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末三国志- 第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内部南方叛乱,雍辏А⒚匣褡髀摇

    面对这个局面,诸葛亮内修政治,外部连孙抗曹,南下平定叛乱。

    【掌控大权】

    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成为了蜀汉实际上的统治者。他不仅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也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

    据《魏略》记载,初备以诸葛亮为太子太傅,及禅立,以亮为丞相,委以诸事,谓亮曰:“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亮亦以禅未闲於政,遂总内外。

    【曹魏劝降】

    据《诸葛亮集》记载,同年,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以及谒者仆射诸葛璋分别致书与蜀相诸葛亮,向其陈说天命人事,希望蜀汉能举国称藩,但徒劳无功。

    诸葛亮没有回书,而是写了一篇正议:“昔日西楚霸王项羽,不以仁德对待百姓,即使力量强大,有帝王的威势,最终还是身败名裂,成为千古遗恨。如今魏国不吸取项羽灭亡的教训,反而去追求效仿,即使曹操有幸不死,他的后代子孙也必然要灭亡的。那些写书劝降我的人,他们一把年纪了行事却顺从贼子之意,就像当年陈崇、孙竦称赞王莽篡汉一样,讨好盗贼,却还是被盗贼逼迫而死!光武帝创业时,率领几千人就在昆阳郊外一举击溃敌军四十万。足见以正道伐淫邪,胜败不在人数。曹操诡诈,纠集十万人来战先帝,妄图救张郃于阳平,却只落得狼狈逃窜,不但辱没了精锐之师,还丢掉了汉中,此时他才知道,国家是不能随便窃取的,没及他退军回到家,就已染病身亡。曹丕骄奢淫逸,篡夺帝位。即便你们几个像张仪、苏秦那么能诡辩,说得天花乱坠、滔滔不绝,也不可能诋毁尧、舜,白白浪费笔墨而已!正人君子绝不会这么做。《军诫》中说:‘如果一万名士卒,抱着必死的决心,那就可以天下无敌了’昔日轩辕皇帝率领几万士卒,还能击败四位帝王,平定天下。何况我们有几十万兵马,是在替天行道,讨伐有罪的人,那谁还能够与我们匹敌呢!”

    【内外对策】

    在刘备死后,蜀汉面临的局面很是艰难,核心人物已经大多逝去,曹魏甚至直接欺负蜀汉无人,要求其刘禅、诸葛亮投降。而蜀汉的国力经过襄樊之战、三郡之变以及夷陵之战已经大损,南郡等三郡被江东夺取,上庸等地被曹魏占据,和孙权、曹丕之间的关系也谈不上好,南方的叛乱更是还有着盟友孙权的影子。

    无人、无兵、国力不足、内部有乱、缺乏盟友,这就是诸葛亮上台之初面临的局面。

    面对曹魏的欺压,诸葛亮只能以以大义驳斥,然而幸运的是当时的魏帝曹丕一门心思收拾孙权,对于蜀汉没有进一步的动作,给了诸葛亮缓冲的时间。这点和《三国演义》中记载完全不一样的,在正史中并没有五路大军伐蜀的事情,当时曹丕和孙权已经闹翻了,孙权不可能还未曹丕效力的,而孟获并不是南中叛乱的主谋,雍辏Р攀恰B薰嶂泻罄葱粗罡鹆谅钏劳趵室皇乱灿Ω么耸蓖趵实热巳敖涤泄叵担飞贤趵屎椭罡鹆林淞挡⒉欢唷

    对于盟友孙权的重要性,在经过诸多事情之后,诸葛亮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他很清楚荆州已经要不回来,而要对付曹魏,孙权是不可缺少的,所以诸葛亮对于孙权放的态度很低,也很真诚,而孙权也不傻,双方和则两利。

    面对南方的叛乱,诸葛亮并没有第一时间给以回应,首先是蜀汉经过一系列的打击之后,国力大损,而刘备也刚刚去世,事物繁多,诸葛亮无法集中精力,集中力量平定叛乱;其次蜀汉当时连续作战,兵力受损较大,不宜再战;再次南方雍辏У热撕竺嬗凶潘锶ǖ挠白樱灾罡鹆烈雀愣ǘ猓暇宏'可能的外援;南中整体叛乱,事情很大,而蜀汉也输不起了,所以诸葛亮要先等等,把握大了之后再动手。

    经过两年的修养生息后,蜀汉粮草补给已经充足,孙权也已经被搞定,诸葛亮果断出兵了,一战功成,平定了南中四郡的叛乱。

    历史上南中四郡一直是蜀汉集团控制的一个薄弱地带,在刘备早期入益州时,就没有发兵过南中四郡,这一带早期就只是在表面上表示了对刘备的臣服,所以蜀汉对这里的控制一直不牢靠,而且这一带少数民族很多,汉族的优势不大,所以很容易出现动~乱。

    在诸葛亮初步平定叛乱后,南中一带的叛乱依然不少,最后蜀汉不得不留马忠、张嶷等人平乱。历史上yn县在汉朝已经被设立,诸葛亮平定南中后,进一步建立了yn郡,后来yn逐渐被建为省。

    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后,看到当地的少数民族凶悍,就以他们为基础,建立了无当飞军。诸葛亮为了避免恢复和平后,那些剽悍的战士便陷于失业,于是将他们整合起来,就此实施了一箭双雕的有利政策,就是征召少数民族战士加入蜀国政府军,而经费问题,就由当地地方豪强解决。

    无当飞军在历史上夷汉部曲都是主力。他们皆身披铁甲,能翻山越岭,善于使用弓弩和毒箭,尤其精于防守作战,在后来诸葛亮北伐时有着很出色的表现,蜀国后来委任治军严谨的魏国降将,王平为该军团第一任统帅。

    就此,诸葛亮在刘备死后两三年内就已经大体上恢复了蜀汉的和平,并且重新与孙权达成了同盟,之后诸葛亮暂时蛰伏于南方,积蓄力量,等待着时机的来临。

第006章 压制孙吴() 
曹丕在上位之后,因为孙权的背叛,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东南,孙权可以被压的抬不起头,基本在挨打。然而曹丕虽然压制了东吴,但也就这样了,因为水军的差距,曹丕对孙权实际上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压制孙吴】

    曹丕在黄初三年()三路大举南伐孙吴失利之后,并不甘心,之后,他多次还准备讨伐孙权,不过大多都没有形成攻势。

    黄初五年(4)曹丕再次想调动大军讨伐东吴,辛毗劝谏:“吴楚之人,很难驾御。以道德取胜,他们自然臣服;如果道德衰败,他们自会叛离。这种情况并不始自今日,古人就把他们视为心腹大患。而今陛下拥有天下,那些对您不敬的人,能长久么?从前南越尉佗称帝,公孙述号称天子,结果时间不长,要么臣服,要么被杀。为什么呢?违背大道,所以不会长久保全。如有大德,没有谁不心悦诚服的。而今天下刚刚有所平定,土地空旷,人口稀少。一般情况下,如果要出军讨伐,朝廷必须谋略在前。就这样,到出兵时还是要心怀忧虑,恐怕考虑不周,而今连这个起码的工作都未办理,我认为,实在无法取胜。先帝不止一次兴师动众,但每次只是打到江边就返回。而今,军队并没有比过去增多,但还要出师,是不易取胜的。上策应当是,依照范蠡的办法,修养生息,让百姓安居乐业;依照管仲的成法,治理国事;再效法赵充国的屯田方法,申明孔子的安抚远方的政策。如果这样,十来年以后,现在的强壮之人,那时仍年轻力壮,儿童也已长大,到时人都可以参战,百万居民,都深明正义,官兵都竭力为国奋战。这时用兵,则无往不胜了。”

    曹丕:“依你之见,难道还要把敌人留给我们的子孙去消灭吗?”辛毗回答:“以前,周文王把商纣留给周武王消灭,他是深知时势的。如果时势不利,是可以容忍一时的。”曹丕不听,以司马懿镇守许昌,还是率众伐吴,曹丕亲自乘龙舟指挥水军,沿着蔡河、颍水进入淮河,到达寿春。同年九月,抵达广陵。

    当时魏帝曹丕亲自到了广陵郡的泗口,命令荆州、扬州各路军马一同进发。于是他召见众大臣,问:“孙权自己会不会来?”大家都:“陛下亲自出征,孙权恐怖,一定会以全国的力量应战。又不敢把大军的指挥权委托给大臣,一定会自己率领前来。”

    刘晔却:“他认为陛下会以皇帝的贵重身份牵束自己,而领兵渡江作战的是别的将领,所以一定会整治军队,等待事情变化,不会亲自进攻。”文帝车驾停住多日,孙权果然不来,文帝于是带军队返回,:“您的估计是正确的。应当考虑为我消灭孙、刘二贼的方略,不能只明了他们的情形而已。”

    曹丕出巡到广陵后,让卫臻做中领军,陪同前往。征东大将军曹休给曹丕送来表章,得到了吴军降将的口供,称“孙权已经来到濡须口”。卫臻:“孙权虽然有长江作依靠,却也不敢和我军抗衡,这一定是敌军因害怕而散布的谣言。”待详细审问降将后,才知道果然是吴军守将制造的谎言。

    吴安东将军徐盛献计在建业周边筑起围栏,制造篱笆,围栏上设下假楼,江中准备浮船。诸将认为这样做没什么意义,但徐盛坚持己见,完成了一系列设置。曹丕大军到达广陵,看到绵延数百里的围栏,心中惊疑,又见长江正在涨水,于是引军退却。诸将这才明白徐盛有先见之明,纷纷拜服。

    据《魏氏春秋》记载:文帝临江而望,叹息:“尽管魏有铁骑成千上万,却毫无用武之地,看来无法取胜了!”

    另据《吴录》记载,是冬魏文帝至广陵,临江观兵,兵有十余万,旌旗弥数百里,有渡江之志。权严设固守。时大寒冰,舟不得入江。帝见波涛汹涌,叹曰:“嗟乎!固天所以隔南北也!”遂归。孙韶又遣将高寿等率敢死之士五百人於径路夜要之,帝大惊,寿等获副车羽盖以还。

    次年黄初六年(5),魏文帝曹丕再次准备讨伐孙权,他召集群臣讨论。鲍信的儿正鲍勋劝谏:“朝廷屡次出动大军征讨,之所以没有取得成果,是因为吴、蜀两国唇齿相依,凭借地势险要和长江的阻隔,有难以攻克的优越条件。去年亲征,龙船被波涛漂荡在长江南岸遇阻,陛下身陷危境,大臣们心惊胆破,那时朝廷几乎被倾覆,应作为后世百代的警戒。如今又劳师动众,远途征讨,每天的经费需要用千金,国家的钱财都白白耗费掉了,而狡猾的敌人仍在那里耀武扬威,我认为再不可以这样了。”文帝听到鲍勋这番议论,大为愤怒,将鲍勋降职为治书执法。

    这年八月,文帝率领水军从谯地出发,沿着涡水进入淮河,改从陆路到徐州。十月,曹丕驾临广陵故城,临江检阅军队,士兵十多万人,旌旗数百里。

    当时蒋济上表陈述水路难于通行,又献上《三州论》来劝告文帝。文帝没有听从,于是几千条战船都停滞在水中不能前行。谋划的人想就在那里留下士兵进行屯田,蒋济认为那里东边靠近湖水,北边面对淮河,如果到了水盛时,贼兵容易前来骚扰侵犯。不可在那里安营屯田。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车驾立即出发。归还到精湖时,湖水逐渐退尽,文帝把船留给蒋济。那些船只本来散置于几百里长的水中,蒋济又凿地作成四五条通道,将船聚拢,预先制作土墩用来阻断湖水,把水引到船后,一下子打开阻遏,船就被积水推进淮河里。

    魏文帝返回洛阳,对蒋济:“对事情不能不弄清楚。我先前决定将一半船只毁在山阳湖中,幸亏你设法将船只解救,虽然在我后面,却几乎与我同时到达谯郡。还有你每次提的建议,都很合我的心意。今后征讨孙权的计划,要认真研究讨论。”

    【未成的南伐】

    曹丕上台之后,虽然多次大举南下讨伐孙权,但实际上只有第一次形成了明显的攻势,其后两次都有名无实,双方基本都没有交锋。

    当然了,这也有很多原因,其中很明显的一就是曹丕拿孙吴的水军没有什么办法,每次率领大军到了江边都只能望江而叹,因为长江天险的缘故而拿孙权无可奈何。

    另外这和曹丕过于心急也有关系,当时孙权的根基在吴郡,曹丕就直接到广陵,有准备一战功成的意图(广陵郡一江之隔的南边就是吴郡),不过死活过不了长江,实际上当时曹丕不去广陵而直接打江陵没准还能有所战果,毕竟江陵在江北,至少打的到,而且吴国在荆州根基不深。

第007章 曹丕的那些年那些事() 
在三国历史上曹丕作为曹操的嫡长子实际上却并不怎么被曹操所认可,后世也很少人将其称为明主,这些都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曹丕让人感觉没有帝王的器量,这从很多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来。

    【夏侯尚之死】

    夏侯尚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丑角,先后为黄忠、诸葛瑾等人所击败,然而在正史中夏侯尚却是曹丕麾下的心腹爱将,数有战功,在曹丕称帝后,担任了征南将军,位高权重,曹丕甚至一度赋予了其“作威作福,杀人活人”之权。

    曹丕听说后发怒,说道:“杜袭看不起夏侯尚,是有道理的。”但仍以夏侯尚是旧臣,对他恩宠不减。夏侯尚最终因此病重死去。

    【曹洪之难】

    曹洪是曹操的从弟,曹丕的长辈,以前还曾经就过曹操性命,然而因为早先得罪过曹丕,在曹丕得位后,差点命陨。

    当初,曹洪家很富有,但他生性吝啬,文帝年轻时曾向他借钱,他不借,文帝怀恨在心,借曹洪的门客犯法一事,将曹洪打入大牢并要处死。群臣前去说情,没能奏效。卞太后对郭皇后说:“假如曹洪今天死,明天我就让皇上废了你。”郭皇后痛哭着屡次请求文帝赦免曹洪。曹洪免于一死,但官位、爵号、封邑全被削夺了。曹洪是魏太祖曹操的功臣,而文帝如此对待他,当时的人颇多抱怨。

    《魏略》中关于此事也有记载,曹丕以罪收曹洪时,曹真正在左右,说道:“如今陛下若是诛杀曹洪,曹洪一定认为我是在背后谮言陷害他了。”曹丕道:“是我自己要处理他,你又有什么可犹豫的呢?”其时卞太后也责怒于曹丕,并言:“当年曹操在梁、沛之间逃往的时候,没有子廉(曹洪的字)怎么会有今日。”

    曹洪犯法时,自以为必死,既得复原,大喜,于是上书赔罪道:“臣少不由道,过在人伦,长窃非任,遂蒙含贷。性无检度知足之分,而有豺狼无厌之质,老惛倍贪,触突国网,罪迫三千,不在赦宥,当就辜诛,弃诸市朝,犹蒙天恩,骨肉更生。臣仰视天日,愧负灵神,俯惟愆阙,惭愧怖悸,不能雉经以自裁割,谨涂颜阙门,拜章陈情。”

    【悲剧的鲍勋】

    不过曹洪还不是最惨的,至少他还逃过一劫,而鲍勋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鲍勋是鲍信的儿子,当年鲍信帮助曹操登上了兖州牧的位置,并且在随后讨伐黄巾贼时为救曹操不幸战死,可以说鲍家对于曹氏是有恩的。

    然而曹丕却因为鲍勋性情刚正而得罪过自己,后来又屡次谏诤使得自己恼怒,最终曹丕借故处死了鲍勋。

    早先曹丕被立为魏国王太子,鲍勋任太子中庶子。后转任黄门侍郎,不久又出任魏郡的西部都尉。当时曹丕郭夫人弟弟任qz县吏,被揭发盗窃官布,按法应该行死刑(弃市)。曹操当时在谯县未归,留守邺城的曹丕于是多次写亲笔信给鲍勋,希望他私底下能高抬贵手。但鲍勋不敢纵容罪犯,还是将所有罪证上呈朝廷。当初鲍勋在任太子中庶子时就已经因守正不挠而令曹丕不满,此事更加深了曹丕对他的怨恨,于是趁著魏郡在边境士兵轮休上有延误的现象,密令中尉参奏罢免了鲍勋。过了很久后,鲍勋方才被任命为侍御史。

    曹魏建立后,鲍勋多次上表要求曹丕重视军事和农事,宽惠百姓;建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