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才盏茶的工夫,最前方的蒙冲舰已经迫近了浮桥,魏军的箭矢密如骤雨,甚至动用了火箭,都无法对东吴的战船造成实质性的伤害。
蒙冲舰飞快地撞向了浮桥,巨大的声响之后,整个浮桥就如一根长长的链条,轻易地被撞裂掉了,桥上正在作业的工兵和防守的弓箭兵一齐落水。
更多的蒙冲舰冲了上来,蒙冲舰的舰首,都是用最厚的厚木板打造的,外面包裹着铁皮,这水战之中,蒙冲舰不是用来打突击冲锋的,许多坚固的战船都会被蒙冲舰拦腰撞为两截,那几块薄木板拼装而成的浮桥,更是不堪一击。
顷刻光景,整座浮桥就变得支离破碎,碎裂的木板和被淹死射死的魏兵漂浮满江,鲜血几乎将江面给染红了。
涪水就是陆抗抵御魏军的第一道防线,他充分地发挥了吴军水军的优势,利用蒙冲斗舰机动快速冲击力强的特点,等到魏军浮桥建到一大半时,突然出击,将浮桥给摧毁,让魏军在涪水北岸望河兴叹。
在蒙冲舰的面前,单薄的浮桥脆弱的有如一张纸板,轻易地就被捅了个千疮百孔。东吴的战船也不恋战,一击得手,立马便扬长而去,根本就没有与魏军缠斗的想法。
胡烈气得是暴跳如雷,虽然凉州骁骑纵横疆场所向披靡,但面对滔滔江水,却是无计可施。在水面上,江东的水师就是无敌的存在,胡烈别说是搭建一座浮桥,就算是搭建十座浮桥也是枉然,蒙冲舰可以轻易地摧垮任何浮桥,想在水面上有所作为,胡烈几乎是一愁莫展。
胡烈无可奈何,也只得等钟会率大军赶来再做计较了。
钟会尽遣魏军主力,与胡烈的先登营只保持了一天的距离,胡烈在涪水受阻,等钟会率大军赶到之时,胡烈正对着涪水望洋兴叹,等胡烈向他禀明详情之后,钟会从容地道:“一条浅浅的涪水,竟然也能挡我大魏雄师的步伐,简直就是笑话!”(未完待续……)
第278章 屯田()
ps:正版读者十分钟之后再看
钟会的手中,毕竟有着十多万的大军,投鞭可断流,就算是用人来填,也足以填平这宽只有一里多左右的涪水。钟会下令再建浮桥,全部的舟桥部队立刻投入到了建桥之中,此次魏军就不光是建一座浮桥,而是同时兴建了四座浮桥。
东吴的蒙冲舰队,又出现在了东南的江面上,准备着故技重演,不过他们并没有性急地采取行动,而是观望着,等魏军的浮桥建成个七八成,再一鼓作气地将其摧毁。
胡烈心有余悸地对钟会道:“大都督,吴人战船犀利,浮桥根本就挡不住其一撞。”
钟会冷沉地盯着江面,嘴角上挂着若有若无的笑容,冷笑一声道:“本督自有安排,吴人战船敢来偷袭,保管让他们葬身鱼腹!”
钟会之所以有恃无恐,就是因为他的手中,还是有压制吴人战船的底牌。胡烈所率的先登营,是以骑兵和轻装步兵为主,在机动方面无与伦比,但在重型武器的配备上,自然就欠缺的多。
虽然蜀道艰难,许多超重型的装备魏军此次并没有携带,但象可拆卸的床弩,魏军还是带了不少的,邓艾偷袭阴平道时也曾携带过轻型的床弩,而钟会的手中,更是拥有着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床弩。
魏军的床弩与蜀军的连弩车研发方向上是不一样的,蜀军的连弩车是适合蜀中地形而建造的,轻便、机动、灵活、一发多矢是其主要的特点。在追求最大杀伤范围和杀伤密度的情形下。弩箭的射程和破坏力则要逊色了许多。
而魏军所采用的床弩为多弓单发弩。采用木杆铁翎的箭簇,虽名为弩箭,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带尾翎的矛,有效射程可达千步,破坏力惊人,比起蜀国的连弩车来,魏军的床弩追求的是另一种极致。
对于战船这类“皮糙肉厚”的家伙而言,普通的弓箭只能伤及到船上的士兵。而对船体造不成太多损坏,但床弩不同,矛一样的弩箭可以轻易地洞穿船舰的舷板,对其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钟会以前在东南战区呆过,自然清楚用何种武器可以对付得了东吴的战船,搭建浮桥的同时,数百具床弩也早就在岸边候命了,钟会又调数千弓箭兵至岸边和浮桥上,全部换上了火箭,就等着东吴的战船前来。
浮桥的工程完成了百分之七八十。东吴的蒙冲舰队果然飞快地冲了上来。蒙冲战舰船体结实,根本就无惧弓箭的损伤。外面更是覆有湿的生牛皮,可以起到防火的效果。岸上的魏兵虽多,但蒙冲舰队直接就无视了,一路横冲直撞,耀武扬威,尽显其不可一世的水上霸王风采。
不过进入到床弩的射程之内,数百支的弩箭划破长空,嗖嗖地发出巨大的声响,将几十艘蒙冲舰笼罩在了箭雨之下。铁簇弩箭张显着它惊人的破坏力,木质的战船在它面前几乎是不堪一击的,厚厚的船舷轻易地就被弩箭射穿,光是第一轮的射击之后,吴军就已经被击沉了四艘蒙冲舰。
吴水军一看见势不妙,立刻是调转船头准备逃跑,这时候魏军是万支火箭齐发,宛如在江面上形成了一道绚烂的烟火风景,扑天盖地,将吴军战船全部笼罩住了。床弩弩箭肆无忌惮地撕裂着它每一个的击中目标,万千火箭更是给蒙冲舰带来了灭顶之灾,许多的斗舰冒浓烟缓缓地向江中沉没。
吴军舰队的这次出击还未能够到浮桥就遭到了魏军毁灭性地打击,半数以上蒙冲舰沉没了,许多逃得出火海的船舰也是伤痕累累。
这边大战如火如荼,那边的建桥也不曾耽搁,吴军舰队被击退之时,四座浮桥业已全面峻工。
“渡河!”钟会一声令下,魏军的大队人马兵分四路,沿着四座浮桥,浩浩荡荡地向涪水南岸开进。
涪水南岸的一处高地上,陆抗正静悄悄地望着魏军的大队人马鱼贯而过,跨越涪水。
在陆抗的计划之中,蒙冲舰队构筑成水路上的第一道防线,不过涪水并不宽阔,想指望几十艘战船就能挡得住十几万的魏军,陆抗并没有太多的期望,水军能摧毁魏军先登营的浮桥,已经让陆抗感到收获不小了。现在魏军大队人马赶来,蒙冲舰队的失败,自然是意料之中的。
陆抗的第二套作战方案是半渡而击。陆抗并没有被来势汹汹的魏兵大军所吓倒,龟缩到涪城高墙之后一昧地收缩防守,他决心利用魏军劳师远来,跨水作战,采用半渡而击的方式,给魏军一个迎头痛击。
此刻在小山高地的后面,吴军集结了大约三万精兵,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单等陆抗的一声令下,出击作战。
“都督,时机差不多吧?”留平骑在战马上,一付跃跃欲试的姿态。
陆抗打瞧了一下,魏军大约已经有一万多人马渡过了涪水,正在涪水南岸完成集结,浮桥之上,更多的魏军源源不断地向着南岸进发着,每隔一个盏茶的工夫,南岸的魏军就可以黑压压地增加一大片。
事不宜迟,如果更多的魏兵到了南岸,陆抗半渡而击的计划就会大受影响,于是陆抗下令,由留平率左路,张咸率右路,自己亲统中路,每路一万人马,一齐向魏军的滩头阵地杀了过去。
吴军居高临下,此刻一鼓作气地冲了过来,气势如虹,杀声震天。
胡烈的先登营此次渡河自然是排在最前列的,沿着浮桥过河,部队的建制肯定要被打乱,胡烈过河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忙着重整军队,胡烈也是熟读兵书的,清楚大军半渡之时,正是敌人的可乘之机,所以他要很快地完成渡河后军队的重整,以备不时之需。
显然胡烈的主意没错,但他却低估了吴军的决心,竟然一次性地投入了这么多兵力,吴军三路人马围攻过来,处于河滩上的胡烈无险可拒,被吴军团团围住,情势危急。(未完待续……)
第279章 继续撕逼()
霍弋镇守南中多年,素有威望,夷人皆惧之。¢£¢£,霍弋在延熙年间转任永昌太守,当地夷族的豪帅起兵叛乱,霍弋以偏师出奇兵袭击之,一举斩其豪帅,平定叛乱。所以说霍弋在南中的威望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虽然霍弋只统辖着四万人马,但拥兵十万的西南诸蛮夷没有一个敢轻举妄动的。
有霍弋的威慑,刘禅的安抚政策便执行的相当顺利,诸部落的头领接受了朝廷的封爵,也就都安份了下去,原本以为最令人头痛的事究竟然处理十分轻松,倒是让尚书台诸大臣深感意外。
不过诸夷臣服,对于处于多事之秋的蜀汉王朝而言,无疑是一件有利的事,内安黎庶,外结番夷,南中的局势很快地就平稳了下去。
虽然离开了蜀中,但刘胤对蜀中状况,却是异乎寻常的关注。为了及时掌握蜀中的情报,刘胤要求中尉府的人每三天毕竟提供一份报告,如遇重大情报,必须当天上报。
中尉府自有一套情报系统,虽然蜀中百姓尽皆南迁,但中尉府的情报机构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运行,每三天的例行上报,留在蜀地的中尉府人员都会将搜集的情报进行整理和分析,用快马将其送到南中,如果特殊重大的事件发生,情报更是会连夜送出,以保证其时效性。
尽管蜀地与南中相隔了两千里的路程,但中尉府特殊的情报传递系统还是可以保证在三日之内送达味城,所以刘胤对蜀中的局势,一直是了如指掌。
一切都没有出乎刘胤的预料,在成都废墟之上,魏吴两国又展开了新一轮的撕逼大战。
这次主动发起挑衅的吴军主帅陆抗,或许是陆抗觉得吴军在平原地带的作战能力弱于魏军。或许是陆抗认为庞会带兵南下追击给了吴军可乘之机,总而言之,陆抗决定采用先发制人的打击模式,对驻守在青龙坝的魏军夏侯咸部发动了袭击。
钟会自然是不可能置之不理,就在刘胤铁灯山设伏全歼庞会之时,魏吴两国争夺成都废墟的大战全面地拉开了帷幕。
双方在成都的交战一直持续了一月之久。伤亡累累,拼得是精疲力尽。成都之战波及开来,双方在涪城和雒城的驻军相继也卷入了混战,在蜀中大地上,展开了全面的交锋。
战争打到这个层次上,谁也不肯后退半步,胜则占据蜀地,败则一无所获,显然钟会和陆抗都不愿意损兵折将两手空空地回到都城去。就算是拼尽全力,也要一决雌雄。
至于议和,双方平分蜀地,那完全就是一个笑话,钟会和陆抗心中,都是以拿下整个益州为目标的,半个益州对二人而言,都没有意义。
魏国吞并掉益州。就等于是打开了吴国的西大门,共拥长江之险。为下一步的一统天下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的。吴国全取益州,则可实现当年诸葛亮的宏伟蓝图不,比诸葛亮的蓝图更宏伟,诸葛亮所希望的是地跨荆益,一旦天下有变,两路出兵。一路北出关陇,一路东出荆襄,天下可定。而吴国得了益州,无疑是牢牢占据了半壁江山,比诸葛亮的构思更宏大。不但可以两路出荆益,还可以三路出淮南,问鼎中原,指日可待。
所以议和与双方而言,都是与虎谋皮,钟会和陆抗都算得上是野心勃勃的人,不拿下整个益州势不罢休。
蜀中的这场大战,不光比拼的是主将的智谋,军队的士气,而且还是包括后勤在内的诸多较量,大战旷日持久地拖延下去,对双方脆弱而漫长的后勤补给线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魏军的补给线比吴军更为漫长,北起关中,从子午道或斜道入汉中,再经阳安关、剑阁进入蜀中,进入蜀中之后则还需要绕行汶山道,才能将粮草辎重运抵成都,整条后勤补给线绵延数千里。古有千里不运粮之称,魏国也就是底蕴深厚,不惜一切代价地将粮草军需源源不断地送抵成都前线,如果是蜀国,早就被后勤运输给拖垮了。
魏军的补给线虽然漫长,但由于处于崇山峻岭之间,又是大后方,倒不用担心吴军前去劫道阻拦,钟会暂时无后顾之忧。
不过钟会却对吴军的后勤运输线起了意,他派田续绕道迂回攻克了郪县,意图东取广汉、德阳,截断涪水上的吴军水路运输通道。虽然魏军并没有与吴军相匹敌的水军,但钟会认为涪水不并太宽,只要魏军可以控制涪水两岸,便可以达到截断吴军水路交通的目的。
从这一点来讲,钟会的想法倒是和当初刘胤所想的不谋而合,只是由于黄皓在背后腿,蜀军才坐失了反败为胜的机会。
目前涪水的水路运输通道支撑着整个吴军运粮通道,一旦有失,不光是涪城的守军无粮,就连整个参与成都会战的吴军主力也必将陷入绝境。魏军攻克郪县,让陆抗真正感受到了威胁。
更何况成都会战打了一个月,吴军在步骑作战的上劣势尽显,战事拖迟下去,形势对吴军而愈发的不利,在成都击败钟会,拿下蜀都的计划最终还是落空了,为了避免全军覆灭,陆抗不得不引军后退,兵分两路,一路北退雒城,一路东退广汉,放弃了成都之争。
不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吴军虽然未能全取成都,但在雒城交锋之中,打了一个多月的街巷战,将魏军逐出了雒城,一举扭转了吴魏双方在雒城各占一半的局面,同时形成了涪城、绵竹、雒城三点一线的防御体系,牢牢地控制着成汉大道中间的这一段,向北威胁剑阁,向南虎视成都,直让钟会如梗刺在喉。
现在钟会虽然独占成都,但那不过是废墟一座,只有象征意义,粮道绕行汶山,迂回曲折,补给困难,让钟会苦不堪言,只有打通成汉大道,才可能使粮道畅通,为进一步控制整个益州创造条件。(未完待续……)
ps:下一章估计会晚一些更新,大家不必等了。u
第280章 三国混战()
成都之战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蜀中战事的结束,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魏国大军兵分三路,一路由北向南进攻涪城,一路由南向北进攻雒城,一路由东向西进攻广汉、德阳,把整个战火烧遍了蜀中平原。●⌒,。
与野战不同,据城而守的吴军虽然陆战能力不及魏军,但依靠坚固的城防,还是可以明显地扼制魏军的攻势,双方大体上兵力相差不多,所以战况激烈,战事胶着,陆抗也暂时守住了既得利益。
这注定是一场长期而艰苦的拉锯战,较量的就是双方的综合实力,吴国十五万大军入川,几乎要占据了吴国总兵力的一半,魏国先后派遣二十三万大军入川,也动用了超过百分之四十的军队,双方在蜀地集结重兵,完全是一股大决战的气势,在双方看来,谁争得了益州,谁就拥有了一统天下的资格。
至于逃逸到南中的蜀汉残余力量,则被双方选择性地无视了。
当然也不是完全无视,可是蜀中战况呈胶着,无论是魏方和吴方都无力也无法顾及南中,不过在他们看来,蜀汉朝廷逃到荒凉偏僻的南中,注定没有什么发展前途了,只能是苟延残喘。将来无论谁在蜀中决战中获胜,挟得胜之师南下,便可以一举平定南中,覆灭蜀汉的最后残余力量。
至于现在,还是得在蜀中分出个胜负输赢才行,仗到这个份上,谁也不舍得轻易后撤,将既得利益拱手让人,现在蜀中之局面,已经成为不死不休之局。
益州魏吴之争不光是双方前线的将士的事,晋王司马昭和吴主孙休则是展开了幕后的较量,如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两位领袖级的人物可谓是禅精竭虑,费尽心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