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敏之悄悄地将自己额头上的汗水拂去,这样想心里的负罪感瞬间减轻了不少。武则天只是一个资本家,在榨取其他人的剩余价值,也给了他们一定的回报。至于那些结局惨不忍睹的人都是他们咎由自取,像许敬宗不就得到善终?也是他自己修道德,年纪大了眼睛不再被蒙蔽,心灵也能够控制住贪欲。
至于寒门。。。
贺兰敏之实在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有些事情他们真的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啊。他们大多的人还真是像如今的李义府一样,实在是让人有些失望,或者说实在是烂泥扶不上墙,让人在哀其不幸的同时也怒其不争。
微微眯起了眼睛,贺兰敏之缓缓地躺倒在自己的软榻之上,午后的困倦逐渐的传来,可是他却并不能睡。他一向还是个比较乐观的人,所以能够减轻自己的负罪感,但是事情究竟要怎么处理,他还没有想好。最难得就是如今的李义府,贺兰敏之也拿不准自己要用一个什么态度来处理他。(。)
第二百三十四章 寒门之伤()
对于李义府的功勋,贺兰敏之完全承认。在武则天立后的这件事情上,他确实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举荐许敬宗,团结寒门,凝成势力,上书参奏,每每也都是他冲在最前方。
而且还有一点儿很是关键,他很忠心,远比许敬宗要忠心的多。当李治将长孙无忌一案的神力全权交给许敬宗的时候,贺兰敏之就知道了,这个老家伙太油滑了。他真正效忠的并不是武则天,或者说不光仅仅只是武则天。他最后边儿的老板是李治,他是揣摩圣意才毅然决然的支持了武则天。他也有可选择性,他的资历给了他这个自信,也给了他选择权。
但是李义府没有这个选择权,李治看不上他,他只能匍匐于武则天的脚下。用他的忠心,用他的能力换来了如今的一切。如今,他的张扬跋扈迟早会毁了他所创造出来的这一切。
这就是寒门的最根本的弱点所在,就是武则天所说的人性而已。
像李义府这样的人其实并不少,他们有实力,有才干,有文化,但是就是苦于一个身份,被长期的压抑着,受尽了苦难。一朝富贵了,得了权,得了势了,就自然而然的忘形了。
其实是个人都难免有这么个想法,千里做官只为财,然而做了一个五六品的京官儿哪来的财。如今做了宰相了,这还不是财源滚滚?得了钱了,自然就想买房子置地,开始修缮自己的府邸,雕梁画栋,亭台楼阁。自家房子装饰好了,就想着在附近的地方置地。然而土地就是农家人的命根子啊,谁会卖?尤其是在这皇城墙根儿地下的老百姓即便是在穷,也不会到卖房子卖地。那就只有强买强卖了。
买了房子置了地,是不是就该满足一下自己的生理需求了?青楼的妓女就满足不了自己的需要了吧?就该娶妻纳妾了吧?强占个良家妇女啊什么的,这不是很正常吗?
等到这些所有的**都满足了,是不是就该考虑一下朝堂上的事情了吧?自己已经做到宰相了,还能求什么啊?无非就是自己儿子是不是也能得个官职啊?自己的党羽是不是要遍布一下朝堂啊。自己的女儿女婿是不是得有个好归宿啊?
等到所有的一切都满足了,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突然发现这个朝堂之上不是自己一个人说了算了,还有一些人和自己一样。同样都是宰相,自己遇到事情还得和他们商量着来。慢慢的开始不满意了,是不是找个机会打击他一下啊?是不是得把他的门生故吏打击出朝堂,是不是得让这位自己的政敌付出巨大的代价啊?
等到权倾朝野的时候就会发现,有些人专门的就和自己的过不去啊。御史言官这些人实在是不应该存在啊,专门儿就惹得自己不得皇帝开心,是不是找个机会迫害一下?迫害了这个迫害那个,整个朝堂之上就再也没有异样的声音的。那么他们就会满足了吗?
并不是,人的**永远都不会满足。寒门出身的人往往比任何人都更加在意自己的出身问题,他们会想想要疯狂的给自己先人封官,赐爵,想要修缮自己的家庙,想要得到世人的尊重。仿佛别的世家大族千年才能做到的事情,在他这一代就要全部完成一般,他们开始想要修改氏族志,想要让世家大族给自己的低头,那样才能满足自己心中无尽的贪欲。
然而将这一切都做完,或者是做到了这其中某一项,中途的时候就会失败了。因为这些所有的事情无论哪一项都会触犯到国家的法律,他们会越发的张扬跋扈,在朝堂上排除异己,这所有的一切都不是皇帝所能够容忍的了的。
这就是寒门,每一个得势的人都差不多走的是同样的一条路子。他们会被蒙蔽双眼,周而复始。每一个人都是这个样子。归根究底,就是他们没有足够的底蕴。人说三代成一家族,陡然而福,骤然得贵,人就会变得连他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
如今的李义府已经走上了这条路,如果是按照武则天的想法,就是放任他,让他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至于会不会损伤自己的势力,贺兰敏之以为肯定会,然而武则天则认为他越是张扬跋扈,就越是能够开疆拓土。只要他还有利用价值,就这么养着他,非但不会有损势力,反而会有所助力。
只要等到他没有了一丝剩余价值的时候,武则天主动提议将李义府废掉,那就会充分体现了她的大义灭亲和大公无私。世人都会赞颂她的美德而不会诋毁于她。牺牲的就只有李义府而已,只要选好了继承者,李义府下去了,扶持另一个人起来就行了。而且,李义府是自己作,而不是武则天的命令。继承人也不会因为这件事而怨恨到她的身上。
或许贺兰敏之有些妇人之仁了,但是他确实是想要规劝一下李义府。就因为他这几年来殚精竭虑,忠心耿耿。他想要规劝一下李义府,如果真的就眼睁睁的看着他走向毁灭,还是于心不忍。而且挑选继任者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功夫,权利的更迭必然会频发事端,新任者也未必有这么忠心耿耿。至于到时候李义府是听还是不听,就不是他能决定的了的了。
民间有句话,就做好良言难劝该死的鬼,就算是自己再好心肠,他要是一心求死,谁也拦不住他。
事情想明白了,自然就浑身轻松。缓缓地在软榻上伸了个懒腰,秋日午后正是该昏昏欲睡嘛。无论是该怎么处理,事情都急不得。无论是从剩余价值的角度还是从给李义府一个享受的时间方面考虑,要处理他都势必要等很长时间之后了。否则会给天下人留下一个武后党刻薄寡恩的印象。然而若是想要壮大,这个印象是绝对不可以留下的。
而且若是李义府的民愤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就算是李治也不能这么随意的处理一位宰相。毕竟,如今这个时代可不是真正的君主可以肆无忌惮的时代。就算是李世民在最后不也是暂时屈服于臣权之下?这个时代啊,三省六部,终究还是可以制衡皇帝的权利的。(。)
第二百三十五章 母子囧事()
贺兰敏之的马车自然是不会有李治的那般尊贵,也没有什么八马拉车的气势。≥ 就一匹马,在这满是达官显贵,皇亲国戚的队伍中显得很是不起眼。马车之中自然也就很是颠簸,让人睡也睡不踏实。
若是清醒着,贺兰敏之一身的内劲自然是无忧。但是睡着了,他毕竟还不是什么能够内气护体,自然运转。突然一阵颠簸,颠的他就从沉睡之中清醒过来。缓缓的伸了个懒腰,看了看车窗外边太阳仍旧没有西垂的意思,应该也没有睡很长时间。
来到唐朝最让贺兰敏之不适应的一点恐怕就是这个十二个时辰的计时方法了。即便是这么多年,他也没能够看看太阳就准确的判断出处于哪个时辰。
“阿大,进车来。”
偏巧正好轮换他驾车,听到贺兰敏之的传唤,将手中的缰绳一勒,让阿二上来驾车,应了一声赶紧就走进来了。
“少爷,不知有何事吩咐?”
“真子纯子她们可有消息传来?”贺兰敏之一副刚刚睡醒的样子,懒散的问道。
李治想要出宫游玩儿的心思就不是一天两天了。这次去洛阳也早早得就有消息从宫里边儿传了出来,也方便列为臣工做好相应的准备。
跟着皇上这一路儿虽然看着是挺风光,荣耀的。其实不然,辛辛苦苦也就不说了,还得瑾守着规矩礼节,不能有丝毫的越线,实在是无趣的紧。
就像是贺兰敏之吧,每次随王伴架大体上都有他。加上他始终盛宠不衰,也没有人多说些什么。但是这规矩就是规矩,谁也不能逾越。就算是宰相们都没出门儿带着侍女,他又怎么能带着两个侍女走来走去的呢?而且他这个一匹马的小车儿,还真是装不下三个人共眠。所以贺兰真子和纯子就被他提前几日送往洛阳了。
本来他是没打算让两女也都跟着的,但是这次武则天早就传出话儿来,说是李治过年都不想回来了,让做好心理准备。本来嘛,出去一两个月身边儿没人伺候着,武顺还能容忍。这好家伙一出去大半年,甚至李治要是心情好,一年也是有可能的。毕竟洛阳不是别的地方,那里是陪都,还有的繁华一点儿都不比长安城少。而且宫城,朝廷什么都有,也不用担心朝政问题。不过就是换个地方处理而已。
这大半年的时候都没有人伺候自己的儿子,被那这个不熟悉生活习惯的人笨手笨脚的还不知道有多不舒服呢。武顺直接就彪了,说什么也得让两女跟着。这没办法才让人先把她们送去了洛阳城。
好在武元庆武元爽兄弟俩被拿下之后,武家的商行顺手儿也就归了贺兰家所有了。当然名义上是他们武家的大小姐武顺在管理,也没换姓儿也就没有人反抗。
商队往返在洛阳和长安之间也是常有的事情,自然是不用担心安全问题。如今大唐正是鼎盛之时,没有人愿意去做土匪。朝廷更不允许有大批的土匪占山为王的时候,商队的安全是可以保证的。在派遣了府中可以信赖的两个战力还可以的侍卫保驾护航之后,贺兰敏之就完全放心了。
至于他们到了地方要住在哪里?这个就更不用贺兰敏之自己操心了,武家在洛阳的商行就不说了,距离洛阳宫城不远的地方也是有自己的府邸的。这些都不用重新置办,是早就有的根基。
虽然武元庆两兄弟有些败家,能力也不是很够。但是卖房子卖地这些败家子儿的行径,两人还是做不出来的。这就省了不知道多少的功夫儿。
“少爷,响午的时候信就到了。真子和纯子已经到了地方了,而且已经安顿好了。府中的侍卫也由沈仲和刘力接手了,请少爷放心。洛阳府中的管家也是伺候的老人儿了,真子特意提了一句说是初来乍到就不操持府中之事了,两人就安心的准备伺候少爷就好了。”阿大笑着回答道。
因为这么长时间,贺兰敏之始终守着童子身,所以即便是两女越的花容月貌也没采摘。就是武顺也没办法给她们两个一个正统的名分。加上阿大阿二阿三他们又都是一起从奴隶行来的,自然也就没有用尊称。
关于这件事情还有个好笑的故事。眼看着自己的儿子一天天长大了,武顺这心里既是开心又是担心。开心的是,每一个母亲都希望看着自己的儿女一天天的成熟起来,能够撑起自己的一片天空。更何况本身自己就是孤儿寡母的,自然更是希望儿子尽快的长大。
至于这担心的,就有点儿难以启齿了。
当天晚上贺兰敏之从国子监进学回来,武顺就差人把他叫到房中。母子二人对坐了将近有半个时辰,开始的时候还能勉勉强强的聊两句家常话。可是贺兰敏之是啥人啊,一看这今天晚上的气氛就不一样啊。
屋子里的烛火点的亮如白昼一般,平日里武顺到了晚上一向不让点这么多蜡烛的。而且四周长期服侍的两个年纪大的婢女也都不在身边儿了,院子里恨不得都没有了服侍的人。最关键的是,武顺满脸通红的支支吾吾始终说不到正题儿上。气氛越来越尴尬,谁知道自己的母亲想要说啥啊。
武顺也是为难,贺兰敏之的父亲死的太早。那个时候两个孩子别说这男女之事了,连事儿都记不全呢。到了现在了儿子已经到了成年的岁数了,还仍然是不近女色,这让她这个做母亲的是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
她要是不说吧,恐怕自己的儿子不知道这个乱七八糟的事情,始终不近女色。她要是说吧,这你说一个孀居了这么多年的母亲和成年的儿子说这床第之事,也实在是让她开不了口。两两为难之间,贺兰敏之眼瞅着就奔了十七八了。
这个岁数在大唐可不算是小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唐朝可没有什么先成家后立业的说法,这儿的贵族男子十三四岁有了通房丫头是很正常的普遍现象。十五六岁就该说亲了,可以成婚了。十七八岁,若是度快的都可以做父亲了。国子监的监生就有好几个都已经有了孩子了。(。)
第二百三十六章 府上产业()
越是单亲家庭,尤其是这种孀居母亲带着儿女的情况,母亲和儿子的感情就越是深厚。◇↓因为这个时候,儿子虽然年幼却仍旧是这个家中的唯一的男人,是这个家的天。也是她日后唯一的依靠。
所以武顺并没有想过早的给儿子说亲,这点也正好符合了贺兰敏之的意思。他可不想十几岁就弄个大一点的萝莉回家养着。所以自然而然的也就一点儿都不着急了。
但是这绝对不代表武顺对于自己的儿子不近女色可以接受。在大唐风气是比较开放,有些世家大族的家主的屋中是有“小书童”的存在的。武顺对这些事情异常厌恶,绝对不会容忍自己的儿子也不喜欢女人,喜欢男人。
所以才宁肯支支吾吾的也非要找贺兰敏之说个一二三四五。
骤然想起来自己母亲当天的窘态,贺兰敏之不禁笑出声音开。
阿大在一旁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自己不就是说了个真子纯子的消息嘛,至于乐成这样吗?看样子自己还是低估了这两位在少爷心中的巨大影响力。日后还是要在精细一点儿,切不可出了什么差错。
没有理会显得一脸迷茫的阿大,贺兰敏之也意识到自己的不对了,赶紧轻咳两声:“行,做的不错。洛阳府上的老管家也是和福伯一辈儿的人了,老人家为家里边儿****一辈子的心。如今虽然是儿子在操持着府中事务,但是切记不能寒了老人家的心。真子纯子这么做,很不错。”
“是。”阿大赶紧应声回答道。
“母亲可有信件寄来?”贺兰敏之又继续问道。
“少爷这是睡迷糊了,如今我们刚从长安走了一天不到,夫人就算是再舍不得少爷也不会这个时候就有信件寄来啊。”阿大取笑了两句。
“啊”贺兰敏之赶紧一拍脑袋,自己真是糊涂了。早上刚从家里儿出来,这还不到下午竟然就觉得已经过去好久了似的,竟然真有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了?真成了离不开娘的乖宝宝了。
“你说我骤然将你们三个都带出来了,阿娘在长安城会不会感觉有些吃力啊?”
阿大阿二阿三分工极为明确,除了阿三每天跟着自己来回跑以外,阿大阿二都是自己有自己的一摊子事儿。这骤然间放下了,全都交给武顺了,难免有些应付不过来啊。府中的杂事,农庄,商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