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听过李都统归来,汴梁的民众纷纷涌上街头,欢迎李延庆进城,街道两边挤满了民众,欢呼声和掌声如雷,李延庆笑着向众百姓挥挥手,一名白发苍苍的老人上前问道:“李都统可是重新来坐镇汴梁?”
李延庆微微笑道:“西北战事紧张,我奉天子旨意驰援西北,汴梁这边有宗老将军镇守,必能顶住金兵的攻城,大家要相信老将军的能力。”
“李都统,早日驱逐鞑虏,恢复河北!”一群河北的移民高声大喊起来。
“一定!一定!绝不让大家失望。”
在一路的欢呼声中,李延庆来到了昔日的开封衙,这里同时也是东京留守官衙,除了开封府尹杜充外,其余文武官员都出来迎接,宗泽已换了正式官服,迎接李延庆来官衙。
李延庆在众人簇拥下进了内堂,他笑问道:“杜府尹怎么不在?”
众人对望一眼,少尹杨楠上前禀报:“杜府尹同时也是京西北路安抚使,他今天一早去颍川府视察疫情,恐怕要晚几天才能回来。”
“那就算了,你们各自去忙公务吧!我要和宗老将军商议一下军务,各位请吧!”
众府官向李延庆行一礼,各自离开了内堂,内堂上只剩下宗泽一人。
李延庆淡淡道:“西北局势紧张,休息一个时辰后我就要西行,恐怕无法和老将军饮酒小酌,这杯酒我们以后在河北共饮。”
宗泽一竖大拇指,“就冲你这句话,今天这杯酒我就留着了。”
李延庆沉吟一下又道:“说说杜充吧!他是府尹,怎么能干涉军务?”
“他是府尹不错,但他同时也是河北转运使,卡着军粮和军师物资的脖子,他若不发军粮,我还真的什么事都做不了。”
李延庆负手走了几步,又问道:“除了干涉军务,他还有什么别的问题?比如手脚不干净之类?”
宗泽想了想道:“有传闻他在处理陈腐粮上不干净,但没有证据。。。。。。”
李延庆摇摇头,“没有证据就暂时放一放,我需要有明确证据的事情。”
“明确证据。。。。。恐怕暂时还没有,这人很小心,野心也大,不会轻易让把柄落在别人手上。”
李延庆沉思片刻道:“这样吧!我写封信给官家,把事情说清楚,建议官家把杜充调走,然后老将军也暗中收集陈腐粮的证据,如果证据确凿,就算调不走他,我也可以直接弹劾他。”
宗泽默默点点头,“我知道了,我这就着手暗中调查。”
。。。。。。。。。
一个时辰后,李延庆率领五千军队离开汴梁出发,李延庆是从西面出城,没有惊动城内的百姓,虽然百姓们对他极为期待,但他心中也难以承受,如果金兵大举南下进攻,汴梁被金兵攻占,他真的难以面对那些对他抱有巨大期待的父老乡亲。
李延庆回头又看了一眼汴梁的城墙,低低叹了口气,催马向西奔去。
两天后,李延庆率领军队抵达郑州管城县,在这里和王贵、刘錡率领的两万五千京兆军主力汇合。
三万军队马不停蹄,继续向西进发。。。。。。。
第八百五十章 再返京兆()
自从在东京爆发瘟疫撤军后,这几个月完颜斜也忙得焦头烂额,好不容易才平息了军中瘟疫,金帝又令他剿灭河北和河东两地的抗金义军。
完颜斜也坐镇燕山府,命令宗翰和宗望二人各自负责剿灭河东路和河北路的起义造反。
完颜斜也的都元帅府便是原来的辽国行宫,他现在是皇太弟,原来行宫内的宫女和嫔妃悉数成为他的女人,提前享受三宫六院的帝王生活。
上午,完颜斜也正在书房内听取完颜希尹的汇报,完颜希尹是完颜家族中少有文武双全的人,他目前主管河东路和河北路的政务,同时也负责宋朝情报收集。
“我得到确切情报,李延庆出任西北三路经略使,目前正率军赶往京兆,估计西北会有战事了。”
完颜斜也按了按太阳穴,十分头痛道:“现在正是军力恢复期,打一次汴梁让我们损失惨重,战死连同瘟疫损失了十万人,狼主对我们很不满,如果可以大举动兵,我早就率军横扫宋朝了,时机不对啊!”
完颜希尹小声道:“上次我们损失很惨重吗?”
完颜斜也叹了口气,“战死者主要是渤海族士兵和契丹士兵,女真人损失不大,但瘟疫女真人死了三万人,狼主为这件事非常恼火,他还要安抚渤海大酋长阿兀那,答应立阿兀那之女为贵妃,他们达成协议,渤海族息兵一年,狼主也有心停战一年,恢复军力,等明年秋天再大举攻宋。”
完颜希尹眼珠一转道:“不如让汉兵出战关中,投降了二十几万,不用起来可惜了。”
完颜斜也负手走了几步,最终决定道:“就用燕山府的汉兵,河北汉兵还要对付宗泽的军队和河北各地乱匪,另外我写封信给李乾顺,这次西北攻势金夏两国配合作战。”
在阔别京兆府整整一年后,李延庆终于返回了这片深沉厚实的黄土地,李延庆对京兆府一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否则他有也不会把自己的军队称为京兆军。
这天上午,军队进入了潼关,曹性率领十几名将领出潼关迎接李延庆的到来。
两人哈哈大笑拥抱一下,李延庆捶了曹性肩窝一拳,“听说你当爹了?”
曹性在潼关这边养了两个小妾,不久前其中一人给他生了一个儿子,这件事让他祖父曹评很不高兴,要知道曹性和高家定了亲,大妇还没有过门,儿子就有了,这让祖父曹评很难向高家交代。
曹性苦笑一声道:“那有什么办法,高家规矩大,一定要拖到八月才能成婚,总不能让我儿子一直呆在肚子里不出来吧!”
李延庆拍了他一巴掌,“什么规矩大,人家在服丧期,当然不行,算了,我不跟你说,你自己给老爷子解释去,给我说说秦凤路战况。”
“具体我也不是很清楚,只是听说西夏军三次进攻凤翔府,都被刘韐率军击退,后来也没有再进攻,双方处于对峙状态。”
“你这里和凤翔府有联系方法吗?”李延庆急问道。
曹性点了点头,“可以用鹰信联系,不过直接到不了,得在京兆府转一下。”
“好!我写一封短信给刘韐,你帮我转给他。”
李延当即用薄帛写了一封短信,装在信筒里交给了曹性。
在潼关休息了半天,军队继续西行,不过李延庆刘铁率三千军赶赴凤翔府,凤翔府也就是今天的宝鸡,是京兆的西大门,一旦失守,京兆府便会面临巨大的威胁。
三千军虽然兵力不多,但他们携带了一千只飞火雷,便足以抵挡西夏军的攻城。
李延庆心中清楚,陕西路和秦凤路是金国的菜,西夏军之所以攻打凤翔路,其实是为了巩固对熙河路的占领。
与此同时,李延庆又令王贵率七千骑兵赶赴庆州,李延庆心中有一种直觉,自己坐镇西北三镇,完颜斜也那边恐怕会出幺蛾子,潼关和蒲津关必须进入战争状态,防止金兵渡黄河杀来。
目前西北三路有宋军十万人,除了李延庆的五万京兆军外,还有陕西路的两万五千人以及秦凤路的两万五千人,从兵力来说,如果是只对一面,基本上勉强够了,但就怕金兵和西夏军东西夹攻,两面作战,军队显得不够了。
另外骑兵也是一个大问题,不把熙河路夺回来,养马的地方都没有。
李延庆令军队在城外驻扎,他自己率数百骑兵从东门进了京兆城,知府马善呵呵笑着从城内迎了出来,原知府杨绪舟被调去巴蜀,李纲接任了京兆知府,但很快,李纲又被调入东京出任相国,原通判马善便顺理成章地接任知府一职。
马善本来就和李延庆关系极好,现在李延庆位高权重,他更需要加倍巴结。
“卑职马善参见太保!”
马善还想稍微轻松一点迎接李延庆,但李延庆身着金盔金甲,气场太强大,马善立刻被吓软了,上前低眉顺眼见礼。
“马通判,好久没见了,不对,现在应该叫马知府了,恭喜高升!”
“在李太保面前,我哪里算得上高升,惭愧啊!”
“好了!”李延庆笑着拍了拍他肩膀,“上马说话!”
马善受宠若惊,连忙翻身上了马,领着李延庆进城。
和去年相比,京兆城内明显热闹了很多,这时,马善低声问道:“听说蔡公相去世了?”
李延庆点点头,“半个月前去世,他已八十岁,算是长寿善终。”
马善略有些伤感,“可惜不能去送老相公一程。”
蔡京去世后恢复了他的爵位鲁国公,谥号忠平,赵构特准备其子孙扶灵回乡安葬。
蔡京去世在朝廷已经渐渐淡去,却没想到这个马善还念念不忘。
李延庆没有多说此事,他的目光向一片空地望去。
李延庆记得很清楚,东城门旁边是一大片空地,荒废了几十年,杂草丛生,野狐出没,但荒地已经消失,建满了房舍,不过修建得很简易,都是用泥土夯制,连门也是用粗陋的木板做成,完全就是一个贫民窟的模样。
马善见李延庆一直注视那些泥坯屋,便解释道:“那边都是河东逃难过来的移民搭建,那里原来是慈恩寺的土地,让这些难民临时搭建帐篷,结果人家直接造屋子了,慈恩寺也没有办法,投诉官府也没有用。”
“从河东路逃来多少难民?”李延庆问道。
“一共逃来三批,超过百万人,不过大都散去巴蜀、汉中、凤翔府等地,留在京兆府大概有三十万人,我们京兆城就有十万人。”
李延庆心中一动,这不是很好的兵源吗?他又问道:“三十万人在京兆府做什么营生?”
“做什么都有,最多的是佃户,租种别人土地,还有在店里酒楼做伙计,刚开始几个月真的混乱,官府也顾不过来,后来慢慢地自己也顺了,融进了关中,虽然大多过得比较困苦,但好歹有口饭吃吧!”
“那为什么种大帅没有想过从难民招募士兵?”
马善苦笑一声说:“招募士兵要钱啊!现有士兵的军费都难以筹措,哪里还有余钱招募新兵?”
“但我所知,朝廷已经将西北三路的税赋全部用来充作军费,还从巴蜀调来大量钱粮,难道军费还是不够?”
李延庆着实有些不解,他并不是信口开河,他做过周密的计算,除了支付军费外,种师道这边应该有余钱招募士兵,以种师道的经验老道,他不会不知道面临东西夹击时兵力不足的痛苦。
马善有些尴尬地挠挠头,“这个我也不是很了解,我也只是听种大帅提到几句,具体情况真不了解,要不然我请吴参军来和太保谈一谈。”
李延庆点了点头,“此事很重要,我需要立刻向严参军了解情况。”
第八百五十一章 扭转被动()
严参军就是严九龄,太原军衙的左主事参军,太原城破时严九龄等十九人跟随韩世忠的败兵撤到了京兆府,他们也是种师道的老部下,当种师道重建陕西路防御使军衙时,便又全部启用他们,严九龄现任军衙录事参军。
听说李太保到来,众人纷纷走出军衙迎接李延庆。
这也是令人开心之事,李延庆很担心他们在太原出事,最后却在京兆重新相逢。
严九龄升为录事参军,另外两个老熟人张曲和周彦担任左右主事参军,他们三人主管军务并掌控着陕西路两万五千军队的后勤辎重。
众人热情地拜见了李延庆,又簇拥着李延庆进了军衙,马善和军务无关,但他犹豫了一下,还是跟了进去。
李延庆在临安府便和种师道交接了军权,他直接坐上主帅交椅,又让几名主要的文职官员坐下。
“严参军,我想问一问军费情况,能否简单说一下?”
严九龄点点头,陕西路的军费情况,他了如指掌,他起身道:“陕西路军两万五千人,加上镇守潼关的京兆军两万人以及各县维护治安的厢军五千人,一共五万人,按照每人每月十贯钱的俸禄以及衣食开支,那一个月就要五十万贯,一年六百万贯,陕西路的税赋折合钱五百万贯,全部用来支付军费,另外巴蜀去年调给陕西路的军费是三百万贯,实际上军费收入共有八百万贯。”
李延庆算是听明白了,他又问道:“除掉六百万士兵军费,还两百万贯的军费是怎么支出?”
“这里面内容很多,比如文职军人的俸禄、军马的饲养、刀矛、帐篷、盔甲、火器、投石机等军队物质的制备,其实最大的一块是耗费在北方边境一百多军寨的维修重建之上,去年光这一块就用掉了近八十万贯,加上其他开支,真的没有余钱了。”
李延庆也招募过士兵,知道士兵开支之大,宋朝不像唐朝还有府兵制,宋朝完全就是职业军人,每个月都要支付俸禄,养士兵和士兵的家属,战争时期俸禄还要加倍,所以宋朝的军费开始极重,宋孝宗在退位时也叹息着对太子说:“当今天下财赋,以十分为率,八分以上养兵。”
宋朝的财政收入绝大部分都用来养兵了,士兵俸禄每月八贯钱,算起来每月六千文钱左右,每天两百文钱,在宋朝属于中等收入,士兵还要吃饭开支、军服军械开支,算起来一个士兵每月开支十贯钱。
增加一万军队,每月就要增加十万贯的开支,还有帐篷军马等等杂费支出,十万贯钱还不够。
这次李延庆经略西北,天子赵构承诺将巴蜀的税赋全部补贴给他,但巴蜀大半的税赋本来就补贴给了西北三路,全部给他也没有增加多少,李延庆算下来最多也就能增加四到五万军队。
“情况我已经知晓,现在陕西路的军粮还有多少?”李延庆又问道。
“启禀太保,还有大约四十万石左右。”
“才四十万石!”李延庆皱眉来回踱步。
他很清楚四十万石军粮听起来多,实际上去掉损耗,最多也只能够士兵食用半年,而且西北地区已经不像唐朝那样温暖湿润,一年两收,宋朝的西北也只有关中地区好一点,可以做到两年三收,其他地方只能一年一收,而且产量不高,一亩地最多收两百多斤麦子。
好在现在已是八月,再过几个月就是秋收,李延庆一阵头大,这些事情暂时还是不要考虑太多。
“再说说延安府和绥州,西夏军有过境侵犯吗?”
严九龄点点头,“有!不过是小规模的骚扰,但如果不防备,小骚扰立刻会变成大规模入侵,西夏在边境上屯了两万军队,种大帅为此十分头疼。”
李延庆心里明白,西夏军骚扰陕西路是为了拖住种师道的军队,不让他率军勤王,也不让他支援熙河路,倒未必真的要入侵陕西路,否则对方不会只部署两万人的军队,佯攻陕西路,实占熙河路,这才是西夏的战略。
在西进路上,李延庆就反复考虑西北破局的办法,宋军在西北屡屡失利,主要原因并不是兵力不足,而是宋军采取防御策略,任凭西夏军随心所欲的进攻,十分被动,要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最好的破局办法就是主动进攻。
。。。。。。。
李延庆在京兆府休整了两天,便率领一万五千军队离开京兆北上延安府。
种师道在延安府、绥州、保州一线部署了两万五千军队,由副都统张浚统一指挥,张浚兼任延安知府,亲自率一万五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