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久,他们江家便会被李霖彻底抹杀,于是江枫苦涩的跪下,对李霖谢恩。
三天之后,江枫便被一支李霖的人马护送着,带着江家满门,离开了余杭城,踏上了前往瓯越州的道路。
余杭城外司徒家叛军大败的消息传至明州,驻守明州的司徒军顿时便一片大哗,特别是听闻李霖居然调动天雷,降下了天罚,落在了司徒军之中,更是令司徒军军心大乱,大批司徒军的兵将纷纷逃走。
几天之后,两千从临海州出发的李霖军,在小将赵三的率领下,抵达了明州城外,令城中的叛军立即开城献降,叛军主将司徒良也就是当初在湖州调戏小丫,被周成李桐胖揍了一顿的那个司徒家的恶少,不肯投降,准备率领残余的叛军死守明州城。
可是不等司徒良布置好守城事务,城门便被一个手下将官偷偷打开,小将赵三率军立即便杀入了城中,司徒良当场便被赵三斩杀于城门之内。
而这个赵三,正是当初李霖初到山海县,在现如今李家堡一带,碰上的彭家叔侄所带的那个少年,李霖起兵开始征战的时候,赵三便跟着李霖入了军中,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在战场上却相当骁勇,现如今已经垒功被拔擢指挥使,可独领一都的人马,驻守在临海州一带。
这次李霖率军渡江前往余杭城,赵三便领一都人马,驻军于明州南部的兴昌县,当得到了李霖在余杭城外大败司徒家叛军之后,便立即领兵杀奔了明州城。
赵三在杀了司徒良之后,斩下司徒良的人头,传首城中,剩下的那些司徒家的叛军见到司徒良已经被杀,于是只得逃的逃降的降,明州城很快便被赵三控制在了手中。
而李霖也没有在余杭停留太久,将江家迁走之后,安排好留守的人员兵将,便再一次率兵杀奔了湖州。
司徒如剑在余杭大败之后,侥幸被手下亲兵护着逃回了湖州,但是却一病不起,整日被噩梦所扰,经常在昏迷之中大叫。
而湖州的叛军上下,也都人心惶惶,出现了的逃兵,就连司徒家的族人,也同样人心惶惶不知所措。
李霖可以调动天雷,降下天罚这样的传言飞速的便传遍了江南各地,甚至出现了天命所归的传言,说李霖乃是江南潜龙,故此受到了上天的庇佑,借给了他天雷他用来对付与之为敌之人。
这样的传言虽然一些人不太相信,但是当时从战场上逃脱的不少叛军兵将,都信誓旦旦的说李霖降下天雷的事情是真的,言之凿凿不容推翻。
就连当时投效司徒家的道门弟子,在战场上也看到了这一幕,虽然当时没有感觉到那种爆炸是引动的天雷,但是却也切切实实的看到了那番爆炸,却找不到合理的解释。
倒是道门之中传言,有一种道法,叫做五雷正法,可以催动天地之力,引发天雷降下击敌,和当时余杭城外的场景较为相似
本章未完翻页。
可惜的是这种五雷正法,现如今早已失传,没有道门懂得这种道法,更何况李霖并非道门弟子,怎么可能会这种顶级的道法?
但是这些人却又不得不承认当时在余杭城外所见到的这一幕,原来把宝押在司徒家身上的两个小道门在司徒如剑大败而归的时候,立即便做出了选择,将司徒家弃如敝履一般的抛弃,迅速的切断了和司徒家的联系。
这两个小道门的掌门,虽然都因此遭到了严重的反噬,导致他们功力大跌,被厄运缠身,但是好歹却保住了他们的门派,否则的话一旦司徒家覆灭,他们未能及时抽身的话,他们两家门派也肯定会遭到灭顶之灾。
如此一来,司徒军便人心涣散,无论如何都再也收拢不起涣散的人心,李霖率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将当初余杭郡府兵屡攻不克的永安县城攻克,进而大军兵抵湖州城下。
永和五年正月,李霖率军在湖州城外渡过了年节,湖州城中司徒叛军上下士气衰落到了极点,根本无力守御城池。
这时候司徒家族的祖祠之中,突然间祖灵显灵,给族人示警,司徒家族顿时一片哀鸿,收拾了细软放弃了湖州的祖产,打开北门弃城而逃,分乘十几条大船遁入了大湖之中,叛军大将吕成梁见司徒家都已经逃走,于是也无心领兵和李霖为敌,打开了湖州城的城门,率众出城投降了李霖。
李霖早已发现吕成梁乃是一个拥有黄色本命之气的大将,早已对其起了爱才之心,在吕成梁投降之后,亲自将吕成梁搀扶起来,拉着吕成梁的手腕,将他带回自己的帅帐之中,并且命人准备了酒宴,和吕成梁畅饮了一番。
吕成梁原本以为,他投降之后肯定难逃一死,但是没想到李霖居然对他如此器重,最终哀叹一声翻身跪倒在地,对李霖行了大礼,彻底归顺了李霖。
李霖得此大将,心中大畅,江南无名将这个历史传言,根本就是胡说八道,不是江南不能出名将,而是因为江南特殊的原因,导致了即便是有大将,也难以一展才华。
而吕成梁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此人虽然出身不高,但是一生都在军中为将,除了气运极佳之外,对于战场态势的把握,远超常人,可以对战场的一举一动洞察细微,然后抓住极小的机会,攻其不备,取得战场的胜利。
李霖这两年闲暇的时候,曾经仔细研判过吕成梁这两年来屡次用兵的情况,发现此人确实乃是一员良将,虽然个人武力不如周成,但是却乃是一员智将,作风相当稳健,并且善于用计,这一点是周成所不及他之处。
现如今吕成梁归顺于他,李霖根本不计前嫌,当即便授给了吕成梁都指挥使之职,令其可暂时先统御一都,立功之后再行拔擢。
对此李霖麾下有些军将有些不服,认为李霖太高看吕成梁了,即便是吕成梁再怎么厉害,在他们面前也不过是败军之将罢了,用得着这么抬举他吗?
对此李霖将麾下的部将召集在一起,将这两年他研判的吕成梁数次用兵的战例对这些部将们进行了解说。
本章完
第五十七章 楔子()
当听罢了李霖的解释之后,这些部将们这才闭上了他们的嘴巴,因为当他们真正了解了吕成梁的用兵之术以后,发现如果当时那种情况,把他们放在吕成梁的位置上,绝大多数人都自认为,绝对不可能做到吕成梁的地步,甚至按照他们自己的办法进行推演一番之后,发现换做他们,非但不能取胜,还极可能导致他们全军覆没。
李霖历来在属下里面推行的是达者为尊的用人策略,现如今已经在属下心中根深蒂固的形成了这种观念,有本事之人可以上位,这一点他们都没有意见,既然吕成梁确实有这种才华,那么他们也只能闭上了嘴巴。
吕成梁对于李霖对他如此信任,丝毫乎他以前的所为,刚一归顺,便对他委以重任,更是对李霖感激不尽,暗下决心唯有舍命报答李霖的恩典了。
在克复湖州之后,李霖为吕成梁组建了一都人马,交给了吕成梁统御,并且为吕成梁麾下配齐了军将,在装备上也一视同仁,没有做手脚,或者是故意弱化吕成梁所辖这都人马的战力。
吕成梁更是对李霖的胸襟佩服不已,叩谢了李霖之后,便一头扎入了他的营中,和他麾下的兵将摸爬滚打,开始大力练兵。
而司徒家族败走之后,李霖将城中以前的范府发还给了范家族人,没收了司徒家族在湖州城的全部产业,并且起获了的粮秣器甲以及钱财,分赏给了诸军。
至此整个余杭郡便彻底落在了李霖的手中,使得李霖成眼下整个江南,唯一一个同时控制两郡之人,实力上甚至已经超出了吴王的实力。
如此一来,李霖想不引起江南各大势力的敌视都难了,各大势力,都把李霖视作心腹大患,于是他们开始真正的被迫联合了起来,来对抗李霖这个怪物的威胁。
而李霖在江南,绝大部分江南的豪门大户,对他的认同感是很差的,这个时代地缘上的差异,造成了南北两地之间的人相互之间都瞧不起对方,而李霖生于北方,却崛起于江南,这让本地的很多世家大户甚至于平头百姓,对他的认同感都很差,甚至在一些人刻意的宣扬之下,很多人敌视李霖,认为江南是江南人的江南,李霖作为外来者,不该掌控江南之地。
所以这样的情况下,其余各大势力很容易就达成了一致,在吴王的主导之下,给李霖扣上了一个祸害江南的罪名,开始了联合征讨李霖,甚至于连北方的道门在得知李霖掌控了五雷正法之后,也对李霖的这种手段产生了觊觎的心理,开始掺和到了江南事务之中。
此时的北方早已陷入到了彻底的大乱之中,袁涉在诛除了曹冉之子曹靖之后,平定了关中,彻底位极人臣,并且控制了朝政,野心也随即膨胀到了极点,先是将皇帝软禁起来,代行皇帝之权,打算削藩,强化他对于大陈朝的控制。
此举立即就遭到了诸王的强烈反弹,几个封王立即就联合在了一起,晋王
本章未完翻页豫王秦王卢王鲁王组织起联军,兵发关中,以清君侧为名,和袁涉彻底撕破了脸,彻底引发了北方大乱。
数十万大军杀入关中,袁涉麾下的关中禁军节节败退,最终京师被攻破,袁涉在永和四年冬季在家中**而死,联军杀入京师,将袁涉一党尽数诛除,进而秦王把持住了朝政。
秦王因为地利的优势,控制了朝政之后,看着这个痴痴傻傻的皇帝,自然野心也迅速的开始膨胀,有心想要取而代之,废黜傻皇帝,登基称帝。
秦王此举其他诸王岂能答应!于是豫王便立即联合了晋王和卢王再次对秦王发动了战争,联军又一次攻入关中,和秦王大军展开了大战。
连番大战之下,最苦的当然还是普通百姓,整个江北的局势到了动荡之中,豪门大户趁机大肆兼并土地,招兵买马拥兵自重,对境内百姓横征暴敛,以满足他们所需,导致了百姓流离失所,成流民。
而卢王这一年来,始终在不断的有意将境内大批流民,朝着海州一带驱赶流民到了海州境内,给张可君制造麻烦。
但是谁都没有想到,流民海州之后,却并未引起海州大乱,这些流民被江南新兴势力李霖的手下,大批招募装船运往了江南进行安置。
而江南之地不似北方,人口密集,土地也被耕种数千年之久,早已变得十分贫瘠,而江南之地大多还是荒芜之地,土地十分肥沃,而且雨水丰沛,气候湿润,粮食单产远超过北方许多,而且还是一年两熟,粮食供应并不是很困难的问题。
北方的流民被运往江南之后,很快被安置在了荒地之中,以工代赈为李霖开荒种田,将大批荒地垦作成良田。
这些良田则是属于李霖的公田,移民并不是这些土地的主人,只能佃租这些土地,每年给李霖缴纳的粮食作为租赋,使得李霖可以获得的粮食,从不发愁会出现缺少兵粮的问题。
另外也为李霖储备下了的可供赏功的土地,还有的后备的兵源,实可谓是一举数得。
等卢王发现的时候,李霖已经通过海州,转运走了大批流民,海州却没有一点乱的迹象,气的卢王火冒三丈,于是便派细作混入流民之中鼓动流民不接受招抚,移民江南,制造谣言说张可君将他们卖给李霖,到了江南之后,这些流民便会都被卖为奴隶。
于是终于挑动了流民在海州作乱,可是流民刚刚在海州乱起来,便遭到了驻扎在海州的一支李霖的兵马的强力镇压,杀的乱民军人头滚滚,将数万乱民抓了起来,但凡是挑头或者在乱民之中当头头之人,都全部被活剥了人皮。
至于甄别出来的那些卢王手下的细作,则被削成了人棍,装在大瓮之中,摆在海州各地示众,吓得卢王的手下再也不敢在海州胡来了。
对于乱民,单靠安抚的手段是绝对控制不住他们的,一旦他
本章未完翻页们通过暴力手段尝到了甜头之后,**便会开始极度膨胀,再也不是什么温顺的良民,而变成了真正的暴徒。
对待这些暴徒,便只能用最为残暴的手段进行镇压,方能起到震慑其他流民的作用,这些悬挂在海州各地的一张张风干的人皮,还有城门外面摆放的那些被削成人棍装入大瓮之中的的人彘,就成了现身说法的最好的例子。
江南军如此残暴的手段,也就彻底震慑住了流民之中的一些心怀叵测之辈,而李展这个时候亲自前往海州坐镇,一手打一手拉,对于不服管制的流民,毫不手软,杀的人头滚滚,对于听从安排的流民,则给予食粮衣物,妥善安排装船转运。
卢王这样的办法再次以失败而告终,而李霖的这种手段,把张可君也彻底镇住,使得张可君意识到了这海州其实现在已经是李霖说了算,于是张家血脉以后可以得以延续,张可君最终暗中投效了李霖,对外名义上还是他张可君在海州说了算,但是实际上李霖却成了海州真正的主事之人。
而海州也成李霖打入北方的一个楔子,通过海州源源不断的将的流民输往南方,随着北人在江南人口数量的增长,也逐渐的形成了南人在江南独大的格局,制约了南人在江南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的现状,形成了对南人的制约。
李霖则通过军中的赏功制度,吸引了北方南下的流民投入了军中,大大增强了军队的实力。
而江南各大势力联合想要将他绞杀,此举也正中李霖下怀,现如今的他可不是当初那么羸弱的小门小户了,一不小心便会被大的势力一口吞掉,现如今的他麾下拥兵数万之多,而且全部都是精悍之士,各地的更戍营始终源源不断的给军中输送着新鲜血液,始终保持着李霖军之中可以随时补充到精悍的兵员。
同时李霖坚持不断的兴商的做法,也使得辖地之中工商业得到了急速的发展,收取的商税包括市舶司所收取的税赋,在永和五年的时候,便达到了全年总收入的六成之多,同时还储备下了的粮食。
所以面对着几大势力对他的进讨,李霖并不感到紧张,制定了一个由南至北逐一攻破的策略,先对南方的建州郡下手,任命吕成梁为湖州防御使,给他调配了五都精兵,坐镇湖州抵御宣州郡和吴王的大军,确保余杭郡的安全。
而任命李威坐镇衢州,授其衢州防御使之职,负责抵御池州郡的进犯,不求他们能攻城略地开疆拓土,但求无过,不放敌军攻入李霖的属地就行。
而李霖自己,则依旧是披挂上阵,率领两万精锐大军,出庆州杀奔向了建州郡,开始对建州郡发动了攻势。
建州郡郡守周奇闻之大惊,一边赶紧派人前去联络池州郡宣州郡和吴王他们立即发兵进攻李霖的辖地,逼迫李霖回师御守,一方面倾尽全力招兵买马,赶往松原县阻挡李霖大军攻入建州郡之中。
本章完
第五十八章 建州之役()
这一次难得几大势力没有坐山观虎斗,得知李霖率兵攻打建州郡之后,都立即起兵,对李霖的辖地发动了攻势。
但是李霖却不为所动,依旧率军杀奔了建州郡,并且在建州军主力尚未抵达松原县的时候,便一鼓而下攻克了松原县。
当建州军主力抵达松原县的时候,松原县已经易主,被李霖所控,于是建州军只得硬着头皮就地布防,准备阻挡李霖大军攻向建州郡城。
李霖这一次不急不躁,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