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中兴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中兴路- 第1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位,团为战术单位。同很多人的印象完全不同,喀尔喀蒙古人虽然同中原的关系更为疏远,但是在零星哨探交锋中了解到了志愿部队非比寻常的强悍实力之后就似乎没有进行大规模主动挑衅的打算。甚至在大军的压力之下,很多部族还愿意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支持,尤其是在得知这一次大军出征的对象是蒙古人以外的建州部的时候。

    萧轩暂时放弃了在喀尔喀蒙古一带拉盟友的打算和想法。正如那句广为流传的话一样,有时候不可靠也并不靠谱的盟友比弱很多的敌人反而能够带来更大的麻烦与负担。

第284章 哈萨克主力() 
深秋时节渐渐来临了,原本最有利于骑兵行动的时节里,萧轩率领的大军以相对分散的多路纵队开进到了卫拉特蒙古人的地盘。一路上比较合理的行军安排还有很少有仓促的急行军,让队伍在这种数千里的远征中也没有感觉到过度的疲劳和匮乏。临近卫拉特人的地盘之后,仍然仅仅是个别师的前哨队伍同零星的卫拉特人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交战,死伤不过十余人,全部战绩不过几百人,似乎敌人不仅避战,而且似乎完全从这深秋时节里茂盛的草原上消失了一样。

    萧轩身边的亲兵营中的一些专门负责询问的人审讯了一些战俘之后,才听到了一些风声:卫拉特蒙古各部在遭遇到建州毁灭性的压制之后,还算能够勉强堪战的丁壮乃至很多民众都一起被押送至伊犁一带去了,似乎要准备在那一带于防守中展开决战。这个消息让萧轩身边很多参谋处的少年们多少松了一口气。

    因为历次作战以来多数时候的决定性优势,决战并不让人畏惧,反而是表现自我捞取战功的的手段,反倒是敌人如果打算捉迷藏打游击,那就需要浪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应对。

    只有萧轩还有临时参谋处的部分少年绝对似乎哪里有一些部队。辽东一带的建州留守力量本就兵力薄弱,选择依托寨堡防御是可以理解的。可是按照之前一些消息汇总过来的情况,建州主力集中在河中一带之后打的是顺风顺水,很快整合了叶尔羌与卫拉特人的力量,大致算起来手中至少应该有十多万人的机动兵力,其中还算像样的主力也至少应该有四万披甲战兵以上,这么庞大的力量,怎么会甘心只在防守中与来袭的强敌寻求对决呢?何况按照商人们提供的一些情况,伊犁城也不同于撒马尔罕那些地方,先不说容不容的这么多的兵力展开守城,在并非中原腹地的河中一带,仅仅是后勤方面的压力和负担,就未必容的下这么多的兵力长期困守。

    “我军要不要南下伊犁一带同那里的建州主力展开决战?”跟随大军一起出征的田秀英希望战事尽量早些结束,因此也并不顾及的询问道。

    萧轩最终还是没有改变原定计划和作战方案:“只从这些零星消息来了解战场的全貌是不可靠的,如今我军也并不能确定的敌军的主力到底是打的什么注意,因此还是按照原计划行事更为妥当,只有真正的控制了两河,控制了残敌西逃的通道,才有可能真正解决当初万历以来的这股麻烦。。。”

    听到这样的话,田秀英也就没有多说什么,仅仅是担心在河中一带会不会又遭遇到堪比建州主力而且兵力不算少的对手。尽管志愿部队主力的强悍这一路以来的不少作战也让田秀英也见识到了,可是要累积消灭数倍到十倍兵力规模的像样对手的话,仍然有可能遭遇难以预料的风险。

    当大军进一步向西前行,还没有抵达进入河中一带的关键山口的时候,负责远程打探的军情体系就在第一时间传来了消息。此时的萧轩也开始明白为什么革命化军队可以因为种种原因基层官兵的战斗表现并不是很强,如同十月革命时期的苏维埃红军那样,可是却往往对各种旧军队拥有各种各样的指挥优势了。仅仅是没有各种消极弊端带来的选拔能力优势,就能在军情体系方面相比传统对手拥有很多便利和优势。

    “远不止万人的军队,而且说的似乎不是蒙古语?”

    “应该是哈萨克汗国杨吉儿汗的人马”打探消息归来的一名情报军官说道。

    这样的话一开始让萧轩有些意外,但回想起过去自己曾经了解到的一些有关河中一带的情况,也就并不奇怪了。卫拉特蒙古人和哈萨克汗国自从数十年前以来就一直处于对抗和竞争之中,在建州主力摧枯拉朽的横扫卫拉特与叶尔羌的时候,或许对杨吉儿汗也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因此哈萨克杨吉儿汗的主力也一直未敢有所动作。可是当建州主力似乎放弃了很多地方,打算集中力量应付其他对手的时候,哈萨克人的主力前来争夺准葛尔也就并不奇怪了。

    在得到哈萨克人主力大举逼近到准葛尔一带的草原之后,萧轩也下令整理后勤乃至最大限度的收拢队伍,并且在以后尽可能的昼伏夜出尽可能的准备渗透到哈萨克人主力大军的队伍之后,再以最快的速度给来犯的对手以最大程度上的打击。

    通过之前的几次作战,萧轩当然明白自己所率领的这支队伍最大的短板在哪里,那就是马上的功夫有所欠缺,因此必须采取猛烈而主动性的作战行动才能力求歼灭性的打击对手。

    萧轩所率领的队伍尽可能的在一开始避免主力对决的做法,很快也被进入到准葛尔草原的杨吉儿汗注意到了。此时的杨吉儿汗也不由的有些失望:“听说那崇祯帝的亲军是一支颇为强悍而善战的队伍,不然也不可能将远在辽东一带的建州人逼迫到西北来,为什么此时的表现却如此的自作聪明呢?他们以为这样就会让我们放松对他们的警惕么?让各军准备行动吧。我们要试探一下这些人的深浅。不用担心,这些汉人的军队看起来骑术十分初级,就算我军一时打不赢,也不会遭遇到太大的危险。。。”

    就这样,六七万精锐主力构成的哈萨克人主力大军开始毫不忌讳的尾随而来,准备汛期同这支初上草原的汉人军队展开决战。

    天启越来越冷,很多草木也都在深秋初冬时节枯萎了,这也让回旋空间变得极为有限。大规模的决战似乎成了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

    此时的萧轩所率领的主力虽然有所集中,但依旧相对分离的状态,也让此时的杨吉儿汗觉得有机可趁。

第285章 四面皆强() 
哈萨克汗国境内地广人稀,不过相比蒙古高原依旧如同旧时代的新疆一样多少有一些依托河流而存在的农耕定居人口。同时草原上的水草资源也堪比东蒙古,这也让河中一带在上千年的时间里很少见到中原北方的游牧民族每当冬季到来时的常见苦难。整个民族或者说整个中亚文明的侵略性和扩张性,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也就远远无法和东亚北方的蒙古女真各部相提并论。

    当萧轩率领的大军攻到了哈萨克汗国沿着后世的额尔毕斯河上游临近敌方的定居点的时候,并没有遇到如同征讨辽东建州留守本部时那种激烈的抵抗,沿河群体各部的下层组织似乎也并不是十分严密。这让经过长途远征的志愿部队多少获得了一些难能可贵的休整机会。

    然而虽然哈萨克汗国并没有后金八旗那样的基层组织水平,却仍然有很多留守的眼线,很快就将消息传递了过去。在能够有效利用一些草料和水源的秘密囤积点的情况下,扬格尔汗率领的规模多达六七万人的主力则并不需要分散的行军,很快就展开了回援,并准备集中主要力量攻打负责断后的一只规模在五千人上下的来袭敌军。

    扬格儿汗做为中亚比较强势的草原君主当然并不是一个冒失的人,同卫拉特人多年的交道,让他明白建州人会有多么强大,仅仅几万人就能让建州势力如临大敌的强敌,没有十倍以上的兵力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获胜的。而且,不仅仅是兵力优势,还必须具备最大的突然性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为此扬格儿汗也不惜展开夜间的长途跋涉,虽然这让六七万人的大军必然会有不少掉队,可四五万包括了大部分精锐的主力,也是拥有足够份量的力量了。

    同准葛尔人以前的交手乃至一些来自东方的风闻让扬格儿汗估算到对方很可能是一直精于投射和火器短于骑术的队伍,因此在趁夜完成了包围之后并没有从各个方向同时展开进攻,而是集中在一面以骑马步兵逼近到百步左右的距离上以绵密的大盾和重步兵组成的人墙抵御对方火器的威胁以徒步步兵的进攻吸引敌军的火力,为展开精锐骑兵的决定性突击创造条件。

    河边的原野上,从从三面逼近而来的敌军一眼望不到边际,数以万计的骑兵为主的战略集团在视觉上明显要比同样规模的步兵集团声势大了很多。

    “开炮!”见到那兵力明显处于弱势的敌军似乎完全打算龟缩防御起来,扬格尔汗毫不犹豫的下令道。百年以来,火器不仅在东方和欧洲,即便在中亚河中一带也给战争方式带来了明显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在许多方面,河中一带的火器和轻炮实力因为能够更多的进口到印度的优质硝石还明显的居于上风,而且常见的实战也让中亚的游牧民族对火器的理解更为深刻。

    如同斑鸠铳一般威力的火门抬炮乃至精良的火绳枪依托盾牌纷纷开火展开射击,哪怕在百步左右的距离上,弹丸的威力比弓箭削弱的更为明显,也让依托简单壕沟防御中的志愿右军第二师的官兵们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如果不是按照要求的挖好了壕沟并且钢盾在防御中的时候尽可能的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倾角,恐怕就是在这个距离上的精良钢盾也挡不住对方那威力并不算小的火器的打击。

    借助着火器的掩护,扬格儿汗的大军很快就从百步逼近到了六七十步左右的距离上,依托着主攻方向上明显的火力优势乃至弓箭优势,似乎占据了绝对的上风。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志愿右军第二师的弓箭手也毫不客气的展开了还击。并非核心精锐主力的志愿右军第二师虽然并没有左军一师那么多的神射手级别的精锐,可是经过多月以来的补充性训练乃至精锐调动,在全师中仍然拥有一千五百名左右占人数三分之一上下的弓手,并且都能有效运用一石二三斗左右的强弓。不仅如此,在射术实训方面的巨额投资也让这些射手在实战射术方面完全不逊色于当年的建州精锐。

    哈萨克人主力大概百里左右的主攻方向上,几百名精锐射手短短一分钟左右的攒射放出的十余轮箭雨就给进攻的哈萨克人带来了五六百人的伤亡损失,加上火器和铳炮的猛烈开火,很短时间内给对手主攻精锐带来的近千损失让哈萨克人的攻势在刚刚达到巅峰的时候就迅速萎靡了下去。

    不过见到这种情况,扬格儿汗却没有完全丧失信心,以常理来判断:很显然,这种水平的射手绝不是寻常军队普遍都能达到的。扬格儿汗不相信那汉人的皇帝会用自己乃至自己身边最为精锐的力量来做诱饵。因此唯一的可能就是自己相当的不走运,一开始的主攻方向正定在对方精锐云集的防御方向上。

    为了避免守军将精锐调动到其他方向上去,扬格儿汗一面下令督战队进一步压迫重步兵从东面展开针对敌军的猛烈进攻,一面下令早就准备好的精锐骑兵隐藏在从各个方向上展开佯攻的骑兵军团之中,准备给对手以决定性的一击。

    号角声伴随着隆隆的马蹄声给人以巨大的震撼,然而在各个方向上准备战斗的志愿右军第二师却没有太多的人动摇,而是沉稳的在敌方大军的潮水从步兵盾墙掩护之后如洪水一般泻出奥六七十步左右的距离上的时候才展开精准而沉稳的还击,很短时间内就让数以千计的敌骑当场被射倒。

    几乎在所有方向上的弓手都不仅拥有强悍的力量,还拥非比寻常的射速和精度,是进攻中的哈萨克人从没有想到的。数以万骑主力构成的洪流如同泻到了一块铁板上一般,很快就丧失了威力。只不过在这个时候,火器手乃至近战兵还大多没有动,这让敌军进攻的势头似乎仅仅是得到了遏制,还并没有因此就溃败下去。

    本章完

    

第286章 困敌() 
扬格儿汗想到过这股敌军的强大,却没有想到过这股殿后的敌军竟然强大到了如此的程度,居然几乎都是由精兵组成的队伍,这也让扬格儿汗多少有些开始后悔招惹这样的强敌,不过为了防止崩盘而导致的对士气毁灭性的打击,在撤退到了一百五十步之外之后,扬格儿汗迅速下令就地展开防御作业。在进攻中根本无法有效突破对方防御的情况下,骑兵集团最为有效的取胜手段,当然是通过围困住对手,以求在夜间的时候能够给予强敌决定性的一击。

    在哈萨克人的印象里,擅长弓箭投射的对手在防御中是坚韧而难以对付的,却往往缺乏进攻的精神和作战的主动性。而在夜间的战斗中,只要组织的得当,毫无疑问拥有人数和近战肉搏能力优势的一方将拥有重创敌军的能力。

    “告诉下面各军,敌军的士兵看起来虽然很强,可指挥官的头脑却似乎并不怎么样。刚才他们没有趁势展开反突击就是一个证明。面对这样死板的对手,只要我军能够给那些敌手的一两面以严重的打击,那么他们那还算勉强维持起来的阵型也就再也无法维持了。。。”

    当然,仅仅是如此,并不能在很大程度上的鼓舞士气,在不得不破费了很多资财并许诺了很多利益之后,扬格儿汗才终究凭借自己过去的威望让在之前的作战中损失不小的各部赞同在夜晚来临的时候再发动起一次攻势。

    志愿右军第二师在白天击退了对手的进攻后用了不少时间休整和加固工事,这让远处的强敌多少有些不以为然。也增加了夜战决胜的信心。历史上几乎所有以少胜多的例子往往不仅需要明显优于对方的强兵,指挥水平起码在线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强悍而保守的军队,就算基层的战斗力再强,那也不过是终究会被最终困死的结果。

    �为了防止进攻展开后的变故,在夜幕刚刚来临的的时候,哈萨克人主力的夜袭就展开了。无数弓手以火箭接连不断在临近天黑的时候将箭支射到河边守敌的阵前,并点燃了火把。

    这一次夜袭哈萨克人也很谨慎的没有再如白天那样孤注一掷,而是以比较精干的上万兵力和比较松散的队形轮番展开试探性进攻,企图寻找到守军在守备与防备上明显比较薄弱的地方。

    然而让哈萨克人震惊的是那些强敌不仅远距离上的弓箭射术十分精湛,夜间射术经验似乎仍然如同身经百战的神射手一般。在偶尔的重装持盾步兵突破对方的箭雨逼近到近距离的时候,却遭遇到那同样威力不小的火器的攒射,几乎在各个方向上的进攻都似乎遇到的失利。哈萨克人在夜幕刚刚降临下来之后的再次进攻,也只不过是再次让额尔毕河上游河畔多了三四千战死的尸体而已。

    经历过不少作战的扬吉尔汗并没有太多的执念。白天和入夜两次大规模进攻的失利,让他有一种很不好的预感。这并非没有是个圈套的可能。甚至哪怕是这被围攻中的数千强敌似乎在之前的作战中很大程度上还留有余力。

    因此,当进攻明显遇到了困难和障碍之后,杨吉儿汗也就毫不犹豫的下令全军准备在夜间组织撤退转移,避免夜长梦多。然而就在这时候,猛烈的爆炸声接连不断的从之前敌军的阵地方向上响起了,似乎如同防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