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一凡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一凡人- 第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又扫了扫众人,接着说道:“俺老张手下没有弱兵,响鼓不用重锤,就说这么多,听明白了没有?”

    五千军士齐声喊道:“谨遵张将军号令!谨遵张大人差遣!”

    送走张国柱,龙四便吩咐兵卒在奉天府外扎营。当夜,兵部的一万顶军账运来了,五千士兵于城外连夜搭建。天还未明,已尽数搭好,自城头看去,连营三十里,无边无际,一眼看不到头。

    第三日,赶制的两万副棉纱面罩也已运达,一人四副到兵卒手中,每隔三个时辰更换一次。五千兵卒组成的庞大收尸队走上了街头,每街每巷,逐门逐户收殓尸体。短短三日,便将京城无主尸,收了个干干净净。若有继续死亡者,自有邻居家人来衙门报知,随死随殓。

    这五千收尸队每日装抬疫尸,用今天的话来说是高危人群。让人欣慰的是三天过去,五千人中染疫者不足十人。平疫衙门人心大振,张扬上书皇上,将此消息告知崇祯。崇祯也是龙心大悦,下旨令各处广征棉纱,赶制面罩。

    只是收尸队快刀斩乱麻般的收殓尸体,自然来不及掩埋,城外尸体越堆越多,足有数万数十万之多,成了一座骇人耳目的“尸山”。杨云于家中听闻了,心知此事不妥,又赶到张扬处,建议他将所有尸体付之一炬。

    是夜,一场大火燃起,直映得天边红,星月无光。阖城军民望着城外,默默无言,心中无限沉重。

    马上就要515了,希望继续能冲击515红包榜,到5月15日当天红包雨能回馈读者外加宣传作品。一块也是爱,肯定好好更!

第一百零八章 平疫(二)() 
ps。 奉上今天的更新,顺便给起点515粉丝节拉一下票,每个人都有8张票,投票还送起点币,跪求大家支持赞赏!

    话说张扬在杨云的建议下,将城外堆积如山的尸付之一炬,彻底切断了最大传染源。此举若是放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自是毋庸置疑。但此时是明朝,一场危机即将爆。

    熟悉法律的朋友可能知道,1985年2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中国土葬改革拉开大幕。

    其时中国刚刚经过建国后近三十年****,尤其是十年浩劫已将旧社会的礼义廉耻冲击地七零八落。即便在这种情况下,火葬推进的过程中,仍然产生了无数阻力。在基层,火葬和计生成为了官民对抗的焦点,全国各地每天都爆着流血事件,延绵十余年。而在十七世纪的明朝,死者为大,入土为安,更是最根本的天纲人伦。

    五月初八日,张扬焚尸后第二日,弹劾奏章便如雪片般飞向崇祯案头,奏他不顾纲常人伦,大焚尸体,不敬死者。崇祯留中不。

    五月初九,四十八名言官又联名上书,奏他沽宠邀功,苛酷为政,引官愤民怨。崇祯置之不理。

    五月初十早朝,礼部尚书黄谨率先难:“臣弹劾平疫总督张扬焚烧疫民尸数万,引天怒人怨,请皇上治他暴虐之罪。”

    张扬入仕尚短,还是第一次有人在朝堂上公然弹劾自己。立时便红了脸,站出来说道:“皇上!臣有奏辩。”

    崇祯摆手道:“莫急!待黄谨奏完。”

    张扬只得站了回去,心中忐忑不安。崇祯便说道:“你们的奏折朕都看了,有说张扬罔顾纲常人伦的,有奏他沽宠邀功的,有奏他刚愎自用的,有奏他苛酷为政的。既然诸臣工皆认为他有罪,今日便专门议一议这事。黄谨你先说。”

    黄谨躬身道:“国有四维,礼、义、廉、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我朝以儒道治天下,‘死者为大,入土为安’乃是儒家之礼,既是对亡者哀悼,亦是对生者的慰藉。张扬罔顾纲常,焚尸十万,有违天理。凡有违国之四维者,一维则国倾,二维则国危,三维则国覆,四维则国灭。管仲有云:背人伦而禽兽行,国十年而灭。我朝以礼治天下,请皇上治他越礼之罪,昭示天下,否则国之将倾。”

    崇祯脸色平得像一潭死水,看不出喜怒,说道:“很好!黄谨不愧理学大家。朕都知道了,哪位臣工再来说说他如何沽宠邀功,苛酷为政?”

    殿上众人知道张扬如今圣眷正隆,揣摩不透崇祯认得心思,一时都不敢出声。良久,吏部的一位姓李的老侍郎站出来躬身说道:“臣愿一言!”

    崇祯点头道:“但说无妨。

    李侍郎道:“张大人正直当年,少年新贵,得蒙皇上隆恩,初登仕途,无功无劳便是官居二品,怀了一颗拳拳报恩之心本是人之常情。只是求功报恩之心操之过急,一心想做出一番事业来以报君恩。殊不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所以才罔顾常礼办出这大焚疫尸的苛酷之事。如今木已成舟,请皇上小做训诫,免去其总督之职,另委一老成持重之人平此大疫。”

    崇祯又点头道:“沽宠邀功,苛酷为政朕也明白了。何人再来说说他如何刚愎自用?”

    另一名老夫子站出来说道:“尚书有云: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张大人一未请旨,二未集思广益便办下这泼天大事,确实唐突了些,刚愎二字也不算冤枉。若是事先在朝会上议一议,也便不会做出这般骇人视听之事。”

    张扬此刻已明白这些人不过是见他年少得意,圣眷优渥,因此犯了红眼病,找了由头来打压他。一时气得面红耳赤,手足颤,皇上没有话,又不敢站出来辩奏。

    崇祯面色阴郁地看着殿中诸臣,说道:“如此说来张扬今日事罪不可恕了,那便如此,张扬先免去平疫总督之职,戴罪听勘!”

    张扬听到此处,已是五内俱焚。好不容易平疫之事刚有了一丝起色,竟便如此夭折。正欲上前申辩,崇祯摆了摆手,威严地说道:“张扬不必多说,是非自有公论。”

    崇祯端起茶盏,喝了一口俨茶,又说道:“议罪的事先搁置搁置。如今疫情凶猛,当务之急是如何平疫治疫,既然张扬不再任平疫总督一职,先来议议谁来继任此职。”

    殿中群臣听到此言,立时变得安静起来,低着头不敢看崇祯。沉默了良久,崇祯开口道:“黄谨,你自称以礼治天下,为何不主动请缨?你便任了这总督一职罢,也算为朕分忧。”

    黄谨躬身道:“臣才德浅薄,不足以担此大任。”

    崇祯哼了一声:“李侍郎!朕看你也称得上老成持重,今日便为你升升官,如何?”

    姓李的老侍郎抖了一下,说道:“臣,臣历练不够,没有平疫的经验”

    崇祯狞笑一声:“好一个德才浅薄,历练不够。你们开口闭口天地人伦,礼义廉耻。知不知道‘君忧臣辱,君辱臣死’之礼?”他停了一下又说道:“张扬!你站出来给他们看看。”

    张扬不知所以,满头雾水的站到了殿中,崇祯指着他说道:“这就是两个月前金榜题名的状元郎,当日是多么的倜傥。你们再看看,如今已变成了什么模样?”

    诸臣看了看他,只见他蓬垢面,已熬得又干又瘦,眼圈黑,完全失去了平日谈吐从容的气度。

    崇祯又道:“如今平疫之事刚现一丝起色,你们就说起这般诛心之言来。朕要告诉你们,既无方寸之功劳,便不要大言不惭。朕要的不是说空话的人,朕要的是办实事的人!”

    群臣见崇祯勃然大怒,自是不敢再辩,赶紧俯地磕头。崇祯喝了口茶,平复了情绪,又柔声说道:“都起来罢!朕知道你们说的是仁义之道,都是为了仁德爱民,但‘仁’这个字绝不是妇人之仁的仁。世道平,用法宽厚,怀柔文明;世道乱,则杀伐决断,重典治之,也还是仁!毒蛇噬臂,壮士断腕说的就是这个理,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黄谨,你是礼部尚书,遍读儒典破万,你觉着朕说的这话越不越礼?”

    黄谨躬身道:“臣失言了,皇上所说的才是大仁!”

    崇祯点了点头:“传旨!张扬官复原职,任平疫总督,挂尚书衔。”

    张扬激动的热泪盈眶,哽咽着谢了恩。

    崇祯摆手道:“好了,就这样。朕累了,你们退下罢。”

    马上就要515了,希望继续能冲击515红包榜,到5月15日当天红包雨能回馈读者外加宣传作品。一块也是爱,肯定好好更!

第一百零九章 请疫(三)() 
话说张扬在早朝上获得崇祯的肯与支持,无人再敢为难他,差使越办得顺手起来。

    五月十一,各处征集的五万匹棉纱运抵总督衙门。平疫衙门出布告:全城居民即日起去各处分点按人头领取棉纱一丈,依样制成面罩佩戴。限三日内领完,三日后不戴面罩者按罪论处。

    五月十二日,隔绝行动开始,五千军士阖门逐户排查染疫之人,凡有疫之人,即刻送往城外隔绝大营。

    五月十三四,总督衙门接管九门城防,出戒严令:九座城门尽数戒严,除送往城外隔离疫者,只能出,不能进。

    五月十四日,总督衙门再下严令,凡家有染疫之人不报平疫衙门者,阖家收监。街坊四居知情不报者,同罪论处。

    此令一出,满城哗然。此时人们不知烈性传染病流行时,隔离乃是斩断传染源的最佳途径。满城人口百万,又不能逐人去解释。一时众议纷纷,谣传四起,更有人暗传染疫者尽数被拉到城外屠了。古人讲究落叶归根,有些薄有家财之人,死也要死在家中,一时官民冲突四起。张扬谨遵了崇祯‘乱世重典’的钧令,无论富贾巨绅,王公贵族,该隔绝时绝不手软。

    虽然人再敢上书弹劾他,却在群臣中留了个暴虐苛酷之名,百姓更在暗地里叫他“张屠夫”。张扬苦笑连连,想到自己拳拳救民之心,敢指日月,却落得如此名声,心中愤懑不已。又想到皇上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和百姓们惨遭瘟疫荼毒,不由在心中说道:“总有一日世人会明白自己的好,即便世人不明白,皇上也会明白,上苍也会明白。

    五月十五日,张扬迎风而上,连严令:无论官民,必须佩戴面罩,军队上街入户暗查,维者重责二十大板。

    五月十六日,总督衙门再戒严令:北京城全城戒严,所有商铺,茶楼酒肆全部歇业,军队开上街头,百姓不得随意上街。每日辰时解严一个时辰,百姓可上街采购生活所需。

    这几道严令一出,杨云也感到了一股肃杀之气。想到平日里斯文儒雅的三弟,为了平疫变得杀伐果断起来,心中无限感慨。只是每日蛰伏在家,又是孤身一人,不由得气闷起来。

    这一日,刚交辰时,在家蛰伏了几日的杨云赶紧出门溜达了几圈。平时笑语欢声的街头变得沉默起来,人们带着面罩,皆是相逢相见不相识。来往的人流也是行色匆匆,赶在戒严之前匆匆将事办完。

    他先去拜访了安娜公主与伊万将军,两人住在四夷馆,生活起居有朝廷照应,自是不用提。只是被疫情困在京城,进退不得,心中十分苦闷。好在自尤里骑士染疫身亡后使团再无疫情,也算万幸。三人谈了一阵,杨云告辞出来,又去了趟张扬的平疫衙门,看着门前军容整肃,忙碌的差役和军士,也就没再进去打扰张扬,自回家去。

    行至鼓楼大街忽闻一阵药香扑鼻而来,原来有一道人站在一口铁锅后为众人布药。心中明白这鼠疫是无药可医,只当是有人把握了百姓的恐慌之心,胡乱配了药在此敛财。便站着看了一会,却是越看越奇,这道人居然是不收银钱,免费施药,心中不由大生好感。先不论此药治病与否,这救民救苦之心就值得令人敬佩。

    只见这道人剑眉下生了一对炯炯有神的星目,穿了一身半旧的灰布道袍,头包软中,麻布高筒袜子,足蹬开口福字履,腰间系了一根布带,左肋下悬挂一口大宝剑。只是与常人一般戴了面罩,看不清年纪与长相。虽无贾德明般飘逸神采,却多了几分沉稳与持重。

    又看了一会,忽的一阵急促的锣声响起,兵卒喊道:“辰时三刻,百姓们返家,巳时戒严。”街头之人便纷纷收拾东西,准备归家。

    杨云府宅近在咫尺,也不急这一时,便帮那道人收拾家什,攀谈了几句。原来此人是个游方道士,通些医道,上月游历到京师,不想被这瘟疫困在了此处。今日所施之药不过是寻常除瘟解邪之方,虽不能治这大头瘟,也可解瘟退热,聊胜于无。

    杨云见他气度从容,谈吐颇佳,全然不似贾德明那般装神弄鬼,便生了结交之心,遂问道:“阖城戒严,道长于各处落脚?”

    道人笑道:“出家人四海漂泊,何来固定的行止住所?城南有一间破庙,这几日都在那落脚。”

    杨云道:“如今城内已是这般模样,道长孑然栖身于破庙,饮食起居多有不便。如蒙不弃,可到舍下盘桓几日,待疫情平复再做计议。”

    道人思索片刻道:“也好!那么便叨扰居士了。”

    二人当下携了家什,来到杨云宅中。二人除下面罩,不由相视一笑,竟是故人重逢。

    你道此人是谁?原来是昔日在杨柳风外卖艺的寒冰子。当年二人相遇,传了杨云芒硝制冰之术后便四海游历,杳无音讯。杨云因这夏日制冰之法将杨柳风的饮料推上了一个新高度,获利颇丰,心中也很想念这位一面之缘的旧友。今日街头重逢,差点就因戴了面罩而错过了,真乃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二人说了些别后重逢之话,吩咐家人烧了热水,寒冰子便去洗浴。待沐浴更衣完了,寒冰子还是一半旧道袍,只披散着头,愈俊朗非凡起来。杨云在心里赞了一声,便吩咐家人开上饭来吃。

    寒冰子道声叨扰,二人坐下吃饭。杨云见桌上鱼肉皆备,心中不安,说道:“不知道长驾临,一时仓促,未备斋饭,请道长原谅些。”

    寒冰子微笑道:“贫道道修正一,非全真一派,不戒荤腥。杨居士不必拘礼,请随意。”说罢又正色诵道:“十方供养,来之不易,无功享用,罪过罪过!”杨云听得暗暗称奇。

    话虽如此,寒冰子于席间尽拣些青菜豆腐下饭,未见食肉。杨云不懂这些教派规矩,也不好多问。

第一百一十章 寒冰子() 
话说杨云与街头重逢故人寒冰子,心头欢喜,请到宅中盘桓,自此寒冰子便暂住于杨云府中。寒冰子见他孤身住了偌大一院宅子,不由问道:“杨公子家中再无父母家眷?”

    杨云不好解答,只得含糊敷衍几句。寒冰子又说道:“去年在柜号见一中年男子,似是杨公子贴心之人,如今在何处?”

    杨云知他问的是风义山风大伯,不由勾起了一段相思。原来自去年入冬后,杨柳风便连店带厂占时歇业了。柳依然与风义山一家回华阳祭拜其父柳太尊,说好了今春返京,又逢了这举国大疫,便断了消息。不知华阳如今疫情如何,风家三人与柳依然是否仍在人世也是不得而知。杨云不由得叹了口气,寒冰子见他神色黯然,心知勾起了他的伤心之事,也便不再多问。

    自此以后,二人每日谈些各地风土人情,游历掌故,倒也不甚寂寞。只是每日辰时随了他去街头布药,无须细表。

    寒冰子虽是修行之人,清规戒律却是看得极淡,兴致来了,行止脱略,酒肉不误。忽然一日,又是行止端庄,忌荤菜戒酒。

    二人混得熟稔了,杨云便问他缘由。原来道教分为两家,一曰全真,二曰正一。全真派是终年忌酒戒荤的,而正一派则是逢了斋日才有这些清规戒律。全真教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