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攻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嘉靖攻略-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虽然不赞同阳明公之学问,却敬仰阳明公之为人,对我等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尽力保护,奈何今上不允我等发展,夏贵溪也是独力难支,如今严分宜深得今上宠幸,觊觎首辅之位,俨然有取夏贵溪而代之的迹象,夏贵溪一走,朝堂上再无可以庇护我等之人,那时,可要大事不好啊!”

    唐顺之面色一紧:“严分宜?!夏贵溪可是严分宜的恩人,昔年若不是夏贵溪不计前嫌保下严分宜,严分宜早就人头落地!可如今严分宜居然到了这个地步,到了这个地步?!为什么?为什么严分宜会到了这个地步?”

    舟中诸人面色都不好,白发老者更是如此:“当年清誉满天下,为了不同流合污宁可放弃官位隐居十年的严分宜,居然也到了这个地步,官场,权力,呵呵,阳明公所言不假,所言不假!权力之鬼啊!真的可以让任何人堕落为魔,我等急流勇退,保持本心,已属不易,若要扎根朝堂,庇护心学门人,谈何容易?

    现如今郑光能被你看好,若真的有前途,我等自然会发动力量保护他,可他如果不值得我等保护,顺之,你也要做好准备,我等的实力所剩无几,且一再被打压,夏言若被罢相,严分宜上台,首先开刀的,必然是知根知底的我等,那个时候,作为你的嫡传弟子,郑光,能安然无恙否?”

    唐顺之犹豫道:“昔年我等与严嵩一同游学,畅谈心学,严嵩本身也十分赞同,心学是心学,权位是权位,两者本不相干!”

    白发老者一听这话,突然变得严厉起来,语气也变得凌厉起来:“本不相干!顺之,你自己也说了,本不相干!可自春秋战国起,我华夏学说,哪一样不和朝廷政争结合起来?顺之,不要为了一个人,乱了心智!优秀的后人是应当给予保护和培养,但是现如今,他还不能让我们把全部的筹码压上去!”

    原本轻松的氛围,开始变得紧张起来,一心想活跃气氛的人也无能为力,只能看着唐顺之,唐顺之犹豫良久,露出坚定的神情:“郑微之丧,为我毕生最痛惜之事,我在微儿墓前发过誓,我会尽我全力,保光儿安然一生,不负我等数年师徒之情,光儿不仅是我的学生,更是我的孙儿,我看着他长大,又怎能放弃他!若事不可为,我自有决断,不劳诸位出手了!”

    白发老者面上闪过一丝微不可查的赞赏之色,可嘴上却毫不松口:“顺之,为了一个孺子,值吗?”

    唐顺之面上露出了笑容,指了指自己的心口:“这是微儿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光儿常说的一句话,郑氏一门以此为家训,我现在,也这样回复,惟问心无愧耳,彭山公,诸位,告辞!”

    唐顺之起身唤过船家,也不再看船内诸人,自己乘一只小舟,上岸离去了,没人挽留,大家都在看着白发老者,方才那被打了一圈的家伙小心翼翼地发问道:“彭山公,这样真的好吗?应德兄不过是舐犊情深,我等就这样,怕是有些不妙吧?”

    白发老者露出了笑容:“文清,比起顺之,你更该在乎你自己吧?上次乡试你可没过,这一次,有信心否?”

    那家伙的脸色立刻就垮了下来:“得了,别提了,我会努力读书的,至少,考过乡试!再者,这一次可不能输了,对手里居然还有应德的弟子,我与应德为友,若输给了应德的弟子,这张脸还真是没地儿放了!”

    白发老者哈哈大笑,看着唐顺之离去的背影,收起笑意,面色逐渐严肃,继而开口道:“心学门人一脉相承,此时此刻,更是危急存亡之秋,我怎会自乱阵脚,自断臂膀?我只是想看看,顺之他到底还有没有当初的那份心,若是还有,他就不会继续沉沦下去了,当初我试探过一次,判断他已经没有那份心了,但是今天我才发现,他应该从未放弃过那份心,只是看,是为了谁而已。

    阳明公逝世之前,曾对我说过,一个人,无论他看起来是什么样子的,他都还有一份隐藏的力量,藏在心里,只有在想要保护一个对他而言是可以付出性命的人的时候,才会爆发出来,心的力量,不仅仅是挂在嘴边,更是要付诸于行动。

    若要保护郑光,我等当然可以出手,虽然我等被打压,但如果不是今上亲自下令,我等也不至于连一个人都保不住,可是如果我等出手,严分宜等人难免不会察觉我等对郑光另眼相待,若是进一步察觉出我等刻意历练郑光,注重传承,那反而会促使严分宜下手,那是害了他。”

    那家伙惊讶道:“原来是这样!”

    白发老者点头道:“再者,老夫也有些私心,心学门人被打压,朝中话语权大不如前,我等急需一批俊杰之士在朝堂为我等撑起一架保护伞,顺之有才华,有能力,更有抱负,不该把一身才华葬送于山林之间,老夫希望顺之可以出山,重新做官,趁着夏贵溪还在,谋取一份职位。

    这样,不仅可以自己去保护自己的弟子,更能为东南百姓做些什么,顺之有文武略,对倭患也多有看法,若能用到实处,未必不能有大的建树,至于郑光,若当真可以担负大任,我等,也要做些别的准备才是。”

    。。。

二十二 远虑() 
从府试考完到院试之间的一个多月里,郑光又过起了宅男的生活,足不出户,只是自己读书,还有监督郑勇的练习,郑勇这小子有一股子冲劲,但是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如果没有外力的督促,很容易就半途而废,加上酒瘾不小,郑光需要提着棍子死死地盯着他,看到不妙之处就一顿痛打,才能使他坚持下去。

    人养成一个好习惯,大概需要二十一天毫不间断的练习,郑光将这个时间扩充到了五十余天,毫不间断风雨无阻的强迫郑勇,终于起到了好的作用,现在的郑勇已经不需要郑光在一旁提着棍子监督,自己也能按照要求做完全部的训练,而且他不是一次提出,现在做这些训练变得轻松了不少。

    这是自然而然的,体力增强了,体格增强了,自然的就不是那么累了,一开始那柄青龙大刀他很难舞动,拿着都有些累,现在一口气舞个半个时辰还是可以的,郑光发现郑勇并非不喜欢武艺和战争,只是从小到大的心理阴影使然,使之错误的认为自己如果不是为了保护家人,就不会好勇斗狠,颇有些自我厌恶,自暴自弃的倾向。

    处于这样的想法,郑光托人买了一份早些年刻印版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给郑勇看,郑勇一看之下就入了迷,每日除了完成规定训练之外,唯一的爱好就是抱着三国志通俗演义不停的看,有时候看的都会忘记吃饭,让郑府上下大为震惊――二大爷居然那么久了没有闹事,还天天看书,夭寿啦!

    郑光在原先的时空所看过的三国演义其实和明代嘉靖刻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有不小的差别,现代版本的三国演义是经过清代毛氏父子注解删改过的版本,而嘉靖刻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则有不少不同的地方,郑光也看了一些这个时期的三国故事,发现了很多和现代通行的三国演义不同的地方。

    其实归根结底,中国的四大名著或许是因为名声太大,都有不同程度的作者争议,三国演义也一样,大家一般认为是罗贯中所作,但是郑光偏偏在嘉靖版本里看到了诸葛亮大量使用地雷作战的情节,且对地雷制式描述得非常仔细,这就耐人寻味了。

    大明朝的确有地雷,但是最早使用是在朱棣和朱允文叔侄之间的战争时期,最早于西元402年首先出现在战场上,而罗贯中确切的卒年却是在这场战争的两年之前,即建文二年,西元400年,而且自唐代末期火器出现以来,历代政府都对火器这种威力巨大的兵器严加保管,根本不可能让普通百姓知道其用处和制作方式。

    罗贯中的确做过官,但却是在朱元璋的死对头张士诚手下做幕僚,可能对火器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那之后数十年才逐渐出现改良的地雷,罗贯中作为曾经张士诚的部下,是不可能得知其详细信息的,罗贯中在明朝时期应该是属于边缘一派,地雷火器这种核心机密,又属于朱棣这位北方枭雄,罗贯中在南边写书,朱棣在北方驻防,二人如何产生联系?

    如此看来,关于地雷的这段情节,如果说罗贯中真的是三国的作者,那么这段情节就不是出自于罗贯中之手,郑光还依稀记得民国考证大家胡适说过,三国这段故事不是一家一姓之作,而是数百年民间传说和史料相互结合,无数儒者学者的心血总结晶,谈不上作者,只能算是整编者。

    究竟怎么说,郑光暂时没有兴趣去考证,但是现在看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确对郑勇有莫大的好处,郑勇看了三天之后,就开始以关二爷的传人自居,放出话来说要养胡子,养到关二爷那个地步,还死皮赖脸的求着郑光给他去买一匹“赤兔宝马”,以及绿衣服绿裤子绿袍子和绿帽子,他要做关二爷第二。

    郑光一顿棒子把他打得连他妈都认不出来之后,怒斥道:“什么时候能打过我了再来和我说这些!还关二爷第二,关二爷要像你这样,早就死了!还绿衣服绿袍子绿帽子,还嫌不够丢脸是不是?!”

    郑勇是惨兮兮的,不过你说这关二爷什么都好,怎么就喜欢顶着一顶绿帽子走天下,奇了怪了念及此处,郑光猛然间想起,绿帽子的具体说法最终成型虽然是在明代中前期左右,是带有很强的讽刺意味的穿着,因此才会流传至今,成为最倒霉无用男人的象征。

    而三国演义怎么着也是在民间了解了绿帽子和绿色着装的含义之后具体成书的,要是那些个作者和改编者真的有心,甚至能把地雷这种超越时代的武器给诸葛亮装备,彰显诸葛亮智慧,又怎么会放着一个那么明显的嘲讽着装给天下闻名的关二爷装备着呢?

    赵云是白,张飞是黑,轮到关二爷就成绿了,长着一张红脸还顶个绿帽子,红绿搭配好看啊?!况且不说其他,从春秋时代开始,绿色就是低贱者专用的颜色,一直沿用下来,关二爷身在许都皇城,都被献帝封侯了,虽然是最低级的亭侯,但也是侯,贵族,那些个大臣大将军们多少有些文化,难道对于关二爷一身绿就没有看法?

    耐人寻味啊

    不说这些,因为三国志通俗演义这本书,郑光开始系统的向郑勇传授三十六计的知识,三十六计的知识每一计都能在三国的故事里找出来,因为其趣味性和易懂性,郑勇接受的飞快,郑光说出一计,郑勇就能回答出具体案例,而且因为是具体的成功案例,比起单纯的讲解,似乎更加有效率。

    郑勇在身体素质得到极大的提升的同时,不知不觉,在兵法艺术上也开始入门了。

    就在这打打闹闹的一天天里,时间飞速流逝,一转眼,又是院试的日子了,院试是在南直隶治所应天府南京举行,由南直隶的学政主持,主要是为南直隶各府选出来的精英学子们排定名次,更像是排名赛,而不是淘汰赛,所以难度大,但是录取率高,经过奇怪的府试和一段时间的惴惴不安之后,郑光发现并无倭寇进犯的迹象,心中虽有疑虑,但还是按奈下去,准备院试。

    这时就体现出土豪家族的好处了,郑光还是主家唯一的男丁,完全不用像那些穿越到穷苦人家的前辈那样想尽办法挣钱,过上好日子,虽说做官以后花销会很大,官越大花销越大,如今的郑家还承受不起,郑光也要逐步地想办法获得自己的收入来源,不能总是啃老本,但是目前这个阶段,郑家的财力是完全负担得起的,比如在南京城里购置一处房产,让郑光可以不用担心旅途艰难的安心读书。

    府试通过之后,郑江就远赴南京城贡院周边寻觅优质房源,毕竟是大明如今的陪都,第二套政府班子的所在地,房价可不便宜,但是郑家的收入也不低,老夫人一狠心一咬牙,花了四百多两银子,在距离贡院不远处买下了一套房子,让郑光在那里读书备考。

    不仅院试可以用,乡试也可以用到,从院试开始到乡试结束,郑光都可以在南京城里居住,备考读书,不用来回奔波,或者是住那些黑心客栈里被人宰,郑光对于如何赚钱并无太多的想法,什么高度酒之类的在如今的大明已经没有太多的用处,东南的大明在生活用品方面和现代已经相差不大了。

    所以郑光没那么多东西可以做,相反,如果从本身入手,走土地的道路,反而更加好一些,郑氏所拥有的祖上传下来的太湖五百亩水田,还有那些卖粮食布匹的店铺,加在一起,的确是民间的中等富户了,但是若放在官家,可就不太够了,当官之后,尤其是之后严嵩当政这些年,做个官就要想方设法的给严氏父子送钱,没点儿家底还真是承受不起。

    徐阶徐华亭之所以可以在严氏父子的威风之下一直幸存,其家族提供的钱财也绝对不在少数,徐阶本人的确清廉不受贿赂,但是其家族为了供应其巨大的花费,还真是做了不少坏事,抢占了不少田地,要命的是朝廷海禁,使得大批人不得不重新想方设法的转入农业生产,这就使得本来就地少人稠的地方土地资源更加紧张。

    想要在如今的东南获得大量农田,还真是不容易,至少郑氏保住自己的五百亩水田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老夫人把这些水田看得比命还重要,当初两大世族合力谋取田地的时候老夫人一度坐在水田里,表示想要夺田可以,先把我的命拿走。

    按理说考中举人之后会自发的有商户和地主投效,以减轻自身赋税,同时提供给举人继续考试的经费和考取官位之后的活动经费,作为利益交换,所以有投效的进士们自然不缺钱花,但是郑光拒绝了,这也基本上注定郑光只能靠着自己的家族。

    现代知识派不上用场,土地又买不起太多,家里的生意一直不温不火,保持在这样的状态下固然不错,但是一旦进入朝堂,那花费定然是少不了。

    该如何帮助家族多挣一些钱呢?

    备考院试的时候,郑光也在思索这些问题,不过相对于自己的半吊子,郑光还是比较信任长期在这里面工作,郑家财政的实际负责人三叔郑江,所以郑光也像陪同在一旁的郑江询问这些知识:“三叔,你说,现在咱们大明朝,做什么事情最挣钱?”

    。。。

二十三 《明灯》() 
播报关注读书,获得55红包第一手消息,过年之后没抢过红包的同学们,这回可以一展身手了。

    在一旁算账目的郑江听到郑光这样询问,心下有些奇怪,光儿不好好读书,想这些事情做什么?于是郑江开口道:“光儿,你是读书人,只要专心读书,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就可以了,经商这种低贱事,交给三叔来做就好,你不用担心这些事情。”

    郑光放下书本,笑道:“三叔这可就错了,一者,经商不是贱业,同样是花时间凭本事赚钱,只要不黑心偷工减料,那就是干干净净的钱,陶朱公范蠡也是如此发家致富,可有人敢指着陶朱公说他是贱人?二者,家里虽然有些余财,但是今后做官,难免要有大量支出,如果不早些做准备,将来可能反受其害。”

    郑江摇头笑道:“光儿,你这就不懂了,若是做官还要家里倒贴钱,这天下人为何熙熙攘攘的追逐功名?你方才问大明朝做什么事情最赚钱,三叔告诉你,就是做官。”

    郑光正色道:“做贪官昏官遗臭万年之官,自然富的流油,家人也脑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