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水浒之武大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话水浒之武大郎- 第1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感恩之心,万物皆有之,又何况是我们人类?

    阳谷的百姓对武家很是感恩,所以武府数次有难,整个阳谷的百姓全都鼎力相助,而如今,武府要开设钱庄,虽然众人不知道武大到底要做什么,但是整个阳谷依旧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紧紧的靠拢在武家身边,全力支持武家。

    除了阳谷之外,紧随其后的,自然就是梁山了。

    如今的梁山发展势头一切良好,他们在闷声大发财的同时,全力练兵,积蓄实力。

    武大在打消了他们造反的念头之后,就没有再擅自插手梁山的事务,他想让梁山自行发展,保持自己特有的**性,这是武大对梁山好汉一种独有的敬重。

    其实,此次宋江等人在一开始收到武大飞鸽传书,说要开设钱庄的时候,他们还是有些迟疑的,毕竟他们都是朝廷钦犯身份,开设镖局也就罢了,机动性很强,可如若开设钱庄,一旦被官府查封,那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倒是晁盖,一如既往的选择了相信武大。

    就在二人争执不下的时候,神行太保戴宗,扔下了他的风字营,独自一人,飞速赶回梁山,取出了宋徽宗发给武大的那道密旨。

    直到此时,众人才得知,原来武大已经悄悄的把他们的钦犯身份给解决掉了。

    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好顾及的?

    晁盖与宋江同时拍板,梁山名下所有的镖局,同步开设钱庄。

    当然,开设钱庄需要的资金实在太多,不宜操之过急,所以前期只在各大州府商业和人口聚集地开设,循序渐进,逐渐往各大县城推广。

    至于管账的先生,自然只能先从武府来借。

    不过梁山已经派了一批人前往阳谷苏氏私塾,学习加减乘除,以及一些简单的“会计”学识。

    同时,梁山众多好汉,在消除了钦犯身份之后,终于光明正大的再次开始行走江湖,他们先要各自回家探亲,然后他们要去阳谷溜达一圈,还有人打算直奔陈留,找武大乐呵乐呵去。

    阳谷与梁山开设钱庄,办的如火如荼,而河北卢俊义就尴尬了。

    他虽然是河北有名的大户人家,但他名下的作坊和镖局开设较晚,资金尚未回拢,他手里没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自然无法立即开设钱庄,只能等待阳谷的银钱到位后再开始。

    而摩尼教方腊,虽然不差钱,可他依旧在犹豫。

    摩尼教位于江南鱼米之乡,相对于北方而言,本就是富庶之地,自古以来,宗教从来就没有缺钱的这一说法,哪怕是后世的邪教都能巧言令色骗取大量的资金,何况是古代的摩尼教?方腊手里是真不缺钱,可他实在是看不出开设钱庄到底对他有何益处。

    他考虑的更多的是,百姓把钱存在他这里,他需要给百姓利息;而商贾来他这里借钱,万一到时候还不起该怎么办?

    虽然方腊一直很佩服武大点石成金的本事,可他百思不得其解,开设钱庄到底意义何在?

    当然,如今武府的工匠正在帮他摩尼教铺设作坊,而且他与武大梁山等人是盟友,也一直在他的势力范围之内开设镖局,所以该给武大的面子,他还是要给的

    所以,方腊命人先在自己势力范围之内,开设了十家规模并不算太大的钱庄,然后,他带着石宝等几名心腹,秘密前往陈留,打算当面问个清楚。

    ……

    钱庄这个东西呢,如若全是来存钱的,如若钱庄有其他足够的产业去支撑,去继续开拓新的产业,那自然是极好的。

    可问题是,如今武大身在陈留,指挥起来多有不便,而且他名下的作坊,也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瓶颈。

    如此一来,一旦来钱庄存钱的百姓真的多了,但就每年他需要支付的利息,就足已让他武家破产。

    不过,山人自有妙计,武大非但不着急,反而又出了新花样。

    从即日起,凡是与武大名下的作坊有合作关系的商贾,自己手头不宽裕,缺少周转资金的时候,可以依据他们个人名下的产业以及还款能力,从武氏作坊赊欠一部分,先拿走货,卖了货下次来进货的时候,连本带利,全部还给作坊,然后继续赊欠拿走,周而复始。

    当然,其中的重中之重,是要有这个实力先拿货后还钱,而且还要讲信用,如若到期后拖欠货款不还钱,官府会亲自上门,找那些商贾算账。

    想必,武府有童贯童大将军这座大靠山在,这天下不给几分薄面的官府,还真是少见。

    这个消息一出来,整个天下,无论是否与武氏作坊有合作关系的商贾,全都轰动了。

    还有这好事?先拿货,后给钱?

    有便宜不赚,那都是王八蛋,商人图利,所有的商贾都趋之若鹜,打算先少拿点货试试看。

    就连有些自负经商才干的升斗小民普通百姓,都动了这个原本不该动的心思。

    总之无论如何,随着武大一连串的动作,整个大宋境内,都刮起了一股金融风暴。

    看这架势,隐隐还有种愈演愈烈的兆头。

    而在陈留正在一心忙活蔬菜大棚,稳坐钓鱼台的武大,终于笑了。

    他相信,照这般发展下去,无需几个年头,待大部分在钱庄都尝到甜头的商贾,把他们手里的银钱也存到钱庄的时候,武大钱庄里的银钱就会全面超越国库,换句话说,在那时,就是武大掌握着整个大宋的金融命脉

    在朝廷或者宋徽宗还想要动不动就想要收拾武大的时候,武大就有资格,随时对整个朝廷,甚至对宋徽宗,进行金融制裁

    今天作者后台升级了,更新时间似乎有延时,而且起点那边好像没同步更新,抱歉~另外,真的好冷,我感冒的不要不要的,那种酸爽,啧啧,甭提了,书友们注意保暖,谨防感冒

第257章 何德何能() 
蔬菜大棚,其实就是一个暖房,能透光保温或加温,在不适宜植物生长的季节,使得人们可以吃到反季节蔬菜

    一般蔬菜大棚使用竹结构或者钢结构的骨架,上面覆上一层或多层保温塑料膜,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温室空间。外膜很好地阻止内部蔬菜生长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流失,使棚内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

    在大宋这个年月,当然没有钢结构这个说法,武大只能用竹竿和木头作为拱架材料,搭建最基本的支架。

    这样做的优点是取材容易,建造方便,造价也低廉;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拱架强度低,抗风雪能力差,易朽烂,每年需要维修和更换,操作管理不太方便。

    而且即使如此,为了搭建成功,也让武大疲于奔命。

    古代的田地不像后世那般工整,横七竖八的,而搭建大棚,必须要避免斜向建棚,这就让武大吃尽了苦头。

    只能一边搭建,一边修整土地,在这已经入冬的大冷天里,寒风刺骨,那酸爽,啧啧,愁死个人咧。

    幸亏武府人多,而且武大名下还掌握着五百户百姓的生杀大权,在绝对的高压政策之下,施工还算顺利。

    不过如此一来,陈留百姓对武大的风评,便愈发的差了,都说武大是一个蛮横不讲理,且吃人不吐骨头的家伙,用后世的话说就是周扒皮。

    不过,在完工之后,武府给百姓发了绝对丰厚的薪酬,这才略微平复了一些民心。

    但是拿到酬劳的百姓依旧对武大没有好看法,都说他是一个不懂地的愣头青,大冷天的乱搞一通,瞎折腾。

    纳兰冷沨最近不来烦武大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浯笏谓的冬日里种绿菜,他只是收到了武大的第一笔款子,正在忙着给陈留的百姓购买过冬的存粮?br》

    但无论如何,武大的耳根子总算是略微清静了一些。

    蔬菜大棚之间搭建好了,最关键的问题来了,这个年头可没有塑料薄膜,更没有钢化玻璃,武大上哪儿找既能透光,还能保温的材料把大棚盖膜?

    武大沉吟了许久,终于还是决定亲自入京一趟,到童府寻求帮助。

    至于宋徽宗曾经说过他武植无旨不得擅自入京,就当作放屁就好了,丫的老子只要不进皇宫,你还能晓得老子进不进京城?

    《好汉歌》里唱得好,

    “说走咱就走啊,你有我有全都有哇嘿嘿,全都有啊”

    “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时就出手啊,风风火火闯九州哇”

    武大一边哼着曲,唱着歌,轻装简行,直奔汴京。

    或许是因为顶着寒风,或许是因为他唱歌本来就跑调,总之好好的一首好汉歌,被他唱成了鬼哭狼嚎,从旁边张良和吴刚的嘴角抽搐程度来看,就足已表明跑调已经直接跑到姥姥家了。

    武大在阳谷的时候就不喜欢带领大队人马招引市,来了汴京,他依旧不喜欢高调,不过为了防止一直隐藏在暗处伺机而动的司空尚风心生歹意,所以武大带上了张良吴刚这两名武府心腹大将。

    其实武大本来是想带着武松的,但是没办法,随着周侗来到陈留,后面又陆陆续续来了武府的一批人马,其中包括与武松正打的火热的“一丈青”扈三娘,以及与张良有着不清不楚关系的方金芝

    方金芝虽然是方腊的侄女,但性格比较羞涩,不好意思缠着张良,而性格豪放不羁的扈三娘,则光明正大的以请教武功的名义,整天拉着武松切磋拳脚,让武大高兴之余又有些担心。

    温柔乡向来都是英雄冢,但愿武松这只打虎英雄,不会大变样才好。

    一路风轻云淡,进了汴京,直奔童府。

    得亏来的武大,童府的人几乎都知晓他与童贯关系亲密,如若来的是其他人,肯定会被拒之门外。

    原因很简单,童大将军最近正在闭府养病。

    武大从管家嘴里听到这个消息,心头就是一惊。

    童贯虽然身经百战,但他毕竟已经是个60岁的小老头了,这个年纪,在秋冬寒冷的天气里的确容易生病。

    但是,等武大走进童贯的房间,顿觉一排乌鸦惨叫着从自己头顶飞过,满头黑线。

    只见“闭府养病”的童大将军,在这大冷天里,正撸着袖子,烤着炉火,炖着滚烫的骨头,大碗喝酒,大块吃肉。

    狗,日的,看这德行,屁的闭府养病,明明是嫌天冷了,懒得上朝,索性就整了个最不靠谱的借口,闷在家里享福。

    武大一屁股坐到童贯身旁,伸手取出一双长长的竹筷,捞了几块大骨头,啃得满嘴流油,还招呼张良吴刚一起来吃,嘟囔道:“童伯伯抱恙在身,太过油腻的东西对他老人家的身体没好处,都别客气,咱来帮童伯伯一起消灭敌人”

    童贯咧了咧嘴,也不恼。

    不过他毕竟是手握重兵的大将军,权势滔天,张良和吴刚当然不可能真的坐下,只是站在一旁,看童贯与武大,一老一少的抢肉吃。

    吃饱喝足,武大撑的直哼哼,童贯搬起酒坛子豪饮了几口酒,问道:“小子,你最近拿着老夫的名头,折腾的动静可真不小啊,你以为老夫愿意憋在府里养病?闲死了都快淡出个鸟来了还不都是因为你兴师动众的搞了个什么钱庄出来,户部蔡府的那群王八蛋,老在朝堂上质问老夫到底意欲何为,别说老夫不晓得你要干啥,即使老夫知晓,也不想搭理他们,这才弄了闭府养病的借口,索性不上朝了,眼不见为净。如今到府上来所谓何事?可是钱庄出了问题?”

    武大心头一暖。

    其实钱庄这件事武大只是派人跟童贯说了一声,要拿他的名声来做靠山,并没有详细解释缘由,但童贯依旧没有多问,而是默默的替他抗了起来。

    武大眼圈微红,这是他又一次从童贯身上感受到无条件的信任与支持,即使其中掺杂了些许的私利,可那又如何?

    无起身,恭敬一礼,“武植何德何能,能得童伯伯如此照拂……”

    童贯一撇嘴,“屁话少说,赶紧说说,钱庄到底是怎么回事?户部都要闹翻天了”

第258章 反了天了还?() 
在这个世界上,确切的说,在历史上,臭名昭著的人物,有很多很多。()

    但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又没有见过,没有亲身经历过,又凭什么断定一个人真正的脾性如何?

    何况,历史,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胜利者撰写的,成王败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最重要的是,大奸大恶之徒,必定是大智大勇之辈,难道,那些所谓的“臭名昭著”的人,他们就没有自己的心腹吗?

    如果说,他们只是一味的作恶,那么是谁在帮他们作恶?难道这些所谓的恶人手底下,全部都是一群唯利是图的小人?全部都是这些恶人以利诱之,才聚集起来的吗?

    站在客观角度来讲,这样的观点是大错特错的

    无论是“好人”还是“恶人”,他们必定都有一群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是兄弟,无论他们对外人怎么样,对自己人,对真正的自己人,他们必定也是真心待之的,甚至是同富贵,共患难的。

    就像我们后世很多人所信奉的那句话,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某位至交好友做了错事,无论他做了何等错事,只要他不是丧尽天良,只要他不是十恶不赦,只要他对我们一直很好,那么,我们就依旧当他是朋友。

    无论外界如何评价我们的至交好友,我们依旧是朋友,这才当得起朋友二字。

    那些站在世界中心呼唤爱,满嘴仁义,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为我们灌输心灵鸡汤的人,未必就一定是好人。

    说不定,那些人才是真正的满肚子男盗女娼。

    而现在,武大就从历史上这个风评一直极差的北宋六贼之一,童贯身上感受到了来自长辈的回护与关怀之意。

    即使这当中掺杂了一些私利,即使是因为如今武家与童家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一荣俱荣,一陨俱陨,可那又如何?武大不在乎。

    这个世界上,从古至今,除了父母之外,从来就没有任何不掺杂私利的亲密关系。

    这一点,武大看的很透彻。

    虽然童贯没有多说户部到底如何疯狂的质问钱庄的事情,但既然能把童贯逼到闭府养病不上朝了,想必朝廷之上已经闹翻了天。

    如此一来,如若武大还不详细的告知童贯钱庄的事情,就显得有些太不仗义了。

    ……

    在跟童贯大体讲述了开设钱庄的真正目的之后,童贯看着武大的眼神很古怪,甚至让武大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许久之后,童贯才叹息一声,说道:“真想把你的脑袋拨开,看看你这小脑袋瓜子到底是怎么长的,这样的主意你居然也能想的出来,如若真被你做成了,整个朝廷还真是不敢轻易动你。可惜,我那几个儿子,就没有一个成器的!全都是榆木脑袋!”

    作为一名穿越者,确切的说,是作为一名80后,武大从小就听惯了父母说“瞧瞧隔壁家的小明,学习成绩多棒,你跟人家学学”这种话语,但此时听到童贯夸奖自己,武大还是有些飘飘然。

    不容易啊,打小就听惯了总是别人家孩子好,很想问问父母到底谁才是他们的亲生儿子,此时终于听到别人夸自己好了。(这句话我似乎表达的不够清晰?80、90后应该感同身受吧?小时候没少听父母叨叨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好吧?哈哈,那时候的教育就那样,无解……)

    武大谦虚道:“童伯伯谬赞了,您家的其他同辈兄弟我没怎么接触过,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