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末三国志- 第1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这里要说明一下,张昭和张温虽然都姓,但他们并不是一路人,张昭是徐州彭城人,属于江东外地人,属于早期追随孙策建功立业的淮泗集团。而张温则是吴郡本地人,属于本土集团。

    在孙策时期,基本上是淮泗集团掌控一切,而江东本土势力相当低迷,孙权上台后情况慢慢开始变化,江东本土势力开始逆转。

    在历史上包括周瑜、程普、鲁肃、吕蒙、张昭、张纮、诸葛瑾、周泰、韩当、吕范、步骘等等一干文武重臣都是属于淮泗集团,而不是江东本地人物,淮泗集团以这些人物为代表,长期把控了江东的文武大权,直到孙吴初步建立之后,江东本土势力才开始慢慢反超。

    孙策时期,江东本土势力基本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人物,江东基本为淮泗集团所控制。到了孙权时期,早先政治上淮泗集团有张昭和张纮,军事上有周瑜和程普,江东本土的势力基本是打酱油。

    而且在赤壁之战前,天下局势倾向于曹操一统,所以不少江东本土人才也不愿出仕为孙权效力,但在赤壁等战役后,曹操一统天下的趋势被打破,孙权在南方的声望大为提高,江东那些大家族也都认可了他的统治地位,江东本土士族们于是纷纷前来投靠孙权。

    周瑜死后,鲁肃和吕蒙也都是淮泗集团的人,但陆逊就是土生土长的的江东吴郡本地人了,陆家也是江东一个大家族,陆逊在夷陵之战中大破刘备,一举奠定了自己在江东将领中的领导地位,完成了本地统帅零的突破,就此江东本地集团在军事上也开始抬头。

    吴国的第一位丞相孙邵(非孙权同族)也是北海人,属于江东集团,江东被淮泗集团长期所把控,引起了本土势力的不满,于是在黄武三年(224)发生了暨艳案,但在这一次交锋中,淮泗集团取得了胜利,本土势力不得不暂时退却。

    然而暨艳案的次年(225),孙邵就去世了,孙权没有答应大臣们的请求以张昭为丞相,反而让江东大姓中的顾家代表人物顾雍作为丞相,这样一来,在军事方面陆逊成为了孙吴的最高统帅,在政治方面顾雍当上了丞相,江东本土势力经过二十多年的后发展,完成了对淮泗集团的反超。

第053章 江东本土势力的逆袭() 
江东本土势力在历史上要比益州本土势力强多了,出了不少的人才,其中以陆逊为关键性的代表人物,孙权称帝之后,江东本土势力已经成功的掌控了孙吴的军事和政治最高官职,完成了对淮泗集团的反超。

    其中过程虽然有些曲折,也有过暨艳案的打击,更有过吕壹事情的混乱,但初步结果对于江东本土势力最终还是比较甜美的。

    暨艳,字子休,吴郡人。暨艳是由张温引荐的选曹郎,尚书。其有耿直刚正个性,希望改革郎署,弹劾多位官僚,重选三署,因为他的做法有些过于激进,所以陆逊、陆瑁、朱据等人都曾在暨艳事发前对他提出过劝戒,然而暨艳未见听从。

    历史上暨艳曾经弹劾过多人,其中以当时的丞相孙邵最为出名,孙邵作为孙吴第一位丞相,影响力很低,记载也不多,当时弹劾张温的,也不止暨艳一人,还有张温以及自己的副手徐彪,孙邵一度因此被迫请辞,不过被孙权挽留了下来。

    最终暨艳因为引起怨愤声积,被诬陷为专用私情爱憎,办事不根据公理,和助手徐彪一起被孙权逼迫自杀,之后张温也受到了牵连,在立有复合蜀汉的大功前提下,被孙权还到家乡。

    暨艳案发生的时间是黄武三年(224),此时孙权虽然还没有称帝,但吴国已经初步建立,江东本土人士陆逊也在夷陵之战后证明了自己,成为了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是孙吴将帅第一人,超越了自己的前辈淮泗集团的周瑜、吕蒙等人。

    所以在政治方面可以预见江东本土势力也会不甘寂寞,当时虽然淮泗集团的孙邵是孙吴丞相,但此人一没有足够的声望,二没有足够的实力,又位居高位,被江东集团视为目标毫不例外,可惜的是当时淮泗集团虽然衰落,但病死的骆驼比马大,江东本土集团未能一次性成功。

    黄武四年(225),暨艳案一年后,丞相孙邵病死,围绕着新一任丞相的人选,淮泗集团和江东本土势力又开展了一次交锋,孙邵病死后,当时的淮泗集团立刻举荐老臣张昭为新一任的丞相,但张昭威望太高了,本人性格也不是很好,孙权不愿意让他担任丞相一职,就提拔了江东四大家之一顾家的顾雍作为丞相,于是孙吴文武两方面江东本土势力都取得了优势,完成了对于淮泗集团的逆袭。

    如果说暨艳案是孙吴本土势力对于淮泗集团的一次夺权行动,那么吕壹案就是淮泗集团对于江东本土势力的一次反扑。

    吕壹,家乡不明,外地人可能性比较大,因为孙吴内部的吕范、吕岱、吕蒙基本上都是外地人。他曾经被孙权用为心腹,任中书典校郎,监察中央和地方州郡文书事,位低而权重。

    因为为人险狠,他多次诬陷他人,甚至其中还包括了丞相顾雍和左将军朱据,这两位都是江东四大家中的代表人物。

    早先吕壹有门客违法,被建安太守郑胄所杀,吕壹非常愤恨,于是中伤郑胄,孙权立刻禁锢郑胄,后因潘濬、陈表上言,郑胄才得以释放。吕壹还曾诬告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孙权向百官调查,百官都不敢违逆吕壹,纷纷赞同。只有是仪表示没听过此事。最后因为是仪的坚持,刁嘉方得以无事。

    吕壹陷害宰相顾雍,黄门侍郎谢厷去向吕探问消息,吕壹表示不乐观。但是谢厷却巧言,只要顾雍被免官,将由潘濬接任宰相。吕壹畏惧潘濬,只好放过顾雍。吕壹又陷害孙权的驸马朱据,控告身为左将军的朱据私吞军饷,拷打朱据幕府管理财务的军官,并将该官打死。朱据怜其屈死狱中,为该官安葬。却被吕壹认定是心虚的证据。朱据只好自我监禁,等候孙权审查。后来孙权发现朱据是清白的,于是说:“连朱据都会被诬告,何况一般的官吏百姓呢?”愤而将吕壹处死。

    可以看出来,在孙权后期,江东本土势力已经开始做大,所以孙权有些看不下去了,此时就以让吕壹担任中书典校郎,而吕壹此人对于江东大家比较敌视,所以在任职期内主要针对江东世家,不过他后期太过于肆无忌惮,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其中不仅包括了江东本土代表的陆逊,也有淮泗集团的步骘,荆州的潘濬更是将吕壹视为仇寇,就连太子孙登也都看不去了。

    所以在最后孙权把吕壹推了出去,将其杀掉,作为给百官的交待。

    吕壹案发生的时间是嘉禾五年(236)后,当时吕壹诬陷顾雍和朱据,大臣们再也无法忍受,其后吕壹放弃诬陷顾雍,而朱据的事情被典军吏刘助证明是诬陷,吕壹最终被处死。

    这个时期江东大家们对于孙吴的掌控已经比较久了,而孙权晚年也是有些昏晕了犯了很多错误,也有些任用小人,更重要的是他对于江东本土势力的看法此时也很可能发生了变化。

    早先淮泗集团一家独大,就连吕蒙死前也是推荐淮泗集团内部的朱然作为自己的接替者,而不是他所欣赏的陆逊,孙权掌权之初,淮泗集团的张昭、周瑜以及程普等人都在江东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孙权都不得不接受这些人的辅佐,所以后来孙权虽然打压了直接弹劾丞相孙邵的暨艳和张温,但依然大力提拔江东本土势力的陆逊和顾雍,以本土势力来限制淮泗集团,以保证自身的崇高地位不受威胁。

    然而经过了这么多年后,淮泗集团如无水之根,对于孙权的威胁逐渐变弱,反而江东本土势力发展很快,历史上孙家虽然是吴郡本地人,但当年江东本土势力对于孙家并不是很欢迎的,这里面虽然有孙策在袁术麾下任职的因素,不过孙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杀了不少人,这点孙权也知道,所以他对于江东这些大家族并不是很放心,对于孙家来说淮泗集团和江东本土势力保持平衡才是最好的,所以在后来才会有孙权漠视吕壹诬陷丞相顾雍和左将军朱据这种事情发生。

第054章 老臣张昭() 
张昭,字子布。徐州彭城人。他本人原是孙策的的军师,孙策临死前将孙权托付给他,后来张昭辅佐孙权,在当时影响力非常大,是江东核心重臣之一。

    张昭是徐州人,早先徐州牧陶谦征召张昭,然而张昭没有接受,遭到囚禁,后经好友赵昱援救才被释放,不过陶谦死后,张昭反而为其撰悼文。徐州大乱时,张昭南下扬州,归顺了孙策。孙策对于张昭非常信任,以其为长史和抚军中郎将,将自己的大小事物都交给张昭处理,还和其一起参拜母亲,后来还表示张昭是自己的管仲。历史上张昭曾经推荐吕蒙接替其姐夫邓当的职务,还过帮助孙策劝降王朗,可惜这次没有成功。

    孙策死前张昭尽管不是孙权的支持者,但孙策依然将孙权托付给了他,如同后来刘备托孤给诸葛亮一样,赋予了张昭可自取之的权力。孙权上台后,张昭尽心尽力,辅佐于他,亲自扶孙权上马,帮助孙权树立威信,就此张昭开始担任孙权的长吏,就和从前一样。

    孙权上台之初,局势不是很稳定,同族的孙辅就暗连曹操,结果被孙权和张昭发觉罢黜。

    据《吴书》记载:是时天下分裂,擅命者众。孙策莅事日浅,恩泽未洽,一旦倾陨,士民狼狈,颇有同异。及昭辅权,绥抚百姓,诸侯宾旅寄寓之士,得用自安。权每出征,留昭镇守,领幕府事。后黄巾贼起,昭讨平之。权征合肥,命昭别讨匡琦,又督领诸将,攻破豫章贼率周凤等于南城。自此希复将帅,常在左右,为谋谟臣。权以昭旧臣,待遇尤重。

    张昭也敢于揭露孙权的不足,历史上孙权和他亲哥哥孙策一样爱好打猎,孙权每次打猎,常乘马射虎,老虎曾猛扑上前抓住他所坐的马鞍。张昭神色大变上前对孙权说:“将军您何须这样做。为人君者,是说要能驾驭英雄,驱使群贤,岂是说在原野奔驰追逐,与猛兽比武较量!如果万一有个好歹而受天下取笑该怎么办?”孙权向张昭表示歉意:“我年轻考虑问题不深远,此事有愧于您。”

    然而孙权并不放弃围猎的癖好,于是做了一辆射虎车,车上开有方孔,孔洞上并没有板盖,由一人为他驾驭,这样一来就保证了安全。从此孙权他自己坐在车中从方孔向外射猎。常常有脱群的猛兽,动辄冲犯他的车子,而孙权却常以用手击打野兽为乐。张昭虽说竭力劝谏,他却常常笑笑而已。

    后来孙权还曾经在武昌时在钓台饮酒大醉,让人用水洒向群臣说:“今日酣饮,只有醉后落入水中,才能停止。”张昭正色不言,外出坐于车中。孙权遣人呼张昭还,对他说:“大家一起高兴,您又何必发怒?”张昭回答:“以前纣王作糟丘酒池一夜宴饮,当时也以为只是高兴而已,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孙权默然而感到惭愧,于是罢酒。

    张昭虽然为人正直,却不喜欢新人,包括鲁肃、甘宁等在内的新投靠江东的文武都曾经被张昭批评过,他也曾经拉拢过诸葛亮,希望其为孙权效力,可惜再次被拒绝了。

    张昭在当时可以说名气是很大的,当年就是狂傲的祢衡也非常认可张昭的才能,曾经对刘表说过:“如是为欲使孙策帐下儿读之邪,将使张子布见乎?”

    在曹操和孙权淮南对持时期,曹操的文笔阮瑀在《为曹公与孙权书》中写道:“若能内取子布,外击刘备,以效赤心,用复前好,则江表之任,长以相付,高位重爵,坦然可观。”

    夷陵之战前,孙权为了麻痹曹丕,提到要派孙邵、张昭随其子孙登一同入侍为质,曹丕知道后非常高兴,就相信了孙权,没有在吴蜀交战时趁机南下。这些都可以看出来张昭在当时的地位。

    魏黄初二年(221),魏国派遣使者邢贞任命孙权为吴王。邢贞进宫门后不下车。张昭知道后对邢贞说:“礼节没有不恭敬这一条,故此法律也没有不施行这一点。而你胆敢妄自尊大,难道是认为江南人寡势弱,连一把用来执法行刑的小刀子也没有吗?”邢贞于是赶紧下车,也可见张昭的声望。

    张昭在对于曹操的问题表现有些犹豫,这点使得日后他劝说孙权投降,成为了一个污点。早先曹操在孙策死后要求孙权质子,孙权向张昭等人询问,张昭就表现的非常犹豫,不能决断,结果周瑜力劝不质子,孙权听之。

    赤壁之战前,曹操南下占据荆州,准备顺江而下讨伐江东,张昭认为已经失去长江天险,江东已经无力抵御曹操,又没有大义,于是成为了投降派的代表,力劝孙权归顺,结果后来孙权在鲁肃、周瑜等人的劝说下联合刘备对抗曹操,周瑜在赤壁大破曹军,后又攻克江陵,张昭可以说是因此无地自容。赤壁大胜后,孙权亲自率军包围合肥,派张昭率军攻打九江郡所属的当涂,但未能攻克。

    据《江表传》记载,黄龙元年(229),孙权称帝,大会百官,归功于周瑜。张昭举杯想要褒赞功德,未但还没说,孙权就说:“如果听从张公您的话,现在已经要乞讨食物了。”张昭非常惭愧,伏在地上流汗。

    可以说历史上孙权对于张昭是又恨又爱,早先张昭因为孙策的三弟孙翊和孙策类似,所以支持他继承孙策的地位,而不支持孙权,可能张昭在之前可能因为孙权在广陵兵败的事情并不看好他,然而孙策将孙权真的托孤给张昭后,张昭对于孙权没有丝毫二心,尽心竭力,这些孙权也都看在眼里。

    但问题是张昭声望太高了,并不怎么给孙权面子,孙权还拿他没办法,所以在孙权称帝时,他趁机奚落张昭一番,也发泄一下,然而张昭却是很要面子的。

    于是不久后,张昭就称老退位,上交了自己统领的部属,被改拜为辅吴将军,地位仅次于三公(丞相),改封娄侯,食邑万户。他退居无事后为《左传》和《论语》写注解。

第055章 彭城张子布() 
历史上张昭一直被群臣看来是孙权丞相的最佳人选,可惜孙权并不这么看,所以张昭就和丞相之位彻底拜拜。而后孙权和张昭二人在辽东外交的事情上更是差点决裂,孙权最后是只能站在张昭家门口求的和解。

    当初,孙权封王后决定设置丞相,大家都认为张昭适合。孙权却说:“如今天下多乱,执掌总统工作的人责任重大,其职位并非用作优待人的东西。”

    后来孙邵去世,百官又共同推举张昭,孙权说:“孤人岂是对子布吝啬呢,只是考虑到丞相的事务繁杂,而他性情刚烈,他的话要是没有被听从采纳,就会产生怨忿诘难,这对他并无益处。”于是起用顾雍。

    孙权认为张昭性格不适应担任丞相,这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是孙权自己任命的孙邵和顾雍实际上也不是干活的人,他不让张昭担任丞相主要还是因为孙权不希望有一个强势的官员领袖,所以只让孙邵和顾雍这些丞相傀儡上台,大事小事实际上还是孙权自己做主。

    毕竟历史上张昭不仅仅是孙策的旧臣,他还是孙策死前的托孤大臣,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还有着直接废掉孙权的权力,尽管只是说说而已,但也不可以小视,孙权面对张昭,就像面对长辈一样,干什么事都要考虑再三,要不然就可能挨批,而且孙权还不能拿张昭怎么样,当年孙权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