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虽然有用,但威力太小,守城有余,攻城不足。三衙的态度,就是多制火炮,用于守城。至于野战部队,他们还没有发现火枪火炮的好处,上下都排斥。
因为杜中宵在京城演示过火枪火炮的威力,又有唐龙镇胜利的战功,从皇帝到中书,对这种新式武器都感兴趣。一边在相州大量制造,一边压着枢密院尽快分发到禁军中。枢密面临三衙的阻力,一时没有办法,只能一个拖字诀,事情僵在那里。
此事已经僵持了近一年,政事堂的宰执都有些厌烦。丁度提起杜中宵的这项功劳,其队几个人都默不作声。这东西只见杜中宵演示了一次好,却得不到禁军的认可,大家心中有些动摇。
见都不讲话,宋庠道:“数月之前,由河东路经略郑戬和权知开封府明镐举荐,杜中宵卸任火山军知军,回京试馆阁。昨日我考过他学问,于政事多有洞见,诗赋却是平庸。如果到学士院试诗赋,一个失手,他自己要经受挫扼,朝廷也失了延揽人才的机会——”
听到这里,昭文相陈执中睁开眼睛,淡淡地道:“那依大参所见,该当如何?”
宋庠微微一笑:“此次与杜中宵一起入京的,是解宾王。此人我也有耳闻,在地方多有治绩,而诗赋为其所短。依我看来不如这样,让这二人到中书来,试策论如何?人有所短,也有所长,朝廷用人当择其长处,而避其短处,何必执着于文词?”
陈执中微微点了点头,看着身边的集贤相文彦博:“文相公以为如何?”
文彦博不足一年的时间,从益州知州,入朝为枢密副使,迅速改参知政事,又升集贤相,升迁速度让人瞠目结舌。在内他搭上了张美人的线,此事皇帝知道,外面的大臣也知道,加上他根基不深,自觉地收敛锋芒,免得不被人针对。
还有一点,杜中宵在火山军的时候,曾经向朝廷贡了几条山羊绒的毯子,其中一条就在张美人的手里,很得她的喜爱。张美人有个好处,谁给了她好东西,她就记在心里,觉得欠了别人的。加上杜中宵离开河东路的时候,特意去拜访了张尧佐,让张美人很有好感。在此之前托过文彦博,如果有办法,帮一帮杜中宵。至于怎么帮,张美人就不知道了。这个女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不过没有什么野心,关心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情,真影响朝政她既没有心思,也没有手段。
陈执中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白,杜中宵他不在意,解宾王却是自己举荐的,到中书考试,当然好过在学士院。那几个翰林,因为陈执中恩荫出身,一向瞧不起他,当面说他不学无术的都有,能考出什么来?
点了点头文彦博道:“此是小事,相公做主即可。”
陈执中看了看一边没有说话的庞籍,道:“那便如此,让杜中宵和解宾王召试中书。宋大参,你学问精深,此次便由你试他们吧。馆阁朝廷育才之地,非比等闲,当严加考试!”
宋庠拱手:“依相公吩咐。还有一事,若无意外,杜中宵入馆阁后,我想让他到相州走一遭。如果那里真是殷都,当还有其他宝物。就是再收集些甲骨,也是好的。”
一直没说话的庞籍道:“此事可行。此物可补古史之缺,藏之馆阁,以显圣朝气象。”
第6章 再回相州()
出了皇城,杜中宵看着天上的阳,长出了一口气。
不在学士院试诗赋,而到中书试策论,结果就已经定了。馆阁试有三种,最常见的是在学士院,由翰林学士主持。其次是在中书,一般是为宰执看重的人,还有一种在舍人院。后两种都由宰相指定主持人选。如真宗朝时寇准看重王曾,便命在中书考试,其后即行重用。当然,还有免试的历害人物。如现在的三司使张方平,是皇帝直接指定学士院考试,不等学士院准备好,又直接下旨“安用试!”
两道题一论是秦始皇修秦直道,明显宋庠对的河东路大修道路。一策是救灾,朝廷荒政和发动民间富户赈济的关系,针对的是解宾王。这种策论,只要不出现重大的路线错误,都能过关。
此时馆阁试的分等,是景祐年间盛度所定。除最末一等不及格外,其余四等都算过关,依成绩不同授于不同的馆职。最关键的是过关取得资格,馆职高低并不那么重要,不像职事官那么重资序。
写完之后,宋庠对杜中宵颇赞赏,说了四个字“文理俱通。”这四个字可以认为杜中宵的文章过得去,也可以认为是五等中的第二等,仅次于第一等的“文理俱高”。
此时解宾王还没有出来,杜中宵与他不熟,没有必要等他。看看太阳,时候还早,便回了客栈。
三日之后,馆阁试的成绩下来,杜中宵为“文理俱通”第二等,授集贤校理。过了馆阁试,惯例应当迁官,一般二阶以上不等,多的有迁六七阶的。不过此时冬天,离着冬至不远,冬至郊礼,群臣推恩迁官,为免麻烦,杜中宵和解宾王保持原官不变,到郊礼时一起升迁。
此次的成绩远出杜中宵之外,集贤校理进一步就是直馆阁,馆职中算高的。有这个结果,主要是宋庠因甲骨酬功。他是文字方面的专家,比别人更清楚杜中宵献上来的这些龟甲兽骨的价值。再一个用策论老试,避过了杜中宵诗赋的短处。他在地方多做实务,文理清晰,说的内容也切中时弊。
带了馆职,杜中宵便就取得了参加大朝会的资格。接下来的日子,除了上朝,平时跟馆阁说得来的官员吃酒闲逛,研读书籍,日子倒也过得逍遥。
因为临近年关,家人没有到京城来。杜中宵想着,借年假的时候,自己回许州一趟,把韩幼娘和儿子接来京城,一家团聚,过上几年舒心的小日子。因为有产业,父母还要留在老家照顾,只能不时到京城访亲,而不能长驻。
看看就到了十月下旬,依宋庠的提议,命杜中宵前去相州,再去搜罗些带字的甲骨来。这是闲散差事,没有硬性规定,只让他年前返回。
辞别了京城韩绛等一众熟悉的同僚,杜中宵再次经白马浮桥,过了黄河,到了相州。
带上馆职,哪怕官职没变,杜中宵也今非昔比。一入境,知州杨孜便派了一个巡检迎接,一路护送进相州城里。此时杨孜是礼部员外郎,官职比杜中宵高一阶,馆职秘职校理,又比杜中宵低了一阶。等到郊礼结束,几乎肯定杜中宵的官职不会低于杨孜,态度自然就大不相同了。
官员的官、职、差遣三个系统中,自然是以差遣为重。官低而权重的官员到处可见,职责所在,官职再高也得向上级低头。但此时杜中宵是在馆阁,清要职事,又不同了,知州并不算什么。
晚上杨孜在后衙设宴,为杜中宵接风。
酒过三巡,杨孜道:“学士处处留心,着实非在下可比。我在相州为官近一年,只知催收钱粮,忙得焦头烂额,却不知地下还埋着宝贝。学士偶然路过,便就发现玄机。”
话语间,颇有些沮丧。发现甲骨这种事,又不费什么事,又是文化盛事,极易得到朝廷奖赏,怎么就被路过的杜中宵把这功劳摘了去。自己忙得不可开交,催交赋税,也不过完成任务不受罚而已。
杜中宵道:“这种事情,全靠运气。那一日我歇在天禧镇,恰巧遇到两个贼盗卖铜鼎,从他们盗掘出来的赃物中,发现了甲骨。若不是恰巧认识几个字,此事也就滑过去了,只能说时运来了。”
杨孜连连称是,不住劝酒。心中却有些不满,既然杜中宵当时就发现了甲骨,怎么没有告诉自己一声,偷偷拿着去了京城,得了一场造化。
喝了一会酒,杨孜又道:“学士此次来相州,不知要如何收集?”
杜中宵道:“知州可派几个精干吏人随在我的身边,到挖出铜器多的地方查访,看当地有没有这种东西。此物不起眼,哪怕百姓从土里挖出来,因为知是什么物事,怕他们会随手丢弃。”
杨孜点头同意,命陪酒的陈签判,选几个会办事的吏人差役,听候杜中宵使用。
此时杜中宵心中有些为难,他知道这一带的某个地方,肯定是殷墟所在。自己只要用心,肯定能找到地方。只是他不确定,自己要不要大规模地挖掘,还是只搜寻些零散甲骨回去。
大规模挖出来,只怕技术不够,破坏了地下的宝物,也怕以后保存不当。而留在地下,这里是人口稠密区,又是冶铁中心,也未必能够保存好。
酒筵直到深夜,宾主尽欢,各自散去,杜中宵到驿馆歇息。
第二天一早,陶十七匆匆赶来,十三郎把他接到自己房里坐下。
喝了口茶,陶十七道:“前些日子我不在州城,不知官人前来,未能迎接,实是无礼得紧。得了消息便急急赶来,官人起来没有,我去请罪。”
十三郎笑道:“你随在官人身边多年,还不知他脾性?你有自己的事情,官人不在意这些虚礼。昨夜杨知州接风,官人酒饮得多了些,现在还没起来呢。”
陶十七道:“话是如此说,官人不在乎,我可不能怠慢。”
十三郎道:“你做官没有多少日子,却学会了这些。不要着急,等官人醒来再说。我们兄弟多日没见,且说一会话,出去饮两杯酒。”
陶十七道:“哪有清早饮酒的道理,我们在这里等官人好了。我近日有些忙碌,见过了官人,便就要回去,不能久待。”
十三郎有些失望:“你一个芝麻小官,哪来许多公务?官人做到现在,也没见如此忙过。”
陶十七叹了口气:“你不知道,官人上次在这里捉住的那个私铸铜器的孙然,现在我手下做活。这厮以前收了些铜器,要给慈源寺铸钟。现被官府封了,那寺里的和尚正与我打官司呢。”
第7章 自己想办法()
州城北的洹水岸边,杜中宵与知州杨孜一起看着一片高低起伏的土包,道:“听乡民说,这一带出土的青铜器和甲骨最多,极有可能是殷都所在。知州可分派人手,把这里看守起来,再雇些人力慢慢在这里挖掘。做这种事急不得,当用心慢慢进行。”
杨孜也想凭着此事挣些功劳,连连点头,吩咐安阳知县,去招来本地大户,一起商量。
一切安排妥当,杨孜回到州城里去,留下安阳县尉在这里,听候杜中宵吩咐。
杜中宵坐在一张交椅上,看着县尉带人把守四周,把地方分成几个区块。
一边的陶十七见杜中宵闲了下来,上前道:“官人,上次收押的那个铸铜器的孙然,因为收了慈源寺的定金,最近与那里的和尚一直撕扯不清。他没有办法,要见官人。”
杜中宵道:“你带他来见我。”
孙然就等在一边,不一刻,跟在陶十七身后过来,向杜中宵行礼。
杜中宵道:“你收了慈源寺的定金,现在钟铸不成了,把定金还给寺里就是,闹些什么!”
孙然连连叫苦:“官人,不是小的不还,是没钱还啊——”
杜中宵沉下脸来:“你把定金花了,怨得别人吗?手里没钱,便就去借!”
孙然道:“官人,不是小的把定金花了,冤枉啊!收的定金,都用来收铜了。不想我收的铜器,上次被官人收入官府,至今没个说法,哪里还有定金还给慈源寺的大师们!”
杜中宵道:“你收的铜器都是禁物,自然没官,此事有什么好说的!”
孙然连连拱手:“官人,小的收那些铜器的时候,可不知道是禁物。再者说,其中还有不少是寻常器物,钟鼎之类的礼器极少。”
上个月从孙然家里起出来的铜器,其实没什么礼器,多是戈矛之类的寻常铜器,甚至还有一些是当代的铜器。不过他既然犯了法,办事的差役吏人哪里会好心跟他仔细分辨,当然全部没收了事。
杜中宵对此心知肚明,但又有什么办法?官府是绝不可能替孙然还定金的,杜中宵也没有自己掏腰包的道理,此事只好压在孙然的身上。
见孙然在那里纠缠不休,杜中宵道:“你意欲如何?寺里的定金是赖不掉的。”
孙然道:“小的知道定金赖不掉,也没想黑大师们的钱。不过,小人不是还有铸铜器的手艺么?烦请官人跟寺里的大师们说一声,定金依前收下,只是要他们再出些钱买铜来铸钟最好。”
杜中宵听了为话,不由笑起来:“你自己的损失,还是要靠寺里来补。好吧,你去让寺里主管此事的师父过来,我跟他说话。先说在前头,寺里肯与不肯,可与我无关。”
孙然千恩万谢,与陶十七一起急急去找来讨账的和尚。慈源寺是大寺,香火鼎盛,并不缺钱,而且真心想铸铜钟,杜中宵一说,十之会同意。孙然说不行,是因为他现在是罪犯身份,没了信眷。
过了一盏茶的时候,陶十七和孙然回来,身后跟着一个胖大和尚,还有一个小沙弥。
到了杜中宵面前,那和尚上前行礼:“老衲法净,见过学士。”
杜中宵见这和尚慈眉善目,一副老好人的样子,便就猜到他是寺里的知客之类。到寺院去的人三教九流,什么样的人都有,这算是专门人才。
回了礼,杜中宵道:“大师,听说你们托旁边那位孙然铸一口铜钟,不知可有此事?”
法净双手合十:“回学士,确有此事。寺里先前给了他五十贯定钱,原约定好此月交货,不想事情起了变故。孙施主不合干犯律法,被罚在官府作坊做事,铸不了铜钟了。出家人与人为善,本寺不难为孙施主,只要他把五十贯的定钱还回来,此事便就了结。”
杜中宵道:“适才孙然说,定钱都买了铜器,被没了官,还不了定钱了。”
法净道:“官人,孙施主要么还我们定钱,要么按时给我们铜钟,是不是这个道理?又不给钱,又不给钟,本寺只能报官了。”
杜中宵道:“你报官有什么用?他现在已被收押。我看这样吧,你们寺里再出些钱,买足够铸钟的铜来,让孙然依前铸口钟给你们,了结此事如何?我这里做主,允他带着家人做这件事。”
法净犹豫了一会,道:“若是学士做主,此事倒也可行。只是几百斤铜,只怕一时买不齐。”
听了这话,杜中宵不由皱起眉头。他只知道孙然给和尚们铸铜钟,却没想到这么大,几百斤重。若是这样,孙然那厮必然说谎,没收的那点铜哪里有几百斤?
想了一会,杜中宵道:“大师,几百斤重的铜钟,未免太大——”
法净道:“本寺数百僧众,占地数亩,不是这么大的铜钟,做不到人人听闻。”
杜中宵转身,问一边站着的孙然:“几百斤的铜钟,你真能铸出来么?不要大师们收了铜来,你却铸不成,我如何跟大师们交待?”
孙然拱手:“不瞒官人,小的以前铸过大钟。只要有铜,必能铸出来。”
杜中宵点了点头:“好,那便这么定了。大师,你们寺里出钱,去买铜来,让孙然铸钟。若是相州一时收买不齐,可到旁边的潞州。那里是大州,买起来应该不难。”
法净面现难色,犹豫了一会才道:“不瞒学士,小寺在相州,得前任知州应允,可以铸铜钟,可以在本州买铜。铜是禁物,若是没有潞州的官员应允,怎么敢去那里收买?”
市面上有铜器卖,但铜本身是不允许随便买卖的,是禁榷之物。慈源寺是大寺,相州本地对他们有优惠政策,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