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璋一听,顿时警觉起来,高顺虽然强大,但也意味着威胁更大,他可不是汉室宗亲,要是真的到时候反咬一口,没有了剑阁这样的险要地形,他自认不是对手,要知道袁绍、曹操、刘备这些可都不是高顺的对手啊!
“禀告父帅,孩儿愿率精兵去平蛮兵,若不能胜,再议援军之事未迟!”就在大家各持己见,议论纷纷之时,刘循忽然站出来,主动请令!
“循儿?”刘璋吃了一惊,看着他问道:“蛮兵可是有十万之众,而且听说用兵十分古怪,你从未带兵,如何能行?”
刘循此时也是箭在弦上了,要是他不主动请令的话,恐怕就真要去请外援,而无论是刘备还是高顺,刘循都觉得不是什么好人,一旦将他们放进来,恐怕哪一个都不好对付,还不如在这之前,先做一番努力!
“益州有精兵三十万,将领无数,蛮人用兵,不懂战法,孩儿出征,自有文武相助,定能败之!”刘循虽然年轻,但也有年轻的好处,常言道年轻气盛,他现在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时候,也渴望建功立业,所以语气之中透着强大的自信!
“既然吾儿有此抱负,我又岂能相拒?”刘璋忽然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对刘循言道:“即日起便以吾儿为平南将军,益州一应文武将官,供你调遣,征讨蛮军!”
没有一个父亲不是望子成龙的,就算是毫无雄心的刘璋也一样,突然发现刘循有这样的斗志,他又怎会不全力支持?他性格孱弱,但并不代表他不对后代寄予厚望,要是刘循这番能够击退蛮兵,他家岂不是出了一位大将之才,不仅益州有望,他也算是光宗耀祖了!
下定决心之后的刘璋立即下令,求援之事暂缓议论,益州上下各部兵马都听从刘循调度,将自己的随身佩剑交于刘循,敢有不从者,斩之!于是一向平静的益州顿时在这个平静的冬日过后沸腾起来。
第十卷即将开始,诸位敬请期待!谢谢大家长期以来的支持和陪伴,最后,有票的兄弟,多支持,谢谢大家!
第641章 封官进爵()
第十卷一统天下
半壁江山,将士用心,刘皇叔雄心不死,碧眼儿困守江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统天下,内保百姓安乐,四海来朝,外扬华夏之威!
第641章封官进爵
建安七年春,全国备战,高顺打算一举攻下濡须港,占据这个进攻东吴的最佳据点,有了这个港口,不论进攻秣陵还是配合庐江、江夏水军去攻柴桑,都是不错的选择!
益州的刘循在接到南蛮侵犯的急报之后,率领十万精兵驰援建宁,沿途又调集各郡兵力,总共达到了十五万,刘循也知道自己不是统兵的料,以张任、刘溃为副将,费为军师,指挥调度各路人马!
大军到了建宁,两军对峙,益州兵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但蛮军却兵种十分古怪,在建宁这样的高山丛林之中占尽优势,双方从年前僵持到春分,依旧无可奈何!
而在荆州积极备战的刘备和诸葛亮却弄了个措手不及,没想到一番努力,居然跳出来个刘循,亲自带兵讨逆,由于刘循年纪尚小,诸葛亮只顾着考虑刘璋,而忽略了这小子,所以他们的计划又不得不延后!
“蛮人善于用毒,又长于山林之中,建宁以南多山峦重叠,野兽众多,刘循定南平叛,若彼不敌,自会上书求援,主公放心准备就是!”虽然出了一点小小的意外,但诸葛亮知道益州并没有出色的谋士,深入南方,到了夏季还有瘴气,很难适应,刘循兵败不会超过五月!
刘备却有些忧心忡忡,他也知道了张松派人送来的消息,没想到在成都还有高顺的眼线,甚至还收买了许多官员,费诗就是其中之一,他可是向刘璋建议向高顺求援,以高顺的兵力强盛,刘璋还颇为心动。
“徐晃在汉中有十万精兵,若是事出有变,如何是好?”刘备对这个潜在的威胁不得不防!
诸葛亮略一沉吟,对刘备言道:“亮有一计,可令高顺无心出兵,只是要委屈主公了!”
刘备正色道:“吾为天下百姓计,又担负匡扶汉室江山之重任,还怕一点小小的委屈不成?”
诸葛亮微微点头,走近刘备,说出了自己的计划,刘备初时惊愕,很快变成了喜悦,马上便同意了诸葛亮的计划!
第二日早朝,刘备忽然让出大将军之职,表高顺为大将军,并表其为晋公,只因高顺震慑边境,击败乌桓,又杀退了倭寇。保卫中原百姓,建设洛阳皇宫,保住汉室颜面,这样的功劳,足以进封!
刘备此言一出,大家在短暂的沉默之后立即纷纷反对,公爵可是有分封权力的,他的封底之内,不受皇帝管辖,如今高顺本来就已经功高震主,尾大不掉,还加封官爵,这不是帮着他独立,分裂疆土?
说归说,但高顺的功劳的确在那摆着,凭借他现在邺候、骠骑将军的官位的确不足以奖励,而朝廷又肯定不会给高顺金银什么的,刘备据理力争,除了几个老顽固之外,大家都看到了刘备心意已决!
他们现在在人家的地盘上,说实话明白人都看出来皇帝不过是名存实亡而已,渐渐大家都倾向刘备,献帝更是个没主张的,一向都听从于他的这个皇叔,所以这件事就这么定下来!
圣旨降下,第二日天使上路,带着九锡等依仗,一路经过南阳往河北而来,郭嘉早已得知消息,一张密信就将消息传到了邺城!
和洽将密信交给高顺,高顺一看,首先想到的不是刘备的什么计谋,而是他手下的荀,荀对汉室忠心耿耿,最后因曹操进位魏公、魏王而导致两人决裂,所以他现在最担心的就是荀的态度,至于其他人,都是他一手提拔的,倒也不必太过担心,而对于晋公这些虚职来说,高顺根本就觉得无所谓,大权在握,大家都是靠实力说话,虚名又能如何?
书房内再次聚集了几位重要人物,有荀、田丰、陈琳、陈群和和洽几人,高顺将此事说与众人,此时想必天使已经到了豫州,最多一个月就要到河北了!
“刘备此乃瓦解人心之计,主公麾下文武众多,各个功绩早已无法进封,若主公婉拒圣旨,只恐将士会有怨怼,若主公进位晋公,刘备自会散播流言,说主公有不忠之心,导致人心浮动,可谓进退无路!”
首先说话的便是田丰,他现在只看到高顺治下的百姓安居乐业,可比那时候的汉室江山好多了,所以无论高顺做什么选择他都不会反对,但利弊却还是很可观的分析出来!
“既是陛下敕封,又非主公执意要此爵位,何不顺其意,还可鼓舞士气,何乐而不为?”陈琳现在对高顺可是言听计从,尤其是龙城月读让他的才干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他觉得高顺就是自己的明主,其他的一概不管!
陈群眉头微皱,并不说话,他本来言语就不多,善于著述设规,对于这些政治方面的问题,他反而不太关心,虽有忠君思想,但他现在更愿意跟着高顺,而不是那个名存实亡的汉献帝!
所以大家最终还是将目光看向了荀,这个高顺的大管家,荀为人中正,一心想着汉室大业,若果高顺真的有了这个全力,加九锡依仗,就意味着可以封国,要知道现在可是长江以北的地盘都在高顺掌握之中,这就意味着汉室皇权已经落了下风!
“自黄巾以来,诸侯纷乱,天下征伐不断,各为其私,汉室名存实亡,唯有主公,却以天下百姓为重,奔走于黎民水火之中,爱民之心,天下皆知!”荀缓缓的说了一段话,对高顺抱拳道:“刘备虽自称皇叔,却如此窝藏祸心,欲挟天子而令诸侯,此番用挑拨之计,却不知要祸害多少生灵涂炭,似此等心机深沉之人,主公当奉大义而讨之!”
高顺吃了一惊,没想到连荀也对刘备如此唾骂,看来他时常和荀说的那些以百姓为根基的理论还是起了作用,什么人民才是一切、得民心者得天下等等,让荀这个大家族士人的思想有了一定转变!
只听荀言道:“既然刘备欲助主公一臂之力,不如顺水推舟,天下非议,自有公论!”
高顺见荀这样说,立即放下心来,或许刘备的这个计策就是针对荀的,让他与荀只见有了隔阂,人心浮动,高顺自然就不敢再外带兵征战了,但他们不知道他们了解的只是过去的荀,而现在的荀,则是被高顺刻意熏陶过的!
第642章 全军调动()
接受进爵的事情就这么定了,高顺立即派人到黄河沿岸去接待使者,但这件事情肯定不会这么简单,刘备给他高官厚禄,甚至不惜贬低自己,让出大将军的职位,就只有一个解释,他将得到的要比这个虚名实惠得多!
“刘备搅乱我军后方,不过是不想让我全心出兵而已,只可惜他打错算盘了!”有了荀的表态,高顺的一颗心彻底放在了肚子里。
田丰言道:“一计不成,必有二计,此番授爵之后,想必刘备会派人暗中散布流言,说主公有图谋不轨之心,以此煽动百姓,再挑唆那些所谓士族闹事!”
高顺笑道:“既然元皓都猜到了,还何愁他们会闹事?此事就交给和洽来处理了!”
“主公放心!”和洽抱拳道,自从郭嘉去了宛城之后,影龙卫基本上就由他一人来掌管,要是连这点事情都办不好,他也没有脸面再干下去了。
“刘备此举,不过是怕刘璋向主公求援,如此一来,其入川大计定会再生波折!”荀不管在任何时候,都十分能静,很快就看出了事情背后的真相,他一语中的:“那刘循不过是年轻气盛,并无掌兵经验,总是有西川名将相辅,恐也难敌蛮军,主公还是不可放松成都动静!”
“文若之言有理,成都早有哨探在监视建宁之战,已暗中联络数人说服刘璋,张松虽也暗中布置,却也无可奈何,若刘循败退,蜀中兵力受损,自会惊动刘璋,刘备援军,最多不过三万,刘璋听了,自然会同意从汉中发兵的!”
说到汉中的兵力,田丰也失笑道:“公明已经不知来了多少书信,总说他已经全身发福,手脚不利索,兵马懒散,求战之心迫切,这一番总算有他用武之地了!”
高顺笑着点点头,自从平定了西凉之后,徐晃便一直待在汉中,的确清闲了许多,但这么重要的地方,高顺又不放心别人镇守,甚至还将毒士贾诩都派去汉中帮助徐晃,虽然刘璋没有扩张之心,但也要以防万一。
安静了好几年,这一次也该让徐晃好好表现一下了,尤其是贾诩,自从来到军中,还从未出过手呢,不知道派他和徐晃进入益州这个错综复杂的地盘,贾诩又会有什么惊人的表现!
多半月之后,天使终于赶到,先是大赞高顺这几年的功劳,再讲一应依仗授予高顺,高顺推辞一番之后,按照他和刘备最早的约定,拿出玉玺,盖上大印,高顺便正式成了晋公、大将军!
首次开府议事,大家都纷纷道贺,高顺麾下将士无不士气大增,这一次连最有可能反对的荀都支持此事,其他的官员就更不用说了!
七日之后,送走了使者,高顺让和洽提防着刘备下一步散播流言,向汉中徐晃授权,全权负责与成都的细作联系,只要刘循兵败,便立即行动,能不能说动刘璋借兵,就要看他的本事了,不过徐晃在汉中憋了这么久,肯定会想办法的。
诸事安排完毕,高顺再次前往扬州,东吴将他们在水岸上的最后一个据点濡须港保护的十分延时,这几个月的时间,甚至不惜改造河道,将濡须港用长江的一条支流保护在里面,成了一座孤岛一般,没有水军,基本很难攻进去!
高顺到了巢县之后,召集张辽等人议事,他们已经对濡须港探查的十分清楚,但水面实在太宽阔,而且正值春河解冻,河水暴涨之时,许多地区甚至都被淹没,泥泞难行!
濡须港也做了完全准备,不仅有大量的弓箭手,还有无数投石车在寨中,巡逻的艨艟和船只不计其数,日夜不断,能偷袭的可能性极小,而东吴也是看到高顺的水军还未到,才如此布置,正是为了增去给你更多的调兵和练兵时间,濡须港不拿下,高顺大军不敢贸然深入!
由于四面环水,而南面更是沿着长江,所以围困的计划也行不通,东吴有粮草源源不断的从秣陵运过来,要是打持久战,最终吃亏的还是高顺的兵马,而一个濡须港,则牵制着润州、巢县的大部分兵力,所以这个地方必须要先拿下!
为了不损失更多的人马,高顺决定等候水军到来,江夏的水军现在已经有三万之众,但还都在训练之中,不能调动,而曹仁镇守庐江,也无法调动,只好暂时按兵不动。
汉中自张鲁担任太守以来,便一直很平定,张鲁投降之后,高顺所给的政策也丝毫不差,所以这里是实实在在的富庶之地,粮草堆积如山,百姓安居乐业,春季来临,到处都是开发好的良田,绿油油的种满了庄稼,百姓忙碌的身影却透着轻松,十分自在!
这时候要说还有一个人不高兴,那就是徐晃了,虽然他也知道战争必定带来灾难,汉中这样的生活不正是他们起兵平乱所要追求的么?
但此时的天下并不太平,高顺还在与刘备、孙权大战,每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都让徐晃羡慕不已,虽然镇守汉中也是极其重要的位置,但徐晃更愿意带兵征杀,唯有在疆场上驰骋,徐晃才觉得人生如此激情!
所以当高顺的军令下来之后,大喜过望的徐晃就赶紧去找贾诩,他自知带兵虽强,但在计谋方面,却不如贾诩,而且郭嘉在南阳、高顺在扬州大战之时,数场战斗都被贾诩料中,这更让徐晃对他佩服不已!
当年函谷关高顺追击西凉兵的时候,负责殿后的张济让高顺首次吃亏,而这个计谋就是贾诩所定,这些事情最高跟随高顺的徐晃自然知晓,所以他一直对贾诩十分敬重。
“军师快看,主公已经下令,让你我从权行事,还请军师指点,这一次可一定要进入西川才行!”徐晃兴匆匆的将书信递给贾诩,贾诩此时正在院中种植他的无名小花呢!
“此事不难!”贾诩看完之后,神色丝毫不动,对徐晃言道:“将军只管放心,既然主公将此时交于你,就说明他也料到刘璋定会求援,将军速去准备,不出一月,便可出兵!”
“当真?”徐晃有些不敢相信!
“将军尽管准备便是!”贾诩还是老神在在,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
徐晃告辞贾诩之后,立即就来到军营,让各部兵马加紧训练,同时暗中命人准备粮草,只要成都一有消息,他便立即出兵!
春风拂面,大地解冻,万物勃发,欣欣向荣,各地的百姓都在自家的田地里辛勤的耕耘着,徐州以东,更是海风拂面,带着淡淡的鱼腥味,这里的百姓,有一部分还是靠打渔为生!
这一日几个渔民刚刚出海,便看到无数巨大的船只从北面行驶过来,仿佛移动的小山一般,船桅密集如森林,旌旗蔽日,无数海鸟在那些船只上飞舞盘旋,春风拂动的江面上,渔船不时起伏,但那些大船却十分平稳!
见到这么大的阵势,那些渔民赶紧收网上岸,五层高的战船在远处的海平面上缓缓行驶而过,甚至挡住了东方的朝阳,无数轻舟穿梭左右,十分灵活,这一支水军足足有一个时辰才从他们打渔的港口走过去,看得那些渔民目瞪口呆,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