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也无战事,都在紧张的望着西门,每一轮漫天的石雨过后,他们都向同伴投去同情的目光,相互看着,却只能苦笑,不过也有一丝庆幸,今早突然抽调人马,就有一半的人被调到了西门,他们能在此还算平安,实在是要烧高香了!
南门的守军也还算不错,城外虽有张辽的兵马扎营,但到现在,也毫无动静,看到人马调动,旌旗飘展,却没有丝毫想要攻城的想法,那几千人只是在城外等候,等待军令!
并州军将所有的火力都集中到了西门,这在攻城战中是极为不合理的,虽说这样能够快速攻破城门,但损失会更加惨重,尤其是清河城这样高大的城墙,付出的代价将会更大,但是有了那些耸人听闻的攻城器械压制,并州军的这一做法的确是快捷的方法!
他们并未派士兵攻城,也不用抬着云梯强夺城墙,只要投石车和井阑压制住了城上的守军,有冲车不断撞击,城门迟早会被破坏,而清河城守军早已毫无斗志,又无良将把守,面对张辽等将,一旦城门被破,谁还能抵挡得住?
西门守军的噩梦还在继续,漫天的投石车不断攻击,还时不时的有硬弩射来,令人防不胜防,每过了几轮投石攻击之后,他们又要面临瓦罐中石灰和草木灰的洗礼,血腥气和弥漫的灰尘覆盖了整个城墙,城墙上狼藉满地,也不知道倒下了多少是不,鲜血很快就被草灰和石灰吸干,形成了泥泞,踩在脚上,让人浑身不舒服!
这种身心折磨终于让有的士兵受不了了,靠近城楼的,猫着腰就像城下逃去,站在城上就是送死,从早晨到现在,他们除了有的士兵放过两轮弓箭以外,其他人都是上来等着送死的!
袁熙浑身被冷汗湿透,他就在城楼脚下,那冲车每一次撞击城门,他都能清晰的感受到,甚至能够听见城门被撞破的声音,心里的最后一道防线即将被冲垮,袁熙也忍受不住了!
恰在此时,又一轮的瓦罐抛上了城墙,即将消散的灰尘再次弥漫,袁熙当机立断,喝令士兵撤退,这根本不是守城,而是在等死,到现在,他在城墙上连一毫的作用都没有发挥!
听到命令的士兵如蒙大赦,立即呼喊着身边的同伴跌跌撞撞的向城下逃走,果然不多时,巨大的石块又开始从空中落下,毫无征兆的出现在灰尘之中,又砸死了不少士兵!
袁熙下城来,看了一眼弥漫的灰尘,满眼无奈,这种情况,谁来了也守不住,他坚持到现在,也不过是为了给袁绍逃走争取更多的时间,如今他手中已经一无所有,袁谭在青州,袁尚身边还有人辅佐,一旦袁绍不在,他也将离死不远了,袁绍还活着,他就还有机会,所以袁熙这也是在为自己争取机会!
随着袁熙撤退,命令很快便传遍了全城,所有的守军呼啦一声便跟在了袁熙身后,连一个落伍的都没有,袁熙逃到东门,见城门虚言,士兵们等待多时,不由暗自叹息,原来所有的人都已经准备逃走了,如此军心,还何谈守城?
但此时并不是他感慨之时,草草交代一番,便带领着仅剩的一万多兵马逃出了清河城,虽然急于逃走,但袁熙也不敢大意,让吕威璜和邓升两人带领精兵殿后,防止有人尾随杀来,一路毫不停歇,直奔南皮而去!
第382章 胸怀天下()
就在袁熙撤退的同时,冲车最后一次冲击,也终于将西门撞开,咔嚓一声巨响,烟尘滚滚,木屑飞舞,一个大洞出现,那些士兵向里一看,城门道内空无一人,反而不敢贸然冲进去,立即向太史慈报告!
太史慈也得到其他几门的守军逃走的消息,命人打开城门,进入城中,此时的清河城,袁军跑了个干净,那些老百姓,根本来不及有所反应,太史慈和张辽出榜安民,接手城池,同时派人向高顺报信!
此时的高顺其实并不高兴,邺城已经被围了一个多月,但城中还是一点动静都没有,明明是一座孤城,孤立无援,清河的袁绍自顾不暇,人人都能看清这个形势,但偏偏守将却毫无反应!
高顺就纳闷了,想当年高览能和张颌一起投降曹操,为何今日自己人马到了城下,高览还在苦苦支撑,做这些无谓的挣扎?自己的优势就摆在眼前,当年的曹操,那可真的是山穷水尽了,再说了,好歹你我还是本家呢,怎么这么见外?
高览很是尽责,每日都会在城上巡视三遍,早晨、下午、晚间,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就是不见他派人出城联络,难道凭借邺城这高大的城池,就真的能挡住自己的兵马?
一座孤城,想要死守是很艰难的,因为无人前来救援,被攻破是迟早的事情,但高顺不想在邺城耗费兵力,也不想让邺城沾染鲜血,这里被袁绍经营数年,一切都井然有序,又被高顺分化开来,到了这个地步,再强攻,就显得有些多余了!
以高顺现在的心态,其实是将邺城看成了自己手里的一部分,所以他也就不忍心再搞破坏,战争,就意味着流血和破坏,破坏了还要重建,这都是给自己找麻烦,高顺一门心思的想要和平解决邺城问题,所以在这里拖延的时间最久!
从踏足冀州到兵临邺城之下,高顺先后才用了短短半年时间,冀州便有大部掌握在自己手中,偏偏在邺城下,便消耗了一个多月时间!
“大哥,城中郭家和审家已经暗中联合,只要城外有动静,便立即行动,里应外合,一举破城,为何迟疑不定?”郭嘉迈步走进高顺的书房,见他难得的在发呆,开口问道!
“唉!”高顺叹了口气,看着郭嘉,苦笑一声:“我一心想着让邺城守将主动开城投降,是不是太过执着了?”
郭嘉所说的时机,其实早已成熟,但高顺有自己的想法,一直按兵不动,他在给城里的将士一个机会,也是在给自己一个机会,他是主帅,战争都是自己引起的,所有的杀孽,都要由他来承担,这么几年下来,见了太多的血腥,让高顺的钢铁意志居然出现了一丝柔软,这一点,连他都有些吃惊!
大丈夫立世,当博取功名,造福万民,高顺初来这个时代,也慷慨激昂,雄心壮志,但每当一张大战下来,看着尸横遍野的战场,他却有莫名的悲伤,这些死去的,都是自己的同胞,只为了那看不到的前途,便命丧疆场,留下家里的妻儿寡母,孤苦伶仃!
毕竟是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人,思想很难转变,哪里能看到那么多血腥场面?现实和电影电视的画面是完全不同的感受,也是完全不同的场面,人性本善,高顺并不是嗜杀之人,他也有恻隐之心!
“大哥,欲想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就当胸怀天下,早除叛逆,救天下庶民于水火之中!”郭嘉从高顺有些痛苦的神色中似乎感受到了什么,正色言道:“自结识以来,我便知大哥有大志,乃天下英雄,乱世安生,平定天下,又怎能只顾一城百姓,而辜负天下庶民?有多少人还在背井离乡,孤苦伶仃而无所依?”
只顾一城百姓,而辜负天下庶民!
郭嘉的一句话,震动了高顺的心弦,他眼神波动,才知道自己这一阵是目光太过短浅了,只顾着眼前的情况,却忘了这个乱世之中,还有数百万人颠沛流离,诸侯争斗、流寇不断,想要一个朗朗乾坤,就必须速战速决,尽快结束这个乱世,才不会像现在这样,动辄血流成河,尸骨遍地!
郭嘉是从大局着眼,放眼天下,点醒了高顺,其实高顺并非真的就如此颓废了,每个人的成长,都必须经过思想的洗礼,他相信,那些伟人、名将、帝王,都有这样的思考和挣扎,为了大局,就必须要做出一些牺牲,哪怕是自己不愿意看到的,也必须这么做!
位高权重,固然令人羡慕,但那些平民百姓,却不了解他们也有自己的无奈,有的时候,要违背自己的意愿,只因他们考虑的不仅仅是个人问题,到了一定的位置,或许一句话,就能让成千上万人遭殃,甚至丧命,高处不胜寒,高顺越来也能体会这其中的意味!
“奉孝所言甚是!”高顺回过神来,冲着郭嘉笑笑,又恢复了往日的自信,他虽然没有王霸之气,却有拯救天下苍生的意愿,这一点,高顺始终未曾动摇过,“方才不过是一时感伤罢了,邺城之事,的确不能再拖了!”
“我这就安排人联络郭家的人!”郭嘉和高顺相处很久,自然也有默契,有的话不必言明,都各自领会明白,见高顺恢复如常,郭嘉也未再多说什么!
“主公,大喜之事!”正在此时,徐庶爽朗的声音从门外响起!
高顺和郭嘉向外看去,徐庶正快步走来,虽然他如今已经是文士打扮,但年轻时做过游侠的基础,他的身手还是十分敏捷,走路十分轻捷,几步就走到了书房前!
徐庶将一封书信递给高顺,笑道:“取邺城,不远矣!”
高顺一愣,看着徐庶欣喜的神色,徐庶一向还是那么爽朗,尤其笑的时候,双目明亮,给人一种很清澈、睿智的感觉,这种气质很容易感染别人,仿佛什么不快都能瞬间消除一般!
高顺接过书信,心中隐隐有一丝企盼,难道是高览送来降书不成?他虽然没有见过降书,但也知道不应该是这种类型的信封装裱,就算高览是粗人,不懂这些,身边总会有人提醒,好歹投降也是一件大事,一旦有所疏漏,便会被认为不是诚心来降的,不会如此草率!
思索间高顺已经拆开了书信,那熟悉的笔迹让他方才的猜测化为乌有了,这是太史慈命人送来的亲笔书信,自然也就和高览没有分毫关系了,但太史慈带来的这个消息的确是恰到好处!
高顺看罢,不由一阵大笑:“子义和文远二人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不费一兵一卒便破了清河城,此次袁绍元气大伤,看他还能嚣张到几时?”
抖了抖书信,高顺不由想起京剧定军山里的那个唱段,背着手向内走去,轻轻哼道:“这一封书信来得巧,天助黄忠成功劳”
“嗯?”郭嘉听得新奇,从未见高顺唱过什么歌谣,但这种韵律却让他听着十分舒服,不由有些好奇:“大哥,这是什么韵律,我怎么从未听过?”
“啊?”高顺迈步的身子顿时僵住了,方才太过兴奋,怎么就哼了这么一句?他急忙把书信放在桌上,转身坐在太师椅中,伸个懒腰,掩饰着自己的尴尬:“也是闲暇时偷听来的,就会这么一句,嘿嘿!”
总不能和这二位讨论京剧吧?再说自己也是个半吊子,只会一句半句的,而且那破锣嗓子根本拿不上台面来,这么博大精深的国粹,他可不敢提前给糟蹋了!
“曲调倒是不错,但为何是黄忠成功劳呢?”郭嘉咂咂嘴,知道高顺又开始含糊其辞了,但一旁的徐庶却偏偏不肯放过,因为那一句唱词中正好有个黄忠,饶是他聪慧过人,也想不通这封书信怎么会让黄忠得了功劳?
“呃”这次高顺可真是犯难了,摸着下巴一时还真回答不上来徐庶的这个问题,不过心中也暗道好险,幸好这句里面是黄忠,要是换了关二爷或者曹操、大耳贼什么的,那岂不是更加扯不清了?
“汉升就在阵前督军,既然子义已经取了清河,袁绍带兵逃往南皮,邺城成了彻底的孤城,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就让汉升告知城内的守军,早点开城投降,一律既往不咎,愿意前往南皮者,绝不阻拦,这功劳,就算汉升的吧!”这几年多次为自己的这些话打补丁,高顺如今已经脸不红心不跳的可以圆谎了,虽然自己方才的这个理由显得十分牵强,尤其是在这二位跟前,可谓漏洞百出,千疮百孔!
“原来主公早就打算让汉升去劝降了!”徐庶跟高顺的时间不太长,又一直和张辽在一起,虽然觉得有些奇怪,但也没往深处想,倒是相信了!
但一旁的郭嘉,显然就没那么好应付了,一双滴溜溜的眼睛盯着高顺看个不停,脸上神情的更是似笑非笑,撇着嘴在无声的冷笑!
“咳咳,昨日郭图派人从魏郡送来两坛好酒,我让恶来先存着,就等开城之后与大家庆贺吧!”高顺心虚,突然想起一事,便脱口而出!
“什么?”郭嘉腾地一下子站起来,瞪着高顺:“大哥,既知是好酒,你还敢让恶来保管,真是大错特错,我先去看看!”
郭嘉说完话,便火急火燎的走了,哪里还有功夫和高顺玩心理战,典韦同样嗜酒如命,但酒量可是他的好几倍,放在他那里,恐怕十坛都不够他喝的!
第383章 折衷之策()
陈留是兖州重镇,曹操当年便在此起兵,号召天下诸侯讨董,声势浩大,如今兖州平定、徐州新得,曹操命曹仁镇守徐州,自己带兵返回陈留!
吕布占据汝南,豫州的部分又落入吕布之手,但曹操征讨徐州,已经有些力不从心,虽然知道吕布是一只饿虎,但也无力再征讨,而且对于这种有勇无谋之人,曹操并不忌惮,现在的情况,急需休养生息!
这一日,曹操正在研究高顺在并州推行的屯田之策,枣祗也在一旁提出不少建议,让曹操大为高兴,有了屯田制,便能大大缓解兖州贫瘠的现状,军中缺粮的问题也能暂时得到解决,虽不足以供应他长期出战,但自保肯定有余!
就在此时,忽然有信使从河北来,要拜见曹操,曹操皱眉,此时来信的,想必是袁绍,他与高顺虽然有数面之缘,且高顺还救过他一命,但二人从未有书信来往,以高顺现在的实力,似乎也没有要和他联络的!
高顺和曹操,虽然表面上看似交情不错,但在心中却相互忌惮,高顺如今展现出的实力,天下诸侯没有不侧目的,无论是治军、治州,还是战略、战斗,都出人意料,简直是无往不利,面对这样的对手,谁不会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
而高顺对于曹操的忌惮,则完全是来自于后世的了解,曹操是三国中屈指可数的军事家之一,能写成孟德新书,定然对兵法有深刻的理解,政治手段就更不用说了,曹操如今的实力,虽然在诸侯中不算最强大,但他手下的那些人,可都不是吃素的,没一个好对付!
袁绍虽然无数光环罩身,但手底下能拿出来的大将却寥寥无几,就算是颜良文丑之辈,袁绍十分看重,但在高顺眼中,也不过是莽夫而已,这或许和他们在历史上登台的时间过短有关系,可除了这两人,袁绍手下还有谁能拿得出手?就一个麴义,还被高顺收降了,所以袁绍不过是一只纸老虎!
而曹操,则是真正的猛虎,当世枭雄,手底下那些将领,虽然不敢说能文能武,但也略有韬略,出去曹操本家的曹氏和夏侯氏,其他投靠他的如于禁、李典、吕虔,将来都能成为镇守一方的大将!
曹操拆开书信,果然是袁绍派人送来的,但内容却让他有些意外,袁绍的性情,曹操太了解了,孤傲成性,惟我独尊,但这封信,却偏偏是来求援的,这次倒是真的出乎他的意料!
虽然二人从小一起长大,做过许多坏事,也做过许多好事,但曹操心中明白,四世三公的袁绍,一直对他有轻视之心,以他好大喜功的性格,怎么会拉下脸来向他求援?
这只能说明冀州的形势已经十分严峻,袁绍已经无力与高顺抗争了,袁绍病重,曹操也有所耳闻,只是前一阵忙着征讨徐州,无暇他顾,如今仔细想来,冀州的确已经没有剩下多少了!
“袁本初派人来请救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