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海明-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虽然说船匠、木匠这种匠人,各家海商家里边具有培养,但是谁也不嫌这种人多呀,每次出海,护卫匠人都是极为重要的人,船员那就无所谓了。

    船员基本上都是自己从老家带过来的,要不然就直接在码头上雇就行了,也不用来这儿专门雇人啊。

    石匠的院子里边冷冷清清,吴凤打算先去找石匠,谈谈,唠唠。

    随便找到一个石匠住的院子,看着这院子呢,一般大。

    走了进去,发现在院子中央靠前的木质屋子门前的木质地板上或躺或坐了三个人,这三个人具是穿的非常典型的琉球人的装束,穿着或淡蓝或淡绿或发白的长衫,用各色宽布缠腰,头上呢也没带帽子。

    但是这三人怎么这头发看起来像是名人的发髻呢,上面还插着一根木簪子。

    琉球人的发式并没有典型的固定的发式,很多男人要么是留着长发扎着马尾,要么就直接留着短发或者是刮个秃瓢。

    而女人的头发也很少有讲究,也就是留长了披在脑后,用发绳稍微系一下,这里琉球国的武士阶级,也就是军人阶级的头发,既不信倭国人一样留着那种月代头,也不向明人束着头发。

    他们的头发基本上也都是各随各意,或者你就学明国人的那种发式,扎个发髻,要不然就直接留个短发或者是扎个小马尾,也都没问题。

    但是在贵族阶级里面越往上层的贵族阶级基本上在出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会把发型向明人学习,扎成发髻,然后插在发髻中插入一根玉制或金制的簪子。

    私下里嘛,当然就直接随意的披着头发或者是拿发绳稍微系一下,但是像这种匠人来说的话,很多人基本上不会留着很长的头发,因为头发一长,工作久了,天一热,脑袋容易发闷,头闷得慌,所以很多匠人无论老少,就是剪一个短头发,那样凉爽轻快,工作起来也不会被头发所妨碍。

    这三人留的是明显的明人的发髻啊。

    再看这三个人虽然或坐或卧,但吴凤目测来看,这身高也约有1米65左右,这比琉球人的身高要高出半个头啊。

    吴凤猜想,这三人可能乃是明国逃出来的匠户。

    明国的匠户十分的严苛,所以匠户出逃那是常有的事,要么是从直辖地直接出走,或落山为匪或隐入山中成为隐户,如果靠海的话就直接跟着船出海,去了别国,只要你能在逃走的时候躲过官兵的追杀,出海之时能躲得过海贼,活下来,到了别国的地盘上,凭着一门手艺,怎么说也能活的不错,跟之前匠户那种黑暗的待遇比那真是千差万别。

    这三个人都很是消瘦,脸上基本上没怎么有肉,三个人皮肤呢,晒得黝黑,应该是坐海船的原因,眉毛倒还挺浓,眼睛一般大小,鼻梁都很低,这说明这三人一定是出身贫贱。

    总体来说也就是张平常的脸型丢在汉人里面,不起眼儿。

    但是吴凤怎么看着三人,越看越感觉他们长得像呢?

    看着他们的身形这么瘦弱,吴凤倒也并没感觉有什么奇怪的,因为在这个时代,其实世界各国平民百姓最大的一个要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填饱肚子,吃饱饭。

    在古时候,无论是盛世还是乱世,粮食都是硬通货。

    那个时候没有化肥,也没有什么改良过基因的农作物,土地出产的粮食特别的少,农耕民族的农民辛辛苦苦一年求的不过只是全家能够一年有所果腹而已。

    但其实在别的不说,在明国,功勋贵族、文臣武将阶级是凌驾于百姓、军户、匠户之上的,他们掌握着丰厚的资源,但依然没有给老百姓很多的活路,各地土地兼并严重,就算是村子里面没有那些大人物,乡老、乡绅也在利用所有的机会,努力的将自己的土地往上加,再往上加。

    那怎么往上加呢?

    就是夺别人的土地,放高利贷。

第七十章 没点血气() 
在古时候,无论是盛世还是乱世,粮食都是硬通货。

    那个时候没有化肥,也没有什么改良过基因的农作物,土地出产的粮食特别的少,农耕民族的农民辛辛苦苦一年求的不过只是全家能够一年有所果腹而已。

    但其实在别的不说,在明国,功勋贵族、文臣武将阶级是凌驾于百姓、军户、匠户之上的,他们掌握着丰厚的资源,但依然没有给老百姓很多的活路,各地土地兼并严重,就算是村子里面没有那些大人物,乡老、乡绅也在利用所有的机会,努力的将自己的土地往上加,再往上加。

    那怎么往上加呢?

    就是夺别人的土地,放高利贷。

    在年岁不好、收成不好的时候放粮贷给农户,利息特别的高,为了活命,农户只能咬着牙接受这份高利贷。

    可是第二年收成还是不好,还还不上呢,地主又有话说,在给你一年时间,但是一年之后这利息还得往上涨,然后就日复一日,年年复一年,最后直接农户的土地全部拿到自己手里。

    农户们幸苦种地,又要养活自己的一大家子,这个时候明国的百姓就算是过得再穷,也会生很多的孩子,真是有一种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即视感。

    家里的人这么多,这么多张嘴靠什么喂他们呢?

    只能租乡绅的地种,也就是成为地主乡绅的佃户。

    当了佃户,田租可不轻,地主乡绅会尽自己所能的在这些佃户身上榨出油来,要不然这家产是怎么来的?

    一年四季吃的都是杂粮野菜。

    细粮,那是可遇不可求的金贵玩意儿,很多人过了几十年都没有吃上一顿白面。

    细粮都这么难得,肉还有可能吗?

    除非家里有男人会上山捕点儿兔子,或者和别家一起抓到一只野猪,要不然家里边绝对不可能有油水,有荤腥可以沾。

    没有油水,人怎么可能长得胖,所以真实的这个时代的普通的明国老百姓基本上都是瘦成一副竹竿样!

    长得稍微有点儿肉的,大多也都是山上的猎户,或是渔民,他们可以捉到野兔、山鸡,捕到鱼。

    多吃肉才能长得壮实。

    所以在明国那些山中的部族与草原上的游牧民,他们从小就是猎人,上山打猎下河捞鱼,他们没有足够的粮食吃,只能靠打猎养着自己。

    这三个工匠皆是明国的匠户。

    他们生来就是匠户,不能从军,不能从商,不能从科举,一辈子只能做自己祖上传下来的这门手艺,而且一旦官府需要,他们要无偿的去服役,得不到任何的补偿,而他们该交的税粮却一分都不能少。

    有明一代,匠户可以说成是明朝底下的黑暗社会里的奴隶中的奴隶。

    吴凤跟他们交谈以后了解到了情况,知道他们都是明国逃亡的匠户,三人为父子。

    他们三个是明国山东临清人。

    家中世代为匠人,日子过的甚是贫苦。

    两个儿子具已快30岁,可是到现在连一房媳妇也讨不到。

    老伴儿也在五年前就病死了,官府压榨的厉害,为讨口活路,三人逃逸。

    临清靠近运河,他们用多年积攒的一点儿积蓄搭上一艘快船,去了杭州,然后在杭州给别人做工,却因为是逃匠,让官府抓住是要斩首的,所以便又攒了点钱,坐上海船来到这里,想重新给自己找一门活路。

    他们刚到这里不久,呆了不到十天。

    三人是石匠,是石匠中的好手,自小便跟随父亲开始将做匠人的生活,有几十年的经验,绝非那些半路出家的匠人可比,要不是没了活路,他们也不想背井离乡来到海外,但也是因为家里在没别人,身无长物,了无牵挂,才走得洒脱,走得干脆。

    吴凤跟他们三个聊了聊,说明一下自己的情况,他们三个已经出来,其实从琉球再离开去别的地方也无所谓,故乡唯一残留的念想也只是祖坟,仅此而已。

    但其实说句实话,祖坟这玩意儿说有是有,但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高大上。

    身为贫苦的匠户,祖坟能建成什么样儿,当年父亲死的时候也只是用草席包了,在外随便挖个坑埋了而已,就那么简单,在坟包上面放几块石头,在边上的大树上刻上记号,方便以后来找,也就是这样,在也就没别的念想了。

    自己的祖祖辈辈就是这样,走了也是身无长物,陪着自己的,只有一卷草席。

    吴凤也没跟他们多聊,这三人也只是小人物,只是有点胆子敢于走出明国,做个逃匠,在海上也运气很好,没碰到海贼,顺顺利利的到了琉球。

    石匠嘛,自己倒也确实需要一点。

    基隆那边的基地现在正在大建设,匠人是需要的。

    话说过来,这三人正好是明人,也就是汉人,自己也是汉人。

    同族在外,可以相互支持帮助,这三个人不妨收下,但是现在自己真正需要的是铁匠和船匠,毕竟打造兵器和造船才是重中之重。

    所以吴凤很简单的跟他们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告诉他们,他们现在已经是逃匠,在明国已经上了官府的黑名单,抓到就杀。

    而自己则是海商,因为明国禁海,自己靠着走私挣点钱粮。

    虽然吴凤说自己是海商,但这父子三人坐海船来到这里,在海路上也跟那些出海的人聊过,知道像这种打扮成倭人模样,甚至身边还有倭人护卫的人基本上也就是现在明国朝廷所追剿的倭寇。

    自己现在虽然已成了逃匠,但是小老百姓那种怕事儿的心却没变,他们的奴性也在。

    官府在他们心里还是很强大的,是不敢仰望的高山,现在已经成了逃匠,如果又从贼,那恐怕以后被抓住以后更是死无葬身之地,他们都还想着作为逃匠,说不定以后万一被抓住,也能运作下活命。

    所以三人听完之后,没有表达出一点儿想加入吴凤团伙的意思。

    而他们所担心的事吴凤也很明白,现在这年头,除非那种真的是非常桀骜不驯或者被逼上梁山,平民小老百姓哪有几个真的敢去做盗匪,而且像这种匠户更是世代为匠,身上的血气都被磨了个干净。

    难得有人逃匠,也就是家里的人基本上死绝了,了无牵挂,只剩一条烂命。

    或者是家里被人欺压,妻子女儿被人夺走,老父老母被逼死,这样才激起了一点点的血性,奋起反抗或者连奋起反抗的心都没有,直接就跑了。

    这样的人,说句实话,吴凤也真的有点不想用。

第七十一章 四个人() 
所以三人听完之后,没有表达出一点儿想加入吴凤团伙的意思。

    而他们所担心的事吴凤也很明白,现在这年头,除非那种真的是非常桀骜不驯或者被逼上梁山,平民小老百姓哪有几个真的敢去做盗匪,而且像这种匠户更是世代为匠,身上的血气都被磨了个干净。

    难得有人逃匠,也就是家里的人基本上死绝了,了无牵挂,只剩一条烂命。

    或者是家里被人欺压,妻子女儿被人夺走,老父老母被逼死,这样才激起了一点点的血性,奋起反抗或者连奋起反抗的心都没有,直接就跑了。

    这样的人,说句实话,吴凤也真的有点不想用。

    这种人胆小怕事,也多亏还算是匠人,现在也算有点用处,要是想来当兵,哼,要都不要。

    自己在海上,如果碰到这种人,最多也就是留着不杀,把他们充作船奴,押在船舱下,铐上镣铐,让他们去做杂活儿或者在无风之时用船桨划船,划到死为止。

    想做船员或者士兵?做梦去吧。

    这种人,说句实话,在吴风眼里真的是有点不堪一用,但是偏偏这种人却是现在明国占绝大多数的人,千年的这种封建统治,皇权至上的心理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敢有血性,有胆量的人已经不多了。

    但是社会矛盾的加剧,老百姓苦都苦,今天忍了,总有一天会爆发,要不然明末的时候农民造反怎么那么愈演愈烈呢?

    不都是因为大家都吃不上饭,只剩一条烂命,实在是已经无所谓了,再加上那些有心人的蛊惑,才最后是农民匪军灭了大明朝。

    吴凤看大家都明白,但是自己也没那么自暴自弃,直接说出来,毕竟明面上的这层遮挡布不还得留着呢,就接着跟他们说,愿意给他们开到年薪15两银子,做得好,还有奖金,管吃管住,愿意走的就应一声,给他们一小会儿的时间想想,自己去别地儿走走,但是一时半刻应该还在这伢市北角里转悠,他们要是有心就来找自己,要是没这心也就算了。

    说完朝着三人点点头,转身就带着护卫离开了。

    话都说到这份上,就看这三人时不时抬举,愿不愿意把握住机会,愿不愿意跟着自己干。

    其实这个嘛,完全就是个人的选择,跟着自己,有一份财路,也能过得更好。

    这点儿吴凤还是有自信的,毕竟从后世穿越过来,如果真的做不成一番大事业,那么超越现在基本上所有人的见识还有个屁用。

    而留在这里求做一个普通的小工匠也可以,努力努力,跟别人搭个伙,也能吃上口饭。

    尤其是这个琉球,因为当年三山国打仗的时候,全岛之上建堡垒。

    这琉球岛,说句实在话,遍地皆是小堡垒,据后世统计,只在这流球本岛就发现300余处堡垒旧址,按照当时的人口来算,平均就是一两百人一座堡垒,可见当时打仗和竞争港口的斗争是多么的激烈。

    有这么多的旧堡垒,这些堡垒也需要养护啊,对吧,尤其是石质的城墙破损,或是里边儿的主楼塌了,全部都得重盖嘛。

    这些堡垒平时也都像明国一样,要驻守兵丁或者直接就是贵族住在里面,这墙塌了,楼倒了,就肯定要重建呢,那这活儿不就来了吗?

    而且这些活儿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大家都得相互之间搭伙来干,搭伙儿不就有口吃的了嘛。

    干个几年,攒点儿钱,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娶一房媳妇儿,自己的家族不就延续下来了,在明国娶不到媳妇,可是来了这,这媳妇不就能讨到了吗?

    家族的血脉能延续下去也就行了,日后走了,在下面见到老伴儿有话说了。

    吴凤只是现在实在是缺人,所以才有点儿来者不拒。

    这三个人吧,虽然胆子不大,但是嘛,毕竟做了这么多年的石匠,本事还是有的,招进自己的团队也能派上点用场。

    其实无缝还是挺希望他们能跟自己走的,因为现在琉球的匠人都有个共同点,就是不希望出海,尤其是自己这种人,说是海商,在大家看来就是海贼,跟着自己就是从贼,琉球人也担心自己跟着吴凤,从此以后,自己和家人就被官府盯上,那真是得不偿失,而且亏本,大亏本。

    吴凤又带着护卫走访了几个院子,只能找那种没有人在谈生意的院子进去商谈。

    谈到最后,见了大概20多个人,只有四个人愿意跟他走,三名石匠,一名木匠,木匠岁数很年轻,不到20岁,跟着一个老师傅,自小学木匠活,是琉球人。

    他是师父的关门弟子,但是呢?去年那老师死了,老师活着的时候特别喜爱他,这一点就招来了他其余的师兄弟的嫉妒,而他那些师兄弟偏偏现在就是这首里城内里小有名气的一些匠人,他们联合起来抵制这个小兄弟,让他接不到活,传各种谣言,说他乳臭未干,手艺烂的要死,给他们的师傅丢人。

    弄得都没有客人来找他做活。

    可是他家里也有家人要养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