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风雨大宋- 第1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自己操作合理,让这一带的小蕃部做中间人,能跟北边的部族做生意,很多事情就大有可为。

    说到底,还是要让这些小蕃部赚到钱,有了本钱才能做其他事情。而第一步,就是发展农业让这里的人吃饱。想到这里,杜中宵看了看依然吃个不停的香布。

    让治下的百姓吃得饱,吃得好,这事说容易不容易,说难也不难。最大的优势,便是火山军有大量的待开垦土地,最缺的,就是人口。吸引人口的办法,还是吃。

    贩运毛皮,得利的是商人和毛皮加工地,那在并州是个好主意,在火山军就不适用了。火山军现在缺的不是商业,而是生产。

第58章 真香() 
在黄河曲折之处,有一处渡口,名为九良津。几十年前这里曾短暂地设过榷场,与黄河对岸的蕃部通商。后来沿边设禁地,人户内迁,这处渡口便就废了。

    杜中宵选的第一处屯垦地,便在渡口附近。这里地势平坦,黄河淤泥深厚,土质肥沃,是开垦农田的好地方。渡过黄河,对面山里煤炭广布,有很多露天煤矿,可以用作燃料。

    程文礼与杜中宵站在黄河岸边,看着平缓流过的黄河,赞叹道“大河在这里依山而行,在东岸留出这么一大片平地,真是天赐。这一片河滩不下千顷,若是开垦出来,火山军从此粮草无虞。”

    大江大河在北半球,大多会向西摆,不断切割西岸。所以南北流向的大河,多会在河的东岸冲刷出平地,东西流向的,平地则多在南岸。这一带黄土深厚,黄河从山里出来,地势土层巧合之下,先折向西流,遇到石山,又转向南,冲出这一大片河滩,确实难得。

    杜中宵看着周围,对程文礼道“这里我大致查看过,南至军城,北至董家寨,全部开垦出来可安置近万人户。只是现在全为荒草,开垦不易。前些日子我已命人从保德军购置钢铁,打造铁器,这几日应该到了。有了铁器,开地可事倍功半。”

    程文礼有些犹豫“这里地近边关,蕃人众多,打造铁器,只怕——”

    杜中宵摇了摇头“怕些什么,这四近军兵众多,哪个身上没把钢刀防身?一点农具,没必要瞻前顾后。再者说了,契丹向来产好铁,也不靠我们。”

    宋和契丹都禁止铁器出口,更多是出于限制对方武器制造的目的,两国都能自给。真正缺铁的是党项,他们以前还能从契丹买铁,两国交恶,他们没了铁器来源。

    两人带着随从沿河岸而行,查看地形。这一带的黄河东岸多是河滩,有大量沼泽,对岸则紧靠着山脚。渡口之所以设在九良津,是因对面有一片平地,且水流平缓,刚好渡船往来。

    十三郎和陈勤两人带了兵士,在河面上来回撑着渡船,不断试探水势。船工是从董家寨那里征调来的,在黄河里跑了一辈子船,熟悉附近水情。

    站在河边的大柳树下,看着渡船慢慢靠岸,杜中宵对老船工道“老丈,渡口设在这里可还好?”

    老船工道“回官人,这里本就是古渡口,自然合适。只是数十年不用,怕水道变迁,会出现意外而已,不得不再查探一番。依小老儿看,这边的渡口还是设在原址,对岸要略作些变动。”

    杜中宵点了点头,黄河的泥沙沉积多,几十年水下情况就会不一样,变一变不足为奇。由于沿边设禁地,不许伐木,这一带的黄河泥沙不多,并不混浊,水情变化并不剧烈。

    十三郎扶着船工到了岸上,到了柳树下,向杜中宵和程文礼行礼。

    杜中宵看着面前的黄河,问道“这一带的黄河宽阔,水流也不急,不知能否行船。”

    老船工摇摇头“依小的所知,从董家寨到府州,行船无碍。其他河段,险滩又多,水流又急,行船便就不容易了。倒是有盗伐大木的木排,有时会沿河而下。”

    “可惜。”杜中宵摇了摇头。现在最方便的交通还是水运,河道不能行船,物资进出不便。

    十三郎上前,对杜中宵道“官人,这一带水洼遍布,里面大鱼不少。若是张网捕捞,倒是不愁没有肉吃。此地禁耕多年,草地里獐儿、兔儿也多,真是个好地方。”

    杜中宵笑道“你只管专心做活,少得了吃的吗!”

    说完,与程文礼转身向马,向下游而去。

    野味与鲜鱼,在物资富足的地方是好东西,现在诸物贫乏,就是另一回事了。在这里做活的,不管是军是民,大多都有些营养贫乏,换句话说就是肚子缺油水,那些野物对他们吸引力不大。他们最喜爱的是重油重盐的食物,一大碗漂着油花的面,在他们眼里比野味好吃多了。

    在这一带开荒是今年火山军最重要的事情,杜中宵下了本钱,把储存的粮食调来不少,特别是存起来用作马料的黄豆,几乎全部调拨过来。不远处正在建榨油坊和豆腐坊,那才是填肚子的好东西。

    沿着河边行了几里路,便就到了大本营,征集来的人分作几处,建设各种设施。

    正在指挥族人修理大木的香布,远远看见杜中宵,急忙上来行礼。

    杜中宵翻身下马,对香布道“你到这里也有些日子了,可还过得惯?”

    香布连连点头“过得惯,过得惯!这里吃的住的,比以前好了不知多少。跟随我来的族人,个个心怀感激,定然不报答官人恩德。”

    到一边的交椅坐下,杜中宵道“前些日子你带族人来归,献了五十余匹马。我说话算数,凡中格的皆按每匹二十贯算钱给你,不中格的,一一折算。不过现在衙门乏钱,不能给你现钱,过些日子你到军城去,从军资库里支领茶盐等物,必然不会亏待。”

    香布连连道谢。对于山民来说,茶盐是重要的物资,不过现在已经出山,又跟从前不同了。

    转身看了看身后,杜中宵指着一片连绵的低山丘陵道“那一带地势高旷,水草丰美,衙门已经定了作为牧场。你从族人中挑选几位身体强壮、聪明伶俐的,去找陈勤,以后安排放牧。其余人户,便就编入营田务,分村分户,各自耕种田地。河谷这里地势较低,又有河水灌溉,等到秋天种植小麦。我已派人去晋州,收买上好麦种,专等土地开垦出来,便就下种。”

    香布满脸堆笑“我们山里人,还没见过麦子长得什么样子呢,只知面食好吃。若是我们这里也能种麦,以后天天有面吃,岂不是神仙一样的日子!”

    河东路地势太高,冬季太冷,北部的大部分地区都不能种麦,特别是冬小麦,仅有少部分地区可以种植。火山军的这片平地在群山之中,地势较低,是难得可以种麦的地区。小麦的产量未必比粟高,但因为是越冬作物,夏季可以种一季杂粮调节,便显得弥足珍贵。当然,面粉的口感强过杂粮,对人们的吸引力就更大了。杜中宵急着开垦荒地,也是因为白面在这一带非常珍贵,是高级食物。

    看看太阳已经西斜,督工的吏人敲着锣,吩咐收工吃饭。虽然做重活,因为条件所限,这里的人还是一日两餐。早餐吃得早,及时上工,晚饭也吃得早,吃完恰好太阳下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延续数千年的作息节奏,这里也不例外。

    填饱这么多人的肚子,面食杜中宵是管不起的,只有粟和黍。首领和技术人员吃黍,一般人员则吃粟,虽然条件简陋,等级还是分得清楚。

    香布从自己住处摸出藏起来的粗瓷大碗,拿了一个小木勺,排在几个吏人身后打饭。作为首领,他跟在这里督工的吏人一样待遇,吃的是软糯的黄米饭,有一大勺肉汤,三根萝卜条。饭食简陋,但跟他以前的生活比起来,不知道好了多少。没多少日子,面色都红润起来。

    到了跟前,打饭的吏人见是香布,笑道“你这个蛮子最是能吃,多给你一些。”

    香布连连道谢,看着自己的粗瓷大碗盛满黄米饭,不由咽了口口水。盛了米饭,到旁边,另一个吏人舀了一大碗肉汤,里面杂七杂八掺着些蔬菜,浇到香布大碗里的米饭上。

    最后领了自己的三根咸萝卜条,香布回到住处帐篷外,坐在一根倒在地上的大木上,使劲闻了一下道“真香!”便埋头狼吞虎咽吃了起来。

    这一带牛羊不缺,价钱不贵,聚集在这里的近千人,每日要杀几只羊。羊肉供给官员,多余的旁边酒店里卖掉,羊骨及各种下水则用来煮汤,里面加收入集来的羊油。香布这些人的肉汤里,实际上是没有肉的,在里面放了各种蔬菜。也没有讲究,做饭的弄到了什么菜便就回进去。香布这些督工吏人,肉汤里还零星有几片羊肝和羊碎肉,普通做工的人那是一片肉都没有的。

    不要小看了这一碗肉汤,有了它,省了许多粮食。做重体力活的人,饭菜里少了油,饭量便就会大上许多。有了肉汤里的那些油星,干活就有了力气。

    杜中宵坐在树下,看着周围热火朝天的景象,仿佛回到了自己初为官在永城建营田务的情景。两年之后,希望这里也能兴旺发达,如同永城营田务一样欣欣向荣。

    可惜这里不是中原,物产匮乏,杜中宵手里缺钱得厉害。永城临汴河,随便做点生意就来钱,这里偏僻荒凉,实在没有赚钱的手段,一切必须精打细算。现在的启动资金,是杜中宵动了军资库的储蓄,必须尽快收获,把这个窟窿填上。火山军小有小的好处,没有通判,幕职官只有一个程文礼,一切都是杜中宵说了算,少了掣肘。

    。

第59章 要学好() 
吃罢了饭,香布坐在帐外,看着西边渐渐落下的太阳,一个人出神。他是首领,个人的财产总是比别人多一些,内附之后,在火山军租了一处小宅子,安排家人住在那里,自己一个人在这里做工。将来是在火山军安家,还是跟别人一样,编入营田务盖房种田,还没有想好。军城虽然繁华,他这种在山里住惯了的人却处处觉得不习惯,不如种田。

    两个香布的族人从帐后转过来,行个礼道:“头人,看天色尚早,怎么一个人在这里发呆?

    香布道:“反正无事,在这里歇歇身子。对了,你们要去看什么?”

    年纪轻一些的道:“我们好不容易从山里搬出来,当然要见识一下山外的繁华。听说那边大树下开的酒馆,卖的酒极是有力气,我们过去饮两碗。再说这几日只是喝汤,虽然勉强有些肉味,却总觉嘴里得缺了些什么。他们那里有煮好的肉,也吃两块。”

    香布听了,一下从地上蹦起来,高声道:“你们怎么如此不学好,就想着酒肉!我们此次出山,可是牛羊全部的身家都卖掉了,要重新置办家业,处处用钱!你看那些南边来的汉人,收了工,哪个不为自己做活计?有的到外边挖药材,有的打猎剥皮子,将来都是可以换钱的!”

    两人听了笑道:“头人说的这么吓人,怎么就不学好了。我们在这里做工,除了管吃管住,每日里还有十文工钱。这钱赚了不就是花的么?我们花的工钱,又不花家里积蓄。”

    说完,便就告辞,假意听了香布的话回住处,其实径直向酒馆那里去了。

    在山里的时候,大家住在一起,放牧要一起迁徒,一起居住,大家都听香布的话。现在出山,虽然名义上还是一族,但各过各的生活,有的人香布已经管不住了。

    看着两人的身影,香布连连叹气。蕃人就是这一样不好,手里留不住钱。一有几个钱,便就要喝酒吃肉,甚至赌钱胡来。好在杜中宵对赌钱一向管得严,他们只能吃吃喝喝。来做工之前,香布特意每家每户吩咐,所有的积蓄都放在家里,做工的人只带些口粮,一分钱都不能带,却没想到他们还能花工钱。

    工钱十日一结,这些人昨日领了百十文钱,早就按捺不住,酒馆那里极其热闹。还有那些更不成器的,根本等不到发工钱,早在酒馆那里赊酒,钱不得到手。

    叹了一会气,香布站起身来,向酒馆那里走去。不管还有多少人听自己的,能劝一个是一个。一样是做工的,汉人就很少聚到酒馆那里,下了工,找猎打渔干什么的都有。他们就是要喝酒,也会从酒馆买酒回去,自己整治些鲜鱼野味,开开心心吃一餐。

    酒馆是依着一棵大树搭的帐篷,火山军的一个衙前雇了几个小厮,在这里卖些酒肉。酒是官酒楼里酿出来的,性烈无比,肉是每日杀的羊肉,供给了官员将领,剩下的在这里发卖。而羊头羊蹄,都被酒馆卤了,用来下酒。每到夜晚,这里便人声鼎沸,热闹无比。

    还没到帐篷边,香布便就看到两个自己的族人站在外面,靠着大树,一人端了一个酒碗,开开心心地喝酒。这一碗酒便就五文钱,一个口滑,一天的工钱就没有了。

    看着摇头,香布心里不由有些埋怨杜中宵。好好的招人开地就是了,为何要在这里开酒馆。这里的百姓蕃人居多,哪里受得了这种诱惑,赚点钱全送到这里来了。

    杜中宵也是没办法,他手中现钱不足,为了争取人心,还坚持发工钱,只能开个酒馆,把发出去的钱再收回来。有了这一个小酒馆,就可以用少量的现钱流转,维持住这里的经济小循环。

    对于统治者和组织者来说,这些事业不能简单地用投入了多少钱来算,操作得当,不多的钱也可以获得较大的效果。比如火山军这种边地驻军众多,朝廷每年投入的钱粮是个天文数字。但如果地方官操作得当,可以借这些钱来活跃经济,从而借势把地方发展起来。

    两个喝酒的汉子看见香布过来,一起转过脸去,只装作没看见。香布只能摇头,又能如何?

    作为首领,香布要考虑全族的利益,坚定支持的,是那些没有来做工守家的人。这些来做工的,都是青壮,一下子到了花花世界里,根本就管不住自己。钱是他们自己挣来的,香布像个烦人的婆婆,天天告诉他们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没几天所有的人都烦了。

    进了帐篷,就见到中间坐了一个大汉,手中端了碗酒,高谈阔论,周围的人纷纷附和。

    这是保节军的一个都头,名为史开城,为在这里垦田的厢军将领之一。此次在这里开荒垦田,杜中宵调集了壮城指挥全部,外加保节一都,配从南部征集来的乡兵,共计近八百人参与。他们的任务是开垦荒地,在开出来的地里种上小麦,并整修沟渠道路,等到后续定居这里的移民接收。

    此时边地垦田,多是划出地域,招募弓箭手射种。弓箭手不交赋税,自带弓箭马匹为乡兵,是蕃兵体系的一部分。可想而知,真正符合弓箭手要求的人户并不多,垦荒要么有地招不来人,要么只能放低要求,弓箭手有名无实。杜中宵去掉了弓箭手的要求,单纯就是招人种地,该交税交税,兼作劳役,一如当年在永城县时。乡兵则行招募制,用营田务的钱粮养兵,单独编列。

    保节军只来了一都,都头史开城自视甚高,自己是战兵,跟壮城指挥那些挖沟建房子的不一样,平时跟壮城军的将领说不到一块去。没事的时候,他宁愿到这小酒馆里,跟这些酒客吹牛。

    见到香布进来,衙前吕海眼睛一亮,急忙迎上来道:“今日什么风,把首领吹到这里?”

    香布看了看四周,自己的族人倒有一小半在这里,见到香布各自低头不说话。

    勉强笑了笑,香布对吕海道:“今日无事,到节级这里来饮杯酒。”

    吕海忙让小厮端了一碗酒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