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雄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奸雄天下- 第2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钢造的板甲。可是蒙古人的弓箭没有办法击穿的防御!

    而现在,总是差口气的中国“科技树”。已经有两棵被陈德兴用金手指补齐了。而第三棵差口气的“科技树”——钢铁,也已经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说起来还是应该感谢大宋差口气的冶金业,要是宋人找到低硫低磷的大型铁矿(在南中国的土地上比较少),发现了焦炭的秘密。估计就没有陈德兴这个救世明王什么事儿了。

    而宋朝的铁匠要是不会用粘土造高炉,不会用制造大木箱子一样的拉推式鼓风机。陈德兴这海员,就算知道一丁点后世的冶金知识,也是无济于事的。

    现在高炉已经建好,建在一个巨大的高约五尺的夯土平台上。高炉本身高两丈五尺,内部容积估计有五六个立方米——当然没有量过。而且齐塔他们也不知道立方米是什么?他们只知道这个炉子一炉可以出铁8000斤,也就是大约4吨。比这个时代泉州一炉能出10000斤铁水的大高炉还小点儿。

    不过这个在宋朝也不算最大号的高炉却有一个特别的地方——耐高温!在高炉的内衬中,使用了高铝粘土烧制的耐火砖。

    耐火材料这可是历史上普德林搅炼法和亨兹曼坩埚钢得以发明的一个关键因素,必须制造出一种可耐1400摄氏度和1600摄氏度的耐火材料,才有可能发展出真正高效的炒铁法和坩埚钢。

    而这种耐火材料,也就是高铝粘土听上去似乎很高深莫测。但是在中国,其实有一种非常多见类似的粘土——观音土!就是传说中饥荒的时候挖出来充饥白色泥土!这种泥土在中国并不罕见,被普遍的用来烧造瓷器、陶器。用这种高岭土研磨成细粉,再配以石英石粉、方英石粉(不加也行)。直接压制成砖,在1300度以上的高温下可以烧制成耐火砖。这种耐火砖理论上能经受住1800度的高温。

    当然,齐塔等人用来砌高炉的耐火砖并没有那么好的质量,但是比普通的红砖或粘土制造的高炉。还是能耐更高的温度。

    鼓风机的问题,古人早就已经解决了。使用的是活门推拉式的风箱,用水车提供动力。整个高炉布置了两台风箱。两个风道,另外还有两台备用的风箱。随时可以替换。

    庞大的炉身外,还用结实的木头建了脚手架。用来加挂滑槽、滑车和滑轮组成的炉顶上料系统——滑轮组在这个时代的码头和船只上早就出现了,陈德兴只是对它们稍加改进。

    高炉炼出的铁水是含碳量高、杂质多的生铁,可以用来铸造大型铁件,于是就在出铁口外接了一条沟槽,平时封闭,需要的时候可以打开将铁水引入模具。

    在高炉所在的平台下方旁边还修建了两台炒铁炉,就是所谓的反射炉,将燃料室和炉室分开,燃料燃烧后形成的长火焰送入炉内,靠炉顶和炉壁的反射作用加热生铁。因为燃料室和炉室分离,就不需要用焦炭加热铁水,可以避免硫磷碳等杂质和铁水接触——因为炒铁炉的产品是基本不含杂质的熟铁,所以要避免在熔炼过程中发生污染。

    所谓的炒铁,就是用长铁棍搅动铁水。因为这种反射式炒铁炉的炉温只能达到1400度,而生铁中的碳脱除到一定程度后,熔点就会超过炉温,金属变会呈半凝固状态。要靠人力搅拌才能使冶炼继续进行。

    这种“炒铁法”当然也不是陈德兴“发明”的,而是早在汉代就出现的,在宋朝同样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只是没有反射炉的概念。另外,用这种炒铁法理论上也能得到钢,炒铁法的主要产品是熟铁,但有时也会炼出少量脱碳不彻底的中低碳钢。

    利用这种炒钢反复折叠锻打,就能得到所谓的百炼钢,是用来制作宝刀宝剑的上品钢材。

    而陈德兴建议齐塔等人采用的炼钢法,则是坩埚法。坩埚法早就出现在了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在汉朝最为兴盛,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却渐渐没落——可能是因为低硫低磷的优质铁矿消耗一空,用坩埚冶炼出来的钢,质量无保证,成本又高,因此被渐渐淘汰。不过在山西某些地方却有坩埚炼铁的工艺,许多经验丰富的铁匠都知道怎么制作

    作坩埚。而陈德兴给他们的帮助,也不过是用耐火的高岭土制造坩埚和坩埚炉而已。这样就能让坩埚炼钢达到更高的温度。

    后世的亨兹曼坩埚钢需要1600度的高温熔炼,用普通粘土制成的坩埚根本无法承受。当然,炉温不够也不等于不能炼钢,古人是非常能够理解凑合一下的概念的。

    就在高炉和炒铁炉右侧百步开外的一处小高坡上,已经竖起了两座专门用来冶炼坩埚钢的火炉。两缕青黑色的烟柱正从那里扬起,显然坩埚炉正在炼钢。在更远一些的地方,则是码头和栅栏,码头是进料的地方,而栅栏则是防止闲杂人等进入坊区的——南芬铁坊的所在,自然是军事禁区!周遭被南芬城墙、两道栅栏和壕沟还有太子河包围。还有军队驻扎巡逻,太子河上甚至还有一支小小的“水军”。

    陈德兴也知道,眼前这一套“高炉炼铁——反射炉炒铁——坩埚炼钢”的工艺流程,虽然也是在凑合着炼钢——因为炉温难以控制,耐火材料质量不靠谱,铁矿石的杂质含量也难以确定。想要得到后世工业化时代的优质钢材是不可能的——但是炼出的钢铁,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足够碾压南宋的钢铁手工业了,更不用说大蒙古了。所以,可不能让这套先进的炼铁炼钢办法泄露出去!

    “大哥,咱们南芬铁坊的铁匠、学徒工,都是老手了。光是在南芬这里,已经前前后后建了五座高炉,十五座炒炉和五座坩埚炉了。”

    齐塔轻描淡写的介绍着南芬铁坊的研发探索过程——哪怕有了陈德兴的提点,实验失败还是在所难免的!焦炭炼铁和反射炉炒钢都是新技术,坩埚钢虽然是老早就有的东西,但毕竟已经不怎么常用。同样需要反复探索。

    “铁坊的工匠有谁立了功么?”陈德兴问话的时候,整个铁坊的铁匠和学徒,已经聚集起来,在陈德兴跟前站成了三排。大约有三四百人,都是精通炼铁找矿的匠人。大部分是从临安和明州掠来的。

    “有啊,孟大头,你出来一下。”齐塔一招手,唤来个二十挂零的小个子,身高不过五尺多,非常瘦弱,不过却有一个大脑袋,额骨宽大且隆高,和细小的身体形成鲜明对比,就好像一根细竹竿撑着个大脑袋,怪不得被人叫“大头”。这副尊荣不大像个铁匠,倒像个读书人。

    “这是孟德孟大头,别看他长得不像个铁匠,不过脑袋瓜子好用。”齐塔一指身后的高炉、炒炉,“高炉、炒炉都是他画的样,高炉垫高,炒炉居下的布局也是他想出来的,还有用滑轮加料的设计也是他做的。这小子可聪明,可惜没有念过什么书,要不然准能中进士!”(。。)

    。。。

第433章 钢铁雄心 四 求月票,求推荐() 
“可识得文字?”

    陈德兴瞅着脑袋大大,身子细细的孟大头,温言问道。

    “回禀大王,小的在潭州家乡进过学,只是没有读出什么名堂就跟着家尊到临安打铁了。”

    这孟德虽然是湖南人,但是从曾祖父开始,世世代代都是临安军器监的铁匠。临安之变时被陈德兴掠走,家人却还在临安。

    孟大头跪在地上,语气热切地回答道。

    “原来是读过书的,”陈德兴点点头,“进学读书的确不易,不得名师教导,终是难成气候,还不如学门手艺……其实这冶金之学也是大学问,比起孔孟之道是不差的。”

    打铁还能和孔孟之道比?

    不仅孟大头吃了一惊,在场的铁匠还有两个饱读诗书的邓家人都有些难以接受这样的评价。

    “孟德听封!”陈德兴也不含糊,目光扫视了在场之人,语气突然放沉,“尔筑炉冶铁,颇有创建,于国于民皆有大功!今孤王封尔为士,赐田庄一所,望尔恪守士道,再接再厉,多多建树!”

    这就是士爵了!

    邓明安、邓明理互相看了对方一眼,原来这打铁也能打出一个士爵!这身份可比老哥俩的士绅要高一等啊!看来在辽东这里,打铁的的确比只会读四书五经的呆子要强!

    “臣孟德,叩谢大王天恩,但有所命,万死不辞!”孟德仿佛早就在期待封士,陈德兴的话刚说完,他就迫不及待说出了标准的封士答谢词。然后又叩了个头,再抬起头,脸上全是掩不住的笑容。士爵贵族啊!虽然在辽东有点烂大街,但是将来明王得了天下。这身份还是高高在上的!

    “不错,不错。”陈德兴欣赏地点点头,这小子的反应。说明他是有上进之心的现在辽东的青年男子,若是不想封士。是会被人认为不上进的!

    “封士只是开始,士之上还有男、子、伯、侯、公!只要尔在冶铁之术上再有建树,一样可以步步高升的!”

    “小的……臣必当恪尽职守,不负圣恩!”孟德依着规矩回答这几句答谢之词,在辽东几乎人人皆知,因为得到士爵的人实在太多了。

    陈德兴又鼓励了几句,而后对齐塔道:“老八,南芬铁坊中还有立功的兄弟稍后都列个名录。报与孤王,该行赏的行赏,该封士的封士。还有,做这水车的船匠是谁,也一并报上来,一个士爵总是有的。”

    “小弟省得了。”齐塔拱手道。

    “还有……把冶铁的过程和注意事项,高炉、炒炉、坩埚炉、坩埚的图纸和制作方法都写画下来,孤王离开的时候要带走。天道书院是要开冶金学的,正好用得着这些。如果这里用不着孟德,也让他随孤去明都。先入天道学院,将来做个冶金学教授。”

    冶金当然是门大学问!和儒家书院喜欢搞大杂烩,什么样的人都混在一起“有教无类”不同。陈德兴的天道书院是分系的。像后世的大学一样。现在已经预备开办算学系、化学系、造船系、工程系、天文系、医学系、教育系、冶金系、外国语系,还有天道系(神学系)等十个系。而各个系的老师,则是两个来源,一是陈德兴自己培养的学生,最早的随营学堂的学生,包括陈德兴的那些假子,现在不在军中带兵,便在军校和天道书院当老师。

    二是经过训练的专业人才,就像孟德孟大头这样。都是各个行业中的“小师傅”。要求是技艺精湛,头脑灵活。而且年纪较轻,又粗通文字。这些人会被安排进天道书院预科学习一到两年。然后就能一边任教一边搞研究了。

    “大哥,坩埚炉现在正在炼钢……用的是前几次试验得到的熟铁。”齐塔一指正在冒烟的炉子说道,“这几个月,南芬铁坊已经炼出了两万多斤坩埚钢,大多卖给辽东的铁匠作坊了。”

    两万多斤钢!邓明安、邓明理吃了一惊。钢啊!可比铜值钱多了,不能说和黄金等价,至少不在白银之下!他们俩虽然是文人,但是家里也有学武的,“三两钢一两银”的兵器行话还是知道的。

    一两银子如此成色好的话,差不多就是两贯铜钱,十几斤铜呢!才能换到三两好钢,这钢的价值有多高就可想而知了。钢的价格高昂,连带着用好钢打出来的兵器也贵。一把百炼钢打的宝剑宝刀,也不是纯钢的,就是夹钢、包钢的家伙,十几斤重的兵器用钢不过五六斤,没有一百多贯铜根本拿不下来!若是出自明师之手,用纯钢打造的好刀好剑,几百贯都难得一柄!

    这两万多斤钢要是拿去江南,按照三两钢一两银来算,起码就是七八千斤银子,二十几万贯铜啊!这生意,可当真不小!

    邓家兄弟跟着陈德兴跑到南芬这个在辽东都算荒凉的小县,自然是为了大生意,是明都知府邓明潮让他们跟着来的……

    “新建的高炉和新建的炒炉,已经用少量的石碳(煤)烘烤了1o昼夜,经过仔细探查,没有一丝裂缝。滑轮、飞轮、滑车、风箱,也都反复试用过可,现在都上足了油,滑溜的很。”

    齐塔接着说道:“匠人们也拜过了太一神,还请了城内天道观的道人过来祈福。现在随时可以开炉炼铁!”

    北明现在是以天道教为国教,各行各业都拜太一神,原本的祖师爷都靠边站了。所以铁匠开炉炼铁,也拜太一,请天道教的道人过了念《太一光明经》。

    “好!那就开始吧!”陈德兴一挥手,大马金刀的在一把椅子上坐好,饶有兴趣地开始亲眼见识13世纪全世界最先进的冶金工艺。邓明安、邓明理两人就站在他身后,也都瞪大眼珠子看着。心下当然是雪亮的明王殿下是要他们涉足这冶铁生意了!要借助他们邓家在舟山岛上的影响力,招募足够多的苦力来南芬、抚顺开采煤铁!

    齐塔手中已经多出一面小红旗,用力一挥:“点火!”

    高炉里面早就堆放好了焦炭和铁矿。焦炭是从抚顺炼好了运来的没有什么高明的技术,就是挖个坑把上好的煤铁放在里面燃烧,妥妥的土法炼焦,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

    铁矿是在南芬县城以南的黑背沟和铁山沟挖来的,听两个地方的名字就知道是有铁矿的。因为是露天矿,还有一部分露出地表,而且还是磁铁矿,非常容易现。因而早在辽金时期就有开采,不过规模不大。现在又被重新找到,调了一千几百个奴隶在开采。产量同样不大,每天运到南芬县城的矿石不到两万斤上下。经过洗选和土窑煅烧之后,也就剩一万六七千斤。差不多和这台已经建成的高炉的消化能力相等,顺利的话每天可以出铁水八千斤,差不多四吨。不过受制于辽东的气温,南芬铁坊在冬季冰期要停工几个月。每年也就运行两百五十天左右,所以目前的年产量就是一万吨生铁。而熟铁和钢的产量还要大打一个折扣,熟铁最多就七八千吨(全部生铁都炼成熟铁),坩埚钢的产量则不过几百吨坩埚钢的增产难度很大,即使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钢还是一种相当昂贵的金属。生铁产量高达两百多万吨的英国,在贝色麦转炉炼钢法明之前,钢的年产量也不过几万吨。

    不过每年几百吨的钢换算成斤也要上百万了,足够让两万步兵骑兵都穿上坚固的板甲用上锋利的钢制刀剑了!

    如果昌国邓家能从舟山动员上几千贫农来抚顺、南芬两县从事冶铁开矿。南芬铁坊的产量,起码能在短期内增加两倍。每年炼出两千吨坩埚钢也不是不可能的!

    火已经点燃了,阵阵青烟从炉顶的烟道里喷涌而出。孟大头在出铁口打开的涂抹了耐火粘土的生铁门外眯着眼睛看了一会,“总管,燃得旺了!”说罢就猛地合上了活门。

    齐塔一挥手上的小旗:“鼓风!”

    巨大的水车在水流带动下缓缓转动起来,通过机关齿轮,伴随着一阵阵唧唧嘎嘎的木器转动,化作了风箱活塞的往复运动,新鲜的空气从风道吹进了高炉之中。在充足的氧气助燃下,炉子里的焦炭迅燃烧起来,冒出的烟也由黑转青,由青转白,颜色越来越淡,最后,一大股火焰猛地升出炉顶。

    早就登上了脚手架的铁坊工匠看到火焰,便大声喊:“添碳喽!”

    下面的工匠得到信号,扳动机关,水车的动力又传到了绞盘,通过滑轮组,将一筐筐的焦炭吊上了脚手架,上面的两个工匠一起抓住竹筐,拉到添料口,将一筐焦炭全都倒了进去,火上加碳,碳助火势,炉中的大火越燃越旺,温度也迅攀升,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