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雄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奸雄天下- 第2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能量,化作收割敌人生命的死亡镰刀!

    刚刚站上一座简易望楼的忽必烈看得真切,单筒望远镜中,明军战线中央的六门大铳好像是六只吃人的妖魔,火光一闪,前方就是一片血花飞溅。不管蒙古勇士身上穿了几层铠甲,不管他们的武艺多么高超。在大铳面前完全没有用——统统被打得血肉模糊!

    本来以为是明军战线最单薄的地段,现在竟然变成了一个死亡陷阱。

    “怎恁般地厉害?”饶是蒙古大汗的铁石心肠,看到自己麾下的勇士居然被敌人一片片打成肉酱,心中也按捺不住惶恐疑惑了起来——汉人的大铳居然有如斯威力,自己的百门小铳与之相比,完全不值一提啊!

    自己选择在大清河畔与陈贼一战,难道是个要命的失策?

    不,不能算失策!因为,蒙古大军已经拿出了最强的阵容——虽然兵马未曾完全集中。但是沙盾车和火炮车这两件杀手锏,已经是忽必烈能够得到的最有威力的武器了,如果还克制不住陈德兴,那么,接下去的仗该怎么打呢?

    轰轰轰!

    忽必烈的左右两侧的前方这时也传来了爆炸声。蒙古大汗转头望了望,只看见不计其数的小号烟柱在冲锋的蒙古步军阵中扬起。不过造成的损失似乎不能和那些大铳相比,因为蒙古步军的冲锋还在继续。

    ……

    “近卫军。杀鞑子!”

    在陈处陈大嗓子的怒吼声中,两个飞奔中的步兵方阵就猛地撞在了一起。

    一方是北明近卫师第一旅的长枪兵,冲在最前面的都是身披钢甲的汉家武士。

    一方是蒙古怯薛军的三个千人队,人人身披柳叶铁甲,手持骑兵马枪,腰里面还挎着大汗弯刀。

    双方都是本民族最强的武力!

    而且交兵的手段也是最能体现军队战斗意志的白刃肉搏——哪怕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刺刀见红还是一支陆军最基本的素质,何况在当下的13世纪。

    用大炮和h药战胜蒙古怯薛并不困难,就像近卫师的炮兵阵地那样。可是真正要打怕这些草原上的强盗,却还得靠肉搏——用蒙古人善长的,也是他们自认为可以稳稳压倒汉人的本领,把他们彻底打服。让这些强盗听到大明陆军的名号,就不寒而栗。就退避三舍。

    只有这样,北明才能赢得几年安稳的发展时间。

    因为北明的大炮再厉害,在短时间内也不可能给旅一级、营一级的小部队都配上大炮。而蒙古只要避免大军会战,采取小规模的骚扰入侵,就不用担心大炮了。但是和钢甲兵的肉搏是无法避免的,要是连堂堂的怯薛军都不敢和北明近卫军肉搏,那蒙古人还有什么可恃的?

    随着连声的轰响,这个时代最强大的两支军队猛然碰撞在了一起。首先刺入铠甲的是北明军锋利的夹钢长枪,这种丈二长枪的长度相当于后世的3。8米出头!而蒙古人使用的马枪长度不及七尺,也就是2。2米多一点。差不多有1。6米的长度优势,足够在蒙古骑枪刺入明军钢甲之前,将无坚不摧的夹钢枪尖插入蒙古勇士的柳叶铁甲。

    不过蒙古勇士虽然枪短,但也不是完全处于下风。因为骑枪向来是单手持的。在马背上要用一手扯缰绳控马,下了地面没有缰绳可扯,蒙古人就一手柳条盾,一手马枪了。虽然这种柳条盾挡不住青铜大炮发射的霰弹,但是却能抵挡住北明军的长枪。锋利的枪尖会卡在盾牌里面,刺不进去,也没有办法马上拔出来。这个时候,蒙古人就会把盾牌脱手,然后用胳膊夹住枪杆,顺着枪杆再冲上两步,就能将自己另一只手中持着的长枪猛扎向明军的钢甲!

    双方的生命,就这样毫不吝惜地消耗着。不是北明近卫军的长枪把蒙古人的身体刺穿,就蒙古用马枪猛扎近卫军的钢甲。

    明军钢甲正面厚度不过两三毫米,虽然足够抵挡蒙古人的弓箭,也能抵挡住蒙古弯刀的挥砍。但是遇上长枪猛刺还是很容易被扎死的!

    在历史上15世纪、16世纪穿着板甲的骑士可没少吃长枪的苦头——什么?蒙古人用骑射教训了欧洲罐头骑士?13世纪的时候欧洲人可没那么阔气,新大陆还没有发现,文艺复兴还没开始呢。那年头的欧洲骑士有件锁子甲就不错了,可不敢想什么板甲的……这种阔绰的装备,在眼下也只有掌握了炼钢秘密的北明才装备的起。

    “明王万岁!万万岁!”

    战场上突然响起了震天的欢呼,北明之主,天道教之主,太一神派来拯救汉家亿万子民的降世明王这时已经赶到了前线!日月王旗猎猎飘扬,数百钢甲骑士簇拥着同样身着钢甲的陈德兴策马飞奔而来了!

    战场上正在苦斗的北明战士们的士气,竟在陡然之间飙升到了极限。

    “杀鞑子!上天庭!”

    陈大嗓门大声呐喊。他的部下也跟着一起呼喊,然后拼尽全身的力气将长枪一次次捅出!

    “杀鞑子!上天庭!”

    列于长枪兵阵后的弓弩手们也怒吼着射出羽箭,然后迅速的再一次张弓张弩,也不管有多少蒙古人的利箭从天而降。这些弓弩手现在只想着一件事,就是更多更快的将羽箭抛射到蒙古人的头上!

    “杀鞑子!上天庭!”

    掷弹兵们再次集结,在弓弩步之前,长枪兵之后列成一排,一次又一次奋力投出了点燃了引线的小天雷!

    长枪互刺,羽箭互射,明军还不停的投出一枚枚会炸裂的天雷。顿时就将战场变成了屠场!而不可一世的蒙古怯薛勇士,却突然发现他们在和汉家武士的这场血腥较量中,完全处在了下风。

    陈德兴!那是陈德兴!

    蒙古大汗忽必烈倒抽一口凉气,他这才想起来,自己的这个死对头他不是人啊!人家是半人半神的存在!虽然荒诞不经,但是明军上下却深信不疑,所以陈德兴一出现在哪里,那里的明军就会陷入疯狂状态,战斗力也随之飙升!

    “朕也要向前!”忽必烈吼了一声。“全线压上去!”

    现在已经是关键时刻,他可不能在陈德兴面前怂了。否则蒙古军上下就会生出畏惧之心了(其实现在已经有点怕了)!要是人人都害怕陈德兴,以后的仗,可就没法打了!

    “大汗,前面危险!”

    怯薛长安童看到忽必烈下了望楼,就要翻身上马,连忙上来相劝。

    忽必烈不理他,只是一指自己的大纛。“把大纛挪上去!到沙盾车那里去,朕要让所有的蒙古勇士知道,朕和他们并肩作战!”

    随着象征蒙古大汗的九纛缓缓前移,蒙古人的欢呼声也响彻天际。

    “大汗万岁!蒙古必胜!”。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484章 三帝之战?() 
read;

    北明大王陈德兴的日月王旗已经立在了原来第一近卫旅所在的阵地之上!

    拥有半神之格的君王,华夏世界的缔造者,现在就在骑在一匹西域骏马之上,身披钢甲,头戴钢盔,腰中悬着夹钢横刀,一对锐目凝视着血火纷飞的战场。大明和蒙古的九万大军,就在他的注视下进行着最惨烈的搏杀。

    这是一幅多么让人心惊胆魄而又心驰神往的画面啊!在这个时空后世的钞票上,历史教科书上,天道教的道观里面,还有各国皇宫或是王宫的壁画上,都能看到这样的画面。

    而在这些所有的图画壁画油画或是雕塑当中,却很少出现另外两位当时也在这个战场上的君王大元皇帝兼蒙古大汗忽必烈和后来的大唐世祖李彦国。

    忽必烈就在距离陈德兴不到一千二百步开外,蒙古大汗已经下了战马,爬上了一个由翻覆的沙盾车改造成的土堆。目光焦虑的看着前方的火海血海。

    蒙古大军正在全线进攻,同时又全线陷入苦战。无论是位于中线的怯薛军和塔察儿宫帐兵,还是位于左右两翼的另外四个万户。都被数量远远少于他们的明军阻挡,半步也不得前进。甚至在明军的各种火器和他们强大的步兵打击下损失惨重。

    忽必烈知道在这一战中,他已经投入了最强的兵力,尽了最大的努力虽然后世的历史学家在讲到这段历史时,往往会批评忽必烈分了八万大军去河南。同时还让一个万人队(就是原来监视济南明军的那个万人队)进占了濮阳滑州,以阻挡陈德兴自大名南下汴梁。因此分散了兵力,使得陈德兴有可能以两万八千人击败了六万蒙古军(还要五千人在监视大名)。

    但是军事上的事情,从来就少有必胜和必败之役。蒙古合兵一处固然胜算极大。但是陈德兴也不是傻瓜,根本不可能用两万多人去战二十万人……大清河一役,没准就是十几万唐明联军大战蒙元了。

    要是那样,忽必烈一旦兵败可就连个退路都没有了!

    “难道要退往濮阳去了?”忽必烈抬眼望着西南,往西南三百多里就是濮阳。沿途一马平川,并无阻挡。濮阳城内还有忽必烈提前部署的五个千人队。而自濮阳再往西南两百里。就是大宋故都汴梁城了。到了那里,就应该能有个重整旗鼓的机会了……

    退意已经在忽必烈的脑海中萌生,然后又被他重重压了下去。现在只是苦战,胜负还没有分出,蒙古还有机会。毕竟兵力的绝对优势还在蒙古一边。

    想到兵力优势,他又猛然抬头向南,往济南城的方向望去!

    忽必烈之前或许没有想到,或许在战前就已经想到了手握重兵的东唐赵王李彦国。这位屯兵济南的东唐亲王,这个时候正带着三万大军,蹲守在大清河南岸。而他本人正和一位老尼姑一块儿坐在一座几丈高的巨大望楼之上,遥望着战场。

    这老尼姑,当然就是东唐太后杨妙真了。

    “奶奶。现在是不是要把大军投入战场了?”

    “倒是时候了,只要把三万大军投进去攻打陈德兴的后背,吾大唐的大业就能成了!”

    李彦国惊了一下,愣愣地看着老尼姑,“奶奶。那如何使得?陈德兴若败了,大唐就要单独和蒙元战了。”

    老尼姑摇摇头。道:“蒙古败了这一阵,怕是很难复起了。我东唐只要善用北地诸侯和南朝诸藩。击败蒙古当无大问题!”她看着李彦国,沉声问,“如何?是不是要干一场大事业?”

    “不行。不行,”大唐赵王连连摇头,“陈德兴勇武,身边还有几千骑兵没有投入,皆是生力之军。孙儿手中只有一千骑兵……便是打败了陈德兴也难阻其逃亡。”

    李彦国又不是瞎子,现在战场上打得如何激烈可是一望便知。也看得出蒙古已经处于下风……他和忽必烈之间也没有建立联络,一旦唐军渡河,忽必烈岂敢再滞留战场?一定如风卷残云般退去,到时候战场之上就是两万多明军,靠三万生力军就算能打败他们,也不可能全歼,更别说打死陈德兴了。

    要是陈德兴不死,回到燕云去重整旗鼓,最多一年就该杀来山东了!

    “胆小如鼠!”老尼姑叹了口气,道,“你和你爹一样,都是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罢了,罢了,老身也不操这份闲心了。”

    老尼姑叹了口气,拿起边上茶几上摆放的温热的点茶喝了一口,又对李彦国说:“彦国,既然你不敢和陈德兴相搏,那就赶紧下去调兵过河,卖陈德兴一个好吧。”

    杨妙真昔日转战山东淮东,是真打过仗的女人,而且还挺会打仗的。这眼光自然不差,如何看不出前线的战场局势对陈德兴比较有利呢?如果现在不开始调兵渡河进入战场,恐怕就来不及参战了。

    她又喝了口茶,淡淡的说:“这仗打到晚上,忽必烈也就该退走了。彦国,你怎么也该在天黑前到达战场,要不就什么好处也捞不到了。”

    “好处?”李彦国看着老尼姑,道:“奶奶,孙子该向陈德兴要什么?”

    “要h药配方!”老尼姑哼哼道,“翠仙那丫头推三阻四,明霞那骚娘们更是一点都没得商量……也不知姓陈的那点儿好了?”

    李翠仙和杨婆儿当然都知道颗粒h药的秘密,但是陈德兴已经给她们下了封口令:不得向益都李家透露!

    而这两个女人都是人精儿,自然知道谁是她们的依靠。

    “还有吗?”李彦国想了想,又问。

    “还要一门大铳做样子……”尼姑道,“要的也不多,陈德兴当会答应的。彦国,你赶紧下去调兵吧。哦,对了,你去把李恒给老身叫上来。”

    “李恒?”李彦国愣了愣,“那个党项人?奶奶,您找他做甚啊?孙儿我还想用他的骑兵打头阵呢。”

    李恒是西夏王子,祖父在和成吉思汗作战中牺牲,其父李惟忠年方七岁,被成吉思汗的弟弟合撒儿收养,长大后又召集了一些西夏故旧追随移相哥作战。立了些功劳,就被封在山东淄川当了达鲁花赤。李恒就是在淄川长大的。不过因为李惟中李恒父子不是汉人,因此和李璮一直比较疏远。在李璮一开始造反的时候也没有跟随,还带兵去东平和忽必烈派来攻打的汉侯军汇合。

    不过最后还是不得已投靠了李璮,但是有了这样的经历又不是汉人,多半也不是真心投靠,所以李璮也不当他心腹。一直丢在东平路没有大用,几天前才被李彦国调入济南。

    灭门尼姑哼了一声,道:“老身让你去叫李恒你只管去叫,有什么好多问的?这益都基业都是老身创下的,难道还见不得一个李恒?”

    这东唐的基业还真是杨妙真创下的!红袄军是她哥哥杨安儿创立,杨安儿还一度称了皇帝,李全则是杨安儿的元帅。后来杨安儿败死,杨妙真便继承其众成了红袄军的领袖。再后来杨妙真下嫁李全,李全才和杨妙真共掌红袄军。

    所以灭门尼姑杨妙真在东唐威望极高,李彦国不敢再顶下去,只得应了一声,下去望楼找李恒了,让他上望楼去见杨妙真。然后自己便去调兵渡河。

    大清河上早架好了几座浮桥,浮桥附近的大清河河堤旁,唐军如同一片火海似的排列在那里,仿佛一层层不住起伏的红色巨浪。这声势,已经足够让人胆战心惊。

    这些都是大唐府兵,当然也都是山东人,背后就是他们的家园,如果让蒙古人冲进来,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所以他们没有退路,只能去死战!

    李彦国带着几个亲卫策马飞奔过来,直入这片火红的海洋,然后在高高隆起的河堤上立住骏马,猛地振臂大呼:“现在该俺们红袄军上了!明王的兵马已经挡住了比他们多一倍的蒙古鞑子,还占了上风!现在只要俺们过河参战,胜局便十拿九稳!俺们家乡俺们的家人,就算保住了!儿郎们,这一战不是为了李家,而是为了你们的妻儿老小,如果你们不想让他们成为蒙古鞑子的奴隶,那么就随俺渡河!渡清河,杀鞑子!”

    唐军上下,已经在这里等了快一个上午了,亲耳听着大清河对岸的喊杀声爆炸声,早就知道大战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正如李彦国所言,这些唐军现在是为保护家园和家人而战!为保家而战的军队士气本就高昂,现在蒙古人又被明军阻挡住了,他们如何不跃跃欲试?

    唐军上下,忍不住出了一声呐喊:“渡清河,杀鞑子!”

    渡河的顺序早就已经定好了,李彦国的命令一下,先头部队已经迈开脚步,朝着河堤而去,犹如一道红色的火流,漫过河堤,上了浮桥,一直朝前,准备北渡大清河,加入到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