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惊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抗战惊雷- 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啊,是啊!”宋淑华格格地笑着:“回到这里,我真是高兴得发痴了,让大家陪我俩罚站,失礼,太失礼了。”

    姚宗发瞪了她一眼,嗔怪中又有几分爱怜,“来,大家入席,今天我是多了些感慨,大家别见怪啊!”

    宴席算不上特别丰盛,一共两桌,除了几样精致可口的小菜外,大件的只有口蘑炖鸡,红烧全鲤,清汤蹄子。

    杨天风和赵雨柔陪着姚宗发、宋淑华坐在一起,其余的人都坐在另一桌上。杨天风特意将冯德光和王志尚也叫了来,向姚宗发作了引荐,并让他们交上了这几日工作的简要汇报。

    四个人边吃边谈,气氛很融洽,颇有些家宴的意味。但众人的精力和兴趣显然都不在吃喝上,漫然应酬着,不紧不慢地吃完了这顿饭。

    饭后,杨天风又坐了一会儿,谈了些别的事情,便带着赵雨柔等人一起告辞了。

    赵雨柔见到校友,特别高兴,一出大门,便把杨天风甩到旁边,自顾自地和冯德光、王志尚聊了起来。

    “小赵,我们还要去工作,有空再聊吧!”冯德光意识到了杨天风不正常的咳嗽,立刻识趣地打断了谈话。

    “是啊,这赈灾的工作繁琐之极,灾民实在是太多了,而且这素质——”王志尚很有些郁闷地摇头不已。

    “带我一起去吧,我能帮你们。”赵雨柔有些不舍地说道。

第七十一章 无题() 
冯德光偷偷瞅了杨天风一眼,苦笑着摇了摇头,说道:“等你身体完全康复了再说吧,那些灾民混杂而居,又不太讲卫生,被传染上什么病,可就不好了。”

    王志尚冲着赵雨柔抱歉地笑了笑,和冯德光走到杨天风面前,向他告辞。

    “把这张图拿去,上面有制作的说明。”杨天风把防刺背心的图样交给了冯德光,说道:“我写个条子,你去仓库,里面有不少鬼子的军服,你领一些,尽快把这活包给灾民,工钱嘛,你们照着码头搬运工的标准给。”

    冯德光和王志尚看着图样,又问明白几个不太清楚的地方,便转身而去。

    赵雨柔很失望地上了轿车,还没坐稳,杨天风掀帘挤了进来。

    “怎么样,交代给你的事情都办好了?”杨天风有些嘲讽地看了看忙着缩到一旁的赵雨柔,淡淡地问道。

    “全都办好了。”赵雨柔被杨天风这种眼神刺激到了,坐正了身体,勇敢地直视着杨天风回答道:“没想到县长夫人也是大学生呢,天津南开大学的。”

    “这还真没想到。”杨天风虽然没想到,但也不认为这是什么重要的情况,转而问道:“你们这些人中,谁有音乐细胞?”

    “音乐细胞,听不太懂。”赵雨柔摇了摇头。

    “就是谁唱歌唱得好,会谱曲就更好了。”杨天风苦笑一下,解释道。

    赵雨柔眨了眨眼睛,迟疑地说道:“应该是李月华,她家有钢琴,我听她弹过。”

    杨天风点了点头,用力敲了敲车壁,轿车停了下来。

    “回家好好休息,晚上还要参加酒会呢!”杨天风用不容置疑的口气说了一句,跳下了轿车。

    哼,真把我当你老婆了,大庭广众之下拉我的手,还故作宠爱地扶我的腰,占便宜没够。

    赵雨柔冲着外面做了个鬼脸,摆弄着头发,想着自己的打算。县长夫人是个知识分子,应该和自己有共同语言,交好她,是不是就不怕杨天风了?嗯,倒是有点希望,可也很有些难度。

    姚宗发坐定以后,习惯地打量了一下房间,两明一暗,南头的套间是卧室,挂着门帘。客间里摆着八仙桌,靠山几,油漆椅凳,后墙上挂着一幅文财神像,这些都是原来的摆设,基本上都没动。

    北头靠窗放一张桌子,上面摆着一只景泰蓝花瓶,靠着花瓶的是一座小巧精致的维娜斯女神雕像,墙上还钉着几张西洋风景画片。传统的东西,欧美的文明,拼凑在一起,生成了一种很怪异的气氛。

    宋淑华从卧室掀帘走了出来,脖子上、耳朵上、手上多了些亮晶晶的东西,笑眯眯地看着他。

    “这是——”姚宗发仔细看了看,有些拿不准的问道:“没见你戴过这些首饰,哪来的?”

    “杨太太送的。”宋淑华笑道:“好看吗?都是很值钱的哦!”

    姚宗发皱起了眉头,无事献执勤,到底有什么目的?

    “别胡思乱想了。”宋淑华坐在姚宗发对面,拿出张纸递给丈夫,解释道:“这是晚上用的道具,帮你刮些钱财,用在赈灾上面。”

    姚宗发拿起纸看了看,不禁笑了起来,说道:“这个杨队长,倒是想得周到,怕你我难堪,提前预备下了。不过,你和杨太太将随身带的贵重首饰捐献出来,这个影响应该很大,效果应该不错。”

    “是啊!”宋淑华摘下耳环,爱不释手地摆弄着,说道:“这副耳环的造型真漂亮,我很喜欢,真有些舍不得。若是用别的代替,都是金的,只要分量够了,应该也行吧?”

    姚宗发沉吟了一下,实在不忍心拒绝和自己经过患难的爱妻的要求,轻轻点了点头,说道:“你捐三样,杨太太捐两样,只要货真价实,别人能说什么呢?”

    宋淑华抿嘴笑了,是那种心意得到满足的喜悦的笑,她起身说道:“宗发,坐了半天船,挺累的,休息一下再工作吧,晚上还要敲那些士绅豪富的竹杠呢!”

    “我还是看完这几天的工作汇报吧!”姚宗发拿起文件,对宋淑华笑着说道:“杨队长推荐了几个大学生,总得看看他们的工作能力吧!我曾说全民抗战之日,也是政治革新之时。不仅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要进行改革,这人事制度更要打破常规,用人唯贤。可这几个大学生和杨太太是同学或校友,我就担心是不是有别的意思。”

    “看菜下饭,量体裁衣,为政者更要审时度势。”宋淑华委婉地劝道:“即便这几个人是庸才,咱们刚进城,立足未稳,你也不要操之过急,以后可以慢慢调动嘛!”

    姚宗发点了点头,笑道:“现在的形势比以前不知好上多少倍,财粮局长、税务局长、警察局长等重要位置,杨队长并未先斩后奏,安插私人,已经给足了我面子,官场上的常规惯例,我还是晓得的。”

    宋淑华放心地点了点头,用手遮住小嘴打了个呵欠,说道:“那我可要小憩一会儿了,在这里一定睡得舒服。”

    “去吧,这些日子跟着我,辛苦你了。”姚宗发笑着催促,看着宋淑华进了卧室,才低下头看起文件来。

    尽管有心理准备,姚宗发还是为灾情的严重感到忧虑重重。田赋财粮是国计民生的根本,税收是国经济的重要来源。

    可洪水一来,今年的收成是泡汤了,田赋财粮不仅收不上来,为了赈灾,还要县府进行大量支出。撤出城的时候,姚宗发带走了县财政的所有款子,应该能顶一阵子。可长远来看,有钱不如有粮,钱又不能当饭吃。

    再说税务方面,王金庆上任以后,为了取悦鬼子,横征暴敛,各种捐税竟达到了一百多种,弄得县城百业凋弊,元气大伤。要说现在就该减税降捐,收拢民心,振兴各业,可实际情况却又使这一善政并不容易实施。

    谈何容易,谈何容易呀!姚宗发叹息不已,轻轻合上了文件。这几个大学生搞出的工作汇报,比较详实细致,更充满了爱民之心。虽然行文还嫌稚嫩,但正如璞玉,只需雕琢就会焕发光采,姚宗发对他们的初步印象还是很不错的。

第七十二章 宋青圃的不服,虎爷的心思() 
门被轻轻敲了两下,宋青圃轻轻走了进来,指了指卧室,见姚宗发点了点头,他愈发轻手轻脚起来。

    “怎么没休息?”姚宗发低声问道。

    “布置警卫,都换成咱们的人才能放心。”宋青圃解释道:“姓杨的还算痛快,我一说,他就把他的人都撤了。”

    姚宗发不悦地瞪了宋青圃一眼,轻斥道:“你也太性急了,而且目光短浅。杨队长若想收拾咱们,你安排警卫能有多大作用?也不想想,他有多少人马,咱们又有多少?”

    宋青圃眨着眼睛想了想,默认了姐夫的说法。他讪讪地笑了笑,说道:“姓杨的占了城,没少捞好东西,他的兵都拿着三八大盖。姐夫,你是不是和他说说,匀给咱们几十枝。”

    “你说话能不能放尊重些,人家官衔比你高,人马比你多,战功比你大,你凭什么开口姓杨的,闭口姓杨的。枪是人家从鬼子手里夺过来的,你想要还这么理直气壮。”姚宗发很生气,声音也不由得提高了一些。

    杨天风花花公子的名声在外,又有屈膝投降的劣迹,先入为主的想法让宋青圃怎么也不服气。现在又被接连斥责,心中更是郁闷,他一言不发地起身,大步走了出去。

    姚宗发伸手想叫住小舅子,手停在半空,却是轻轻叹了口气。年轻人,火气太旺,七个不服,八个不忿,老觉得自己比谁都强。自己斥骂得也有些过了,或者伤了他的自尊心。不过,这样也好,让他自己冷静地去想一想,或许从此能改了脾气,变得成熟也说不定。

    宋青圃怒气冲冲地走出了屋子,路上的一棵大树成了他的眼中钉,咣咣咣,直踢得脚都疼了,他才咬着牙停了下来。杨天风算什么东西,不过是靠着祖上的积累,才拥有了一支人数不少的部队。再趁着洪水来袭,城内空虚之机,一举成功克城建功。

    哼,有机会非要领教领教,让你也知道我的厉害,宋青圃恨恨地又是一脚。

    “上挡冲拳,削臂绊腿,上架弹踢,下砸上挑”

    随着一声声口令,百多名精锐士兵一边做出动作,一边发出嘿哈的低吼。

    捕俘拳,共有十六招,每一招约有两个动作组成,出拳动作干脆利落,没有任何装饰性。有多种步伐,以拳,步,挡,削进攻敌人要害,猛烈攻击以致敌人不会反击。

    一招一式,有板有眼,杨天风再次让自己的手下大吃一惊,刮目相看。随后,象刺杀训练时一样,几个动作比较规范,领悟比较快速的士兵被杨天风挑了出来,戴上了红袖标,提拔成了教官。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官的感觉是威风的,加饷的感觉是喜悦的。几名教官立刻负起了责任,认真纠正着士兵们的动作。

    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光靠杨天风踢腾是不够的,他想方设法调动着大家的积极性,也在不断地挖掘着可造之才。有一个帮手,他便轻松了一分,有一批帮手,他就能只动嘴,不动手了。

    眼看着太阳西沉,杨天风却没有离开,而是一直呆到训练结束,又和士兵们共进晚餐,亲切地与他们聊天,直到时间差不多了,才回府接上赵雨柔,前去县府参加所谓的接风酒会。

    夜,静谧下来,月光清莹如水,泄地如银,入水如镜。水在潺湲流泻,夜风吹着帆篷,船在水面平稳行驶。

    珍姑静静站在船头,望着茫茫的洪水发呆。哥哥,嫂子,还有小侄子,你们在哪呢,咱们还有再见面的一天吗?想着想着,珍姑鼻子一酸,不由得落下泪来。

    虎子就在不远处看着,想过来搭讪,却又一直鼓不起勇气。自从那天从水里救起了这个姑娘,他的心里就一直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就是很想再次看见她,而看见了她,却又不知该说些什么。看着珍姑在偷偷落泪,他的心也有如小猫在挠抓。

    舱门开了,杜梅英走了出来,虎子竟然都没有觉察,只是傻傻地望着珍姑。

    杜梅英瞅瞅虎子,又看看珍姑,感到很有趣。孟秋兰很尽责,和她说过要替虎子做媒的意思。虽然是救人,可虎子确确实实抱过人家姑娘,这样做也合情合理。只是碍于珍姑的情绪很低落,因为担心亲人而忧伤,所以她也不好马上提出这件事情。

    掏出一块手帕递到了虎子面前,对着虎子有些不解的眼神,杜梅英努了努嘴,轻声说道:“去,给人家送去,没看到她在用袖子抹眼泪儿吗?”

    哦,虎子不好意思地一笑,接过手帕,慢慢地走了过去。

    杜梅英转身回了船舱,走到父亲身后,轻轻拿捏着杜老先生的肩膀。

    嗯,杜老先生很舒服地向后靠了靠,微微闭上眼睛,享受着爱女的孝顺。

    “爹,您干嘛要急着进城?明天白天行船多好。”杜梅英不解地问道。

    杜老先生轻轻叹了口气,说道:“大水过来已经十几天了,今儿我又测了水深,不但没降,反倒还涨了两指,看来没个把月,这水是下不去的。”

    “杨天风不是打败了鬼子,占了城,把城里的粮食往回运了吗!”杜梅英皱了皱眉说道:“加上他提前做了准备,从水里又捞上不少东西。灾民们又抓兔子,又挖野菜,我看挺过个把月,应该没问题吧?”

    “那只是卧虎岗的情形。”杜老先生轻轻捋着胡子,缓缓地说道:“这次,姓杨的小子倒是真做了件好事,曲龙镇周围的百姓算是沾了他的光。说起来,爹这次急着进城,其实是想要个官儿当的。”

    杜梅英有些诧异,但却没说什么,手上只是停了一下,又继续捏着。

    “是不是有些意外?”杜老先生轻轻拍了拍杜梅英的手,指了指旁边的椅子,示意她坐下。

    “爹,您一向淡泊名利,现在却进城要官儿做,女儿确实感到很奇怪。”杜梅英坐下后如实答道。

第七十三章 求官儿,虎爷初恋() 
杜老先生点了点头,语重心长地说道:“说起来,爹淡泊名利也并不虚假。只是此一时彼一时,如今这洪水漫地,爹年纪大了,又不想背井离乡,漂泊异方。况且谁无桑梓,谁无父老,若能让大家在黄水退后可以继续生活,就必须有人领着百姓治水治沙,重建家园。”

    “您想挑这个头儿?”杜梅英明白了一些,可还是问道:“以白身行事又有何不可,有杨天风的支持,曲龙镇一带自然没有问题。”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治水可不是那么简单,就算是把曲龙镇一带建个长城围起来,别的地方不管不顾,恐怕也无济于事。”杜老先生苦笑着解释道:“最少也要在全县范围内勘察规划,才兴许能有效果。”

    “女儿明白了。”杜梅英点了点头,笑道:“爹想为民造福,就必然要有权,否则谁听您的?”

    “是啊,谁能想到姓杨的小子说干就干,真把城给夺了。”杜老先生失笑道:“如今杨家一家独大,县太爷也要给他三分面子。老了,老了,倒要跑官儿求到小辈儿头上,还真是没出息。”

    “爹,这话说得可不对。”杜梅英劝慰道:“您是一心为民,不图私利。那些尸位素餐、浑浑噩噩的官员才真正让人看不过眼呢!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绝对支持您。”

    杜老先生很欣慰,轻轻拍了拍桌上的文稿,微笑着说道:“姓杨的小子,肚里还是有些料的,看得也很远。只是有些,有些不够大气,占了城就紧着往回搬东西,只顾着在他家周围收买人心。”

    呵呵,杜梅英笑了笑,说道:“可很管用啊,老百姓有吃的,就交口称赞,谁管别的地方。现在他招兵买马,倒正是时候。”

    “立起招兵旗,就有吃粮人,自古便是如此。”杜老先生若有所思地说道:“只是他干得更漂亮,嗯,这小子,心思很细,倒是要小心了。”

    “小心,小心什么?”杜梅英不解地问道。

    杜老先生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