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末三国志- 第1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建安十五年(210),曹操在邺城所建的铜雀台落成,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为赋”,曹植也在其中。在众人之中,独有曹植提笔略加思索,一挥而就,而且第一个交卷,其文曰《登台赋》。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去世,曹丕称王称帝,曹植作《上庆文帝受禅表》、《魏德论》,表现出了自己的欣喜和善意,不过曹丕并不领情。

    黄初三年(222)四月,三十一岁的曹植被封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也就是在这次被封王之后回鄄城的途中,他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在《洛神赋》中,诗人描摹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神形象,把她作为自己美好理想的象征,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理想的倾心仰慕和热爱;又虚构了向洛神求爱的故事,象征了自己对美好理想梦寐不辍的热烈追求;最后通过恋爱失败的描写,以此表现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归于破灭。

    曹植的作品收录在《曹子建集》中。《曹子建集》共10卷,收录了曹植的诗文辞赋。其中收录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一半以上为乐府诗体。其代表作有《七哀诗》、《白马篇》、《赠白马王彪》、《门有万里客》等。其中《洛神赋》写洛川女神的仙姿美态,是文苑奇葩。

    相传《七步诗》也是曹植所著,不过在正史上卞夫人对于自己的子嗣甚严,不可能容许这种事情发生的,《七步诗》的作者很可能另有其人。

    ps:补章

第072章 曹魏版沮授() 
刘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人,是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他也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战lā

    然而在正史上,刘晔虽然提出了很多惊人的谋略,却很少为君主所采纳,他的人生经历和早前的沮授有些类似,二者都是建议正确但君主就是不用,所以刘晔也可以说是曹魏版的沮授。

    刘晔先后侍奉曹操、曹丕以及曹睿三代人,并且都为他们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在曹操麾下时,刘晔提议讨伐陈策有功,被曹操提为司空仓曹掾。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征伐据守汉中的张鲁,任用刘晔为主簿。当时曹操军到了汉中郡,山势险峻,难于攀登,军粮非常缺乏。曹操说:“这是个妖妄的地方,或有或无,无关轻重。我军缺少粮食,不如迅速回兵。”亲自率领士兵返回,命令刘晔都督后面的各路人马,让他们按序出山。刘晔算计张鲁可以攻克,加上运粮的通道不能接续,虽然退出,军马还是不能完好无损,于是飞马告诉曹操:“不如致力于进攻。”随即进兵,多用弩弓射击张鲁军营。张鲁奔逃,汉中终于平定。

    然而之后刘晔继续向曹操提议趁机伐蜀,曹操却不再听从,后来曹操反悔,再次向刘晔询问,刘晔却说时机已过,不可再动。返回之后,曹操以刘晔任行军长史,兼任领军。后来刘备攻打汉中,夏侯渊因此战死。

    到了文帝时期,上庸的孟达降魏,曹丕因为非常高兴,让孟达做新城太守,又任散骑常侍。刘晔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孟达苟且求得,必然不能感恩图报,如果出现什么变化,之后一定会作乱。而曹丕不听,未将孟达调职,文帝死后,曹魏动荡,孟达果然叛变。

    黄初元年(220),任刘晔为侍中,赐爵为关内侯。文帝曾经下诏书询问众大臣,让他们预测刘备是否会出兵吴国为关羽报仇。大多数人都说蜀国弱小,刘备无力复仇,只有刘晔认为刘备和关羽感情很深,想必会为其复仇。后刘备果然伐吴。

    刘备伐吴后,孙权派遣使臣到魏国自称藩属,魏国内大臣们都表示祝贺,只有刘晔认为对于此事应该谨慎,多加考察,并且还提议趁机出兵伐吴,但为曹丕所拒绝。后来曹丕有意封孙权为吴王,刘晔再次劝谏,认为孙权求降只是一时之事,一旦孙权击败刘备,事情就可能立刻发生变化,曹丕不听,执意以孙权为吴王,夷陵之战后,孙权的态度果然改变。

    曹丕因为孙权的戏弄大怒,准备出兵伐吴,刘晔认为吴国有长江之险,又新得大胜,难以攻克,曹丕又是不听,大举出兵讨伐,三路皆无果而终。

    黄初五年(224),文帝亲自到了广陵郡的泗口,命令荆州、扬州各路军马一同进发,准备伐吴。他召见众大臣,问:“孙权自己会不会来?”大家都说:“陛下亲自出征,孙权恐怖,一定会以全国的力量应战。又不敢把大军的指挥权委托给大臣,一定会自己率领前来。”

    刘晔说:“他认为陛下会以皇帝的贵重身份牵束自己,而领兵渡江作战的是别的将领,所以一定会整治军队,等待事情变化,不会亲自进攻。”文帝车驾停住多日,孙权果然不来,文帝于是带军队返回,说:“您的估计是正确的。应当考虑为我消灭孙、刘二贼的方略,不能只明了他们的情形而已。”可惜的是当时蜀吴政治稳定,相互联合,又有天险作为防御,刘晔对此也没有办法。

    明帝上台后,刘晔被晋升爵位为东亭侯,封邑三百户。早先曹睿和大臣交流不多,所以人们对他了解很多,刘晔和曹睿一番交流过后,评价曹睿次于秦皇汉武,这个评价在后世看来也是颇为中肯的。

    后来曹睿追尊其高祖父曹腾为高皇帝,其夫人吴氏为高皇后,又下令群臣讨论高皇帝曹腾的谥号,当时刘晔就以礼仪制度给挡了回去,这点也得到了如尚书卫臻等大臣的支持,最终追谥一事就按他们的建议施行。

    太和二年(228),辽东公孙渊胁逼叔父公孙恭让位,自立为辽东太守。当时刘晔就劝谏曹睿趁机伐辽,夺取辽东,被曹睿拒绝,当时朝廷反而默认了此事,公孙渊遣使来朝后,承认了他对辽东的统治,后来公孙渊作乱,曹睿不得不三次伐辽,才最终将辽东平定。

    从上文中也可以看出来,曹魏的统治者对于刘晔的提议并不是都不采纳的,而是那些重大提议基本不采纳。像刘晔提议讨伐陈策,攻打阳平关,曹操也都听了;曹丕后来也说过刘晔的判断是正确的;曹腾谥号之事曹睿也没有反对刘晔的建议。

    但在像趁机伐蜀,以及是否调走孟达,是否联合吴国,是否讨伐吴国,是否趁机讨伐辽东这些重大问题上,曹魏三代君主都没有听刘晔的建议,固然事后刘晔所说的话都被证明了,但结果并没有因此改变。

    为什么,首先要说在这些大问题上,这些君主心里都自己的想法,并且很难改变,像曹操当年就因为得陇望蜀,取了荆州还想要扬州,结果在赤壁惨败,将以及到手的荆州还吐出去大部分,所以他占据汉中后,就不太想继续打了。而曹丕本人更是有些情绪化,被孙权愚弄后,不听劝解执意要打江东。

    但这不是每次刘晔提议都被拒绝的原因,当年沮授是因为袁绍和他闹别扭,所以死活不听他的,而刘晔是曹操、曹丕以及曹睿三代人都不听他,这不能说曹氏三代人都讨厌刘晔吧。

    刘晔被拒绝的根本原因还是源于他的出身,因为刘晔是汉室宗亲,而曹魏是代汉而立的,所以曹氏和刘氏是天然的敌人,因为刘晔姓刘,所以曹家君主在一些问题上对他就有天然的排斥,在那些大问题上更是如此。

第073章 淮南刘子扬() 
刘晔本人单算谋略的话的确以及极为出色,但因为他本人投错了阵营,所以建议往往得不到采纳,后来刘晔因为玩弄手段,被曹睿所察觉疏远,本人大受打击,很快就去~~~lā

    刘晔年少就因为受母亲遗命斩杀父亲宠信的侍者而出名,后许劭到杨州避难,称刘晔有佐世之才。天下大乱后,扬州郑宝割据一方,准备掳略百姓渡过长江到江南地区,找刘晔商议,后刘晔借朝廷使者过来之际,设宴斩杀了郑宝,夺取了他的部下,归顺了庐江太守刘勋。

    当时孙策对于刘勋很是忌惮,故意放低姿态送出珠宝诱刘勋讨伐上缭城,众人都不知有计,唯独刘晔提醒刘勋注意,刘勋没有听从,后孙策果然趁刘勋出兵之际来袭,刘勋大败,被迫北上投靠曹操,刘晔随之。

    在曹魏,刘晔先后经历曹操、曹丕和曹睿三代君主,献上了很多的良计,不过被采纳的并不多。

    当时刘晔在朝一点也不和人士相交往。有人问他原因,刘晔回答说:“魏室登上皇位时间不长,明智的人知晓天命,而世俗的人有的还不知晓。我在汉朝属于皇室宗族,在魏国又是心腹大臣,少一些朋友下属,还是比较适宜的。”

    太和六年(232),刘晔因病授官为太中大夫。病稍好,任大鸿胪,在任两年后退让辞官,仍作太中大夫,不久就去世了。谥号为景侯。刘晔的儿子刘睶继承。刘晔的小儿子刘陶,也是才分很高而品行不佳,官做到平原太守。

    刘晔后来出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玩弄手段,并且还被曹睿发现。

    据《傅子》记载,刘晔得到曹叡宠信亲近,有一次曹叡打算攻伐蜀汉,朝臣都说不可以,但刘晔私下却对曹叡说可以;后出去和朝臣又说不可以,因为刘晔的胆识,说时都好像是真心的,曹叡和各大臣都没有怀疑。当时中领军杨暨被明帝宠信,亦敬重刘晔,他是最为反对曹叡伐蜀的大臣,刘晔与杨暨见面时亦有向他说不可攻伐的理由,杨暨于是以为刘晔一定会支持自己。

    到后来杨暨再和曹叡讨论攻伐蜀汉之事,杨暨恳切地进谏反对;曹叡指责他是儒生出身,不通军事,杨暨因而搬出既一直反对伐蜀,亦是重臣的刘晔去劝告曹叡,但曹叡却一直听刘晔说可以攻伐,于是找来与杨暨对质,但召见时刘晔却不发一言。后来刘晔再私下见曹叡,刘晔指责曹叡不应将伐蜀大计随意告诉其他人,更称怀疑蜀汉已得悉曹叡要来攻的情报;曹叡更是感谢刘晔。后见杨暨又指责他对君主进言过于直率,应要婉转地表达;杨暨亦感谢他。

    有人见到刘晔这样巧妙奉迎这两方面,甚为厌恶,就对明帝说:“刘晔不尽忠心,善于探察皇上的意向而献媚迎合,请陛下试一试,和刘晔说话时全用相反的意思问他,如果他的回答都与所问意思相反,说明刘晔经常与陛下圣意相一致。如果他的回答都与所问意思相同,刘晔的迎合之情必然暴露无遗。”明帝如其所言检验刘晔,果然发现他的迎合之情,从此疏远了他。刘晔于是精神失常,出任大鸿胪,因忧虑而死。

    《傅子》的作者傅玄还对此有过评价:巧诈不如拙诚,确实是这样。以刘晔的聪明智慧和权术计谋,如果坚守道德大义,将忠信作为行动的准则,即使是古代的贤人,又怎能超过他!而刘晔只是施展才智,不重诚恳,在内失掉君王的宠信,在外受窘于世俗的压力,最终因此危害了自己,岂不可惜!

    历史上刘晔这种迎合上意的做法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早在曹丕时期,有一次鲍勋劝谏曹丕不要打猎,曹丕问麾下大臣们打猎好还是音乐好,刘晔立刻回答音乐好,直接被鲍勋骂为奸邪之辈,要求治罪。

    据《世语》记载:刘晔以先进见幸,因谮矫(陈矫)专权。矫惧,以问长子本,本不知所出。次子骞曰:“主上明圣,大人大臣,今若不合,不过不作公耳。”后数日,帝见矫,矫又问二子,骞曰:“陛下意解,故见大人也。”既入,尽日,帝曰:“刘晔构君,朕有以迹君;朕心故已了。”以金五鉼授之,矫辞。帝曰:“岂以为小惠?君已知朕心,顾君妻子未知故也。”

    我个人认为,历史上刘晔投靠曹魏阵营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在曹魏内部,刘晔因为出身的原因,很多事情都是事倍功半的,他在这里无法发挥出自己的真正才能。曹操挟天子,曹丕改朝换代,他们是大汉的敌人,所有的姓刘的宗亲天生就在曹氏的对立面,不管刘晔证明努力,这一点他都是无法改变的。

    刘晔本人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在曹魏内部和贾诩一样很少同他人往来,以减少曹氏对于他的戒心,然而只要曹魏还继续存在,统治者还是无法真正信任他的,不像贾诩,只是曹操忌惮他,曹**后,曹丕上台贾诩就能翻身。

    像刘晔这种汉室宗亲,应该去投靠刘备、刘表以及刘璋那些刘姓的大诸侯,小诸侯难以发展,像刘琰,他本人都未必是宗室,就因为姓刘,所以刘备对于颇为照顾,日后蜀汉朝廷排位甚至能在李严之下,像这种地方,刘晔干事才能事半功倍,才能真正发挥出来自己的本事。

    至于迎合上意这一点,我个人认为刘晔当时可能就是因为发展不顺,所以放下了身段,以求更好的发展。不过话说回来,刘放同样也是刘氏宗亲,人家就能为曹丕、曹睿所信任,掌管中书监,日后还能当上骠骑将军,个人的因素也是明显存在的。

    姓名:刘晔

    属性:谋略(a…)刘晔本人在很多事情上都有这独到的见解,是一个出色的谋略家

    总评(b)刘晔在曹魏混的很不如意,还有献媚之事,所以总体评价不高

    别名(称号):字子扬

    性别:男

    民族:汉

    官职:太中大夫、大鸿胪

    职业:官员、谋士

    爵位:东亭侯

    谥号:景侯

    家庭出身:汉室后裔

    生卒:……234

    出生地:扬州淮南成德

    主要社会关系:儿子(刘睶、刘陶)

    主要经历:

    年年少时就被许劭评价为王佐之才,后斩杀郑宝,效力刘勋

    年随刘勋降曹,在曹魏经历三世,因为献媚被君主疏远而病逝

    总结:曹魏的统治者如果听从了刘晔的建议,重新一统天下也不是不可能的。

第074章 少为人知的董昭() 
在曹操麾下诸多谋士中,董昭的知名度并不高,也不在五大谋士之列,但董昭对于曹魏的作用并不低,他不仅是曹操迁都许昌的核心谋臣之一,还是曹操封公称王的主要参与者,他本人的谋略能力也不比五大谋士差不多,是当时少数几个顶级谋士之一。

    董昭的个人能力在袁绍麾下时就已经有所表现,他本人很早就已经看好曹操,在张杨麾下时就帮助过曹操,表达过善意。

    在追随曹操之前,董昭先后在袁绍以及张杨麾下任职。董昭在年轻时被举为孝廉,就任瘿陶长、柏人县县令。后袁绍任命他为参军。当时,公孙瓒来袭,兵力强盛,钜鹿太守李邵和郡中仕宦认为公孙瓒兵力强盛,都想要归属于他。袁绍听说了,让董昭兼任钜鹿太守。袁绍问:“你用什么办法制御他们?”董昭回答说:“凭我一个人的微力,不能消弥众人的预谋,我想假作应合同意的样子,引诱他们说出实情,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临时权变来制驭他们。计策只能临时想出,现在没法预先谈论。”

    当时钜鹿郡里的大姓人家孙伉等几十人是主要的策划者,鼓动官吏和百姓。董昭到了郡里,伪造了一份袁绍的檄文告诉全郡说:“得到贼人的侦察兵安平、张吉的口供,他们会来进攻钜鹿,贼方原孝廉孙伉等人作为内应,此檄文传到郡中,即将孙伉等逮捕军法从事,只惩罚他们本人,妻儿不予连坐。”董昭依照檄文的控诉、命令,将孙伉等人立即斩首。全郡人惊惶恐慌,董昭挨个予以安慰,于是全都安定下来。事情结束后,董昭向袁绍汇报,袁绍十分赞许。

    恰逢魏郡太守栗攀被士兵所害,袁绍就让董昭兼任魏郡太守。当时全郡境内秩序大乱,贼人数以万计,他们派使者相互往来,进行买卖贸易。董昭十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