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英雄了得最后只能卑微的死在角落马革裹尸,有的人懦弱怯战却能衣锦还乡置办良田迎娶小妾……
探头看了看,发现没有人注意到自己的这个角落,依旧还是有人背对着他和冈瑟。
“他被打了吗?”一边调整着自己因为奔跑不太均匀的呼吸,莱曼一边问身边同样不停喘息的冈瑟。
冈瑟点了点头:“我……我也不知道我听到了他的叫声,等跑到了位置回头看的时候,他……他躺在那里了。”
开什么玩笑?这要是在那种空旷的地方停下来,回头去看自己的同伙……自己估计现在也躺在那里一动不动了吧?
心是怎么想的,可冈瑟嘴却没有怎么回答,他只是说自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实际他也确实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那一瞬间他只顾着奔跑,拼命的奔跑。任凭子弹从身边飞过,哪有时间去管别人如何?要不是莱曼跑在他前面,他根本不知道要跟着跑到这里停下脚步。
“他动了吗?你看到他动了吗?”莱曼仔细的看着机场跑道央仰面躺倒在那里的手下,不太确定的质问。
“我不知道我真的没看到他动弹,你确定你看到了?”冈瑟弯下身子,仔细的看了看远处躺在那里的战友,发现依旧无法看清对方究竟是不是动了。
莱曼也失去了耐心,他也不敢在这种情况下跑回那里去,然后确认一下对方是负伤了还是死了,再想办法回来……
他知道如果自己这么做了,和自己找死没有任何分别。他跑回去停在那里的过程,有无数人会瞄准他把他打翻在地。
“没时间管他了我们两个人进攻你在后面掩护我进屋子里面去我开火,你留着子弹,干掉漏的明白了吗?”莱曼确认了一下自己的任务,一边大声的吩咐一边用手划着。
“明白我跟着你”冈瑟点了点头,两个人开始行动起来。他们的心情有些沉重,可是残酷的战斗让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一路走来,莱曼手里有5个士兵,可走到现在这个位置,只剩下了冈瑟一个。
剩下的4个人都倒在了进攻的道路,都为自己的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看着远处英国人拼命的向飞机的停机坪反冲击,莱曼知道自己这边似乎被人忽略了。趁着这个机会,他开始挪动自己的脚步。
他端着武器绕过了墙角,冈瑟跟在他的身后,两个人一前一后,冲进了满是英国官兵的屋子。
然后……所有人都愣在了那里,仿佛空气都静止了一样。两个端着武器的德国士兵,还有一大群没有任何武器的英国军官。
“别开枪我们……”英国军官下意识的喊了一声,然后他看见对方扣下了扳机,枪口开始喷吐出火舌。
紧接着,他感觉到自己的身体被子弹打了。然后他看见自己身边的老朋友捂着肚子倒下,看见军需官脖子喷出了血雾。
密集的枪声传来,英军一个接一个的倒下,等到房间里不再有站着的人了,莱曼才开始更换自己的弹匣。
冈瑟端着武器冲进了屋子,然后开始检查屋子里的各种有用的东西。起之前他们见到的,这里的一切可能都很有价值。
如说挂在墙壁的克里特岛的防御地图,如说放在桌子的各种统计表格,再如说尸体的手表,还有其他值钱的东西。
“把地图收起来查看桌子的件我们要尽快到下一个房间里去,原来这里不是联通着的房间”莱曼换了一个新的弹匣,准备好了下一次突击。
起单发的栓式步枪来,突击步枪在这种距离下的优势,简直大到让对方郁闷的程度。
面对一支连发的武器,那些只能打一枪的英军士兵,在近距离的突然遭遇战,劣势非常的明显。
“德军在屋子里面”隔壁的英国士兵大声的叫喊着,枪声如此密集,对方也已经听到呃声音。
“见鬼卫兵呢?”显然,对方根本还没有做好战斗准备,慌乱甚至能听见有人推门的声响。
听到他们的喊声,莱曼走出了房间,看到跑道几个德国伞兵也在尝试着穿越那里。他们同样冒着枪林弹雨奔跑,也有人被子弹打倒下。
他没有迟疑,走到了第二个房间的门口。房门是开着的,里面的英国军官还有士兵正在里面乱成一团。
第二次开火,莱曼依旧没有心慈手软,里面的英国军队官兵也没有多少还手的能力,又是横七竖八的倒了一屋子尸体。
尽管德国伞兵在昨天夜里已经出现,可英国守军依旧还是没有能够做好战斗准备。
这些驻守在机场的英军排查了一晚的机场,打死了两个倒霉伞降到了机场内的德军伞兵,发现敌人没有再进攻机场,开始想办法加固一场外围的防线。
毕竟机场内有美国的B…17这样不可告人的武器装备,所以他们只能把防线摆在相对靠外的地方。
结果这样的部署,严重的分散了他们本来不多的作战部队。一个营的士兵几百人,要驻守几公里的防线,明显是非常不足的。
而机场核心区域内,因为有太多太多的非战斗人员,所以根本没有人做好相应的防御准备。
所有人都认为,德军突破第一道防线的时候,至少也要消耗掉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可他们错了,错的离谱。
“别开枪我们投降我们投降”焚烧干净了自己的身份证明之后,美国士兵们最先沉不住气了,他们高举起自己的双手,走出了自己的房间。
整整500多人向德国伞兵们投降,场面一下子失控了。这么多人高举起双手喊着投降这个单词,英国士兵瞬间受到了感染。
眼前的场景冲击力实在太强了,英国士兵也纷纷放下了手里的武器。机场另一边不停冲击B…17的停机坪的英国部队也停了下来,很快枪声都跟着变得稀疏。
不管怎么样,德国伞兵开始控制机场的大部分区域,虽然依旧有残余的兵力在抵抗,可已经形不成任何威胁了。
房间里,这里的英国最高军官看着面前的手枪,挣扎了半天终于还是用枪顶在了自己的太阳穴。
“呯”一声枪响之后,英国的国旗也在旗杆飘落下来,外围的英军阵地内,大约有200名士兵交出了自己的武器。
敌人的投降似乎根本没有预兆,德军伞兵看到刚刚还在和自己血战的敌人,突然一瞬间放弃了任何抵抗,都感觉非常的诧异。
等到他们好不容易认清了现实,都发出了宣泄心压抑的情绪的喊叫声:“哦德意志万岁”
莱曼从一间刚刚清扫干净了屋子里走出来,一只手压在枪,一只手去摸自己的香烟。
他的身后,鞋还沾着敌人鲜血的冈瑟也走了出来,端着步枪站在莱曼的身后。
两个人眯着眼睛,看到广场举着自己步枪大声欢呼的德国士兵,看着远处正在铺开巨大的国旗,避免空军轰炸机攻击这里的士兵,谁也没有说话。
摸到了香烟的莱曼把烟塞到嘴,点燃之后深吸了一口。他打光了身携带的几乎所有弹药,和自己的友军一起,占领了这个重要的野战机场。
“混蛋,我还没吃早饭呢。”不知道从何说起,莱曼冒出了这么一句话来。
冈瑟笑了,露出了洁白的牙齿。他笑的很欢唱,也很放肆,耸动着肩膀,丝毫不顾忌自己那张已经脏的不像话的脸。
“噗嗤……哈哈哈哈。”莱曼也跟着笑了起来,也不知道为什么,他是想笑,不受约束的大笑——为了这场胜利,也为了自己又活下来的迹发笑。
……
第四更,票啊求票啊你们等着,今天龙灵怎么说也再更几章出来。
:
417东线的战备()
417东线的战备
同样是这一天的清晨,在克里特岛的争夺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的时候,李乐坐在会议室的主位,看着愁眉不展的陆军将领们。
和前线的士兵们相,他现在也并不轻松——他要统合现有的一切,改变未来第三帝国的失败命运。
这一次,他要探讨的并非是登陆英国的问题,而是更加庞大的入侵苏联的作战计划。
整个计划命名为《巴巴罗萨计划》,元首对这个计划寄予厚望,希望可以凭借着这个计划,一举打垮苏联这个强劲的对手。
与以往德国的敌人不同,这个庞大的敌人拥有广袤无边的平原和纵深国土,这对德国的闪击战战术,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重大考验。
什么叫做闪电战呢?简单一些说,是充分利用飞机、坦克和机械化部队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用机械化部队来快速切割敌军主力来达到预期效果。
而德军为什么能够在战争初期,使用闪电战呢?这要从一战之后的德国军方反思,还有纳粹党台之后的一系列政策说起了。
实际,早在1933年1月希特勒台执政时,他开始了一个看去很坚定,实际非常模糊的计划。
这个计划是实现德国人每一个家庭都有汽车,并且在生活和军事,都实现机械化。
从振兴德国经济,并且扩大德国工业这方面来看,希特勒的这个计划绝对是有好处的,甚至是可以说是非常英明的。
类似扩大内需的经济振兴方案,在同时期的罗斯福新政都有相同的体现。两个国家都在拼命的修建公路铁路,并且制造汽车等工业产。
国社党从发家那个时候开始,一直对汽车非常有好感。他们在自己的各种集会、检阅和示威游行大量使用汽车,这一点从今天的宣传片内可以看得出来。
有消息表明,希特勒自己也很喜欢汽车,甚至有情报显示他会让司机飙车来排解工作的压力。当然这个说法究竟怎样已经不重要了,事实是他真的对汽车很有好感。
这种好感远远超出了一个国家元首的正常表现,因为汽车毕竟只是他的国家运输体系的一种手段,而且不是最重要的手段。
德国在元首的带领下,开始建造世界最多的高速公路,然后未来,这面计划会跑满甲壳虫汽车
戈培尔在那个时代拼命的宣传,把高速公路还有汽车当成了国家现代化的象征。这样的宣传使人信服,也证明了第三帝国的强大。
李乐当然也在拼命的扩大汽车生产,实际他也只能依靠这个办法,来扩大针对苏联的攻击规模。
在获得了额外燃油的基础,也是在利亚发现了油田的基础,建造更多的汽车,来填补未来入侵苏联的时候,所要依赖的运输补给需求。
从德国陆军的观点来看,特别是从负责补给与运输的有关部门的观点来看,这种事态是既可喜,又可虑的。
可惜的是,德国陆军似乎根本不可能停止对汽车的需求。永无止境的扩编,让产能无论扩大多少,都仿佛根本没有效果。
每个月为陆军提供1000辆新的汽车,也只能替换掉淘汰的老式汽车。报废损毁还有等待维修的汽车数量,在基数庞大的基础,多到让人咂舌。
20万辆陆军使用的汽车里,设想其有百分之二十处于维修护理或者故障状态——那等于说有4万辆汽车是无法使用的。
那把20万辆这个基数扩大到40万辆的时候,代表有8万辆汽车无法立刻使用或者面临淘汰更新。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二十一世纪每年汽车厂商都能卖出百万辆汽车市场却几乎永远不会饱和。
因为在全球汽车庞大的保有量面前,生产出来的新车只是替换报废车辆罢了,甚至大多数地区,汽车的总数都没有增加……
过去的两个月时间里,德国生产的汽车是过去半年生产汽车数量的总和,可依旧还是没有让陆军的汽车保有量提高多少。
更多的汽车意味着更多的油料消耗,还有更多的橡胶消耗。这些都是德国没有办法生产的,后续补充困难重重。
原本在这方面,希特勒是一个在专业领域并没有任何主观判断的门外汉,可现在接替了他的李乐,明显要懂得许多。
他在未来信息爆炸的年代,早无数次的总结了元首的失败,究竟存在哪些可以避免的缺陷。
真正的那个元首经常犯的错误,如说不重视行政深入细致的安排,也没有耐性来实现长期的计划这些问题,李乐是不会存在的。
正好相反,李乐细致入微的给出自己的建议,然后一点点的缓和矛盾,把自己想要的东西最终贯彻下去。
组建一支真正意义的机械化部队,并不是一蹴而的事情。德国在这方面欠债太多,需要补交的学费也太多太多了。
为了建造更多的卡车,李乐降低了汽车的建造要求,采用了偷工减料的办法,尽可能的给现有的汽车型号简配。
即便是如此,二线部队装备的汽车还有各种各样的装备,依旧种繁多无法计数。德国后勤部门混乱不堪,让人看一眼头疼无。
铁路部队使用的卡车完全取自于法国,即便是这样安排,他们依旧还是不能实现机械化推进。
俄国境内的铁路每一寸都需要改装,然后才能使用。这对于德国后勤部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非常巨大的难题。
第三帝国境内那夸张到让人难以置信的铁路运输,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同时在东西两线作战的基础。
正是因为有了铁路运输线,而且敌人无法破坏这些运输线,所以德国才能够迅速在两线之间转移兵力,取得军事的一系列胜利。
可铁路在战争也暴露出了自己的问题,那是过于死板的线路,无法触及到前线变化无穷的末端。
希特勒和他的将领们找到了填补这个末端的办法,那是汽车所以一时间,公路的地位在德国被提到了与铁路并肩的高度。
今天,所有人都知道,要在战场取得成功,机械化甚至信息化的部队,是必不可少的力量。
而在1935年前后,德国高层已经意识到,要想要解决他们面对的困难,实现补给部队的摩托化的确是十分重要的。
但这种超前的想法,站在德国自身的战略条件考量,却不是那么肯定的。1939年,当时的技术条件下,1600辆载重汽车的运载能力才抵得一条双轨铁路——注意,这是运载能力罢了。
要想达到和火车运载能力一样,汽车运输在一切方面,包括燃料、人力、备件、维修等的消耗,都远远多于铁路运输。
也正因为如此,至少在运输距离超过200英里时,铁路仍然具有绝对优势。这是说,从战役或战略这样高的视角来分析,实现摩托化实有必要,但它的改善程度并没有想象那么巨大。
即便是在今天,世界所有的国家,公路运输也没有取代铁路运输,这是实践出来的真理……
作为从二十一世纪穿越来的人,李乐当然了解未来的交通运输情况。他当然会重视公路,同时也不会轻易蔑视铁路的作用。
在李乐的强调下,1940年6月以来,德国既重视铁路的发展,又强调汽车的生产重要性。
可是困扰李乐的另一个尖锐的问题,是德国那要命的产能了。尽管动用了女工,尽管动员了工人,实施加班制度,可德国依旧无法生产出足够多的需求。
汽车工业的发展又不足以兼顾民用需要和新建立的摩托化军队的需要。1939年9月1日,在德国的公路,各种类型的四轮汽车还不到100万辆,按人口平均计算,每70人才有一辆。
同一时期,美国的平均数量,是每10个人有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