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风雨大宋- 第1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白涣一走,陈勤连喝几杯酒,吃了几口菜,起身拱手:“官人、衙内,你们且做,我还要去看看今日买的马,这便告辞。”

    杜中宵知道陈勤有分寸,怕在这里打扰了自己和折继长谈事情,笑着对他道:“今日辛苦。这桌上的酒菜,你让店家依样再备一份,你带回去与手下分享。”

    陈勤大喜过望,连连道谢。烟柳楼定位是高端场所,就是陈勤,不是随着杜中宵也不会来,更不要说他那些手下。拿这样一桌酒菜回去,手下面前有面子,能让他们吹好久了。

    看着陈勤离去,折继长道:“今日我到马市去看了一圈,里面着实不少好马。周边蕃户这几年屡被劫掠,哪里还有这种好马?依我看来,当是不少北地的人贩来的。”

    杜中宵点头:“不错,我托人打听过了,大多数马贩都是来自北边契丹三州。这几年契丹年年对党项用兵,对治下蕃户刻剥过甚,人心不稳。他们是借着这个机会,给蕃户些好处,安抚人心。”

    折继长叹了口气:“这是好事,我们能补些战马,只是不能长久。在我想来,等到契丹退兵,必然会把这漏洞堵住。可惜了,山外面的北边草原,马匹以十万计,却不肯卖给我们。府州连年用兵,境内凋弊,同样缺少战马。夏国那边又不卖,只剩唐龙镇这么一处买马之地。”

    杜中宵道:“事在人为。这一带群山连绵,蕃落迁来迁去,哪里能够防得住?以前跨国贩马的商人少,还是无利可图。赶马穿过这一带山路,自带粮秣,到了地头卖二三十贯,无大利息。商路通了,只要路上有住的地方,无喂马的草料,价钱再高一些,还怕没人贩马吗?”

    折继长摇头:“只怕是难。契丹人管得也紧,贩马并不容易。”

    杜中宵笑了笑,也不跟折继长争论。以前为什么没有人贩马?从契丹的产马地,到火山军就有数百里之遥,由于都是大宋弃地,人烟稀少,贩马过来成本太高。贩马的越少,大量马匹经过边境越容易被发现,契丹防起来并不费力。如果商路通了,路上的成本降下来,那就不好说了。以前贩马过来,要跟这一带本地的马竞争,也卖不上高价。杜中宵用各种手段,把本地的马收上来,提高马价,也是一个办法。

    喝了几杯酒,折继长又道:“自丰州被西贼攻破,诸寨堡皆废。家兄意思,意欲重修保宁寨,与唐龙镇互为犄角。只是钱物不及,还须从长计议。这些寨堡,向来都是由蕃官镇守,现在也无人选。”

    杜中宵道:“唐龙镇这里,按道路离火山军更近,朝廷和经略司的意思,暂隶火山军之下。府州到这里,或走保德军到火山军,或走安丰寨渡河到火山军再来这里。丰州一带几无人户,暂时不去管它。自与夏国议和,他们又与契丹打起来,没几年结束不了。他们对战,我们这里就是安全的。用几年时间细细经营这一带,人户多了,钱粮充足,再重建堡寨。此事急不得,当小火慢炖。”

    对于唐龙镇,折家的心态有些复杂。从丰州到这里,本来都是他们家的势力范围。自丰州失陷,这里便就跟折家无关了。麟丰府三州,居民以党项人为主,折家是党项大部之一,跟拓跋世仇,不归附元昊的党项人,很多都听他们号令。党项未叛之前,朝廷对这里的去藩镇化已经开始,加上折家前几代的首领不行,权力慢慢被朝廷收回。直到元昊反叛,折继闵崛起,才慢慢双稳定下来。从理智上,折家的人也知道朝廷不会让自家扩大势力范围,但彻底脱出掌控,心里还是有些不舒服。

    折家的人提议重建丰州及附属堡寨,有重新把势力延伸到这里的意思。但他们也很清楚,没有朝廷的支持,他们什么也做不成。而朝廷出面,怕不是会再藩镇化,所以折继长也就一提。

    杜中宵还有一个身份是经略司判官,一说是经略司的意思,折继长便就闭口不再提。

    两人谈了一会周围的形势,折继长道:“数月前知军到京城演示火枪火炮,朝廷非常重视。相州那里依样制了些,也有送到府州。只是此物与以前的兵器不同,众人都不知如何使用。知军若是能派个熟悉此物的人,前去教导一番,感激不尽。”

    杜中宵道:“我不是带兵的人,于军阵不熟,此事有些难办。明日见张部署,先前占唐龙镇,在这里用火枪火炮击退契丹人,都是他带兵。让他派人到府州,才是最好。”

    张岊本是府州人,此时与折继闵同为麟府路部署,分掌兵马。其实新制的火枪火炮,应该送到张岊军中才是。不过折家在麟府路声望太高,那些火枪火炮送到折继闵手里。

    从火枪火炮的分配杜中宵看得出来,朝廷还是没有认识这种武器的威力,只当作加强版的弓弩。枪炮造出来,不集中使用编练新军,而是分散发到前线,用于守城。

    相州产铁占天下半数以上,年后陶十七便就到了那里,补了个三班借职的小官,做技术指导。以那里的生产能力,轻轻松松可经组织一支大军,这样分散使用,就可惜了。火山军也发了一些来,还不如自己制的多。杜中宵只能继续制造,编练乡兵。

第120章 远方来客() 
东州胜州衙,耶律不花和耶律元佐听白涣讲起唐龙镇的事情,一起皱起眉头。那里的情形,比他们先前想的复杂得多。一个白涣,做点生意可以,涉及到深层协作,就无能为力了。

    白涣讲完,耶律无佐问道:“我们带去的货物,卖得如何了?”

    白涣叉手道:“生意还红火,只是货物太多,不是三五日可以卖完的。小的不敢不在那里耽搁,先回来禀报太尉。他们那里的柜坊可以用货物抵押贷钱,这种事情小的不敢做主。”

    耶律元佐点头道:“不错,正该如此。你先下去,我们自商议。”

    白涣应诺,行礼退下。

    耶律元佐对耶律不花道:“不想南国的人弄得如此之大,我们不能坐视。兄弟,你若有闲,不如到唐龙镇走一趟,管那里的杜知军,原是见过的,想来好说话。”

    耶律不花点头:“也只有如此。听白主管所讲,唐龙镇的生意大得出乎我们意料,特别是坊柜,我粗算了一下,是极赚钱的。放在金山在面前,我们不去分一杯羹,岂不是可惜!”

    耶律元佐叹气:“这种大事,我们自己不出面,下人着实靠不住。这个白涣,把这几天卖的钱全都拿来买酒来。他的眼皮子浅,只觉得贩酒可以赚快钱,等大宗货物卖出去再买砂糖不迟。却不知糖这种稀罕物,一旦贩得人多了,价钱必然飞快降下来,贩得越早越赚大钱。唉——”

    此次耶律元佐和耶委不花两人,瞄准的大宗货物是砂糖,有余力再贩其他。不想白涣到唐龙镇见砂糖存货充足,选择了先贩酒赚快钱。酒以前是禁物,唐龙镇开禁,是大多数商人的首选货物。

    耶律不花沉吟道:“哥哥,在我看来,现在唐龙镇最要紧的不是贩什么货物,而是要搞清楚南国在那里到底是个什么章程。听白主管所讲,我隐隐觉得,贩运货物未必是那里最赚钱的手段。——明日我便动身,前去唐龙镇,看看他们到底在搞什么鬼!辛辛苦苦做生意,不能为别人做嫁衣!”

    唐龙镇里,杜中宵与张岊闲坐。

    从北边贩来的马匹,好马在几天之内就卖光,多是被火山军和麟府路驻军买走。现在城外马市是都是不堪军用的,且多为公马,前来买马的都是周围的蕃汉农户。自火山军开始营田,宣告了这一带禁耕政策的结束,不断有内地民户进入这里,开垦荒田。黄河对岸,麟府路也组织军屯,耕牛不足,只能用马匹代替。马匹耕水浇的好地力不足,一般的旱田还能胜任。

    杜中宵和张岊聊着这几天的形势,心情轻松。唐龙镇这里赚的钱,可以支撑移民开垦,周围人口多了又可以支撑这里的商业繁荣,进入良性循环。

    正在这时,外面一个吏人进来,叉手道:“知军,外面有一位冯员外求见。”

    杜中宵忙道:“快请进来!他到唐龙镇也有些日子了,看着别人大把赚钱,自己却没有开张,只怕日子不好过。熬到今日才来见我,也是不易。”

    不一刻,冯原随在吏人身后进了官厅,向杜中宵和冯原见礼。

    杜中宵吩咐设座,又命人上了茶来,对冯原道:“好些日子不见,员外这些日子可好?”

    冯原叹口气:“自我们到唐龙镇里租下店铺,好些日子没有生意,心中难免焦急。天可怜见,昨日我托的一个龟兹客商来到唐龙镇,带了数十位善织羊毛的匠人,急忙来报知军。”

    杜中宵听了大喜,站起身来道:“人来了么?我还以为怎么要半年之后。不瞒员外,此事我托了不少人,到今天也只有你来回话。若是一切顺利,以后必有回报。”

    虽然杜中宵再三努力,火山军这里还是难以凑齐整套羊毛产业所需的工匠。羊毛产业不是中原所擅长的,哪怕是有些规模的契丹和党项,也非常粗糙,制品没有吸引力。最后没有办法,杜中宵只能四处托人,想办法从西域一带雇人来。

    阴山以北的草原丝绸之路,单程一般一年,只能耐心等待。

    冯原落座,上了茶来,杜中宵仔细问了,才知道是事情凑巧。冯原做毛皮生意,认识一些北地的商人,托了他们从西域雇工匠。这些人回西域的时候,在阴山以北的鞑靼人地盘,偶尔遇到一群擅织羊毛的工匠。问了才知道,是党项攻破归义军和甘州回鹘的时候,流落到那里。河西本就是汉人为主,这些人听了中原有官府招募工匠,欣然同意回归。不多久遇到高昌国向契丹进贡的使臣,跟随他们到了丰州,又辗转到了唐龙镇来,找到冯原这里。

    自元昊攻破沙州,现在西域有三大势力。西边的黑汗国最强盛,不断扩张。高昌回鹘其次,于阗国势力最弱。太宗时候党项未叛,道路畅通,王延德奉旨出使高昌,那里与宋朝的关系热络了一段时间。后来太宗北伐契丹失败,消息传到西域,高昌与宋朝的关系就冷淡下来,与契丹亲热。最近一二十年,高昌都与宋朝再没联系。他们跟中原的商路,是沿阴山以北的大草原,与契丹贸易。

    与高昌相比,于阗国在南,与中原的商路,是走河湟吐蕃地区进入秦州,主要跟宋朝贸易。于阗国势弱,受到黑汗国的威胁,渐渐有臣属的迹象。黑汗国的商队,经常也借用于阗国的名义,到宋朝进贡希图赏赐。对于中原人来说,这些远在天边的势力根本分不清楚。

    高昌和于阗通中原的一南一北两条商路,后人称为南北丝绸之路。龟兹现在属高昌治下,那里的人善做生意,北路的商队多是龟兹人。

    自汉到唐,中原政权在西域维持了千年统治,汉化程度很深,官民大多心向中原。宋朝在那里的影响力面临最大的两个问题,一是道路不通,交流不便。再一个就是军事上被契丹压制,一般势力,都是向契丹称臣,同时想方设法跟宋朝做生意。

    党项叛宋建国,隔断了西域商路,也断绝了那里与中原的往来。留在河西和西域的汉人,失去了中原的根基,逐渐番胡化。加上西边黑汗国不断入侵,伴随着宗教因素,那里的汉化色彩逐渐变淡。

    冯原招募来的这些毛皮匠人,原都是在河西数郡居住,以汉人为主。随着党项不断西进,他们从西凉府一直西迁,到甘州、到肃州,最后数郡的匠人都集中在汉人为主的归义军。最终元昊攻破归义军,他们进入高昌,其中一部分深入漠北,到了鞑靼人地盘,多聚集在商路附近。

    听了冯原的描述,杜中宵也不由唏嘘。从汉朝起,河西四郡已经是汉地,以汉人为主。后来各朝代不断内迁番胡,突厥从北来,吐浑、党项从西来,慢慢占据了从黄河上游的河曲,到火山军这一带的黄河中游河曲的广大土地。如此时立国的党项夏国,境内汉人不过十之一二,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城,已经完全成了胡地。河西四郡被隔绝在外,慢慢被周边吞噬。

    火山军以北的这一片土地,后世称为河套,黄河百害,惟利一套,指的就是这里。这一带加上党项兴庆府和灵州一带的灌溉平原,是经营西域的根基,河西四郡就是道路,没有根基,道路也就没了。

    党项这数十年的扩张,从河西四郡被赶出来的汉人其实很多,流落各地。

    与冯原聊了一会,杜中宵问道:“来的人有多少?有没有安排住处?”

    冯原道:“一百余匠人加上家眷,加上一些随同前来的人户,约有三百余帐,现在城外扎营。”

    杜中宵道:“他们千里远来,不可慢待。这样吧,我这里备好酒肉好菜,今夜请他们。明日便由军兵护送,径去火山军。他们将来是有大用处的,不可在唐龙镇久待。”

    冯原叉手应诺,去向城外的人报信。

第121章 回归() 
张君德看着范黑眼几个少年,从城里回来,满面给光,兴奋地议论着城中光景,摇头叹了口气。他们这些人本是居于河西各地,一路逃难,聚到一起。跋涉数千里之遥,九死一生,才回到中原。对于老人们来讲,可以说是两世为人,处处都小心谨慎。少年们还不知人生艰苦,一到这里便就相约入城,喝酒吃肉,让张君德这些老人看着提心吊胆。

    千里来归,谁知道面对的官府是个什么样子?十几年间,张君德经过了数次改朝换代,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谁知道回到中原是个什么样子?这些河西土著,祖上几百年前迁去河西,中原对他们来说早已成了美丽的传说。数百年后回归,人人惶恐。

    叹着气回到帐里,张君德对围在一起的几位老人道:“今天有一二十少年人,不听劝阻,执意入城玩耍,各自回去之后,严加约束。我们这些人聚在一起,结社起誓,一路东来,不知经了多少辛苦,才终于到了地头,不可贪一时享乐,坏了大事。路上大家也看见了,契丹和党项正在大战,惟有中原平安。宁做太平犬,不为乱离人,不真正安定下来,还是一切小心。”

    一边的赵丰洛道:“中原还是汉人天下,不似那些胡人乱来,进城逛一逛也没什么。”

    张君德连连摇头:“边疆之地,比不得内地太平地方,大家还是约束众人安守在帐里的好。”

    有人称是,有人不以为然,一时帐中众说纷纭。

    来的这些人中,有血缘关系的家族不多,大多都是偶然聚在一起。从龟兹商人那里得到消息,他们这些愿意回中原的人联系起来,各自结社,起誓立愿,一起同行。前途未明,多数人把家人留在原地,互相结社,有的还是家人做保,一起凑钱而来。

    各自背景不同,行业不同,分别结成几个社,遇事社首商议,好歹路上没有出事。三百多帐,真正从事羊毛行业的工人并不多,好歹把产业凑齐而已,大多还是托名。现在到了地方,有的人庆幸,还有一些人难免忐忑。火山军说的是招募羊毛工人,多的人怎么办?

    正在众人议论纷纷的时候,外面响起马蹄声,听得出来是有快马赶来。

    几位社首急忙起身,一起出了帐房。片刻间,一骑快马到面前,冯原从马上翻身下来。

    张君德看了大喜,忙迎上前去行礼道:“原来是冯员外,快快到帐中饮茶。”

    对于这些人来说,以前茶叶是极贵重的物品,而且多是朽坏的。现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