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锦看似无所谓的场面话,却叫所有听到这话的“大人物们”心神剧震。
七十五 三旨(中)()
黄锦抵达苏州的同时,郑光还在屋子里仔仔细细的书写那份要递给皇帝阅览的密折,皇帝既然派了锦衣卫的人来找自己要奏折,那就足以体现皇帝对东南官僚的不信任和对东南问题的的关注,说嘉靖皇帝不理朝政绝对是不对的,至少在这种问题上,嘉靖皇帝是不敢懈怠的。
像一个小孩子少年人打听东南的实际情况,足以表现皇帝对东南官吏的不信任程度已经达到了何种地步,以嘉靖皇帝基本不信任臣子的一概做法来看,也是较为严重的,倭寇问题虽然现在还是基本上被掩盖住真相的,但是,郑光相信发现真相的官员不在少数。
郑光决定实话实说,将自己所了解到的一切,无论师从唐顺之那里,还是自己所阅览过的资料分析而来的一切,都告知嘉靖皇帝,之后,无论是嘉靖皇帝要怎么做,还是不怎么做,都是皇帝的事情,自己目前只是一个小人物,改变不了任何事情。
倭寇之乱起源于海禁政策,但是先有倭寇,后有海禁,只是海禁之前的倭寇就真的是倭寇,只是一群海上强盗而已,但是海禁之后的倭寇,就成为了东南之地对抗中央僵化政策的手段,可是那个时候的倭寇还仅仅是对抗官方势力,并未有攻城拔寨、屠杀人民之举动,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倭寇变得越来越暴虐,越来越残忍,其性质发生了根本转变。
甚至郑光可以断定,此时,就算朝廷里有人决定要开海,也是做不到的,因为中国人很聪明,他们不会明面上反对一项严格的政令,却会拐弯抹角的从这些严厉的政策之下寻找空隙,任何严厉的禁令都能成为某些人敛财的手段,海禁之前,海上贸易的巨额利润是属于全东南的,朝廷也能分到一杯羹,可是海禁之后,情况变了。
一大批在原先参与过海上贸易的东南世家家族为了家族的存亡,铤而走险,利用原先的权力和财力以及人脉关系,借着倭寇之乱,慢慢的编制了一套复杂而庞大的海上走司网络,他们打着倭寇的幌子,雇佣着一批又一批的日本流浪武士装点门面,吸引注意力,私下里利用自己的权势和人力物力组建起一支又一支走司团队,垄断了大明东南海外贸易的全部利润,这份暴利,将这些大家族喂的饱饱的。
如果说最初的倭寇是日本海盗为主,再之后的倭寇是中国沿海破产居民为主,这两者的性质并不足以祸乱东南,而如今的以东南大世家家族大海商为主要幕后黑手所推动的集团化军事化倭寇团体,才是足以祸乱东南的力量,他们因为海禁政策而得到了巨大的利润,一旦开海,不仅他们会失去主要的人力来源,更会失去这份利益。
所以,这些年朝廷不是没有想过重新开海,但是反对的人,却都是这些明明应该支持的人,东南之民渴望开海久矣,但是却偏偏是这些人,千方百计的阻挠,郑光不知道这些人究竟是谁,但是,这一定就是最接近事实的真相,另外一个时空里,嘉靖皇帝是如何处置这群混蛋的,郑光不清楚,这一次,郑光还是不打算知道。
郑光写了很多,解决措施也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出了不少,包括处置罪大恶极者,处斩主要从犯,流放次要从犯家族,铁拳制裁这些真正的倭寇,写完之后,觉得浑身舒畅,郑光觉得自己做成了一件大事。
正当此时,郑光听到了门外的敲门声,这些日子为了这份奏折,他已经隔绝了外界的干扰,也没人来找自己,家人还是很听话的,现在这是怎么了?郑光觉得好奇,走上前打开门,就看见了郑勇。
“兄长,兄长,快,快做准备,范知府派人来通知咱家,皇帝派来封赏有功之臣的天使已经到了苏州城了,现在在北门那里,范知府说天使可能会来咱家,让咱家做好准备!”郑勇喘着粗气的说道。
郑光微微一惊,随后心头涌现出了一丝期待,不知道皇帝会给自己什么样的封赏,官职应该是不会给的,但是其他的好处,想来皇帝应该不会吝啬,嘉靖皇帝虽说有些刻薄寡恩,不过在这些军国大事上,还不含糊,加上他还要自己写一份奏折,就算是为了收买人心,也不会太过于吝啬。
在大宋的岁月里,皇帝已经死了,蒙古人俘获的皇帝郑光根本不承认,所以基本上大宋的最高军政长官就是自己,日子也一直挺清苦的,而来到大明以后,猛然间脑袋上多了一个大明至尊,郑光还有些不习惯,不过这些日子以来,郑光也有些开始期待皇帝会给什么样的赏赐了,能让家里的生活变得更好,郑光是不介意的。
郑光于是换了一件衣服,喊来家人让他们也都准备一下,老夫人听说皇帝的天使要来郑家了,顿时就六神无主起来,女人们长那么大只是听说过,可这件事情落到自己头上,还真是有些意外了,他们不知道礼仪之类的事情,只好把求助的目光投向郑光,郑光对这种事情也是两眼一摸瞎,完全不知道接圣旨需要什么准备。
所幸很快范庆派来了第二个人,带来了天使正在前往郑府的路上的重要消息,然后他被安排来指导郑光做准备,准备香案,准备一些锦垫,全家换新衣,天使拿出圣旨时要跪接等等,反正很多要求不一而足,郑家顿时鸡飞狗跳,吵吵闹闹。
好不容易大致安排完了,天使一行人的队伍已经近在眼前,熙熙攘攘的声音郑光都听到了,接着,在郑光视线内,范庆陪同着一个穿着红袍的大太监缓缓走入郑府大院,见着郑光府上准备妥当,还有些好笑:“范知府,你这动作可够快的呀!”
范庆也不隐瞒:“毕竟是接圣旨,还是要隆重一些比较好。”
黄锦笑着点点头,看了看面色有些紧张的郑光,见他眉清目秀,眉宇之中还有一股英气,不由得心生几分好感,便开口说道:“这位就是郑光郑小老爷吧?”
郑光抬头一看这位面色和善的大太监,心想太监大多不好招惹,反正敬而远之就是了,毕竟伸手不打笑脸人,跟人家没愁没怨的就犯冲,那不是正直,那是二,于是郑光回答道:“郑光见过天使。”
黄锦满意的点点头,对范庆笑道:“苏州真乃人杰地灵之处,能出那么多文人士子也就算了,还能出这样的文武全才,实在是令人羡慕。”说罢看了看郑光身后一屋子面色紧张的家人,大多数都是女眷,也就想起郑光的身世,不由得有些感慨,便说道:“好了,闲话也不多说了,郑光接旨!”
黄锦面色一肃,双手捧起圣旨,范庆快步来到郑光身侧,给郑光使了个眼色,郑光心领神会,两人随即一起跪下,身后的郑氏家眷一看郑光和范庆跪下了,便也一起跪下,全家一起接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苏州举子郑光,自幼秉承良缄,资质优越,勤奋向学时倭寇作乱,苏州危矣,光挺身而出,以举子之身登城作战,不畏强敌,奋勇拼杀,激励士气,壮怀激烈,引苏州之兵大破倭寇,协助知府范庆保得苏州平安,实乃文人豪杰,士子楷模,今特赐良田五百亩,金一千,银五千,绢五千匹,免郑氏赋税。
光之功业,本当授官,加爵,以待重用,然念及郑光负壮心于科场,遂不加官位,以期来年登进士榜,为国之重器,再行重用;及此念,朕题字一封,赠予郑光,望汝勿负朕望。”黄锦念完了这份圣旨,笑眯眯地看着跪在地上的郑光,双手将圣旨捧起:“郑光,还不领旨谢恩?”
郑光听着圣旨里的话,还有些愣神儿,旁边同样跪伏于地的范庆碰了郑光一下,郑光这才站起,连忙双手接过圣旨,大声道:“举子郑光领旨谢恩!”
黄锦笑着挥挥手,身后便有两个人一左一右的举起一幅字,郑光一看,果不其然,是气势恢宏的两个大字——文豪。
乖乖,这就是皇帝赐字啊?皇帝亲手书写的字?
在场的人们纷纷羡慕的看着这两个大字,朝廷里的重臣得到皇帝赐字的机会尚且渺茫,就别说郑光这样的小举人,若不是立下大功,估计是没有这样的机会的,郑光心里也有些激动,这笔字居然是出自皇帝亲笔,这要是留作传家宝,放到现代,那家伙,价值连城啊!
郑光颇为激动的上前,连皇帝给他的部分福利和一些许诺都不在意了,小心翼翼的接过这幅字,心中着实有些雀跃。
然而这还不是结束。
黄锦还是一副笑脸,小声道:“郑小老爷,快些站回去,先别急着高兴,还有圣旨没有颁布呢!”
郑光一愣,奇怪的看着黄锦,黄锦神秘的笑了笑,一挥手,又是一个随从捧来了一份圣旨,黄锦面色一变,神色肃穆,双手捧起圣旨,高声道:“苏州举子郑光接旨!”
七十六 三旨(下)()
还有圣旨?
郑光有些奇怪,范庆也惊异的看着黄锦手里的圣旨,没想到除却一张圣旨以外,还有另一张圣旨,这就是意料之外的事情了,围观众人也没想到郑光还有第二道圣旨,于是准备起身的只好接着跪下,等待皇帝的圣旨。
“举人郑光,接旨!”郑光大声喊道,虽然心有疑惑,但是还是耐心等待着来自皇帝的圣旨,郑家人也等待着皇帝的圣旨,想听听皇帝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围观群众里三层外三层,把郑府围的满满的,他们很想知道那么些年来苏州府第一家接受圣旨之家会得到怎样的赏赐,这将直接决定郑氏一族未来在苏州城的地位。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旌奖贤劳,乃朝廷之著典;显扬亲德,亦人子之至情,顾惟风纪之臣,具有严慈之庆,肆推褒宠,实倍常伦尔;郑微乃南直隶举人光之父,洁己自修,与人不苟,负壮心于科第,怀激烈于肺腑,训于家庭,自为表率,为苏州而死,死得其所,何其壮哉,遂成贤子。
宪台奏绩,名动朝纲,朕心难安,遂命秩推恩,光生纶綍,眷国章之伊始,见世业之有征,兹特追谥壮愍,追赐为文林郎南京监察御史,特赐郑氏良田三百亩,金一千,银三千,绢五千匹,尔灵不昧,其尚知荣。
勅曰,母德之在人,亲者父母均也,故朝廷追锡之典并逮之,尔南直隶举人郑光之母刘氏,孝敬勤俭,贞静淑懿,笃生哲嗣,克举其官,追乃夫而去,其情所深,其义所重,揆厥彝章,可无褒宠?兹特追赐为孺人,赐玉碗一座,九原有知,钦承无数,嘉靖二十五年九月初七。”
郑光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这里的人们也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但是黄锦并不在乎这些,他伸手拿来了第三封圣旨,再次喊道:“圣旨到,郑光、郑王氏接旨!”
郑王氏就是老夫人,这一次,是郑光和郑老夫人一起接旨,那么答案也呼之欲出了,只是郑光没有反应过来,只是条件反射般喊了一句:“举人郑光接旨!”老夫人也还没反应过来,一句话也没说,黄锦也没在乎,知道郑氏一族一时半会儿是反应不过来的,于是并没有拘泥于礼数,清了清嗓子,就准备开始了。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母氏劬劳,义实兼乎教育;朝廷宠数,礼特重于褒荣。肆缘报本之心,诞示貤封之命,亦惟有德,始称厥名尔。王氏乃文林郎、南京监察御史微之母,举人光之祖母,惠朗知书,温恭守礼,佐良人之儒业,行重乡评,郑氏一门满门忠烈;成令子令孙之贤名,荣登台宪。顾慈龄之未艾,属禄养之方隆,揆厥彝章,可无褒宠?兹特封为太孺人,茂膺冠帔之华,永示家庭之式,特赐吉祥玉如意一对,嘉靖二十五年九月初七。”
三封圣旨,三道命令,把郑光的父母和祖母都封了封号,父母追封了,连奶奶都沾了光,一起封为太孺人,从此享受朝廷俸禄供养,且具有一定的地位,郑光的父亲也终于成为官方承认的有功之人,得到了追封,母亲也因此得到追封,祖母也因此得到了封号,而这些封号,都和郑光息息相关。
无论是文林郎还是孺人和太孺人,都是七品官员立下功劳之后家人才能得到的封号,郑光虽然没有得到实际上的官职,但是家人已经享受到了七品官员的待遇,这就意味着嘉靖皇帝只是为了不耽误郑光的科举,所以没有给郑光授官,只是给了郑光相对应的待遇和赏赐,以及一大堆荣誉头衔,足以让郑氏光耀不已。
这也难怪在场的人们知道圣旨的内容之后,眼睛瞪得如此之大,这样的封赏,大明朝开国以来也不多见,更别说这样的赏赐出于素来给人以刻薄寡恩形象的嘉靖皇帝之手,除非嘉靖皇帝真的如此重视郑光
所以目前郑光虽然不是官员,但是郑光已经是享受到了七品官员的待遇,带着父母和祖母,一起享受到了这份功绩,所以实际上,这份功绩完全得到了皇帝的承认,郑光为了保卫苏州付出的代价,基本上得到了体现,因为郑光的年龄和资历,使得郑光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之前外界普遍的猜测是赏钱赏地赏物,绝对没有触及到封号这个层面。
这就意味着郑光在皇帝的心里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并且进入了皇帝的眼里,很可能会通过某些方式在考取进士之后进入翰林院,被皇帝大力培养用来对付倭寇,联想到范庆被任命为苏松兵备,而郑光的家人纷纷被封,皇帝的意图显而易见。
一念至此,那些大人物们的眼神逐渐炽热起来。
“小郑老爷,还不起来接旨?”黄锦见范庆都愣住了没有提醒郑光,这才无奈的小声开口提醒郑光,郑光一愣,猛然想起了自己的处境,连忙双手接过圣旨,大喊道:“举人郑光代家人谢吾皇隆恩!吾皇万岁!”
这个时候,郑光觉得自己的灵魂再一次的产生了悸动,不是来自大宋的灵魂,而是大明的灵魂,那种感觉,就仿佛是一个很久远的执念得到了抚慰,得到了解除,没来由的,郑光的眼泪无法抑制的流出,竟然跪伏于地,失声痛哭起来。
随着郑光的失声痛哭,郑老夫人终于也明悟过来,放声大哭起来,郑氏一门集体伏地痛哭失声,将多久以来的痛苦尽情地宣泄着。
在场诸人也深有感触,七年前郑微身死,朝廷并无表示,只是苏州当地官府代替朝廷给了一些像样的抚慰,并不足以彰显郑微救下数万人的功劳,而这一次,郑微才算是真正的得到了公正的评价,不仅追封了官阶官位,还追赐了谥号,谥号这个东西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的,就算是朝廷大臣,没有相应的功劳也是得不到的,而郑微得到了朝廷下赐的谥号,今后的称呼就不是老郑相公了,而是郑壮愍公。
因为父亲的功劳终于得到认同,长久以来的执念消散了,随着泪水的流逝而缓缓流逝,郑光只觉得心里面似乎又轻松了一些,对待事情,也多了一丝明悟,于是哭声渐缓,慢慢的直起身子,恢复仪容。
黄锦很满意的看着郑光,觉得这的确是一个孝顺的孩子,也是个懂礼仪的孩子,孝顺的懂礼仪的孩子不管怎么样也坏不到哪里去,黄锦一直这样相信着。
于是黄锦便笑着说道:“这一次封赏三封圣旨,大明朝开国以来还的确不多见,本来这是一封圣旨就能解决的事情,毕竟这圣旨可不是什么寻常物件,但是陛下说了,一封圣旨不能表示陛下对小郑老爷的看重,特意吩咐使用三封圣旨,分别赐封。
咱家看着,小郑老爷也是孝顺之人,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