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不花不好意思地道“我一年一直安心做生意,颇赚了不少钱财。此次出事的火山军,宋人在那里的长官原是并州签判。正是在他的任上,建了毛皮货场,我们家也获利不少。”
耶律马六沉吟不语,过了一会点了点头道“原来是他。”
耶律不花学着杜中宵在并州的货场,在大同府也建了一处。不过这里没有鞣皮工人,纯是买卖生皮熟皮。从契丹各地收生皮过来,贩到并州鞣成熟皮,再运回大同府分销契丹各处。靠着这门生意,耶律不花赚进了大笔钱财,这一年春风得意。
契丹人对钱财比汉人看得重,自己孙子流水一样赚钱回家,耶律马六甚是欣慰,觉得比出去当官强得多了。反正契丹人的官场,对家世看得重,耶律不花不出去实任做官,一样也可以做高官。
看着孙子,耶律马六道“你问起这事,莫不是打着什么让意?”
耶律不花笑一笑“南国的这个杜官人,是个会做生意的。我们与其跟他打生打死,哪里比得上一起携手赚钱?唐龙镇那个地方虽然偏僻,却正当本朝与南国和党项三国之间,是个绝佳的好地方。若是能借着这次交涉,与杜官人在那里做起生意来,不定比并州的毛皮还要赚钱。”
耶律马六大笑“乖孙儿,那里可比不得并州繁华之地,地瘠民贫,荒无人烟,哪里有钱可赚!”
耶律不花摇了摇头“说起赚钱,阿翁可就不比得孙儿了。赚钱是经商,不是买卖那里的货物,只要别处的货物运到那里就行。依着杜官人的手段,必然会有好路子。”
耶律马六看着孙子,笑着道“你打的什么主意?直说就是。”
耶律不花道“阿翁可让我跟韩家郎君一起去跟南人交涉,若是说得好了,有钱可赚,此事便就揭过不提。若是没什么油水,由着韩家郎君跟南人磨牙,阿翁这里只是找由头不允就好。”
耶律马六笑着点头,拍了拍耶律不花的肩头,一语不花,背着手走了。
耶律高家奴和耶律不花在荒凉的大地上并辔而行,谈笑风生。两人都是出身大族,早就认识。这次耶律不花帮高家奴说服了祖父,尽量以和缓手段解决此次冲突,更是两相愉悦。
正在这时,前边探马飞奔回来,对高家奴叉手“大人,前方本有一处水泉可以安营,不想宋军在那里建起堡寨。该如何是好,还请示下!”
高家奴一怔,急忙催马上前,不多远就看见前边高处一座小城矗立在那里。忙问身边向导“这里离偏头寨还有多远?宋军怎么会在这里建堡寨?”
向导道“回大人,此地离偏头寨还有三十余里。此地有通北方草原的口子,又有水泉,是方圆几十里内的要地。宋军既然重建了偏头寨,必然会在这些关键地方建堡。”
寨堡是宋朝在边境地区的一种军事体制,州县辖寨,寨下辖堡,共同组成防御体系。寨不但是规模比堡大,驻的兵马也多,更重要的是有粮草和军事物资的储存,可以进行长时间的坚守。以寨为中心,一般会在周围的要地建堡,互为依托,实现对广大地域的控制。遇到进攻,堡不断可以迟滞敌人,还可以给寨预警,留下战争准备的时间。和平时期,可以控制交通要道,查禁走私之类。
三十里恰好是一日之程,偏头寨建好之后,在这里建堡是理所应之事。
高家奴看着前方新建的城堡,脸色阴沉下来。没想到宋军重建了偏头寨不算,还向前伸出,连这里也控制住了。他虽然对这一带的地理不熟,也知道这堡不是随便建的,应该是一道防御体系的一部分。
这处小城堡正当向北方草原大道的路口,位于山梁的口子处。山梁向东南延伸,依着走势,一直到陈家谷口,连接雁门关。陈家谷口一带即是天池,另一处草原进入并州的路口。
耶律不花催马上前,看高家奴脸色难看,笑着道“六哥面色不快,因何烦恼?”
高家奴道“这处寨堡建得突兀,正当北去大道,若被宋人占住了,于本朝不利。”
耶律不花道“六哥,适才向导说得清楚,此地离偏头寨只有三十里路,一日之程,宋军岂会不在这里建堡?不建这些,他们重建偏头寨又有何益?我听说,南北两朝依分水岭划分境土,此地不正是离分水岭不远?你看,那边水流入黄河,另一边水流入桑干河,宋军尚有分寸。”
高家奴摇了摇头“依分水岭是不错,可要看哪条河,哪座岭。”
耶律不花道“这里难道还有两条河?自然一是黄河,另一条是桑干河。”
过了好久,高家奴才点了点头,沉声道“不错,大河委实是这两条。唉,只是这处寨堡,扼住北去大路。宋人占了这里,若有战事,可由此直去丰州,有些烦恼。”
耶律不花浑不在意地道“南人懦弱,只是防本朝南下而已,难道还敢出兵去攻丰州?后边的大同府和朔州,那是死地而已。偏头寨三十里以内,说起来是宋人境土,我们不必自寻烦恼。”
澶州之盟后,宋朝和契丹在这一带虽然没有详细划分边境,大的原则是,都同意以分水岭为界。华北平原的水系,大的就是无非是黄河和海河,两者的分水岭恰恰就在这里,历朝的长城也建在这里。
杜中宵重建偏头寨不久,花费大力气在这里建堡,不是无的放矢。一是占住了北去的路口,以后有了机会,可以从这里北上进入大草原。另一个,也由此废掉了宁边州。
契丹人的宁边州,便是依靠这里跟朔州联系。被蕃部攻破之后,宁边州已经废弃,杜中宵占了,便可防止契丹人重建,免了以后的麻烦。重建的偏头寨并只是一处寨子,延伸出来的这些小城堡,控制住周边的要地,才是最大的价值。
高家奴说的不错,以分水岭划分边界,到底是哪条河哪座岭,猫腻就多了去了。不以干流,而以各条小支流蚕食,是契丹人的想法,建起堡寨,就断了他们的念想。
。
第90章 自去收埋()
偏头寨里,杜中宵对王凯和张岊道:“契丹人已经到了,我们前去迎接,也是好客之意。”
王凯道:“来的是契丹安抚使司的官员,还是知军前去迎接的是。我们隶属于军马司,不好参与此事。左右人在这里,有事知军知会一声,我们一起商量就是。”
“也好。”杜中宵也不勉强,起身出城,去迎接耶律高家奴一行。
边境冲突,向由两国的安抚使司对等谈判,这也是郑戬表奏杜中宵为经略安抚司判官的用意。衙门的名称为安抚,表示以和平为主,目的是维持现状。而经略司,顾名思义,则以开拓进取为主。虽然到了现在宋朝边境都是两衙门合一,挂两块牌子而已,但面对不同事情,要使用不同的身份。
边境冲突,一般是安抚使司和地方官联合谈判,现在杜中宵是两个身份合一。杜中宵注意到,契丹来人中,并没有朔州的官员,只有安抚使司和西京道,他们是以和为主。
出了寨城,杜中宵带着随从一路北行,到了十里之外,接到耶律高家奴和耶律不花。行礼毕,互相查看了公文,一起回到寨城来。
看看天近傍晚,杜中宵对耶律高家奴道:“天色已晚,我在城里面备了酒筵,为使臣接风。等到明日,再详谈此次边境的误会。使臣远来,正当在城里多住些日子。”
高家奴道:“此次事体非小,安抚使司上下等着我回去交命,不好耽搁太久。”
杜中宵道:“不差几日。正是事体非小,我们才要仔细议论。”
一边说着,一边进了城,寨中官员已经迎在寨厅之外。
进了寨厅落座,上了茶来,杜中宵道了辛苦,礼节性地问了高家奴一路上的情景,坐着闲谈。
旁边的房间里,王凯和张岊相对而坐,就着一盘羊肉闲坐喝酒。看窗外契丹近百人各自忙碌,王凯道:“契丹人来的不少。看来北次之败,他们着实重视。”
张岊笑道:“一战折了近千人,连个水花都没打起来,岂能不重视!”
王凯笑着点头:“这种事情若是发生在我身上,也着实不知该如何处置。蕃部倒也罢了,那三百契丹正兵,可不好交待。说起来,杜知军吩咐沿路上冻饿而死的契丹人,就让他们在那里,我们不收拾。过了这些日子,也不知道被虎狼吃得还剩多少。”
张岊道:“知军的意思,是让契丹人自己去看,他们的人是自己饿死在路上,非关我们的事。这种景象他们看了,谈起来也对本朝有益。”
王凯觉得杜中宵对此事的善后挺有意思的。在契丹人深入宋境的时候,宋军不主动进攻,一直给他们留着回去的路,让他们不致于狗急跳墙。而有可能获得补给的路线,全部堵死,让他们自生自灭。等到全军覆没之后,宋军就只作不知道,任由契丹人保持着原样。现在谈判的契丹人来了,只是收尸,就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不知道杜中宵会不会收一笔烧埋银子,王凯摇了摇头。
后衙备好酒筵,杜中宵请耶律高家奴和耶律不花赴宴。
分宾主落座,杜中宵举杯:“使臣远来辛苦,且饮一杯。”
放下酒杯,高家奴的脸色有些缓和,道:“天寒地冻,饮一杯烈酒,身上立马暖和许多。本朝这两年也有烈酒在卖,却总是不如南朝来的醇香可口。”
杜中宵道:“既如此,使臣多饮两杯。”
酒糟中蒸白酒的技术并不复杂,根本做不到保密,前两年就传到契丹去了。不过契丹大米罕见,以粟和黍为主,蒸白酒不易,限制了他们的生产。
酒过三巡,高家奴忍不住,问起前两月宁边州入唐龙镇劫掠的事件。由于此次全军覆没,契丹人的情报非常杂乱,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把事情搞清楚。
杜中宵道:“自本官到火山军,就有小蕃部传言,附近贵国兵马要在黄河冰封之后,过河劫掠。因两国交好,约为兄弟之国,当时对此不为然,只当谣言。万没想到,黄河冰封之后,约有千余人不知从哪里而来,前去攻打唐龙镇。本朝驻唐龙镇兵马不知究竟,把攻城的兵马打退。这些人离了唐龙镇,一路南来。因是发觉似是贵国兵马,我军一直谨慎小心,只是远远护送,未曾攻击他们。只是天寒地冻,这些人北回的路上,损失极多,最后也不知如何。”
高家奴听了,面色阴晴不定。杜中宵说的什么宋军不知情,一直不主动攻击,他一个字也不信。但已经兵败,军马覆灭在宋境是实情,也只能由着宋人说了。从杜中宵的话里,加上以前的情报,高家奴大致勾勒出了事情经过。无非是石家奴跟往年一样,到了冬季四出劫掠,结果没有摸清敌情,攻打唐龙镇时受挫。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最后死于非命。
沉默一会,高家奴道:“如此多的北人丧命南境,不知现在尸身在何处?”
杜中宵道:“因此事太过蹊跷,加之天气严寨,人手不足,除了城寨附近的尸首我们已经妥善安葬之外,其余还在路上。非是我不欲收殓他们,实在是没有人手,使臣见谅。”
高家奴一怔,急道:“判官的意思,这些人依然没有收埋?”
杜中宵摇了摇头:“他们都是走的山间小路,这个季节,哪里有人手去收埋?使臣来了,一切就都好办了。你可带属下随从人马,沿路去料理他们的后事。若有我帮得上忙的,尽管开口。”
高家奴看着杜中宵,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从石家奴攻唐龙镇受挫,宋军就一直在一边看着,他们一步一步走入鬼门关。等到他们丧命,连尸身都不去碰一下。这份定力,高家奴觉得心里冒凉气。
沉默许久,高家奴才缓缓点了点头:“判官说的不错,人死为大,收殓亡人是第一要务。”
杜中宵连连称是,这就是他要的效果。一边是契丹人主动进攻,一边是两国都不想破坏的盟约,那些进入宋境的契丹人,沾一下杜中宵都觉得麻烦。不要以为收埋那些人是小事,沿途数百里,全都是荒无人烟的地方,要花不少钱粮呢。而且他也要让契丹人看一看,攻入宋境是什么后果。
谈到这里,高家奴再无心谈论其他的事,只是一心想着先把那些人的后事料理了。他也要现场看一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才好定下来以后谈判的基调。此事过于不寻常,让高家奴觉得分外棘手。
第91章 携手致富()
沿着黄河冰面,看着冰面上不时出现的三三两两的尸体,高家奴面沉似水。冰的表层白天融化,到了晚上又重新结冰,过了这些日子,尸体都跟冰冻在一起,收拾起来极为费力。高家奴的随从初时还有兔死狐悲之心,认认真真地从冰里把尸体撬起来,过了两三日,就全都懒散了。为图省力,难以从冰面上弄起来的,只像征性地扒下衣物,而后从岸上弄些杂草覆盖起来。
张坐在岸上晒着太阳,看下面契丹人在冰面上忙碌,神色轻松。宋境之内当然不允许契丹人自由行动,他带了一百人,随着高家奴行动。契丹人的举动都看在眼里,张只有冷笑。他看得出来,高家奴发现这些并不是契丹正兵之后,做事极为敷衍,只是碍于面子,不好拂袖而去罢了。
两个宋军懒洋洋地看着河面,一个道:“这些契丹人恁地惫懒,好多他们都不收拾,任他们留在冰上,只拿杂草盖起来。这是骗鬼么?”
另一个道:“可不就是骗鬼!这些河面上的冤死鬼,若有脾气,晚上去找他们!”
两人一起摇头,先前一个道:“可怜,许多尸身留在河面上,年后河里的鱼吃不得了。”
另一个道:“怎么吃不得!黄河冰化,这里的鲤鱼有名的好吃。这么一条大河,每年溺死在里面的人和牲畜不知道多少,也不多这几个,鱼儿们也不知。”
河里的契丹人忙忙碌碌,河岸上的宋军懒洋洋的,这一段河上,弥漫着一种诡异的气氛。
偏头寨里,耶律不花走出住处,看着天上的太阳,美美地伸了个懒腰。他是作为西京道的代表来参与谈判的,托个借口,没有跟高家奴去料理宁边州契丹人的后事。那些关于军国的小事,耶律不花没有什么兴趣,他更在意能不能找到发财的机会。
契丹虽是大国,在物质财富上跟宋朝还有很大差距,同是高官巨富,契丹人就显得寒酸。或许拥有的土地金银并不比宋朝同类的人少,但在物质和精神的享受上,却天差地远。耶律不花是见识过大宋繁华的人,对契丹的高官显贵甚是鄙夷。平日里除了饮酒吃肉,走马射箭,就没有其他事做了,哪里有宋朝的员外们活得精致。而要过那样的生活,他现在的财富还是不够,宋朝的东西在契丹太贵了。
耶律不花来偏头寨,就是为了寻找发财的机会。不但是要赚钱,还要享受宋人的精致生活。
到了后衙,公吏禀报之后,耶律不花到了偏花厅,向杜中宵拱手行礼。
分宾主落座,上了茶来,杜中宵道:“郎君在这里过得还好?”
耶律不花道:“也吃得也睡得,还过得去。只是边寨小城,没有什么散心的地方,有些无趣。听说董家寨那里繁华,又有榷场,若是知军答允,我到那里走上一遭。”
杜中宵沉吟一会,才道:“董家寨是贸易之地,郎君去也使得。只是不知韩使臣什么时候回来,有些不便。若是郎君要买什么物事,可以派下人去董家寨,我派人沿途护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