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末三国志- 第1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孙权去世后,五凤二年(55),陆凯在零陵讨伐山贼陈毖,斩杀陈毖告捷,被任命为巴丘督、偏将军,封爵都乡侯,转任武昌右部督。他与众将共赴寿春作战,回师后,被升为荡魏、绥远将军。孙休登上皇位,陆凯被任命为征北将军、假节兼豫州牧。孙皓登上皇位后,陆凯被升任为镇西大将军,都督巴丘,兼荆州牧,晋封嘉兴侯。

    甘露二年(66)孙皓与晋国讲和,使者丁忠从北方回到东吴,劝说孙皓可以攻袭弋阳,陆凯劝止了孙皓。同年,陆凯迁任左丞相。

    孙皓不喜欢别人看自己,朝臣觐见时,没有人敢抬头。陆凯劝谏道:“君臣之间没有不相识的道理,如果发生不测,大家就不知道该如何寻找您了。”于是孙皓才允许陆凯可以抬头看自己。孙皓迁都武昌时,扬州地区百姓对逆流供应武昌用度深感痛苦,而且当时政事颇多失误,百姓贫穷匮乏。陆凯於是上奏要孙皓不应迁都,亦要当一个体恤平民生活的贤君,认为这样做不但可以令人民生活改善,亦可增强国力。最终孙皓还都建业。

    当时殿上列将何定是佞臣,但深得孙皓宠信,陆凯却当面斥责他。何定因而痛恨陆凯,想去中伤他。但陆凯却不以为意,用心公事,上疏指示都不作修饰,由心中表现出他的忠诚和恳切。

    建衡元年(69),陆凯病重,孙皓派中书令董朝问陆凯有什么遗言要交待,陆凯上言说:“何定不可以重用,应让他担任京城以外的职务,不应把朝廷大事委托他。奚熙是个小官,却在浦里建起自己的田园,想恢复严密的旧规模,也不可信任。姚信、楼玄、贺邵、张悌、郭、薛莹、滕修以及臣的族弟陆喜、陆抗,他们或者清白忠诚勤奋,或者资质才智丰茂超人,都是国家的栋梁,朝廷的贤良辅臣,希望陛下对他们着重留神和考虑,向他们询问时务,使他们各尽忠诚,补正陛下出现的一些过失。”不久,陆凯即病逝,享年七十二岁。

    有人说宝鼎元年(66)十二月,陆凯与大司马丁奉、御史大夫丁固策划,趁孙皓拜谒祖庙时,打算废掉孙皓改立孙休的儿子。当时左将军留平带兵作先头部队。故此将这个计划悄悄告知留平,留平拒绝而不允许执行这一计划,但发誓决不泄密,所以他们的谋划没有取得结果。

    据《吴录》记载:旧拜庙,选兼大将军领三千兵为卫,凯欲因此兵以图之,令选曹白用丁奉。皓偶不欲,曰:“更选。”凯令执据,虽兼,然宜得其人。皓曰:“用留平。”凯令其子谋语平。平素与丁奉有隙,未及得宣凯旨,平语曰:“闻野猪入丁奉营,此凶征也。”有喜色。乃不敢言,还,因具启凯,故辍止。

    【良牧陆胤】

    陆胤,字敬宗,陆凯之弟。初任御史、尚书选曹郎,太子孙和听到他的名声,以特殊的礼节接待他。适逢全寄、杨竺等阿奉亲附鲁王孙霸,与孙和分庭争斗,暗地相互谗毁结怨,陆胤因此获罪被捕入狱,受尽酷刑,始终没有改口。后来陆胤被任命为衡阳督军都尉。

    赤乌十一年(48),交趾郡和九真郡的少数民族反叛,攻陷城邑,交州地区骚动不安。朝廷任命陆胤为交州刺史、安南校尉。陆胤进军南方地界,以恩信告喻当地百姓,极力推行招安纳降政策,高凉贼寇头领黄吴等党羽三千多家都出寨投降。陆胤率领军队南往,再宣示自己的恳切诚意,赠予钱财。于是贼首一百多人,民众五万多家,以及深山僻远不服教管的人,都无不叩头归附,于是交州地区宁静太平。朝廷就地加授陆胤为安南将军。陆胤随即又出兵征讨苍梧郡建陵县的贼寇,将他们打败,朝廷前后出兵八千多人,以补充陆胤军事需用。

    永安元年(58),陆胤被征召回朝担任西陵督,封都亭侯,后转任左虎林,中书丞华上表举荐陆胤。陆胤死后,他的儿子陆式继承都亭侯的爵位,被任命为柴桑督、扬武将军。

    【陆家的起伏】

    在孙吴历史上陆家绝对是一个名门大族了。陆家的发家史从陆逊开始的,在襄樊之战中陆逊的地位三级跳,一举当上了吴军里面主力统帅之一,经过夷陵之战后,陆逊的已经压服众人成为江东军事第一人。

    黄龙元年(9),孙权称帝后,特别为陆逊设置了上大将军这一官职,以表示陆逊的地位还在三公之上,并且让陆逊留守武昌、辅佐太子孙登,帮助孙权管割半壁江山。赤乌七年(44)陆逊被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可以说是位极人臣。

    尽管后来以陆家为首的江东本土势力遭到了孙权的打压,但陆家依然是代代都有人才出,在孙皓时期,陆凯先是担任左丞相,陆抗后是担任大司马,在吴国几乎没有其他家族可以相提并论,就连残暴的孙皓也对于陆家也是忌惮不已。

    据《世说新语规箴第十》记载,孙皓有一次问陆凯说:“你的宗族有几人在朝任职呢?”陆凯回答道:“两个丞相五人封侯十多位将军。”孙皓说:“真是兴盛啊!”陆凯说:“君主贤明,臣下尽忠,这是国家兴盛的象征;父母慈爱,儿女孝顺,这是家庭兴盛的象征。现在政务荒废,百姓困苦,臣唯恐国家灭亡,还敢说什么兴盛啊!”

    历史上孙皓对于陆凯多次直言劝谏甚至违逆旨意其实十分不满,加上何定的多次恶意中伤,就对他更为愤恨。但陆凯始终是重臣,难以用法律去惩罚他,而其族弟陆抗当时亦是大将,所以惟有容忍。

    凤凰三年(74),陆抗去世。孙皓开始了对陆家的打压,首先他将陆抗原来的直系部队一分为五,让陆抗比较年长的五个儿子分别带领。并且在之后,又清算早已经去世的陆凯,将他的家人都迁往建安。

    总体而言,陆家在孙权时期和孙皓时期都相当的兴盛,在孙亮以及孙休时期则相对低调,历史上两起两落,陆逊是成也孙权,败也孙权,陆逊死后,陆家寂寞了一段时间,一直到孙皓继位后才开始再度兴盛,而陆抗死后,孙皓对于陆家以压制为主,陆家也随之再次沉寂,吴郡陆氏在孙吴的创始以及结束阶段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

    陆家可以说是孙吴历史上的第一世家。

第082章 三国时期第一世家() 
在孙吴,陆家人才辈出,可以被认为是第一世家,在汉末时期,大家首先想起的基本都是老袁家,而在三国时代,除了建国称帝的曹家、刘家、孙家以及司马家之外,第一世家实际上就是琅邪的诸葛家,这个家族当时在蜀汉有诸葛亮,在孙吴有诸葛瑾和诸葛恪父子,在曹魏有诸葛诞以及诸葛绪,纵观整个三国时期,除了那些皇族外,无出其右。

    【琅邪诸葛家】

    琅邪阳都(今属山东沂南)诸葛家在汉末并不是很出名,但在三国时期,该家族于魏蜀吴三国都有族人为仕,并且都位居要职,《吴书》记载:瑾为大将军,而弟亮为蜀丞相,二子恪、融皆典戎马,督领将帅,族弟诞又显名于魏,一门三方为冠盖,天下荣之。

    琅邪诸葛家在西汉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先祖,他就是诸葛丰,历史上诸葛丰在汉元帝时,曾被授为司隶校尉,继而长为光禄大夫。后来因为性情刚正不阿,弹劾权臣,被降职免官,贬为庶人。

    等到了东汉末年,诸葛瑾和诸葛亮的父亲诸葛也只是担任过泰山郡丞,他们的叔父诸葛玄反而游离于袁术以及刘表势力之间,一度被任命为豫章太守,可惜最后未能站稳脚跟,被赶出了扬州。

    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徐州先前也是饱受黄巾贼军的袭扰,后来又遇到了曹操血洗徐州的事情,当时诸葛玄为了避难,就带着诸葛亮、诸葛均及两位侄女,并与往江东的诸葛瑾分散,辗转逃往庐江一带。诸葛玄在被朱皓等人击败后,又带着孩子们逃往荆州准备投靠旧主刘表,途中病重不得不在平顶山落脚,诸葛玄死后,诸葛亮没有去投靠刘表,便带其弟妹去南阳卧龙岗躬耕。

    于是琅邪诸葛家落花三处,在荆州的诸葛亮等人后来基本都投靠了刘备,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则投靠了江东孙氏,归于孙权麾下,还留在琅琊的诸葛氏族后来则有诸葛诞、诸葛绪等人出仕做官,为曹魏效力。

    【蜀汉诸葛氏】

    在蜀汉诸葛氏比较出名的有诸葛亮、诸葛均以及诸葛瞻等人。

    诸葛亮是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官居丞相。刘备在荆州三顾才将其请出山,他向刘备提出隆中对,试图夺取天下,刘备称帝后,他任丞相。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东和孙权,南平孟获,而后出师北伐,六次与曹魏交锋,攻战累年,后病死于五丈原。

    诸葛均,诸葛亮之弟。自幼和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来到荆州,叔父死后,与诸葛亮隐居隆中,后为蜀国长水校尉。

    诸葛瞻,字思远,诸葛亮之子,后来官居卫将军,曾经准备联合他人罢免掉屡屡战败的姜维,邓艾伐蜀时,成(g)都无大将,诸葛瞻领兵出击,经验不足而兵败被杀。

    【曹魏诸葛氏】

    在曹魏诸葛家比较出名的有诸葛诞和诸葛绪。

    诸葛诞,字公休,初为尚书郎、荥阳县令,后来入朝任吏部郎、御史中丞、尚书。因魏明帝恶其沽名钓誉而罢官。曹芳继位之后复职,诸葛诞又任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因讨伐毋丘佥等人叛乱而升任镇东将军、征东大将军,封高平侯。甘露二年(57),朝廷为削弱其兵权而召入朝为司空,诸葛诞起兵反叛并投降吴国,在吴国出任左都护、大司徒、骠骑将军,封寿春侯,后兵败被杀。

    诸葛绪,字佑明(存疑),历任泰山郡太守、雍州刺史。曾是灭蜀之战时魏军三位主帅之一,其间被钟会诬陷而收其军队。入晋封乐安亭侯(辟雍碑),为太常、卫尉等官。

    【孙吴诸葛氏】

    在曹魏诸葛家比较出名的有诸葛瑾、诸葛恪、诸葛融以及诸葛靓。

    诸葛恪,字元逊,诸葛瑾的长子。少时聪明过人,深得孙权的喜爱和器重。弱冠拜骑都尉,与顾谭、张休等侍太子孙登讲论道艺。当时丹阳地势险阻,盗匪藏于山中,无人敢任太守。恪主动请命,嘉禾三年(4)拜抚越将军,领丹阳太守,一举治平。孙权卒,恪受顾命辅佐幼主孙亮,专国政。建兴元年(5),出兵攻魏,坏魏军浮桥,水淹魏军数万,得军资如山。恪由此骄纵轻放。次年春,又北伐魏军于新城,数月不下,又值盛暑,士卒病者大半,怨声载道,被迫退兵。后为皇族孙峻所杀。

    诸葛融,字叔长,诸葛瑾幼子。瑾死后,承袭父亲的爵位。诸葛融宽待部属,辣受部属爱戴,在吴国官至奋威将军。兄诸葛恪被诛,追兵围城,诸葛融吞金自杀,他的三个儿子也被杀死。

    诸葛靓(jing),字仲思,他是诸葛诞的少子,诸葛诞叛乱后入仕东吴。吴亡后投降晋朝,一度被征召为大司马,但因父仇而终身不仕,时人称许他至孝。

    【大将军诸葛瑾】

    诸葛瑾,字子瑜,三国时期吴国大臣,诸葛亮之兄,诸葛恪之父。历史上诸葛瑾作为诸葛亮的兄长,在孙吴官至大将军,和孙权关系密切,但从能力上来看,诸葛瑾只能说是一般。

    诸葛瑾因为徐州动乱而避难江东,孙权的姊婿曲阿弘咨遇见诸葛瑾,对其才华感到惊奇,向孙权推荐,与鲁肃等一起为宾待,其后又担任过海盐县长。后为孙权长史,转中司马。因为诸葛瑾和诸葛亮关系特殊,孙权曾经遣诸葛瑾使蜀通好刘备,划分荆州边界。

    建安二十四年(19),诸葛瑾跟从吕蒙讨关羽,封宣城侯,以绥南将军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驻守公安。刘备伐吴时,诸葛瑾曾经写信劝谏刘备,结果反而被一些人认为诸葛瑾是在与刘备互通信息,孙权却表示:“我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不辜负我,就像我不会辜负子瑜一样。”当时因为这个事情弹劾诸葛瑾的人很多,陆逊给孙权写信并向他力保诸葛瑾。孙权又说:“我和子瑜是‘神交’,外人是无法离间我们的。”并将书信全部交给诸葛瑾。

    黄初三年(),孙权受封吴王,封诸葛瑾左将军、督公安,假节,封宛陵侯。黄龙元年(9),孙权称帝,封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

    历史上诸葛瑾参与了不少对抗曹魏的战事,然而战绩相当一般。曹丕去世后,孙权派诸葛瑾进攻襄阳,结果被司马懿击败,并斩杀吴将张霸,斩首千余级。事后诸葛瑾反而升任了骠骑将军。曹丕三路南伐时,诸葛瑾带兵救援朱然,一度为夏侯尚等人所击败。

    孙权后来北伐,又派陆逊与诸葛瑾攻襄阳,结果陆逊的亲戚韩扁在送信时被抓,导致信息泄露,诸葛瑾坐立不安,最后还是靠着陆逊才安然退兵。赤乌四年(41)四月,孙权分兵四路攻魏,大将军诸葛瑾攻中,依然无功而返。

    吕壹扰乱朝政时,诸葛瑾、吕岱、朱然、步骘以自己为武官,未有干涉吕壹一事。吕壹死后,孙权派遣中书郎袁礼斥责四人,指自己与四人恩犹骨肉,荣福喜戚,相与共之,自己政治上出错,理应上奏劝告,不应置身事外。

    历史上诸葛瑾为人雍容大度善思,人际关系也很好,当时的人们都佩服他的弘缓雍雅。孙权也对他甚为看重,每有大事就要征询他的意见。

    ps:个人感觉诸葛瑾作为诸葛亮的兄长,能力相当一般,尤其在军事方面,诸葛瑾就压根看不出有什么作为,偏偏他还做到了大将军,只能说孙权对他够信任,诸葛瑾本人交际能力也的确不错。

第083章 继续的暴行() 
孙皓作为吴国之主,只在刚刚上台的几天装模作样了一下,之后就原形毕露,开始了极为昏晕和残暴的统治,在他的统治后期,依然是作恶不断。

    他先是逼反了自己的堂弟孙秀,又企图毒死自己麾下的右丞相万与左将军留平,迫害忠诚耿直的大臣楼玄、贺邵、韦曜等人。到了孙皓掌权的后期,郭马作乱,孙皓最终派兵将其平定。

    【继续的暴行】

    建衡二年(70),当时孙皓的堂弟孙秀任孙吴前将军、夏口督,因为其在任内甚有声威恩泽,孙秀身为宗室至亲而拥兵在外,孙皓很是不安。孙皓派何定带着五千名士兵在夏口打猎。

    之前,民间流传着孙秀早晚会被人算计的说法,孙秀得知后惊慌失措,夜里带着妻子儿女及亲兵几百人投奔西晋。同年十二月,晋武帝司马炎任命孙秀为骠骑将军、交州牧、开府仪同三司,封爵会稽公。孙皓得知孙秀降晋后大怒,将孙秀改姓为厉。

    凤凰元年(7),右丞相万因受到孙皓谴责而忧郁病死,其子弟被迁徙庐陵。何定奸邪污秽的事迹败露被上报,处斩刑。孙皓认为何定的罪恶很像张布,于是追改何定的名字为何布。

    据《江表传》记载,当时吴主去华里游玩时,右丞相万与右大司马丁奉、左将军留平密谋说:“如果皇上到华里不回来,国家的事情重大,我们就不得不自己返回了。”吴主听到了他们的话,因为万等人是旧臣,就克制忍耐着没有发做。这一年,吴主借着会见的机会,拿毒酒给万喝,递送酒杯的人暗中把毒酒减少了。吴主又拿着毒酒给留平喝,留平察觉,服别的药解了毒,得以不死。万自杀而死,留平忧愤郁闷,一个多月以后也死了。

    宫下镇禁中候楼玄负责殿中事物。他修身率众,遵奉法度行事,对答恳切耿直,吴主渐渐地心中不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