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剑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盛唐剑圣- 第3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爹爹回来喽……”

    “爹爹回来喽……”

    小七、小八飞奔的跑了过来,他们脚步极快,一蹦一跳的。

    他们年岁还小,根本不会压制感情,有什么都表露脸上。

    裴旻快步迎了上去,一手一个,将两个小家伙抱了起来。

    “诶呦!”

    裴旻叫了声,开心的道:“又重了,再下去爹爹,只能抱你们一个了。两个一起来,还真的吃不消。”

    小七依旧比小八调皮的多,亲昵的在自己父亲脸上来了一个亲亲,清脆的娇笑道:“那,那个时候爹爹是抱小七,还是小八!”

    裴旻回香了一个道:“当然是小七,小七可是爹爹的掌上明珠。”

    “嘻嘻!”小七高兴的笑了起来,抱着裴旻的脑袋,又是亲亲,有是用脸蹭着。

    小八小嘴不由自主的嘟了起来。

    裴旻自不会厚此薄彼,亏待自己的长子,探头在小八的耳旁说道:“再过几年,小八就是小男子汉了。男子汉大丈夫,要不学文兼济天下,要不习武,护民安邦,哪有再要爹爹抱的道理。”

    小孩子就是好忽悠,小八认真的重重的点着头道:“小八要成为更爹爹一样厉害的大丈夫,不跟姐姐抢抱抱!”

    裴旻也在小八的脸上亲了一下,抱着两个小家伙走向了内堂。

    裴旻直接去裴母的住处,向她老人家请安。

    这也是惯例。

    不说古代孝道大于天,与裴旻而言,裴母也是他最敬爱的长辈。

    而且依照惯例,这个时候的娇陈也会在裴母那里,等着相会。

    至于公孙幽,裴旻相信她也是一样的。

    抱着小七、小八走进院子,果然裴母领着娇陈、公孙幽等候多时了。

    至于公孙曦,裴旻是不见人影,也不知她去了哪里。

    那丫头性子野,根本坐不住,半年不见估计伤好了差不多了,回长安了也不一定。

    裴旻将小七小八放下,快步来到近处给裴母行礼问好。

    裴母见自己的儿子脸上颇有风霜之色,又是欣慰,又是心疼,赶忙将他搀扶起来,说道:“这一去半年,是没吃好?还是没睡好?都瘦了。”

    裴旻此去救援安西,正逢冬日,大雪漫天,寒风刺骨,军中膳食又差,西域也难吃到中原的各种蔬菜,受了不少罪,瘦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此刻他笑了笑道:“哪能啊!西域诸国国王不知道有多巴结孩儿呢,又是羊肉,牛肉的,都吃腻了,穿着暖和的皮棉袄,都觉得自己胖了。吓得孩儿没日没夜的练剑,这才廋了下来。”

    裴母也不知是真是假,但见孩子一如既往,心底也是大安,满足的看着。

    裴旻也跟娇陈、公孙幽打这招呼。

    他跟娇陈是老夫老妻了,心灵相通没有多说,关怀的问着公孙幽的伤势。

    公孙幽一如既往的温婉,秀外慧中,柔声道:“已经好的差不多了,梨老的苗医外加孙公子的针灸,相辅相成,效果极好。刚刚昨天梨老还说,只要再过十余日,便可断药了。”

    裴旻心底放心,说道:“那就好,那就好!曦姑娘呢,她的伤好的如何了,这不见他人影不会是回长安了吧?”

    公孙幽一脸的无奈,颔首道:“她伤的较轻,半个月前已经停药。姑臧毕竟不比长安,她耐不住回去了。”

    “就知道!”裴旻吐槽了一句,虽说凉州男儿多彪悍,姑臧也有不少的武林人士,可跟藏龙卧虎的国都长安始终有着一定的差距。

    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这时裴母插了一句话““也是时候传讯让小曦回来了,你们的婚事因为受伤、战事已经拖了大半年,可不能再拖了。谁知道再拖下去,又会有什么不可抗拒的意外?”

    裴旻听着这话,身心那叫一个舒坦,果然是真好娘亲,带着几许期望的看着公孙幽。

    公孙幽让裴母在“大庭广众”之下说道这事,脑海之中嗡的一声,只觉得脸上火烫一片,俏脸上飞起了两片粉红。

    见裴母、裴旻都看着自己,公孙幽深吸了口气,朗声、清脆、直接地说道:“好,听裴姨安排。”

    裴旻笑着咧着嘴,心情可比打了大胜仗还要高兴。

    小七、小八显然不甘心给抢了风头,嬉笑着开始围绕着公孙幽转悠,直接改了口,“幽姨娘、幽姨娘……”的开心的叫着。

    娇陈也道:“那我也要开口叫姐姐了!”

    公孙幽见一家人对自己毫无芥蒂,心底也是高兴、大安。

    裴旻与裴母公孙幽、娇陈说了话,还商讨了一些婚礼的细节。

    见时间还早,裴旻又回到了节度使前院与秘书王维见了面。

    王维是一如既往的心细认真,他离去的几个月里,他依旧将河西、陇右发生上报的大小事情详细的记载下来,称之为事无巨细亦不为过。

    王维将一封信摆在裴旻的面前,说道:“这是陛下给裴帅的信,诸事可以日后详看,陛下的信或许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也不一定。”

    裴旻不敢怠慢,打开了印泥,信中开头自是一阵夸赞,说他安西一仗打的漂亮。

    继续看下去,李隆基在信中也问起了他安西的情况局面,但相比问王忠嗣的婉转,问裴旻的时候就直白了许多,直言满朝文武对于西域的态度游移不定,一天一个看法,对于阿拉伯与吐蕃的军事联盟,极为慎重,但多日商议不出个决定。

    最后李隆基还向他征求了一个意见,说安西局面如此复杂,何人能够担任安西副大都督的职位?

    是否需要让杜暹夺情起复。

    “夺情起复”是应对丁忧守制的方法。

    父母病故,官员不丁忧守制就是不孝,但多官员实在太重要,朝廷离不开他,皇帝则有权力免去官员三年守孝的义务。

    夺情起复之下,则官员无需守孝。

    裴旻让王维给他磨墨,自己沉吟了片刻,动笔给李隆基回了一封信。

    一样的,信的开篇不是商议正事,而是拍马屁。

    裴旻为官多年,对于拍马屁的学问也算是得心应手。

    此战安西并未受到严重兵灾,固然是因为裴旻那如艺术一般的调兵水平,也有李隆基的决策之功。

    那个时候只是安西战事起,根本就没有结果也没有开打,是裴旻当方面的断定夫蒙灵察会因私心误事。

    若李隆基不信裴旻的判断,非要等到安西败局传达才派兵支援,那黄花菜都凉了。

    故而裴旻是大书特书,将李隆基吹捧上了天。

第五十七章 布局安西() 
    裴旻写的自己都有些吹不下去了,这才心满意足的点了点头。

    王维在一旁研着墨,禀着欣赏一代文宗楷书的心思,瞄了几眼,那露骨的言辞,让他白嫩的脸蛋飘起了两朵红云。心底若忍不住思量:裴帅平日看着挺正直的,奉承起来,居然如此得心应手,实在想不到。

    他却不知,人在高兴喜悦的时候,最好说话。

    不将李隆基捧上天,裴旻又怎么能够安逸的布局西域?

    裴旻接下来才将西域的局势情况细细言明,一字一句写的极为细腻,然后将颜杲卿的三条建议写了上去。

    相对颜杲卿说的大略,裴旻写的更为详细,尤其是细节方面。

    颜杲卿当时只是列了一个大纲。

    这一路而来,争对这个大纲,裴旻补充了一些东西,又想了一些实施的步骤。

    尤其是对于颜杲卿的第一点与第三点,裴旻有着很深的感慨。

    第一点文化侵略,以招收人才为由,鼓动西域百姓学习大唐文化,给予他们在唐朝任官的优待。

    这一条让裴旻想起了后世看的多部电影电视剧。

    裴旻是没有生在那个时代,也只能从电影、电视剧里了解。

    在六七十年代,国内疯传着国外是天堂的说法,尤其是诸多大学生,学习英语为得就是出国,将出国视为无上的光荣。

    此时的情况,与那个时候极为相似。

    只是选择的对象反了过来,在这个时代唐王朝才是真正的天堂。

    只要给机会,裴旻相信西域的百姓,有志之士绝对会比六七十年代的大学生还要疯狂。

    至于第三点攻心,抹黑对手,提高自己,裴旻最是擅长。

    而且也不需要抹黑,阿拉伯帝国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他们的行事风格就是征服。不服,就直接杀了,反正,杀的人越多,害怕的人就越多,最终会为他们征服。

    这也是阿拉伯帝国比及不上唐王朝的原因,在封建社会,人口才是第一生产力。

    哪怕阿拉伯帝国横跨亚欧非三大陆,领土范围比唐王朝更要广阔。

    但你疆域再广,土地再多,没有足够的人发展治理,还不是等于零?

    故而阿拉伯帝国的恶名,那是众所周知的。

    还有关键一点,阿拉伯帝国以宗教立国,对于异教徒的处置非常的严苛。

    只要利用好这两点,对于唐王朝在西域的控制力,会有显著性的提高。

    当然裴旻不会吞自己知己的功劳,在信中明确的表明了颜杲卿才是定策之人,并且推荐他入主安西大都护府担任长史,负责安西政务。

    对于李隆基信中关于夺情起复的提议,裴旻并不怎么认同。

    杜暹确实有一定能力,以一文士之身,统领安西军政大事,任职四年,安抚将士,不辞辛劳,深得当地民心,干得很好。

    可安西的局面只是求稳,已经不够了。

    杜暹有能力稳定安西,并不意味着他能够对抗阿拉伯帝国的兵锋。

    不是每一个文人都是狄仁杰、虞允文、范仲淹这样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存在。

    对面阿拉伯的威胁,安西的军事理应交给一个有勇有谋的大将,而不是甚无作战经验的文人。

    对于这个人选,裴旻有一个很好的选择,封常清。

    现在裴旻麾下有三个人有这个能力资格担任安西四镇节度使,封常清、哥舒翰、王忠嗣。

    他们三位皆是历史名将,以能力历史表现来说,王忠嗣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哥舒翰第二、封常清第三。

    但也许是跟着自己久了,封常清表现的机会多了,或者历练的机会多了。

    这个时代的封常清,在裴旻看来,他的干略是不输给哥舒翰的。

    不过封常清,有一点先天性的不足缺陷。

    就是他是个瘸子,个人战力也就比文官高那么一丢丢。而哥舒翰弓马娴熟,除了精于军略,还有一身了得的武艺。

    哥舒翰、王忠嗣的履历、功绩都远不足以服众,是不可能升任节度使这个雄职的。

    放眼裴旻麾下也只有封常清、张孝嵩、崔希逸三位都督有这个功绩资格。

    只是崔希逸过于沉稳,变通上略有不足。

    而张孝嵩又过于放荡,用计用谋,喜欢剑走偏锋。用兵之道,第一次铤而走险是勇气,两次三次,那是找死。

    故而封常清是唯一的选择。

    正好,裴旻有心将高仙芝收入帐下听用,将封常清调出去,把高仙芝招收进来,正好弥补了这个空缺。

    只是历史上封常清是高仙芝的小弟,是在高仙芝的提拔之下,才有了未来。

    现在封常清却反过来,跑到前面去了。

    裴旻也没有自作主张的在信中直接提议封常清,只是让李隆基选择一个智勇双全的将领。

    裴旻了解李隆基,李隆基将他任命为陇右、河西两镇节度使,就有将西方的战局全权托付的意思。

    故而李隆基对于安西节度使的安排上,不说会听裴旻的,至少会征求他的意见。

    这李隆基问而答,与裴旻自作主张的提议,还是有很多差别的。

    越是身居高位,裴旻就越注意这个。

    这一写就足足写了八大张纸,待墨水干后,裴旻将信装好,以特别的信封辅以印泥,送往长安。

    接下来几日,裴旻并没有过多的处理政务,只是看了看公文,了解一下近来河西、陇右发生的事情,给自己放了几天的假。

    这日裴旻打算去找张旭喝酒的时候,意外得到了一个消息。

    “裴帅带上维吧,维也想于孟兄一会。”

    裴旻有些意外道:“孟兄是谁?”

    王维忙道:“是维的疏忽,忘记向裴帅禀报了。孟兄是姓孟,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是太白兄举荐来的,太白兄出蜀的时候,结识了孟兄。两人一并游玩了武昌黄鹤楼,得知孟兄有志用世,却仕途困顿,便劝他来凉州一试。伯高先生的图书馆举办的红火,急缺人手。九龄兄便让孟兄去图书馆帮忙了。”

    裴旻眼中泛着光,孟浩然,又一位现象级的诗人,想着王维话中透露的“黄鹤楼”,大有所动,也许自己那个徒弟又有一篇名作现世了。

第五十八章 边塞风骨 开创时代() 
    凉州国会图书馆。

    作为历史上第一座公开的图书馆,裴旻的目的就是将之打造成唐王朝最大的图书馆。

    只有如此,才能向河西宣扬唐王朝的文化,让河西着充斥着东方与西方各种文化汇聚的地方,以东方文化为上。

    草圣张旭的号召力无疑的惊人的。

    自张旭成为国会图书馆第一人馆长以后,图书馆的名望大震。

    兼之裴旻从长安昭文馆、丽正修书院讨要来的各种古籍,让河西的读书人蜂拥而往。

    图书馆并非落座于姑臧城中,而是城北的一块交通便利的平地。

    原先是一座因战火废弃的寺庙,裴旻直接在寺庙的基础上建造了图书馆,占地面积比后来世界第一的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还要大。

    图书馆与姑臧城有一段距离,裴旻、王维一大早便策马而行。

    裴旻今日特地换了一身儒生服,浅紫色的遥琅渖锨嗪谏尼ネ罚渑渖弦话殉そ#稚匣鼓米乓槐凵龋渖仙窨サ男涟停肴痪褪且桓鲎鞘兰压印

    王维则是一身白衣,那千娇百媚的相貌,简直就如西贝货一样。

    裴旻、王维前后走着,一个帅气,一个漂亮,回头率是居高不下。

    裴旻走在途中,笑着向身旁的秘书问道:“你说,这些人回头主要是看我,还是看你?”

    王维轻声道:“裴帅英姿风采,世间罕见,自然是看裴帅的。”

    “嘿嘿!”裴旻古怪一笑,说道:“那可不见得哦!”

    一路聊着天,一边向图书馆行去。

    话题围绕着孟浩然来说。

    王维话语中毫不吝啬的对孟浩然的欣赏,哪怕是李白,都没有得到王维如此赞誉。

    裴旻自然知道原因,孟浩然是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历史上称呼他们为王孟。

    性格相惜是理所当然的。

    一路行去,裴旻见途中往来的读书人络绎不绝,显然自己对于河西文教的推广有了奇效,颇为自得。

    来到图书馆,顺着长长的阶梯而上,走进了正殿。

    宽敞巨大的图书馆里摆放着近百个书架,每一个书架里整整齐齐的摆列着各式各样的书籍。

    图书馆里有五百余学者,他们或是四处寻书,或是在书架前顿步观看,更有的在四周的座椅上安静的看书。

    五百余人并无无多余的声音,体现了图书馆里良好的学习环境。

    裴旻也未入内惊扰,而是绕了一圈,从后门进入找到了张旭。

    张旭正在伏案书写,旁边一如既往的放着一个大酒壶。

    只是颇为怪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