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我为异姓王?我需要大宋那位高高在上的皇帝陛下封吗?如果我想要,我会自己去拿,不需要任何人的册封!”
宋静德眼神一厉,喝斥道:“武大官人,你莫不是想要早饭不成
!?”
“呵呵……”
武大淡然说道:“造反?的确有人被盖上了一顶造反的大帽子。宋大人,敢问你可还记得童贯童大将军!?”
宋静德微怔,尔后默然。
武大本不想说废话,但仔细思索了一下,还是想尽力为童大将军正名,于是又接着说道:
“宋大人,你我如今皆是领军统兵的大将,我就想问你一句话,世人皆知童大将军蛮横且不讲理,皆说童大将军贪婪成性,一味敛财,但我在童府上许久,从未发现童府与其他各大府邸相比,有何奢靡之处。不错,以童大将军的地位,他老人家根本无需过于贪财,天下人为了走他老人家的门路为官,自动供奉的银两,便足够童府上下锦衣玉食,可他为何还要贪财?因为那些战死沙场的兄弟们的家人,需要用钱!朝廷从来就不会管他们的死活!就连军饷,也一直被克扣!所以,童大将军只能挂着一个恶名,去贪!朝廷上下贪墨成风,上行下效,既然天下皆贪,童大将军贪一些为征战沙场的兄弟们某些福利,有罪吗!?此为其一。”
“其二,敢问宋大人,童大将军为我大宋征战数十载,对我大宋有不世之功,忠心耿耿,即使他在北伐之前,已经知晓他军功太盛,可他依旧来了,义无反顾的来了!就是特娘的遵从了那位皇帝陛下的旨意,他来了!他老人家就曾经与我说过,北伐结束之后,他势必要归隐山林,不再过问朝廷之事,可结果呢?结果就是童大将军血战沙场,为大宋那位狗屁皇帝陛下夺回了雄州城,却被盖上了一顶谋逆的大罪,屈辱的死在了由禁军假扮而成的大军手里r问宋大人,举朝上下,可有人为童大将军辩解一句!?”
易州城外的宋军,鸦雀无声。
无论外界如何评价童大将军,沙场儿郎,最是知晓童大将军为人。
宋静德在沉默了许久之后,终于苦涩说道:“有些事,我们这些军人左右不了大势,何况,即使童大将军被判谋逆,可陛下不也依旧是法外开恩,留了大将军两个儿子活命,这就说明……”
“闭嘴!”
武大勃然大怒,额头上青筋暴起,他为童贯感到不值,红着眼嘶吼道:“宋徽宗之所以留下童路与童睿的性命,无非是为了稳定军心而已,而已n况,童路不成器,童睿身患残疾,他宋徽宗是料定他们二人无法成事而已!他怎么不敢留下童斌的性命!?他为何要追杀童英!?宋大人,莫要再自欺欺人了,看看我身后这些儿郎,全部都是西北大军,如若童大将军真的有不臣之举,如若童大将军真的像那位皇帝陛下说的那般不堪,这些儿郎为何还要在童大将军死后,跟随童英归附于我武植麾下!?宋大人,或许你已经习惯征战沙场,你可以说你不懂政治,但也莫要在为你那位皇帝陛下辩驳了,太幼稚!”
宋静德自嘲一笑,又一字一字的说道:“但无论如何,武大官人您要自立为王,殊为不智!您这是在造反!难道您真的有把握,凭借您手底下这些儿郎,便要与宋辽两国同时开战!?”
武大哈哈一笑,手中长刀一指一画,将宋辽两军都划在圈子里,淡淡说道:
“今日,我武植还真的就想要称量一下诸位英雄!试问,谁敢与我一战!?”
意气风发!
第392章 天下皆惊()
如今的宋徽宗虽然非但没有历史上那般不堪,反而很有智谋的样子,但他终究没有领过兵,也终究还是算不上是一名合格的帝王
他忘记了很重要的一点,自古以来,朝堂之上的文臣无论如何的权高位重,比如蔡京,你皇帝陛下可以随便找个罪名安在他的头上,杀了也就杀了,诛九族也无妨;然而,驻守边关多年的大将,尤其是像童贯这等手握兵权二十余载的西北监军,岂是你宋徽宗说杀就杀的?
首先,大宋失去了威名赫赫的童大将军制衡西北,西北吐番各部以及西夏,都已经蠢蠢欲动,如若他们一旦被辽国拉拢,举世伐宋,那你北宋也用不着等着金国来灭亡了,估计很快就得直接改朝换代为南宋了;
其次,朝廷派往西北的大将,根本无法完全调动西北大军,西北是童大将军的天下,人虽死,名犹存,他麾下那些身经百战的沙场老兵痞,个个都是悍卒,但个个都不是好惹的,人死鸟朝天,不死万万年,咋咋滴,根本不搭理新任的大将,没有经历过沙场死战的人,永远不会懂的何为袍泽之谊;
最为重要的是,童大将军的死,表面上在他宋徽宗的弹压之下波澜不惊,实际上在背地里,早已暗流涌动,整个大宋军方军心涣散,尤其是边军,各自小心翼翼的收起了各自的触角,随时提防宋徽宗翻脸不认人。
宋徽宗,名赵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公元1100年正月,宋哲宗突然“病逝”,更为古怪的是膝下没有子嗣,于是向皇后于同月立他赵佶为帝,次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
说到底,他宋徽宗或许真的是机缘巧合,或许只是用了一些见不得光的阴谋诡计,才终于登上帝位,他……不懂军事。
宋静德率领大军退走易州城。
武大率领五万西北大军,用一句“可敢一战”称量英雄,无论他宋静德是不是英雄,他都不敢与武大开战。
他虽然不懂政治,可也不意味着他是个傻子,如若武大真的收服了燕云十六州,无论武大是否真的要在燕云自立为王,最起码武大是汉人,总比让辽国继续占领燕云要好的多,何况,虽说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大宋对武大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不是他宋静德可以左右的,擅自与武大开战的后果过于严重,他宋静德不是童贯,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宋军退走后,便只剩下守城的辽兵。
虽然武大对这些杀死过无数汉人兵卒的辽兵没有丝毫好看法,但是,收复燕云,不能完全依靠杀戮,牵一发而动全身,武大只想用强悍的武力,来威逼他们退走。
于是,武大让武松高声呼喊道:
“城内的辽兵听着,汉人子弟出身的可以留下继续守城,也可以选择卸甲归田。辽国契丹族兵卒,限尔等一刻钟内退出易州城。一刻钟后,攻城!”
话落,武松手中的“武”字一挥,身后五万大军,抽刀上弦,拉开阵势,随时准备攻城。
尤其是其中十三人一列的铁血十三鹰,黑衣黑甲黑马,将全身都笼罩在黑暗之中,在冬日阳光之下熠熠生辉。
辽兵也是在这个时候才想起来,赫赫有名的武大官人,还一手创立的铁血十三鹰,将整个燕云搅了个天翻地覆。
但的,辽兵当中的汉人子弟看到铁血十三鹰,眼神却变得狂热起来。
十三鹰再恐怖,他们只对辽人残酷,对自己汉人来说,越恐怖越强悍便越是好事,只有这样才能给敌人震慑,难道不是吗?
先是允许辽兵中的汉人子弟留下,并且可以选择卸甲归田,接着亮出十三鹰,此乃武大故意为之,为的便是辽兵中的汉人知晓其中的厉害
果不其然,辽兵瞬间根据种族分化,汉人子弟已经开始缓缓聚集,隐隐有了与契丹族对峙的迹象。
辽国对燕云施行的一直是高压政策,这里的汉人对辽人没有任何好看法,大多数汉人都是被强制征兵,他们并不是真心为辽国卖命。
华夏民族,汉人子弟,何曾缺过血性?
以前他们无法反抗,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实力,如今名震天下的武大官人来了,那还怕他个鸟来?
内有分化,外有武大五万雄兵虎视眈眈,易州城内的辽兵,沉默了许久之后,如潮水般退去。
等辽兵尽数退出城,城内的汉人子弟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与怒吼声。
武大微微一笑,淡淡说道:
“进城。”
武大一马当先,武松与张良紧紧跟在武大两侧,身后是武府家将护院以及铁血十三鹰,最后面是五万大军。
这一日,当武大当先一骑入城后,也不知城内是谁先喊出一声“参见武大官人”,尔后城内的汉人兵卒,密密麻麻跪了一地。
武大不置一词,不紧不慢,缓缓推进。
武松腾空而起,登临易州城城头,一掌劈断辽国大旗,重重竖起了“武”字大旗。
凛冽的寒风吹拂下,“武”字大旗,猎猎作风。
无数汉人兵卒,满脸狂热与兴奋;
更有无数汉人百姓,虽不敢走出家门,却从门缝里、窗户里,悄悄的打量着闻名已久的武大官人。
……
武大入驻城主府后,不多时,数队铁血十三鹰手拿告示,在易州城内各个街道狂奔,将告示贴满整个易州城。
紧随其后的是武府家将护院,大声喊出了告示上的内容:
“自即日起,原阳谷县武大官人武植,自立为王。治下燕云十六州百姓,不分种族,一律不再缴纳各种苛捐杂税,开荒种地者可从各城城主领取种田补贴,与最新研制的农具。”
“自即使日,燕云十六州百姓,不分种族,永不加赋。”
“自即日起,燕云十六州百姓,一人服兵役,全家免赋税。”
其实,这则早已准备好的告示,在武大自葫芦口一路南下,早已贴满路过的每一座城池。
永不加赋!
这一日,天下皆惊。
第393章 大动静()
永不加赋这四个字,即使是目不识丁的普通百姓,只要从别人嘴里听到这四个字,也能从字面上理解这四个字的含义。
然而,便是如此简单的四个字,却让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君王为之拼搏奋斗,却始终只能存在于幻想当中,从来不敢付之于行动
永不加赋,便意味着从此之后,百姓只需缴纳很少的一部分赋税,尤其是在武大承诺废黜其他的苛捐杂税之后,百姓需要缴纳的赋税便愈发的少了。
最为让人震惊的则是,百姓开荒种地,从今以后居然可以从城主府领到种田补贴?啥时候种地不但不需要赋税,还能领到补贴了?而且还能从城主府领到最新的农具?
众所周知,武大官人擅长整一些新鲜玩意,难道他“老人家”还把农具给改造了?
暂且不论宋辽两国朝廷和百姓,听到武大的举措之后会如何震惊,总之现在由武大亲自坐守的易州城,是彻底沸腾了起来。
但是,普通百姓不敢去尝试着领取农具,是那些原本在辽军当中的汉人兵卒的一部分,厌倦了沙场,绝对卸甲归田,首先领到了新农具,以及一些种田补贴和一部分辽军没有发给他的军饷,武大官人给补齐了。
那些卸甲的老兵老泪纵横,终于挺起了腰板,雄赳赳气昂昂的出城,高喊道:
“归家喽~~~”
这下,百姓彻底方向了,蜂涌至武大最新设立的城主府,可惜,大多数人依旧没能领到新农具。
原因很简单,农具不够,不过城主府做出了承诺,在春分之前,便会有大批农具,绝对不会耽误农时。
其实永不加赋的政令以及这些农具,都是武大为收复燕云做出的一些努力。
首先,他的确是想为汉人百姓谋福;其次,也只有真心实意为百姓做事,他才有可能尽快且顺利的接管燕云。
这些农具,皆是赶来燕云的武府工匠按照武大的图纸做出来的,说到底就是后世随处可见的钢制农具而已,只不过大宋这个年月还没有后世的那般好使。
武大从葫芦口奔袭易州城这一个月里,做出了许多的调动。
利用四海镖局押往辽国的镖队之利,阳谷县武府运来了大批物资,以及假扮成镖师的工匠。
梁山、摩尼教、河北卢俊义的人马,留下很少的心腹看守,保证各大作坊钱庄的正常运作,其他人全部都已经在陆陆续续利用各种五花八门的身份,赶往燕云。
而张平已经率领一队武府家将,昼夜不停,火速赶回阳谷,一旦发现事有不协,他需要带武府上下,立刻自密道遁走,由梁山人马护送,隐藏或者直接来到燕云。
除此之外,西门庆坐镇燕京,晁盖与方腊,带领两路人马,疯狂出击,尽量不动武,只为燕云十六州境内,将武大自立为王的消息,以及各方面的举措,公布于众。
这两路人马当中,只有一部分人是以武力见长,更多是则是那些敢于站出来,试图去营救武大的那些百姓!
他们并未披甲,手里头大多数也都只有砍柴刀,但愈是如此,便愈是让辽兵震惊,且无可奈何。
因为,这些百姓的家人,势必也会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生出同样的想法,归附武大。
而卢俊义则带领那五万人马,直接赶往燕云北境陈兵,阻止辽兵再次入境
此外,童英带领手底下的心腹,早已赶往原本驻地,率领尚未赶至燕云的剩余五万西北大军,火速赶往燕云南境,与大宋对峙。
同时,武大在收复易州城之后,安抚百姓,顺便接待了一下慕名而来的易州城各地官员。
这些官员都是文官,他们都是汉人,辽国以前实行的便是以汉人治理汉人,只不过这些文官没有兵权,但如今辽兵已经被武大打跑,自然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武大只给他们留下一句话,做好自己的事情便够了,不会大动干戈,唯独希望诸位可以更加勤勉,治理好易州城。
然后,武大没有再在易州城停留,带领部分武府家将,以及一队十三鹰,北上,赶往燕京。
而武松,则带领那五万西北大军,火速赶往燕云南境,与童英的五万人马遥相呼应,一起与大宋对峙。
总体来说,武大在燕云南境陈兵十万对峙大宋,在北境陈兵五万与辽军对峙。
当然,这只是的明面上的数字,并不包括各地辽兵当中的汉人子弟。
事实上需要汉人子弟,都已经闻风而动,脱离辽军,归附在武大麾下的人马。
毕竟,武大的名声摆在那里,又有当初十三鹰大闹燕云十六州,为汉人百姓报仇雪恨,再加上他发布的那一系列永不加赋的举措,自然引起了汉人子弟的许多共鸣。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武大宣布自立为王后,终于浩浩荡荡的落实在了行动上。
开局是良好的,但,很明显,这只是他迈出的第一步,前面还有无数的关卡需要武大去突破,好戏才刚刚拉开序幕。
……
“呵~~~”
武大坐在马车上,打着呵欠,伸着懒腰,睡眼惺忪。
最近这些时日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即使有众多兄弟为他分担了大多数的琐事,但大多数事情的决断还是需要他武大官人一锤定音,所以武大已经快要累散架了。
按照常理来说,武大应该全速赶回燕京,与西门庆合力商议,尽快彻底接管燕云,可武大此时却走的极慢,甚至弄了一辆马车。
原因很简单,武大在等人,等丁卯的徒弟柯楠。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什么人就玩什么鸟,丁卯就是个大**,他的徒弟柯楠也是个妖孽,不但擅长刺杀和隐匿,而且极为擅长排兵布阵以及暗中布局。
前文说过,自上京城一路赶回燕云之时,路上曾经“走失”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