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岁约阿希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万岁约阿希姆- 第5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参谋尉官不解:“在安卡拉军事学院,巴尔塔上校曾经教导我们,暂时的后撤不等于战败,而是重新积蓄力量动新的进攻。”

    “巴塔尔?他也只配在军事学院里吹吹牛,上了战场就是一头绵羊!”疤脸军官没好气地说,他踌躇再三,终于下定了孤注一掷的决心:

    “我倒要看看,究竟是敌人的战斗技巧厉害,还是我们的无畏精神厉害!传我命令,预备队全部投入攻击,并且射三颗红色信号弹!”

    在这支叙利亚军队,三颗红色信号弹是向投入战斗的官兵传递“决死攻击”的指令。出现这个信号之后,任何人胆敢擅自后撤,督战军官有权就地将其击毙。按照以往的战斗经验来看,预备队一上,三颗信号弹一出,叙军官兵必定进入狂暴的进攻状态,不计损失地动一波流式的冲锋,从而击破敌军的抵抗。

第123章 较量 下

    “‘毛’奇”号虽为战巡,其防护能力却达到了拿‘骚’级无畏舰的水平,抗沉‘性’能堪称щww{''lā}在它的水线下方,5…11英寸厚的主装甲带外部设置了一条凸起的防雷隔舱,这条防雷隔舱的隔板为2英寸,隔舱灌水以缓冲鱼雷的爆炸威力,而舰壁与舰内舱室之间依次设有燃油舱和水密隔舱,水密隔舱板为5。9英寸厚的钢板,这样的设计在1914年可谓相当尽善尽美,但这个世界上既不存在万无一失的防线,也不存在万无一失的谋略,稍有松懈或是运气不佳,都有可能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

    当猛烈的爆炸从右舷传来,“‘毛’奇”号最资深的士官之一,海军一级上士奥托…艾森雷特纳,正带着手下的水兵在靠近二号炮塔供弹通道的位置待命。他们的衣装与普通舰员相同,但每个人身上都背着一个应急工具包,使人们一眼就知道他们是舰上的损管人员。在大部分情况下,他们并不直接参加战斗,却是战舰上最不可或缺的人物,关键时刻,他们比炮手更能够决定这艘战舰的命运。

    爆炸带来的剧烈震‘荡’便是出击命令,艾森雷特纳立即带着水兵们往舰尾方向移动。不多会儿,舰内广播传出一个雄浑低沉的声音:“右舷遭到攻击,三层11舱外壁破裂,请第2第3第4损管队立即前往。”

    对于这‘迷’宫般的舰舱通道,艾森雷特纳了若指掌,他轻车熟路地来到了通往下层船舱的舷梯口,转身招呼身后的年轻小伙子们:“快跟上,这条船正等着我们拯救呢!”

    水兵们脸上顿时浮现一丝轻松表情。尽管英德海军硬实力的强弱关系此时还未扭转过来,经过前面两场海战,德国人获得了空前的信心,英国人的信心却在日益丧失,这种差距正悄然影响着战争的许多细节。

    “‘毛’奇”号从甲板往下共分为四层,上面两层是居住区,有水兵住舱餐厅医疗舱室以及舷侧燃料舱,下面两层是功能区,锅炉舱轮机舱弹‘药’库以及燃料舱被一个个水密隔舱分隔包围。

    作战状态下,底层船舱的大多数水密‘门’都处于关闭状态,或是有舰员值守。艾森雷特纳的损管小组很快来到了7号舱,水兵们已经关闭了11号舱及相邻各舱室的横向水密‘门’,以免海水灌入其他舱室,造成进水情况失控。

    7号舱与11号舱之间隔着9号舱,艾森雷特纳迅速查看了水密‘门’旁的压力表,由上面的读数可知海水还没完全浸满9号舱。他立即命令手下打开水密‘门’。两名体格魁梧的损管队员合力转动转盘,并且顺势倚住这扇水密‘门’,而当‘门’闩退出卡槽时,厚重的钢制舱‘门’被由内而外的强大力量推开,过膝的海水顿时喷涌而出。

    外面的水兵们早有准备,一个个都站得很稳。

    海水源源不断地往外涌,这意味着最里面的11号舱已经失去了水密效果。若是任由海水渗透,与之相邻的三个舱室必然“失陷”,而过多的海水将导致舰体发生严重倾斜,甚至出现倾覆的危险。到时候要想迅速恢复平衡,就得向另一侧的水密舱紧急注水,然后再用水泵同步排水,才可能逐渐恢复舰艇的浮航状态。

    将渗漏控制在11号舱显然是当前情势下的最好结果。

    9号舱室的电力供应已被切断,艾森雷特纳拿着电筒涉水进入,几名损管人员鱼贯而入,其余水兵紧张兮兮地在水密舱外观望。

    一番查探之后,艾森雷特纳吩咐在外接应的损管人员恢复照明线路的供电,并且打开排水泵。

    黑漆漆的舱室很快重现光明,耳边也传来了清晰的隆隆轰鸣声,但海水依然在哗哗地往外流,这里的排水速度显然赶不上进水。

    艾森雷特纳迅速找到了破损位置,原来,9号舱与11号舱之间的水密‘门’边缝接头处出现了裂口,想必是爆炸的冲击所造成。他‘摸’索着确定了裂口的形状,遂令损管人员用包裹橡胶皮的木楔子将其钉死。

    接着,艾森雷特纳上士令损管队员从9号舱室外部的7号舱室打开通往四层舱室的水密‘门’,迅速探察了底部水密舱的情况,发现那里没有海水渗漏,便用最近的舰内通讯电话向损管指挥室报告了这些情况。

    与此同时,另外两支损管队也在与11号舱室相邻的两外两个舱室做着大致相同的工作。

    舰桥上,得知战舰的伤势无碍大局,希佩尔的幕僚军官们大多松了一口气,但希佩尔和他的参谋长却面‘色’‘阴’沉,因为他们知道,“‘毛’奇”号这样的状态肯定不适合突破英吉利海峡前往大西洋实施远海作战,但他们此时无暇考虑更远,因为眼前的英国海军的雷击舰群正发起最猛烈的一‘波’进攻。海面上到处是鱼雷的白‘色’尾迹,瞭望人员简直无法用语言来描述鱼雷的来袭情况。这一刻,希佩尔舰队的22艘舰艇都在努力规避,但它们几乎只能各听天命。

    带着受伤的病躯,“‘毛’奇”接连转向,避开了敌方鱼雷艇集中‘射’来的多枚鱼雷,但最终还是功亏一篑,又一枚鱼雷正中右舷,爆炸位置与旧患相隔不远,只是不能确定两条英国鱼雷的定深是否一致——若是底层舱室出现破损,损管形势可能迅速恶化。

    在英国雷击舰群的这一轮攻击中,轻巡洋舰“罗斯托克”号也不幸挨了一条鱼雷。这艘1913年底竣工的新式战舰虽有细分隔舱和双重底的抗沉设计,但轻巡洋舰的吨位和用途摆在那里,就算鱼雷击中的是次要部位,它也很难继续带伤作战。

    面对这突变的形势,几分钟前还踌躇满志的德**官们不禁倒吸凉气。一直以来,他们任职于主力舰艇,醉心于舰队‘交’战,瞧不起那些只有区区数十海里航程的“短脚”快艇。历次联合训练或是公开‘操’演,他们对高速鱼雷艇的表现并不真的心悦诚服,总觉得只要祭出榴霰弹这样的大杀器,这些高速艇根本近不了身。

    用光所有鱼雷之后,英国雷击舰群头也不回地朝着多佛尔驶去,击伤德国海军的战巡轻巡各一艘,它们算不上大获成功,且在德国舰队严阵以待的强力阻击下付出了相当沉重的代价:57艘舰艇只有半数得到了抵近发‘射’鱼雷的机会,而最终安然回到多佛尔港的仅有21艘。

    击退英国雷击舰群之后,德国舰队重新收拢队形,但“罗斯托克”号没有归队,而是向旗舰发出信号:本舰丧失战力,需尽速撤离。

    希佩尔只好调派两艘大型鱼雷艇护送它退出战场,余下19艘舰艇则继续向多佛尔海峡航行。

    看到这一幕,多佛尔港防务司令詹姆斯…多沃顿上校的惊讶之情溢于言表,他立即令手下军官给海军参谋部打电话,告诉那里的将军们,德国舰队要强闯多佛尔海峡了。

    接着,多沃顿上校对自己的副官说:“没有扫雷艇,他们怎么敢突入我们的雷阵?”

    一旁的副官同样觉得好奇,在德国舰队的汹汹气势面前,他终究没有讲出轻蔑的话来。

    两人一同站在这面朝北海的观察哨位,想看看德国人究竟有什么惊人后手。

    多佛尔海峡水深25…50米,最深处也只有64米,适合布设锚雷,以水雷阵御敌的战术运用了几百年,击沉舰船无数,但并不总能够发挥理想的效果。多沃顿和他的军官们隐隐有种担心——英国领航船基本上每天都要领着己方舰船往返进出多佛尔海峡,只要任何一艘舰船上有德国人的间谍,下船之后就能将安全航线提供给德国海军,而且最近一段时间,因为库存水雷缺乏,多佛尔舰队只增布了少量水雷,雷场的部署没有太大的变化

    英国善用间谍,因而对敌方的间谍渗透也多有防范,却没有充分意识到军事技术给战争带来的变化,德国飞艇常常在数千米高空监视协约国舰船在海峡内的活动情况,德国潜艇往往跟在英国舰船后面通过雷阵,所以,德国海军早已对英国在多佛尔海峡乃至大英吉利海峡的水雷布设情况了如指掌。

    因为手握通关密匙,德国舰队表现得从容不迫,而目标刚一进入‘射’程,多佛尔要塞的英军炮兵便迫不及待地开火了。隆隆炮声响彻海岸,大大小小的炮弹呼啸着飞过海面,轰起水柱无数,却迟迟未见德国战舰中弹。

    希佩尔舰队并不急于冲进雷场,而是在英军炮火的‘精’确‘射’程之外悠然徘徊,它们搭载的水上侦察机则在多佛尔海岸上空不断盘旋。过了一阵,意识到自己只是在白白耗费弹‘药’,英军要塞炮兵停止了‘射’击,接下来,海面上的德国舰队突然转舵,它们朝着多佛尔方向疾行一阵,那四艘战巡高高昂起炮口,陡然喷‘射’出炽烈的炮焰,重磅炮弹狠狠砸向英军要塞和海岸炮兵阵地,仅仅几轮调整,德国舰队的炮火就击中了一处英军炮垒,弹‘药’殉爆所致的巨响惊天动地,大概远在伦敦的人们也能隐约听到。

    几分钟的快速‘射’击之后,德国舰队再度转向,用灵巧的机动避开英军海岸炮兵的猛烈还击,然后不慌不忙地回到了原先的位置。

第124章 造势

    哈代拉之战次日,双方从日出激战至正午,各自付出了上千人的伤亡。天籁小说随着从左翼迂回攻击的叙军部队铩羽而归,叙军攻势暂告一段落,但犹太民兵以及他们的外援还来不及庆贺胜利,便又遭到了叙军航空部队的轰炸。由于严重缺乏防空武器,犹太武装对叙利亚人那些老掉牙的战机无计可施,只能硬扛苦熬。所幸的是,他们的后路还未被叙军截断,来自特拉维夫的支援仍持续不断地抵达哈代拉,大多数伤员也能够及时撤往后方救治。

    自午后到傍晚,叙军未在动地面攻势,而是以战机和火炮不断轰击哈代拉内外的守军阵地,以至于这个地方再无一栋大体完好的建筑物。夜幕行将降临,犹太飞行员再度冒着被击落的危险进行了一次空中侦察,结果现大股叙军部队正沿海岸公路向哈代拉进——除了数以千计的步兵,还有相当数量的战车、装甲车辆以及拖曳大炮的卡车,看来叙利亚人不甘心在犹太人手里吃亏,决意用武力夺取哈代拉,继而一鼓作气拿下特拉维夫,毫不留情地洗劫这座由犹太人倾注心血建立起来的城市。

    消息传到特拉维夫,犹太复国主义执委会和犹太民兵指挥部的委员们不禁愕然:这是捅了大马蜂窝的节奏啊!

    诚然,单靠特拉维夫犹太民兵武装去阻击叙利亚的虎狼之师,简直就是让一只幼年猎犬去对抗一头成年公狮,胜利的希望微乎其微,而从利雅得(阿拉伯王国都)波澜不惊的局面来看,阿拉伯王国的统治者似乎有意将巴勒斯坦这块烫手山芋丢给叙利亚人。这样一来,叙利亚军队便可以有恃无恐地扫荡巴勒斯坦的地方抵抗力量,直到这里的居民屈服于他们的刺刀与皮鞭……

    大多数犹太复国主义者只是纸上谈兵的理想家,平日里可以把各种战术策略讲得头头是道,等到真正置身一场战事的时候,一个个都被鲜血淋漓的战况惊得不知所措,好在他们之中还有那么几位实干家,艾尔哈德…米尔希便是这些实干家里的佼佼者。尽管抵达特拉维夫的时间不长,仅仅掌管装备采购和民兵训练,而非统筹全局,这位退役的德国将领依然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使得特拉维夫及周边区域的防务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自犹太武装在哈代拉与叙军展开交锋以来,每当犹太复国主义执委会和犹太民兵指挥部的委员们一筹莫展的时候,他总能够站出来说服众人采纳他的策略和部署;每当犹太民兵们惶恐不安、手足无措的时候,他运筹帷幄,调动起全特拉维夫的力量支援前线……

    听闻叙利亚主力部队即将杀到,犹太复国主义执委会和犹太民兵指挥部弥漫着失败主义的气息,热锅上的蚂蚁们有的提议跟叙利亚人求和,有的建议执委会和民兵指挥部人员立即疏散撤离,也有人认为可以依托特拉维夫跟叙军一战。关键时刻,米尔希权衡形势,力陈利弊,说服委员们支持他一面死守哈代拉、一面动国际舆论的策略,将此次危机化为促成犹太国应运而生的契机。

    在机械化大兵团面前,传统堑壕防御犹如纸糊的盾牌,这一点在3o年代的不列颠之战和4o年代的日苏战争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但米尔希审时度势地做出了在哈代拉大挖堑壕的决定——这座海滨小镇既已成为废墟,守军反而可以放开手脚构筑工事。得到了来自指挥部的明确指令,不但驻守哈代拉的犹太民兵和爱尔兰外籍兵团战士悉数投入工作,特拉维夫市民也被动起来,他们卸下门板、拆开家具,把房前屋后的树木砍倒,将各种木料装车运往哈代拉供守军加固工事,不少青壮年携带锹铲随车前去协助守军挖掘堑壕,使得“哈代拉要塞”的构建度大为加快。

    为了尽可能延迟叙军对哈代拉动新一轮攻击的时间,米尔希还说服委员们动用手里的“秘密武器”——装备15o毫米多管火箭射器和324毫米鱼雷射管的“希伯来人”号。这艘排水量接近3oo吨的舰艇名义上是某犹太富商的私人游船,实为利默里克造船厂设计建造的1927年型扫雷舰,原装武备是88毫米高平两用炮一门、2o毫米机关炮两门,最高航为18节,是爱尔兰海军的制式装备,二战期间曾广泛活跃于欧洲和大西洋战场,因性能可靠、维护便捷,迄今仍有五十多艘服役于新联合王国海军,并有近六十艘处于封存状态。犹太人从爱尔兰军方购得的扫雷舰便是这种战略性的封存装备。为免惹来不必要的麻烦,爱尔兰军方在将舰艇交付给这些特殊用户之前,拆除了甲板武器、军用天线以及扫雷用具,同时以以隐蔽方式加装了两套15o毫米多管火箭射器和四具324毫米鱼雷射管,使之成为一艘武力远同级别扫雷舰和巡逻舰的轻舰艇——经费充裕的犹太复国主义者总共从爱尔兰人手里购入了4艘1927年型扫雷舰以及另外16艘用途各异的轻型舰艇,并选派了数百名海员远赴爱尔兰配接受培训和接收舰船,但海军舰艇形成战斗力的过程远较6空军漫长。直到哈代拉镇之战,还只有一艘1927年型扫雷舰和一艘1922年型近海巡逻舰正式加入了特拉维夫的犹太民兵武装。

    在55名犹太船员和2名爱尔兰顾问的操控下,“希伯来人”号悄悄驶近海岸,得到己方地面部队的联络指引之后,先后向叙军集结区域射了5个波次共计6o枚火箭弹,从天而降的火箭弹让专注于6上敌情的叙军部队触不及防,来自海面的焰光和啸声令叙军官兵们惊愕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