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攻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嘉靖攻略- 第1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以大部分人都很轻松的应对朝考,唯有四五人极其认真的作答,生怕自己选不上或者是被后来人超越了,失去成为庶吉士的机会,要知道,庶吉士就算散馆考试不及格被外放,带着庶吉士的名头外放,那也是带缺外放,完全不必等待,而且只要做出政绩,很快就会被调回京城担任京官,虽然进不了内阁,可是部堂级高官并不是奢望。

    所以这批被外放的庶吉士一项雷厉风行,不畏权贵不怕强权,只求最快做出政绩,为民立命,得到名望和政绩之后,快速被调回京城任职,所以这群人被外人称为“老虎班”,地方权贵一听到老虎班的人来了,往往都会收敛自己,配合他们,以期他们早些离开,所以这批进士这也是一科进士里面除了翰林之外前途最闪亮的一批人。

    朝考很快就结束了,又得到一顿御赐盒饭之后,朝考结束,三月便也接近了尾声,等到三月末的时候,分配结果便出来了,这一天,吏部在衙门外的粉墙上,悬挂起了新科进士的分配名单,加上三鼎甲那一等,成绩共分四等。

    最末等的一批,也就是三甲同进士里面最差的一批,被发送地方各省级衙门观政,一旦县令或者同等品级官员有缺,省里便必须立刻分配,不得延误,不必像科贡官或者举人那样,捧了卵子过河,兢兢业业,还得送礼走关系,不然一辈子也得不到一个实权官缺。

    就这这铁打铜铸的上来就七品,却是同科进士里最差的,虽然在地方上实惠多多,但要没有通天的本事和天大的机缘,做到知府基本上就到头了,别想再往上升,所以基本上一辈子也别想回到北京了,除非是犯罪了被押回北京受审或者是立了大功有大机缘,当然前者的可能性大大大于后者。

    像海瑞那样举人出身,却能到最后做到三品高官的人,整个大明朝也没有几个,海瑞那是个特例,不足为证。

    第三等的一批进士,则是二甲靠后三甲靠前的一批人,他们会被派到六部、都察院、通政司等一批重要衙门观政,称为观政进士,也就是去端茶倒水做苦力当小弟的,师傅们有了兴致提点几句,也算是顺便学着当差。

    等京察这一项京官人人自危的大行动过去之后,各方各派势力重新整合,一批炮灰倒霉蛋被大佬们丢弃之后,官位出了缺口,进士们随即补上,三年一次京察,就看吏部尚书是不是心狠手黑了,反正或多或少都有那么一批官缺能给进士们准备着。

    也有实在等不上缺的,则自降身价,外放地方当一地父母官,因为在京城里混了几年,多少有些人脉,或者家里面有些闲钱,上下打点一番,和吏部的官员打好关系,任官的地方大都比第四等的倒霉蛋们好,升迁也快,还有回到北京任职的机会,留在京城里的也能更快的升迁,将来成为部堂级别的高官的速度不会比翰林差,但是,也就止步于此了,内阁只向一二等的进士敞开大门。

    至于第二等的三十六人,被选为庶吉士,获得进翰林院继续深造三年的机会,期间由翰林内经验丰富者为教习,钻研各种文史典籍,并学习如何处理政务,三年后会有一个散馆考试,成绩优异者留馆,授翰林编修或检讨,正式成为三鼎甲那样的翰林,然后沿着他们走过的道路前进,其他则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亦有派到各地方任官的。

    但是无一例外,不管他们是否成为真正的翰林,他们最终都会获得更高的成就,甚至有可能不入翰林院也能入内阁,那就要看个人的气运了。

    第一等,毋庸置疑,就是一甲进士三鼎甲,郑光,李春芳,胡正蒙,三人直接去吏部注册一下,领一些东西,聆听吏部尚书的教诲以后,就可以直接去翰林院就职了,从此喝茶看书读报的悠闲生活就要来了,不出意外,这也是为官最幸福的一段日子,一旦得到了实权职位,是痛并快乐着的!

    没有什么意外的,榜上的郑光被授予了翰林院修撰这个六品官的职位,是所有新科进士里面最高的品级,最贵的地位,最好的前程,人人艳羡不已,其余两位三鼎甲也按照惯例被授予了翰林院编修的正七品官职,也同样惹人羡慕。

    作为二甲第一,虽然相貌有些不怎么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人民,但是徐胖还是毫无意外的被选为庶吉士了,张居正也被选为了庶吉士,杨豫孙和凌云翼也被选为了庶吉士,一群好友里面,也就这四位被选为了庶吉士,其余诸位都没有被选上,将直接面临第三等进士的前程,纷纷被派往各重要衙门观政,等待外放。

    而徐胖等四人则喜气洋洋,他们将被送往翰林院深造学习,虽然不一定真的可以成为翰林,但是至少是有盼头的。

    王世贞一脸失落,但是却没有失望,他的父亲也在做官,给他指了一条路,说,你可以去拜访夏言,你老爹和夏言有些许的交情,你的才华又十分出众,若有夏言帮忙,成为庶吉士并不是难事,今后对夏言恭敬一些也就是了。

    王世贞没选择这条路,他固执地成为了第三等级的进士,今生今世也没有入阁的机会。

    分配结束之后,同年们再次汇聚一堂,不管是要走的还是要留下的,大家都露了个脸,表示今后绝不相忘,若富贵了,不要忘了还在地方吃苦受罪的同年们,大家相互扶持,相互支持,一定能走下去,咱们二十六年科考班,一定不会平凡。

    这个时候的他们一定不会知道,他们说出来的醉酒话玩笑话,会真的成为事实,嘉靖二十六年的科举班,会真的成为传奇。

    和徐胖一起回到家里的郑光已经准备着来日去翰林院报到注册,然后等待着嘉靖皇帝的“圣意”,却不曾想一份从未出现在郑光家里的请柬出现在了郑光的家里,而且邀请人让郑光觉得十分的突兀,十分的意外,他想过孙承恩邀请自己,想过严嵩邀请自己,却从未想过夏言这个古板固执却不坏的老头子会邀请自己。

    来邀请郑光的是夏言府上跟了他三十年的老管家,很和蔼的一个老人家,笑眯眯地说相爷想邀请郑修撰前往府上一叙,只是平常的喝喝茶之类的小叙,不正式,只是很简单的小叙,真的是小叙,徐胖用极为诡异的眼神看着郑光,郑光接过请帖,看着上面简简单单的几个大字,转手把请帖递给了徐胖,对老人家说道:“我去!”

    虽然不知道夏言找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但是郑光果断决定要去,这个嘉靖一朝难得的坚持原则的高官,应当被人们尊重才是,即使他所做的不全是对的,他也值得尊重,因为他不会打压那些他认为有才华、于国有利的人才,即使他并不喜欢这个人,他也会乐于提拔,乐于培养。

    不知为何,郑光虽然只是远远地看到过夏言的面貌,从未与他有过任何直接接触,一句话也没说过,但是听到夏言的邀请,却丝毫不觉得害怕。

    夏言的府邸挺大的,估计是身为首辅的面子工程,从外面看十分威严肃穆,可是一进大门里面,却只看到简简单单稀稀拉拉的花草树木,其余的配饰一点都看不到,正堂客厅内也只是很简单朴素的装饰,似乎大房子只是一个摆设,住在里面的人并不去想着如何把它变得更为华丽舒适。

    夏言选择在自己府邸里唯一一处小湖泊旁边的庭院里和郑光进行第一次接触。

    等郑光接近那小庭院的时候,一个并不高大却把腰杆挺得笔直的背影已经映入了眼帘。

一百九十七 恩师(上)() 
夏言,二度任相,帝国首辅,嘉靖皇帝修道之时的帝国实际统治者,对于整个帝国而言,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所执掌的权力也是极为惊人的,而且他还有一个相对于其他首辅有所不同的能耐,那就是敢和皇帝吵架,嘉靖皇帝的强势是前所未有的,权力**也是极为强大,但是夏言就是敢于在原则问题上和皇帝争执,并且毫不退让。

    平心而论,夏言自己的权力**也很强,并且有很强的功名心,作为一个官员来说,这是前进的动力,一点儿都不过分,作为一个首辅来说,这更是极为可贵的,要知道,夏言先生的后继者严嵩严阁老可是一个毫无上进之心和办事之心的首辅,只有在涉及到自己地位和利益的问题上才会变得比谁都勇猛。

    比起严嵩,夏言毫无疑问是优秀的,如果他遇上的皇帝是李世民,他的成就会比房杜更高,或者遇上朱元璋和朱棣,或者是宣宗朱瞻基,也是不错的,再不济遇上弘治皇帝朱佑樘,甚至是正德皇帝朱厚照,都是可以的,可他偏偏遇上了嘉靖皇帝朱厚璁

    如果说严嵩老先生的专长是拍马屁和颠倒黑白,那么夏言先生的专长就是治国和提拔人才,但是或许嘉靖皇帝更加需要一个擅长拍马屁和颠倒黑白的恭顺的人来做首辅,而不是一个时时刻刻敢于和皇帝争执,敢于冒犯皇帝尊严的人——嘉靖皇帝通过大礼议之争夺回的尊严,可不会再容许第二个杨廷和冒犯了。

    另一个时空里,还有一年,这位值得尊敬的老人就要被严嵩迫害致死,另一位一心收复疆域保护百姓免遭蒙古残杀的壮士也将随之而死,而现在,自己可以改变这一切吗?郑光有些迷茫。

    “相爷,郑修撰来了。”老管家向夏言鞠了一躬,然后便主动退下,只剩下郑光和背对着郑光不知在想些什么的夏言夏老头子,夏言似乎也没有首先开口的打算,郑光等了一会儿,便先开口了:“学生郑光,拜见老师!”

    夏言此刻还兼任着翰林院的掌院学士,虽然他根本不管翰林院的琐事,不过名分上,夏言是目前郑光最正统的老师,也是李春芳和胡正蒙的老师,这也是目前郑光有些急切地想要挽救夏言的一个原因,既然已经成为了夏言的学生,那么,一旦夏言被打倒,自己也会受到牵连,就算不受到牵连,上位成功的严嵩也不会轻松地放过自己。

    不论是为了心中的理念还是为了之后的安全,夏言都不能死,但是人微言轻的自己,要用什么方式去挽救夏言才是成功率最高的,郑光并没有把握,就算把严嵩用来攻击夏言的杀招给化解了,难保严嵩还有那个妖孽一般的严世蕃没有后手。

    这个有些心软的老头子,就死在他的心软上。

    “你可知老夫为何要在此时找你过来?”夏言低沉的声音传来,而他依然没有转过身子,突如其来的询问也让郑光有些疑惑,不过随即他想起嘉靖皇帝所说的本来自己是第三,但是皇帝坚持把自己提拔为第一名,也就是说,夏言给自己定下的名次是第三名的探花,而非是第一名状元,皇帝和夏言之间的分歧,是不是造成此事的原因?看来,皇帝之前所说的事情是真的。

    夏言还是希望可以收复河套,自己所说的一些理由在夏言看来并不是不去收复河套的理由,对于夏言来说,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而他也从未将俺答的反击放在眼里,不知道是他太过于相信曾铣,还是他有别的准备。

    “莫非,是关于河套?”郑光小心翼翼的开口问道。

    夏言转过了身子,直视着郑光:“你既然猜到了,那老夫也就不兜圈子了,京城里的传言并不是空穴来风,老夫是真的准备要支持曾铣在河套动手,把河套夺回来,原本陛下也是支持的,后来陛下有了一些顾虑,但是老夫以为,那些顾虑都在老夫可以应对的范围之内,直到你的策论被陛下看到了之后,情况才急转直下,老夫仓促之间无法应对,竟是被陛下否决了河套之战。

    河套之战,老夫的谋划也是从去年开始的,并不是一时脑热,也不是毫无准备和顾虑,俺答的实力,大明边军的孱弱,吃空饷,战斗力不足等等问题,老夫都考虑到了,至于你所说动陛下的最重要的一条,俺答的反应,你以为俺答绝对不会坐视河套被大明夺回来,一定会再次起兵去夺,大明之兵无法妥善应对,定需要全国动员,和俺答大打出手。

    到那时,不仅西北问题解决不了,东南问题也会受到牵连,无法去解决,大明财政艰难,到那时万一无以为继,连朝廷官员的俸禄和士兵军饷都无法发出,不战自溃,大明甚至有倾覆之忧,郑光,你不觉得你太过于危言耸听了吗?!

    郑光,你久居东南,只知东南百姓深受倭寇之苦,但是你可知每年有多少鞑虏顺着河套侵入中原内地,多少中原百姓被掳掠而去沦为奴隶!若夺回河套,自可将战火阻挡在国门之外,你所提出的化整为零的骑兵出击之法,未必不可以发挥作用!东南百姓是大明子民,北地百姓就不是大明子民了吗?!”

    夏言死死地盯着郑光,长期身居高位所带来的气势极具压迫性,就算只是站在那里站着,也能有不怒自威的特效,实在是牛逼的很,然而郑光早有准备,对于夏言的责问,郑光决定反击:“学生并未有丝毫这般想法,学生所说,完全是出于一片公心,以老师的身份地位,不可能不知道打仗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兵精将强很重要,但是粮秣军械一样重要!

    人是要吃饭的,吃不饱饭,就没有力气,军队更是如此,士卒吃不饱肚子,就挥不动剑,杀不动敌,白白死在战场上!粮秣军械是什么?都是钱!军士之精锐,将帅之精干,钱粮之充足,乃是大战获胜不可或缺的三要素,缺一不可!而钱粮更是重中之重,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兵饷不发,则军心浮动!钱,粮,万万缺不得!

    而如今,大明很富有吗?国库里的钱财,粮库里的存粮,充足吗?东南数省乃大明财赋重地,几乎占据全国税收的八成,而如今,倭寇盘踞东南,东南赋税锐减,其数量甚至无法满足大明一年的正常支出,学生分配之前,还听有人笑言,户部尚书被各部堂官追债,追到了过年都不敢回家的地步!朝廷官员俸禄尚且欠发,更谈何士卒兵饷?

    是,曾总督或许有信心收复河套,但是,老师,河套已经失落数十年,大明建国之初对河套做的全部建设悉数被蒙古人毁掉,很多地方都是寸草不生荒无人烟之地,更无城池可供大军驻守,若复河套战胜,驱逐鞑虏之后,大军如何自处?是修建城池,还是驻扎在野外?各险要之处如何驻守?是否需要修建防御工事?

    河套若要发挥该有的作用,就必须要有大城池,可以积蓄粮草军械,成为粮秣重地不至于从太远的地方运输粮秣直接到战场,加大粮食的损耗,那么大城池该如何修建?修建的钱、石料、木料、民夫、官员这些,该如何安排?道路是否也需要修建?总不能就放任那样的泥泞之路不管不顾吧?有了城池,要安排官员吧?城池里面没有百姓,是不行的吧?要移民实边吧?

    这些都是很简单的要做的事情,花费几何?蒙古人一来,一把火,就可以摧毁掉一切,而我们重新建设,需要耗费多少钱粮心血?我们花费大功夫把河套重新建设保护,蒙古人一来,我们稍微有些失误,被他们冲进来哪怕一百多人,都能烧杀抢掠造成巨大损失!

    老师,学生不是反对收复河套,河套必须要收复,蒙古必须要驱逐消灭,必须要仿照前汉灭匈奴之例,夺取河套,进而大破蒙古!但是,夺取河套之前,必须要打一场大的胜仗,让蒙古人起码一两年之内不敢南下,让咱们有充分的建设河套这个后勤之所的时间,然后,一鼓作气打入蒙古腹地,纵横草原!

    要打,就要一鼓作气的打掉他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