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大气象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大气象师- 第3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苏哲仰头一杯酒灌尽。

    祝融也端起酒杯,就在她刚刚送入唇边之时,城楼下爆发出了最亢奋,最强烈的一波欢呼声。

    她抬头再看时,那刀手已高举着孟获的头颅,正向台下的百姓们展示。

    行刑终于结束,孟获已被斩首。

    祝融长吐了一口气,仰头将那一杯酒饮了下去。

    “差不多了,该是朕登场的时候了。”

    苏哲放下酒杯,欣然起身,一步步的踏上了高台。

    晨光照耀下,一身金甲的苏哲,反射着耀眼的金光,宛如天神降临一般,出现在了高台,映入了所有人的眼帘之中。

    城下正享受复仇快感的百姓们,乌压压一片片纷纷跪倒下来,臣服在了苏哲脚下。

    苏哲深吸一口气,指着孟获人头,厉声道:“朕在此立誓,你们的家园,从此将由朕来守护,谁敢再欺负你们,孟获就是下场!”

    城下跪伏的百姓,无不是心中震撼,转眼间感动到热泪盈眶。

    多少年了,从刘焉到刘璋,从刘璋再到刘备,从刘备再到孟获。

    这些主子换了一个又一个,每一个主子,不是压榨他们,就是欺凌他们,没有谁把他们当人看。

    而现在,大魏之皇,他们新的主人,不但为他们报仇雪恨,还立誓要守护他们。

    甭管将来苏哲是否做到,光是这一番表态,就足以令这些受尽压迫的百姓们感激涕零。

    “陛下万岁~~”

    “大魏万岁~~”

    泪流满面的百姓们,爆发出了山呼海啸般的叫声,响彻天地之间。

    苏哲负手而立,俯视着他的百姓,坦然接受着他们的山呼跪拜。

    站在高台下的祝融,仰望着那金色的背影,眼眸中涌起了前所未有的敬畏,喃喃道:“莫非,他果然是天神下凡,注定要结束这个乱世的男人吗……”

第八百零二章 孔明的秘密() 
僰道城北,汉军大营。

    皇帐内,刘备正负手而立,望着屏风上所悬的地图怔怔出神。

    他的目光,始终盯着“僰道”二字,凝望许久后后,长叹了一口气。

    刘备很是恼火。

    他十一万大军,对僰道城已经猛攻了十余天,付出了数千士卒的死伤,却依旧徒劳无功。

    五万魏军,把这一座城池守的的是固若金汤,哪怕他有诸葛亮和法正辅佐,也没办法撼动眼前这座坚城。

    而南广城方面传回消息,苏哲已把孟获和他的残兵,围死在南广城中,随时会发动攻城。

    一旦南广城陷落,蛮军覆灭,苏哲十万大军就能北上跟僰道城的守军会合,那时的他,将陷入何等的被动。

    何况,刘备还收到消息,魏国最新的五万援军,也已进入了江州一线,正在向僰道城奔赴而来,介时魏军的兵马数量就发达到二十万之众。

    二十万大军啊,足足是他入川汉军的两倍之多!

    刘备脸色阴沉,眉头深锁,陷入了阴郁之中。

    身后的法正,自然看得出刘备的担忧,便宽慰道:“陛下也不必太过忧虑,那孟获手中还有近两万兵马,至少还能撑个把月,我们还有时机。”

    刘备表情稍稍宽慰,目光望向了诸葛亮:“丞相,你什么时候才能使呼风唤雨的奇门之术,助朕破了僰道城。”

    此时的刘备,只能寄希望于诸葛亮用他的道术,利用风雨雷电的威力,仿效苏哲来破城。

    “臣确实能使奇门遁甲,呼风唤雨,只是……”诸葛亮的脸上却流露出一丝为难。

    法正便道:“孔明丞相啊,你既然有这样的本事,又何必吝惜呢,该用的时候就要用啊。”

    诸葛亮犹豫了一会,无奈的叹道:“陛下你有所不知,风雨变化本乃天意,臣利用奇门之术改变天意,等于是逆天而行,每动用一次就会折损一次臣的阳寿,所以臣也不敢随便乱用。”

    折损阳寿?

    刘备面露惊色,急道:“没想到竟然还有这样的制约,丞相以前不也曾几次使用,怎么没听丞相提起过?”

    诸葛亮苦笑道:“前几次使有,一来是事关陛下生死存亡,臣只能不惜折损自己的阳寿也要使用。这二来嘛,也不是每一次使用,都会折损阳寿。”

    刘备一怔,不解道:“丞相,你这话朕就听不明白了。”

    诸葛亮便解释道:“臣的这奇门之术,只要不是逆天而行,而是顺势而为,就不会折损阳寿。”

    刘备眼神茫然,还是听不明白。

    诸葛亮便继续解释道:“臣就举个例子吧,譬如现在乃春末,正常情况下根本不会下雪,臣若是动用奇门之术,强行降下大雪,就等于是在逆天时而行,必定会折损阳寿。”

    “反过来,假如现在天空乌云密布,有将要下雨的征兆,却迟迟没有落雨,臣这时动用奇门之术招雨,就等于是顺应天时,便不会折损阳寿。”

    刘备恍然大悟,方才明白了诸葛亮呼风唤雨的能力,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既然如此,那苏哲肆无忌惮的呼风唤雨,早该阳寿折尽才对,为何到现在还活的滋润?”法正不解道。

    刘备也猛然想到这一节,不由又看向诸葛亮。

    诸葛亮摇头道:“这我也不太明白,当年我师从于琅邪阁主,恩师曾与我说过,无论是什么样的奇门之术,但凡是有悖于天时自然之道,都必定会折陨阳寿。只是不知那苏哲师从何人,竟然能随意施法,不受折损阳寿的影响,我也实在是想不通。”

    刘备和法正二人神色微微一震,眼神愈发的揣测不定。

    “现在咱们不是谈论苏贼妖法来历的时候,而是该想想怎么攻打僰道城才对。”关羽打断了众人的议论。

    刘备思绪回到现实,目光看向诸葛亮,张口想请诸葛亮施法,话到嘴边却又咽了回去。

    现在这种天气,晴空万里,没有半点天气将变的征兆,叫诸葛亮施法,就等于让人家折寿。

    他刘备向来自诩仁义,现在却不顾自己臣子的性命,只为帮他攻城掠过,这让他如何开得了口。

    刘备不发话,诸葛亮自然也不会傻到牺牲自己的阳寿,毕竟现在还没到山穷水尽,逼到他非使用奇门之术不可的地步。

    “陛下莫要担忧,我们不是已经在赶造神雷炮了么,只要我们能在苏贼攻陷南广前,造出足够的神雷炮,我们就有机会轰破僰道城。”诸葛亮笑着宽慰道。

    刘备蓦然精神一振,喜道:“对啊,朕差点忘了,我们还有神雷炮这个攻城利器!”

    当初,刘备可是亲眼目睹,神雷炮是如何轰破夷陵坚城。

    那一场战斗,他险些就打开了通往荆州的大门,只是因为苏哲及时赶到,才令他功亏一篑。

    眼前僰道城不比夷陵坚固,只要能造好一百多门神雷炮,还怕轰不塌城墙么。

    只不过这神雷炮设计复杂精妙,建造起来极耗时间,所以到目前为止,只造好了三十余门而已,至少还得七八天时间,才能造一百门。

    “七八天的时间,孟获应该能坚持下来吧……”刘备喃喃自语,对孟获的实力颇为信任。

    就在这时,帐帘掀起,陈到行色匆匆的闯入了大帐,满脸的凝重。

    他上前几步,一拱手,颤声道:“启禀陛下,南面最新急报,那苏贼已攻破南广城,杀孟获,全灭两万蛮军,现下已挥师北上前来僰道城!”

    晴天霹雳!

    大帐中,所有人都脸色骤然大变,表情凝固成了惊愕一瞬。

    刘备灰白的脸,立时被震惊袭据。

    法正,关羽等文臣武将,无不是愕色变色,纵然是诸葛亮也剑眉皱起。

    先是一阵沉寂后,紧接着皇帐中便一片哗然。

    刘备脸色铁青,沉声喝道:“孟获才被围了不到十日,怎么这么快就被苏贼破城,这也太快了吧!”

    陈到无奈,只得将苏哲如何使离间计,祝融如何被逼降魏,开门偷城引魏军入城,最终攻陷南广城的整个经过,默默的道了出来。

    刘备脸色的震惊困惑在一点一滴消失,眉头越凝越深,缓缓的坐了下来,怔怔出神。

    此时此刻,刘备忽然间竟有一种无力的感觉。

    那是一种费尽心机,用尽一切办法,都奈何不了苏哲的无奈。

    诸葛亮将陈到手中书信接过,详详细细的看过一遍后,不禁也叹道:“那祝融曾为孟获的未婚妻,竟然也能被苏哲诱降,此贼的手段,当真是神鬼莫测。”

    就连堂堂麒麟之才的诸葛亮,对苏哲这个卧龙,也流露出了欣赏折服。

    啪!

    刘备的拳头捶打在了案几上,恨恨骂道:“孟获这个废物,竟然连自己的女人都看不住,当真是废物之极,坏了朕全盘大计啊!”

    帐中关羽等众将,也无不是愤慨遗憾,大骂孟获无能,骂苏哲奸诈。

    诸葛亮也不说话,任由刘备发泄不满。

    半晌后,直到刘备骂到气虚时,诸葛亮才叹道:“事已至此,眼下苏哲主力回师在即,江州的五万兵马也将赶到,介时苏贼二十万大军云集僰道,我军万万不是敌手,现下唯有改变战略,转攻为守,退守南安城了。”

第八百零三章 讨刘檄文() 
刘备别无选择。

    他以优势兵力,在野外与苏哲正面交锋,都未必有十足的胜算。

    何况,现在苏哲集结了二十万大军,还背靠僰道城做后盾,刘备除非是疯了,否则怎敢以十一万兵马,去攻打拥有二十万大军还有一座城池的苏哲。

    他只能选择撤退。

    于是,刘备果然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当天晚上便下令拔营而去,一路退往了成都以南四十里的南安城。

    这座城池,已经是成都最后的屏障,再往后一步,苏哲的兵锋就要杀到成都城下。

    而成都地处平原,城池虽然坚固高大,但周围却无险可依。

    自古以来,占据益州的统治者,都是靠着四周的险要来拱卫成都,一旦那些险要陷落,敌军直抵成都城下时,几乎所有统治者都放弃了抵抗,要么弃城而逃,要么选择投降。

    所以,刘备很清楚,守住南安城,就等于守住成都。

    南安一失,成都城必不可守,只能拱手让给苏哲。

    当退守南安城的刘备,在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加固城池,准备应对苏哲很快就要到来的猛攻。

    至于苏哲,则率领着十万大军,从南广城浩浩荡荡的赶到了僰道。

    几日后,魏延所统领的五万援军,也从江州赶到,苏哲集结在益州前线的大军,合计近有二十万之众。

    在经过短暂的休整之后,苏哲便尽起大军,继续北上,浩浩荡荡直奔成都城。

    数日后,大军进抵南安城下。

    鉴于他兵马虽多,但也仅仅是刘备两倍多,没办法对南安城实施全面包围,所以苏哲只令大军于城南一线下寨。

    饶是如此,魏军在城南连绵十里,战旗遮天,营盘星罗棋步,一眼望不见尽头,声势浩荡。

    苏哲并不急。

    南安城再坚固,难道还能坚固过当年的黎阳城,邺城?

    刘备是有十一万大军,但他再强,还能强过当年的袁绍?

    苏哲一点都不急,他有的是绝对的自信,跟刘备在南安城耗下去,不攻破这座通往成都最后的城池,他绝不罢休。

    于是,苏哲便叫大军先按兵不动,就地休整,等待后续粮草运抵前线之后,再行攻城不迟。

    是日,皇帐。

    大魏的谋臣武将们齐集一堂,共商破城之策。

    武将们个个热血沸腾,斗志昂扬,当然是主张即刻对南安城发动猛攻,用大魏的绝对实力,用阳谋破城。

    苏哲却没那么冲动,目光看向黄权:“公衡,恐怕要辛苦你一下,朕要你执笔,为朕写一道《讨刘檄文》,朕要把这道檄文射入南安城,还要广散于益州各地,所以这道檄文,必须要有足够的杀伤力,能让益州人心离散。”

    众人立时明白,他们的天子,这是要打舆论攻势。

    这也是在决战之前,苏哲惯用的手法。

    黄权乃刘备旧臣,又是蜀人,文采也不弱,由他执笔写这道檄文,自然是再有杀伤力不过。

    “臣领旨,陛下放心,臣一天之内就写好檄文,保证让陛下满意。”黄权也没有推辞,欣然领命。

    苏哲满意点点头,目光看向众将:“各位,咱们连战数月,一路从白帝关打到了这里,现在成都城离我们只有一步之遥,朕要你们打起精神,激励你们的部卒,只等朕一声下令,就把南安夷城平地,直取成都!”

    “夷平南安!”

    “直取成都!”

    众将热血沸腾,群起响应,猎猎如狂的豪情,在皇帐中燃烧。

    一天后,黄权的《讨刘檄文》写成。

    要么说黄权是刘备的旧臣,对刘备的底细知道的一清二楚,这道檄文连苏哲看了都赞不绝口。

    在这道檄文中,黄权用极其锋利的言语,痛斥了当初刘备背信弃义,从刘璋这个同宗手中窃取益州的无耻之举,将刘备斥责为假仁假义,虚伪无耻,心狠手辣的伪君子。

    接着,黄权又把刘备把僰道城,把南中诸郡送给孟获,纵容蛮人烧杀抢掠的所作所为,也愤慨激昂的痛斥了一番,明言刘备视蜀人为刍狗。

    通过历数刘备一系列的无耻之举,黄权号召蜀中百姓群起反抗刘备这个“暴君”,以响应大魏王师,迎接真正的天命之皇入主益州。

    苏哲在看过这道檄文后,不禁拍案叫绝,当场下令将这道檄文抄写数万分,先以箭矢射入南安城中,再派细作广散于成都等益州各城。

    檄文的杀伤力,很快就显现了出来。

    益州士民们本就因魏国入侵,刘备的连战连败,丧城失地而人心惶惶。

    如今蛮军覆没,南中七郡尽失,魏军都快打到成都来了,更是令他们人心震动。

    不断的失败,不断的有蜀籍的士卒丧命,让多少蜀人白发人送黑发人……

    种种一切,都激起了蜀人对刘备的不满,早已是怨声载道。

    苏哲这道檄文一出,就如同点燃了桶一般,瞬间令益州大地群情激愤,人心思变。

    在这些檄文的煽动下,蜀人对刘备的不满,很快就转化成了叛乱。

    临巩,广汉,汉安,严道等成都周围的百姓们,纷纷组织起来杀了县官,树起了反旗。

    而不少还未反的郡县,也停止了向前线继续供应粮草,采取观望状态。

    一时间,魏军尚未攻城,刘备便后方生变,知乱了阵脚。

    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持后方的稳定,刘备不得不分出宝贵的兵马,前去平定那些叛乱的郡县,南安城一线的实力,骤然被削弱。

    削弱的不仅仅是兵力,更是斗志。

    刘备所率领的汉军,有半数以上都是益州本地青壮,不少人都来自于那些造反的郡县。

    家乡父老造反,岂能对他们没有影响,反叛的情绪,便如瘟疫一般,很快就在汉军中扩散开来。

    逃亡开始。

    开始是十几人,接着是几十人,再后来就是成百成百的蜀籍士卒成群结队的逃亡。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刘备再以所谓“仁义”的谎言来忽悠蜀籍士卒为他效命,显然已没有用处,只有采取强力镇压的手段。

    刘备当即传下旨意,命马超等雍凉二州的将领,率领非本地籍贯的士卒,严密监视各营,严防士卒出逃,但凡抓到的出逃士卒,一律斩首。

    在刘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