那名刺客,侍卫恨得是牙根直咬。因为三王妃的死,他们这些护卫可算是倒了大霉,虽然没有因此而为三王妃殉葬,但也没有少遭罪。

    刘胤暗暗点头,他认得刺客那便最好,只需将刺客找出来,让他辨认即可。不过这看似简单,实则却很难。那刺客早已是逃之夭夭,不知所踪,这天下何其之大,想要找一个无名无姓之人,无异于大海捞针。

    姚弋康已经是在那儿暗暗冷笑了,姚柯回和姚弋安也觉得不可实现,在这茫茫人海之中,找出这个人来,何其之难。

    这个时候,傅著阿坚等人也早已是站到了刘胤的身后。不过看到刘胤并没有什么危险,也就没有近上前来,而是保持着一断距离。保持着警惕状态。

    刘胤眉头紧锁,暗暗思忖,突然他脑海之中灵光一现,冲着阿坚喊道:“去,将杨虎带上前来”

    刘胤先前在榆中的时候,第一次初次与杨欣父子见面,看到浑身血污,伤痕累累的杨虎,很是惊异。他身上的伤,多是短兵相接之故。按理说守城战,大多的箭矢往来。就算受伤,那也是只是矢石之伤,断不会为刀剑所伤。而且聂恺也证实了,守城战的时候,杨虎并不在城中,而据杨欣所言,杨虎是潜出城去,刺探羌人的军情时受的伤。

    当时这样的解释倒也说得通,刘胤也就没有在意,此时与三王妃被杀联系起来,刘胤便感到隐隐有些不对味了,三王妃死的莫名,杨虎伤的蹊跷,这其中似乎有什么关联,看来只有传杨虎上前,便可以了然了。

    此次西进,杨欣杨虎俱为向导官,杨欣同邓朴马融在左路军中,而杨虎则在刘胤所率的右路军中,此刻正在中军之中,刘胤立刻命阿坚带杨虎过来。

    自从踏入羌地,杨虎便变得忐忑不安起来,生怕羌人会认出自己,不过看看阵前人山人海的模样,杨虎倒是坦然了,心道这么多的人,想要找出认识自己的那几个羌兵也不并太容易吧,只要自己安安稳稳的呆在中军,想来也不会有什么意外。

    不料阿坚此刻却传来刘胤的口令,要杨虎到阵前去,杨虎心中便是一紧,试探地想问阿坚何事,那知阿坚板着面孔,是一言不发,杨虎无奈,也只得阿坚来到了阵前。

    杨虎刚到阵前,立足还未稳,那名侍卫长就点指着他道:“是他就是他他就是杀害三王妃的凶手”

    现场的空气陡然间紧张了起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集中到了杨虎的身上,其中羌人们的目光最是凌厉,似乎恨不得将他撕成碎片。

    “嗡”杨虎的头瞬间就炸了,千躲万藏,杨虎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他顿时面如死灰,一股绝望的感觉袭上心头。

    显然不用再多说什么,那名侍卫长已经辨认出杨虎就是暗杀三王妃的凶手,这也完全印证了刘胤的判断,当初刘胤就感觉到杨虎伤的有些诡异,只不过那时还不知道姚柯回的三王妃遇害的事,刘胤自然也无法联想到别的,现在知道了三王妃遇害的消息,传杨虎来对质,果然是真相大白,杨虎的确就是杀害三王妃的凶手。

    不过杨虎的动机何在,刘胤还不太清楚。

    还没等刘胤询问,杨虎已经是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叩首道:“大将军饶命,小人只是外出打猎,一时糊涂,误伤了三夫人,确实是无心之故,求大将军恕罪。”

    刘胤寒目如电,冷笑一声道:“好一个外出打猎,杨公子真是好一番闲情逸致啊,放着在金城近郊方便不用,特意地跑上五六百里的路,赶到大小榆谷来打猎,难不成这边的猎物比金城那边的要大的多再者说来,既是打猎,又何须专门换上汉军绛红的军服,这岂非是喋喋怪事”

    陇西诸郡的魏兵降蜀之后,还尚未来得及更换统一的军服,依然还是穿着魏军深褐色的军服,到是新任金城都尉的聂恺此来带的蜀兵,倒是穿着红色的军服。杨虎诈称出门打猎,却特意地换成蜀军的服饰,其用意显而易见,他的这点小伎俩,又如何能瞒得了刘胤。未完待续。

第363章 落网() 
相比于地势平缓的南坡,北坡几乎就是一道悬崖峭壁,有的地方甚至完全是九十度的垂直绝壁,邓艾曾经翻越的摩天岭跟它比起来,简直是小山丘。∽↗∽↗,更为困难的是,整个的峭壁上覆盖着冰川和积雪,根本就无法让人驻足。湿滑的路面稍一个小心,就会直接坠落到山底下,从山顶上望下去,一片云雾茫茫,根本就看不到底。

    数万大军云集于此,不能快速通行的话,势必要被再次迟滞在山顶留宿,那刺骨的寒冷让每个人都不寒而栗。

    刘胤也登上了垭口,看到北坡的状况,不禁让他大皱眉头。

    赵卓道:“大哥,看来这下山要比上山还难。阿坚,你当时是如何下得山?”赵卓回头问阿坚道。

    阿坚指着左侧一条看起来相当险峻的山路,道:“小的下山之时就是走的那边,顺着那块突出来的岩石滑下去,大约走个三两里,地势就平缓一些了。”当时阿坚探路之时,艺高人胆大,可以在冰山雪岭之中摸索出一条下山的路,但大部队想要照他的方法行动,显然是不可能的。

    邓艾是如何过的摩天岭,裹了一条毡毯就滚了下去,也算是邓艾命大,不但没有摔死,就连身上的零件也没少一个。不过刘胤可没有效仿他的心思,从这么高的悬崖下滚下去,裹一条毡毯?就算是裹十层海绵也不顶事!

    “拿绳索来!”刘胤吩咐道。

    绳索可是此次行军最重要的装备,刘胤选用的可是最粗最结实的麻绳,就是为登山所准备的,梦笔山的北坡如此陡峭,看来也只能借助于绳索下山了。

    阿坚自然是当仁不让地下去探路,将麻绳系在腰间,山上七八个人拉着,阿坚一步步地向山下滑去,同时在最陡峭的冰面上凿出一个个台阶来。阿坚大约下降了五六百步,才算是越过了这段最为险要的路段。下面的路就稍微的平缓了一些。

    刘胤吩咐将大绳系在一块巨石的上面,蜀兵一个个地顺着绳索,鱼贯而下。由于有绳索可以抓牢,脚下险陡的地方也有人工凿出来的台阶。所以下山的速度也不算太慢。

    整个北坡除了山顶的那段路陡直之外,尚还有在山腰有两段路也比较陡峭,阿坚如法炮制,在两处险峻之地均架了一道绳索,后续下山的蜀兵则可以顺着索道比较轻松的滑下来。

    走过这三段极险的山路。剩下的的路蜀兵就可以一路小跑了。梦笔山的山下是一大片的原始森林,几十丈高的参天大树比比皆是,先头部队赶到森林边上,基本上刚过未时。

    有无当营在前面探路,后面的部队则是轻松了很多,顺着无当营留下的索道,鱼贯而下,至天黑时分,就连断后的白帝营也全部越过了梦笔山。

    连续地翻越了两座大雪山,让北伐的蜀军士气高涨。看来被誉为绝境的大雪山也不过如此,人人的脸上洋溢着胜利的笑容,仿佛陇西郡已经在向他们招手了。

    诸将对刘胤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正是由于刘胤力排众议,勇而无畏地带他们走上这条前无古人的道路,才将两座大雪山征服在了他们的脚下。

    “大哥,你咋就如此断定这雪山这么好过?看来这天险也不过如此吗!哈哈哈!”张乐是开怀大笑,惹得众将也是会心一笑。

    刘胤没有笑,因为他知道,现在还是笑的时候。只有真正翻越过五座大雪山,跨过被称为死亡沼泽的草地,抵达陇西郡,才算是笑到最后。艰苦而漫长的行军还在后头。此行从汉嘉开始,至少得跨越二千五百里的征程,在刘胤的计划中,这段路程至少也需要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时间,毕竟雪山和草地太过艰险,整个行军的地域基本上是没有任何路的。用二个月的时间走完这条不能称之为路的路,也是刘胤最保守的估计。现在用了大概八天的时间,完成了对两座大雪山的翻越,其进程之快,也算是出乎刘胤的预料。接下来将要面对更为艰险的征途,还真是不到松懈的时候。

    邓艾是随同中军一起行动的,在梦笔山下宿营的时候,刘胤特意去看望了他一下,毕竟邓艾已经是年过六旬的老人了,在整个的北伐军中,他的年龄是最大的,高山缺氧,极度严寒,环境恶劣,比当初邓艾所走过的阴平小道可是要险峻百倍,刘胤不知道以邓艾的高龄,还能不能坚持。

    不过看到邓艾红光满面精神矍烁的模样,刘胤就放心了,常年的军旅生涯让邓艾的体魄健壮地堪比三四十岁的壮年人,丝毫没有因为翻越两座雪山而显出半点疲态来。刘胤早先就吩咐下人给邓艾准备了最好的裘袍,就连邓艾居住的帐篷也是用羊皮缝制的最好暖帐。

    “行军于雪岭冰峰,不知艾先生的身体吃得消否?”刘胤关切地问道。

    邓艾抚须一笑道:“主公无须挂怀,艾一生戎马倥偬,又岂是那种弱不禁风之人。”

    刘胤亦笑道:“那就好,先生还需多多保重,后面的路还长着呢。”言毕转身告退。

    邓艾注视着刘胤的背影,叹道:“神来之笔,真可谓是神来之笔。”

    邓忠在一旁道:“父亲一生并未服过谁,为何对刘将军如此信服?”

    邓艾目光凝重地道:“为父一生自矜自傲,还真未从心底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