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末三国志- 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食粮,官吏必须慰问救济他们,这才合我意。

    张辽意欲登山进兵,诸将皆说:“此山道路险恶,我军兵少,很难可以深入用兵。”张辽却说:“这正是所谓‘一与一,勇者得前耳’(只有勇者可以前进)。”于是进至山下安营,起兵上山攻击,终于斩下陈兰、梅成首级,尽虏其众。曹操论诸将功劳,说:“登上天山,踏过险峻,成功讨取陈兰、梅成,都是荡寇将军(张辽)的功劳。”于是增其邑,假节。

    在刘馥死后,曹操让温恢外任扬州刺史。赴任前,曹操对其说:“我非常希望能把你留在我的身边协助理事,可是丞相府的事务实在不及治理扬州的事务来得重要。《尚书》曾说:‘股肱良哉!庶事康哉!’既然如此,我又岂能不让蒋济为你担任扬州治中(别驾)一职呢?”

    蒋济以前担任过扬州别驾,当时担任丹杨太守,于是曹操便让蒋济再次到扬州任职别驾,辅助温恢。另一方面,曹操又遣人向镇守扬州附近地界的张辽、乐进等人告谕:“扬州刺史(指温恢)是一个通晓军事的人,你们凡事都要与他共同进行商议。”

    曹操为了防范孙权攻击,打算将淮南的民众内迁,便问蒋济:“昔日我于袁绍对峙于官渡,迁徙燕、白马的百姓,大家都没有逃跑,敌军也未敢掳掠。现在,我想迁徙淮南百姓,你觉得怎么样?”蒋济不同意徙民,说道:“当时我弱敌强,不迁徙必失。自从击败袁绍,北达柳城,南对江、汉,荆州臣服,威震天下,人民别无他志。但百姓怀念旧土,不乐于迁徙,若闻此事必惧怕不安。”

    曹操不听,仍然决定强制迁移江淮民众,结果江淮十余万百姓因为受惊吓逃到东吴境内。曹操乃因蒋济对徙民的见解而对其才能甚为欣赏,后来蒋济被使臣传到邺城,曹操见到蒋济后大笑自嘲道:“本来想让百姓们避难,结果反倒把他们全都赶跑了。”

    后曹操征孙权无功而还,任命张辽与乐进、李典等部领七千余人马屯守于合肥。这年又在扬州设置郡县长官,开垦芍陂屯田。十二月,回返。

    之后曹操在长江下游方向任命温恢、蒋济等人管理政务,而以张辽与乐进、李典等管理军务,以对抗孙权。

    【铜雀台】

    建安十三年(208),朝廷废除了三公,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六月,曹公被任命为丞相。

    建安十五年春天,曹操为了招揽人才,颁布命令:“自古以来,凡是开国和中兴的君主,无不靠贤人君子帮助共治天下!君主得到贤才,足不出巷,这难道是侥幸碰上的吗?是高高在上的执政者不去寻访罢了。如今天下还未平定,这是正需要贤才的时候。孔子说:‘孟公绰作赵、魏两家的家臣之长,是多多有余的,却不能作滕、薛二小国的大夫。’假如一定要廉洁之士才能任用,那齐桓公怎能称霸天下呢?难道现在天下就真没有像吕尚那样富有才华却穿着破衣服在渭水边垂钓的人吗?又有没有像陈平那样被诬与嫂子私通,接受贿赂却还没有遇到识才的人吗?各位一定要帮我明察举荐出身低微的有才之士,只要有才就举荐,使我能够重用他们。”

    这年冬天,曹操建铜雀台。

    现今,因为《三国演义》和一些名诗名句(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影响,不少人都将铜雀台和美人直接联系再一起,但实际上曹操建铜雀台的本意并不是如此。

    据说曹操消灭袁氏兄弟后,夜宿邺城,半夜见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铜雀一只,荀攸言昔舜母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曹操大喜,于是决意建铜雀台于漳水之上,以彰显其平定四海之功。

    不过我个人认为曹操在此时建铜雀台是令有深意。首先如果是曹操想彰显其平定四海之功的话,在消灭袁氏兄弟之后就可以开始了,没必要等到建安十五年,曹操此时得到祥瑞,建台,感觉并不是要夸耀自己,而是维稳。

    这个时候,曹操集团南下已经彻底宣告失败,赤壁之战和江陵之战都已失利而告终,孙权甚至敢主动出击进攻合肥,尽管失败了,对于曹操内部也是有着很大的震荡和影响,所以曹操此时急需要稳定人心和发展势力。

    在赤壁之前曹操势力强大,天下无敌,所以对于人才方面可能就不那么放在心上了,但赤壁惨败后,曹操突然发现事情还没那么简单,所以他还是需要进一步的招揽人才,增强自己集团的实力。而曹操建铜雀台,其实也是利用祥瑞之说冲淡一下过往失败的阴影,以拉拢部下们,稳定人心,表明天意还在自己这边。

    当然,也有彰显自己武力,威慑一下那些有异心之人的意思。

第005章 无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在历史上曹操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大奸臣,野心家,图谋汉室,虽然从实际上来说这样评价曹操也没错,不过有些事情不是以人力就可以改变的。

    《魏武故事》上曹操就曾经说出过自己的一些心里话(注1)。

    【无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据《魏武故事》曹操下令说:“我最初被推荐为孝廉时,自以为本来不是隐居深山的知名之士,恐怕被世人看作平庸无能,打算好好处理政务,推行教化,以树立名誉,故在济南国任国相时,铲除残暴邪恶势力,公正地选拔人才。由于这样,受到强门豪族的忌恨,我恐怕给家中招来灾祸,就借口有病,回到家乡。当时年纪还不大,就在谯县县城以东五十里处修建书房,打算秋季与夏季读书,冬季与春季射猎,计划这样过二十年,等天下安定以后,再出来做官。但我未能如愿,被朝廷征》无》错》召为典军校尉,于是改变主意,想为国家讨贼立功,使墓道的石碑上可以题写‘汉朝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就是我的志愿。而后遇到董卓之乱,我兴起义兵。以后,我任兖州牧,击败黄巾军,迫使三十万黄巾军投降;又讨伐袁术,使他走投无路,穷困而死;击败袁绍,将他的两个儿子斩首示众;再消灭刘表,于是平定天下。我身为宰相,作为臣子达到尊贵的顶点,也已超出了我的愿望。假设国家没有我,不知会几个人称帝,几个人称王?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曹操一开始也是一位正直青年,以恢复汉室,救济天下为己任。最初曹操从政之时,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好官,但做好官代价大,曹操不得已才离职,后来曹操从军,对抗黄巾,也是建功不少,志向更是封侯建业。董卓之乱后,曹操拒绝同流合污,逃离洛阳,第一个起义兵,后来在酸枣大营里曹操也是第一个出兵,曹操在刘岱死后管理兖州,平定了三十万黄巾贼,击溃了来犯的袁术,稳定一方,这些都可以看出来曹操的初心如何。

    建安元年(196),曹操得到天子,迁都许昌后,虽然的确是扩张了自己的势力,也提升了自己的声望,但不可否认,曹操这样做也大大恢复了朝廷的权威。在“十常侍之乱”、“董卓之乱”以及“李郭之乱”后,天子已经不再是至高无上的一国之主,天下也是四分五裂,朝廷的权威更是降到了东汉以来的最低点,当时那些坐镇一方的诸侯都是野心勃勃。

    其中刘焉是最早的一位,他造作乘舆车服千余乘,在西河议圣人论;刘表在和曹操关系恶化之后,甚至郊祀天地,礼仪拟指君主;袁术则干脆在淮南,其兄长袁绍也试探过臣下。所以曹操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并不是一句虚言,而是一个明显的事实,多数诸侯就是因为曹操的存在还维持着朝廷的尊严才没有走出最后一步。

    这方面而言,曹操对于大汉的确是一个功臣。

    【情势所迫,无可奈何】

    在谈完自己对于大汉的贡献之后,曹操还说到:“或许有人看到我势力强盛,又生性不信天命,恐怕会随便猜测,说我有篡位的野心,每一想到这些,心中就感到不安。所以,向你们述说这些话,都是我的肺腑之言。然而,想要我就这样放弃所统领的军队,交还给主管部门,回到我的封地武平侯国,实在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我确实害怕自己一离开军队就会被人谋害,既是为我的子孙打算,又因为我一失败就会使国家危亡,所以,我不能追求虚名,而遭受实际的灾祸。然而,我的封地共有四个县,享有收取三万户百姓租税的权利,我的品德怎么能配得上呢?天下尚未安定,我不可以辞去官位;至于封地,是可以退让的。如今,我把阳夏、柘、苦三县的二万户封地归还给国家,只享受武平的一万户百姓的租税,姑且以此来减少对我的诽谤议论,同时也稍微减轻我的责任!”

    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迅速发展起来之后,其自身声望不断的提升,势力不断的扩大,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忌惮,因为当时曹操已经取代汉献帝,成为了当时朝廷实质上的主人,这个时候天子实际上已经成为摆设了,实际权力都在曹操的手里,类似于日本的幕府,只不过中国是没有幕府制度,所以这样一来,曹操就被孔融等卫道士认为是篡位者,对其极为诋毁。

    而在这种情况下,曹操也没法后退了,因为他退不了了。就向曹操说的,就算他退了,别人就会放过他吗?不会的,因为曹操的威胁依然存在,只要曹操不死,有些人就没法心安,所以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把曹操搞死。

    而且当时天下还远远没有一统,北方辽东公孙氏,关中的韩遂、马超,南方的刘璋、刘备、孙权,曹操就算将大权还给献帝,汉献帝就能做好吗,如果献帝真有本事的话也不至于被一个个个诸侯当傀儡耍了。

    另外,曹操做大之后,许昌朝廷内部的确有很多人依然心向天子,但更多的人已经是曹操的支持者的,他们所效忠的已经不再是天子,而是曹操本人,曹操的退让不仅会害了自己,也会害了自己那些忠心耿耿的部下。

    汉室的式微已经不可避免,曹操崛起之后,有些事情已经不再是他能掌控的了,在当时的那种大环境下,曹操已经无路可退,他只能向前,就算他不走,他的那些部下们也会推着他前进,所以后来曹操成为了魏公,成为了魏王,但曹操却始终没有迈出最后一步。

    这其中虽然有着其他的原因,但也可以看出来他对于大汉还是很有感情的,取代汉室自立的**并不是非常强烈,只不过曹操也并不傻,他也是不会自己不做皇帝就把权力让出去。

    注1:其原文比较长,这里翻译的只有《资治通鉴》内记载的一部分。

    ps:下一章进入西凉篇

魏武故事载公十二月己亥令() 
曰:“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天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第006章 北宫玉和李文侯之乱() 
时间到了建安中后期,曹操的目光开始从荆州、扬州一带转向了西面的关中、凉州和汉中,当时这一带是由韩遂、马超和张鲁等诸侯盘踞。頂点,

    三国历史上西凉军阀起源的时间很早,早在黄巾之乱时期,西凉就已经乱成了一窝粥。

    【北宫玉和李文侯之乱】

    中平元年(184),在黄巾大乱之际,北地郡羌族的先零部落及罕、河关两地的盗贼联合起来反抗朝廷,共同拥立湟中的义勇首领胡人北宫伯玉和李文侯为将军,杀死护羌校尉泠征。金城人边允(后改名边章)、韩约(后改名韩遂)在西州素有盛名,起事者将其诱骗来,武力胁迫他们主持军政事务,作为人质,不予放还。其后凉州刺史左昌派盖勋率军驻守阿阳县,叛军见阿阳县无法攻破,便转向攻打金城郡,斩杀金城郡太守陈懿,胁迫边允、韩约入伙,共推举边允为首领。杀死金城太守陈懿,攻打焚烧州郡官府(注1)。

    当时刺史左昌监守自盗,偷盗军粮数万石,被盖勋发现后进行劝阻,左昌不听反而大怒,遂让盖勋与从事辛曾、孔常率军另驻阿阳抵抗盗贼,想借口盖勋作战不力而加罪于他。然而盖勋屡立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