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轻重缓急()
常威好似吃错了药一样,在关朝印家的院子里蹦来蹦去,一刻也不得闲。若是有哪个打盹,他便上去胡乱打醒,口中道:“不许睡觉,不许睡觉!这样大事,你们还能睡得着?”
保正以下,待在这里的人都疲惫不堪,心里烦躁难耐。
安三郎被绑了手,坐在地上,只觉得身心俱疲,有些支撑不住。他白天割了一天谷,夜里又做了些自家活计,再被这样折腾,哪里还扛得住?看着蹦来蹦去的常威,心里有些恍惚。自己难道真做错了?好不容易有了安身立命的地方,只想着多出些力气,过上好日子,这也有错?
正在乱糟糟的时候,门外传来马蹄声,在夜里分外清脆。
保正长出了一口气:“快快迎接,看看是不是知县官人来了!”
常威怔了一下:“深更半夜,知县怎么会来?”
保正摇了摇头。你在这里闹得鸡犬不宁,知县能不来么?明天还要下地收谷,这样折腾,有几个人受得了?人不是铁打的,白天忙了一天,晚上哪还有精力。
杜中宵下了马,进了院子,面色铁青。扫了一眼院子里的人,看着绑在地上的安三郎道:“为什么绑人?深更半夜,莫不是拿到了贼?”
经了上次的事情,常威有些怕杜中宵,听见问是否抓到了贼,才硬着头皮道:“不错,正是抓住了贼!这个安三郎,吃着营田务的米,晚上却割自家的谷子!”
杜中宵转过身,看着常威,沉声道:“他割自家的谷子,关别人何事?自家的东西,怎么做贼?”
常威梗着脖子道:“这些日子为营田务割谷,如当差一般。吃着营田务的饭,领着营田务的米,身上力气都是这米长出来的,做自家的事不就是做贼么?”
杜中宵看着常威,像看个怪物一样,过了好一会才道:“这话是谁说的?”
常威道:“我说的!难道不是这个道理?”
杜中宵被气得笑了起来:“为营田务做事,每日都有时辰,不然保正点香为田漏是做什么?就是记下他们做事的时辰。营田务的饭,领的米,都是他们在这时辰内做工的酬劳。放工了,他们回家爱做什么做什么,要你来管!你怎么不连他们怎么睡觉也管起来!快快把人放了,大家回去歇息!”
说完,吩咐柴信去松安三郎的绑。
常威眼睛瞪得溜圆,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万没想到,此事便就被杜中宵轻轻揭过,一点没有惩罚安三郎的意思。所谓慈不掌兵,杜中宵如此做事,怎么能管好营田务!
见安三郎松了绑,站起身来,常威猛地伸开臂膀拦住:“不行,若是不惩处此人,明天其余村民便有样学样。为营田务做事不出力,回家来做自家活计,这谷什么时候能收完!”
杜中宵不耐烦地道:“你不识数么?为营田务收谷,正常做工,得到的粮比他们自家种的多。这些人辛苦了一年,全靠这个时候收割出力,收回来的谷是全年的酬劳。哪个不出力,是白白把自己的好处送给别人,耕种都是帮别人做事了。你不会算数,当村民也都是傻的么?”
听了杜中宵的话,常威一时怔在那里,好一会反应不过来。
其实何止是常威反应不过来,好多村民也一时有些糊涂。不过他们是真正出力干了活的,很快便就明白了杜中宵的意思。以前为营田务干活,已经发过了报酬,现在田里的谷子,是大家一起种出来的。谁在这个时候收割卖力一些,出的工多,分到的米就多,相当于占了别人的便宜。
从开荒,到耕种管理,村民一年的劳动,已经全部凝结在了地里的谷子里。现在就是按着出力多少分配份额,白天干活偷奸耍滑才是傻。每户公田五十亩,哪怕分四成,也比自己的五亩私田多得多。白天耍滑藏着力气,晚上干私活,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见常威还反应不过来,杜中宵不耐烦地道:“这种事情,营田务早有章程。一切按章办事,强似你在这里胡闹。柴信,从现在开始,你让常威三人随在你的身边,一起到衙门歇息。若是再挠乱村民,我惟你是问!好了,夜深了,大家都歇息了吧!”
柴信低声对身边的随从道:“这三人是知州相公门客,仗着知州撑腰,跋扈得很,哪个敢管他!”
说完,连连摇头,觉得棘手得很。常威三人身份特殊,不听自己的怎么办?难道用强?
看着众人纷纷离去,杜中宵对保正道:“这些天事情太多,保正担待。”
保正拱手:“这是第一年收谷,一切草创,必然不会那么顺利。小的也是第一次当差,但愿不出差池,误了官人的事情就好。”
杜中宵连连点头:“只要我们上下一心,必然会把营田务办好。只要今年的粮收上来,解送到州里去,功劳摆在那里,就没有人说什么了。”
与保正闲聊一会,见夜色已深,杜中宵让柴信带着常威三人,一起回衙门歇息。
到了衙门,回到自己的住处,常威一把抓住仇士隆,不解地道:“刚才知县说白日偷懒,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仇士隆道:“西瓜产自契丹,听说西域也有,我在西北听说过。这瓜长得大,又甜脆多汁——”
见仇士隆说起来涛涛不绝,常威不耐烦地道:“西瓜我也听说过,只是现在问的却不是此事。我是问你,为何知县说村民白天偷奸耍滑划不来!”
仇士隆想了一想,道:“此事我也有些糊涂。白天省了力气,纵然少分些谷,晚上割自家的,那可全都是自己的啊。这样做事最合算了,如何会划不来?”
一直不说话的另一人道:“我看,你们都想得差了,忘了知县说的话。公田每户五十亩,不偷奸耍滑便分四成,相当于二十亩的谷。一旦不卖力少于此数,便就被出力的人家分去了。自己的私田不过五亩而已,全部收回来,也远少于公田分到手的米。是以现在对村民最划算的,是白天卖力干活,真地晚上有余力了,才能去收自家粮食。”
常威盘算了好一会,有些明白,口中道:“知县甚是奸滑!如此分田,不是逼村民卖力干活吗!”
第100章 轻松时刻()
杜中宵如此分田,当然不是为了让村民卖力干活,这种事情就不在他的考察范围之内。而是着眼于营田务的地土地制度,要保证五十年的大致稳定。比如因为生儿育女,村里的人口增加,不会很快出现土地缺少。至于五十年以后,那就超出杜中宵所能考虑的范围,该进入一个新时代了。
在地头,杜中宵站在阳光下,看着金色的田地里忙碌的人们。经过了这次秋收,营田务便就正式完成了一个耕、种、收的轮回,所有的结构和制度都经过了检验。好的保留,坏的改正,该定下来了。
孔目乔保平带了几个人吏,巡回各村,记录各村种的田亩,收粮的速度,收集一切数据。这些都是第一手的资料,据此来研究对营田务的管理。实务之所以是实务,就是要实打实地去干,单靠坐在衙门里空想,是不够的。
常威三人一直随在杜中宵的身边,转了几个村子,又回到大柳树村来。经过一夜,终于想明白了杜中宵所说,村民在白天不努力干活就是吃亏到底怎么回事之后,常威放下些轻视之心,认真看杜中宵到底是怎么处置事情的。观察了大半天,见杜中宵只是四处走走,甚少说话,又有些摸不着头脑。
杜中宵看着忙碌的人群,觉得有些累了。为官一年,各种事情不断,特别是最近常威胡搅蛮缠,让杜中宵有些身心俱疲的感觉。等到秋收完毕,要好好歇息一番。好在一切都已走上了正轨,不用自己处处盯着了。小小一县,自己这一年的布置已经足够,后面该是收获果实的时候。
因为连番惹祸,杜中宵让柴信等人看住常威,再不许他们私自行动。常威颇有怨言,曾经写了一封信回亳州,叙说自己被杜中宵欺压。只是不知怎么回事,老知院并没有回信。
看罢割谷,杜中宵带人回到衙门。跟到门口,就见一乘牛车停在门外,韩月娘带了小青和晶晶正从车上下来,向门里走去。
杜中宵急忙上前,叫住月娘,对她道:“你怎么来了了?”
韩月娘看了看杜中宵,打量了一会,才道:“天气凉了,我给送些衣物来。你来这里照看收粮,又没有说什么时候回去,我岂能不来看一看。”
杜中宵大笑:“有什么好看!营田务这里是乡下地方,可比不得县城里。”
韩月娘微微一笑:“又有什么。去城里之前,巡检寨我们不也住了几月。”
一边说着,两人一边进了衙门。
常威在后面看见,问柴信道:“那个妇人,便是知县夫人么?”
柴信点头:“不错。你以后小心一些,夫人可不似官人这么好说话,若是惹了事出来,没人救得了你们!昨夜你们闯祸,官人没有惩罚,以后可没这种好事了!”
听了这话,常威根本不放在心上。看那妇人长得清秀俊俏,斯斯文文,哪里像不好说话的人。见后面两个小丫头一起跟着,常威问柴信:“那两个小环是什么人?”
柴信道:“那是夫人的贴身女使,一个善弹琴,一个善唱曲,甚得夫人宠爱。她们年纪幼小,又被夫人宠坏了,可不要惹了她们。”
常威笑道:“弹琴唱曲,不就是家伎?这种事情,我懂,我懂!知州相公家里,家伎众多,不知道多么热闹。来亳州之前,还遣散了许多呢!”
柴信不说话,带着随从当先进了衙门。小青和晶晶应该都算是家伎,只是杜中宵小门小户,一直跟在韩月娘身边,做她的贴身女使,不似那些豪门大户一般。一般大户,都会养有家伎,日常聚会饮宴,让她们弹琴唱曲,以为娱乐。这是此时风气,大家见怪不怪。
跟在柴信身后,常威向仇士隆使个眼色,低声道:“没想到知县官人恁地会享受,竟买到如此伶俐的小丫头。得闲,我们也让她们唱两支曲儿。在这荒僻之地,总是要找些乐子。”
仇士隆道:“我看那两个小环紧紧跟着夫人,甚是亲密。哥哥莫要胡作,当心再惹怒知县官人。”
常威浑不在意地道:“两个家伎,唱支曲子又有什么。罢了,以后再说,我们今晚饮酒。”
后衙花园,杜中宵坐在月光下,看着小青和晶晶两人嘻嘻哈哈地端酒上菜,韩月娘在自己身边倒汤温酒,一种温馨的感觉油然而生。想想这一年来,忙忙碌碌,这种日子实在少之又少。
温好酒,韩月娘轻声道:“大郎在想些什么?坐在那里出神。”
杜中宵笑道:“我在想,自从我中了进士,到这里为官,不知不觉已经一年。这一年来,天天劳心劳力,忙个不停。现在想一想,我到底在忙些什么啊!”
韩月娘笑道:“官人这样想就不对了。这一年来,官人在城外建了许多商铺,县里的公吏差役们都有了钱粮,不必再去刻剥百姓了。又在这里建了营田务,让这么多人家过上了衣食丰足的日子,又给朝廷多收数千石粮米。这都是对朝廷对百姓有好处的事,怎么不知道忙些什么呢。”
杜中宵想了想,不由笑起来:“我做的事,你倒是比我清楚。”
“那是自然。我们夫妻日常里相聚的时候不多,我总要知道你在做什么。”
杜中宵轻轻捏住韩月娘的手,低声道:“我现在知道,为官也不容易,幸亏有你为妻。”
正在这时,小青把一条鱼放在桌子上,脆声道:“官人、夫人,菜齐了,我给你们倒酒。”
说着,快步跑到韩月娘身后,伸手去拿温着的酒壶。低头见杜中宵正抓着韩月娘的手,一时不知所措,口中道:“官人若是还不饿,我再把菜热一热。”
杜中宵收回手来,口中道:“忙了一日,我早饥渴难耐。速速倒酒。”
小青答应一声,端起酒壶,给杜中宵和韩月娘倒了酒。她随着曲五娘长大,给客人唱曲,陪客人喝酒,自小见得多了。迅速忘了刚才的事,倒完了酒,拿一把小酒壶,与晶晶两人趴在旁边的一张桌上,一人一个小酒杯,也学着倒酒喝。一人面前一个碗,夹了各种菜,吃吃喝喝快活得很。
喝了几杯酒,杜中宵看月白风清,不远处一丛修竹随风摇曳,所有烦恼不觉消散。家庭是心灵的港湾,在外面再多的烦恼,回到家里来便就烟消云散。
第101章 好心()
不知不觉,忙忙碌碌的秋收就已经结束了。营田务收米一万余石,不但完全补足了去年借支的永城县粮米,还有剩余。杜中宵决定留下五千石作为储备,另外五千余石解往州城。
此时的米不但是粮食,也是硬通货,储备的五千石米有许多用处。
谷场上,杜中宵做在一张桌子后面,翻看着本村的账簿。不远处的空地上,有本村的青壮在那里翻晒谷糠禾穗。这些脱米后剩下的谷草,便就是秣,与米合称粮秣,是优质的牲畜饲料。
常威站在桌子边,伸着脖子看杜中宵翻看的账本。一边看着,一边鄙夷杜中宵闲着没事,这些村账有什么好看的。但是杜中宵看,他也一定要看,不然心里便跟猫抓一样。
把账籍看完,杜中宵对常威道:“秋粮已经收完,过些日子我会解往州里去。你受知州所派前来察看秋粮,现在已经看完了,该回去交差了。”
说到这里,杜中宵取出一本册子,交予常威:“你虽在营田务住了不少日子,但我看在眼里,并没有用心。回去之后相公问起营田务事务,只怕你也答不上来。我这里有一本营田务条贯,里面详列了营田务所有事务,你拿回去看一看,以免出丑。等到回去,我会禀明相公,连这册子一起交上去。”
常威接了册子过来,随手一翻,口中道:“营田务怎么一会事,我都看在了眼里,又何必看什么条贯。随在相公身边多年,一二十个村子的事,原不必十分用心。”
嘴里这么说,手却紧紧捏住册子,再不肯交出来。
杜中宵心里冷笑。因为常威是在自己这里做事,回去夏竦问起来他一窍不通说不过去,说不定会连累夏竦对自己的印象,杜中宵才给了他条贯看。过个一两日,杜中宵会把条贯收回来,连带自己的书信一起给夏竦。书信里,杜中宵会写清自己对常威的评语。这厮实在是杜中宵两世为人都没见过的奇葩,难以想象夏竦会抬举这样的人。
收了新米,村中人人欢乐,都聚在谷场边上的仓库那里领米。
杜中宵让人收了账簿,走了过去。见到杜中宵过来,一众村民问候行礼。
仓库门口立着的,是杜中宵让营田务每个村子都有的石碑,写的是营田务收粮的原则。如不管出入用一样的斗,依实数不加消耗,平斗而不得有斛面,诸如此类。
此时地方收粮,因为税额是朝廷所定,要一级一级向上解送,其中的损耗和运输费用都要地方负担,便用一些法外手段多收。消耗是常例,朝廷允许多收十分之一,地方经济不好,收的越来越多。斛面则是指收粮时斗里尖出来的部分,官府收粮一定会有斛面,有的地方就靠多出来的这些粮支持一县财政。
营田务相当于官府就是地主,收入远高于朝廷税额,开出来的荒地不在原定税额内,对于州里来说完全是正税之外多出来的收入。杜中宵把一切收粮时的刻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