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末三国志- 第1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饨环矫嬉苍粤艘桓龃蟾贰

    太和二年(228),公孙渊逼夺叔父公孙恭之位。魏明帝曹睿承认了其地位,拜公孙渊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

    当时辽东太守公孙渊夺位之后,擅行自立,派遣使者上表陈述。刘晔认为公孙氏是汉朝时所任用的,所以世袭辽东太守官位,由于山水海陆阻隔,地处偏远,所以胡夷之民难于制驭,世袭权位日子很久。现在如果不将公孙渊诛杀,以后必定造成祸患。如果他们怀有二心,又依恃武力,那时要再行诛杀,事情就难办了。不如趁他刚刚上任,既有自己的势力,也有自己的仇人,出其不意,兵临城下,开设赏赐招募的条件,可不劳动军队而平定,然而曹睿未听。

    公孙渊上台之后,孙权也派出使者和他联络,二者关系渐深。黄龙元年(229),孙权于武昌正式登基为帝,建国号为吴,同年孙权派校尉张刚、管笃出使辽东。

    公孙渊本人也是暗地怀有二心,多次与吴国联系,特别是太和六年(232),吴主孙权派周贺率舟百余护使臣渡海抵辽东,诱招辽东太守公孙渊背魏联吴。曹叡得知后欲讨伐,朝臣以为公孙渊受封重爵,与吴隔海,不会舍近求远,奉主吴国。孙资分析后,力主加兵辽东,歼灭吴军,使公孙渊畏惧不敢叛逆。于是同年明帝曹睿遣殇夷将军田豫循海路、幽州刺史王雄循陆路,一起进攻盘踞辽东的公孙渊。

    散骑常侍蒋济劝谏说:“但凡不是意欲吞并本朝的敌国,不是反叛本朝的臣子,都不宜随便征伐。如果攻而不克,是逼其为反贼。所以说‘虎狼当路,不治狐狸。先除大害,小害自已’。(虎狼挡住道路,不要急着去消灭狐狸。先除掉大害,小害自然就会停止)就算攻克其地,他的百姓不足以强国,他的财产不足以富国,若一旦失败,却又徒招公孙渊的怨恨。”曹叡先不听,还是派田豫等进攻,最后只是略有斩获。

    当时朝廷想派人领兵征讨,一时又找不出合适人选。中领军杨暨推荐田豫,于是任命田豫以汝南太守职都督青州诸军事,持朝廷符节,前往征讨。这时,东吴派人与公孙渊相勾结。魏明帝曹睿认为敌人强大,又要渡海打仗,于是下诏让田豫停止进军。

    那个时候恰好孙权也派遣将军周贺、校尉裴潜乘船渡海到辽东,向公孙渊求购马匹。田豫认为敌船将要返回,加之天晚风急,敌人害怕风浪,漂到东边又无岸,肯定会在成山靠岸的,而成山没有藏船的地方,只能沿海岸停泊。他巡察山势,阻住险要路段,列兵把守。于是进入成山,登上汉武旧观。敌船返回,无路可逃,果然遇到狂风,很多船都触礁沉没,敌兵随波浪爬到岸上,魏军抓获了很多俘虏。起初,很多将领都嘲笑田豫在这里空等敌人。等敌人被击败后,他们又都争相出谋划策,请求追到海上去截取船只。田豫担心那些可走的士兵会决一死战,不同意他们的意见。吴将周贺于成山被斩杀。

    曹睿虽然最后还是停止了田豫和王雄的军事行动,但对于公孙渊依然产生了很大的打击,由于畏惧曹魏,公孙渊在吴国嘉禾元年(232)派遣校尉宿舒、阆中令孙综向孙权称籓,并献上貂马,以求外援。

    公孙渊的这个举动使得孙权异常的高兴,毕竟孙吴建国最晚,国力不如曹魏,资历不如蜀汉,还曾经被迫向曹魏称臣,这时能得到公孙渊的投靠还是有着很大意义的。

    于是在嘉禾二年(233),孙权封公孙渊为燕王,大赦天下。并且在同年三月,孙权送宿舒、孙综返归辽东,并派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等领兵万人,带上金银财宝奇货异物,加上“九锡”之礼的全套用品,经海路送给公孙渊。

    孙权的这个举动,当时并不为大臣们所认可。举朝大臣,自丞相顾雍而下全都规劝孙权,认为公孙渊其人不可信,对他的恩宠礼遇不要太过分,只需派遣官兵数百人护送宿舒、孙琮回去即可,孙权到底还是没有接受规劝。

    然而公孙渊得知这个消息以后,他也蒙了。为什么?孙权跨的步子太大了,公孙渊根本就不敢接受孙权的册封,他只要接受了燕王的称号,就等于彻底和曹魏决裂了,这并不是公孙渊想要的,公孙渊派出使者向孙权称藩,是企图得到孙吴的支援,希望孙权帮助他牵制曹魏,而不是自己彻底投靠孙权和曹睿对着干,毕竟当时孙吴弱远在千里之外,而曹魏强近在咫尺,公孙渊不是没有自知之明,他不敢真的和曹睿撕破脸。

    没准公孙渊看来,你孙权派了这么多军队过来,还封我当燕王,没准就是拿我当炮灰呢?而且孙权还真有可能就是这么想的。

    于是公孙渊背盟了,他诱斩吴使,吞下了东吴的部队和珍宝,然后将吴国使者的首级献给明帝。

    明帝知道后很高兴,孙权一次性损失万余部队,丢了面子还失了里子,这可不是一个小亏。于是他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还让公孙渊继续持节任辽东太守,统领诸郡。

    历史上公孙渊的这次背盟行动是相当成功的,对于辽东集团而言,他们首先要保证的是自身的安全,而不是称王称帝,公孙渊的先祖公孙度当年那么嚣张都没敢直接称王当靶子,公孙渊也不傻啊。

    公孙渊通过出卖孙权的行动重新获得了曹魏的信任,再次缓和了双方之间的关系,这个买卖是很划算的,毕竟公孙渊为什么要联络孙权,向其称藩,不久是害怕曹魏讨伐吗,现在出卖了孙权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何乐而不为。至于孙权的感受,反正江东隔着大海又打不过来,管他干什么!

    注:

    吴书载渊表权曰:“臣伏惟遭天地反易,遇无妄之运;王路未夷,倾侧扰攘。自先人以来,历事汉、魏,阶缘际会,为国效节,继世享任,得守藩表,犹知符命未有攸归。每感厚恩,频辱显使,退念人臣交不越境,是以固守所执,拒违前使。虽义无二信,敢忘大恩!陛下镇抚,长存小国,前后裴校尉、葛都尉等到,奉被敕诫,圣旨弥密,重纨累素,幽明备着,所以申示之事,言提其耳。臣昼则讴吟,宵则发梦,终身诵之,志不知足。季末凶荒,乾坤否塞,兵革未戢,人民荡析。

    仰此天命将有眷顾,私从一隅永瞻云日。今魏家不能采录忠善,褒功臣之后,乃令谗斗得行其志,听幽州刺史、东莱太守诳误之言,猥兴州兵,图害臣郡。臣不负魏,而魏绝之。盖闻人臣有去就之分;田饶适齐,乐毅走赵,以不得事主,故保有道之君;陈平、耿况,亦鷪时变,卒归于汉,勒名帝籍。伏惟陛下德不再出,时不世遇,是以慺慺怀慕自纳,望远视险,有如近易。诚愿神谟蚤定洪业,奋六师之势,收河、洛之地,为圣代宗。天下幸甚!”

    孙权诏曰:“朕以不德,肇受元命,夙夜兢兢,不遑假寝。思平世难,救济黎庶,上答神祗,下慰民望。是以眷眷,勤求俊杰,将与戮力,共定海内,苟在同心,与之偕老。今使持节督幽州领青州牧辽东太守燕王,久胁贼虏,隔在一方,虽乃心於国,其路靡缘。今因天命,远遣二使,款诚显露,章表殷勤,朕之得此,何喜如之!虽汤遇伊尹,周获吕望,世祖未定而得河右,方之今日,岂复是过?普天一统,於是定矣。书不云乎,‘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大赦天下,与之更始,其明下州郡,咸使闻知。特下燕国,奉宣诏恩,令普天率土备闻斯庆。”

第063章 孙权快气死了() 
孙权在公孙渊背盟的事情上可以说是打了一辈子鹰,结果被鹰琢了眼。ranwen。

    孙权作为君主他的外交能力在三国时期可以说是公认的。早先分化三郡,之后拉拢关羽,日后背袭荆州,玩弄曹丕,最终在公孙渊的事情上吃了一个大跟头。

    在公孙渊的事情上,孙权虽然未听百官之言,强行派出大部队去辽东,任命公孙渊为燕王,但孙权个人绝对也是有自己的盘算。

    孙权在当时很可能就是想彻底将公孙渊逼反,在曹魏田豫等人出兵之后,辽东和魏朝之间的关系已经是非常紧张了。所以公孙渊才会来找孙权帮助,孙权作为一代明主,很难想像他不知道这一点,外交方面的门路他绝对要比公孙渊更了解,所以孙权才想借助这个机会把公孙渊彻底脱下水,让他和曹魏彻底的决裂。

    首先我们看一下当时的时间是在嘉禾二年(233),这个时间仍然是蜀吴对于曹魏的一个进攻期,曹魏只能以防御为主,而诸葛亮和孙权也无法突破曹睿的防线,所以此时辽东公孙渊的请藩对于孙权而言就是一个机会了,一个可能打破僵局的机会。

    要知道曹魏大部分的力量都在对付孙权和诸葛亮,此时如果北方再有变,对于蜀汉和东吴绝对是利好,而公孙渊背叛曹魏后,曹魏要讨伐他,兵力少了,路太远难打,兵力多了,等于给了南方两个大佬机会。

    以当时的情况而言,孙权想要公孙渊给予曹魏压力,想要曹魏北方出现动~乱,所以孙权不惜大赦天下,还封他为燕王,并且派万余部队去辽东帮他,这些部队应该也是威慑,你公孙渊听封,咱们什么都好说,你公孙渊不干,那这些部队来干什么你懂的。这也是孙权为什么要派那么多的部队去,毕竟人少了缺乏威慑力,而他本人对于此事志在必得,这一万多人也可以说是孙权决心的表现。

    然而天高皇帝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公孙渊这个晚辈也不傻,他借助背盟之事,重新缓和与曹魏之间的关系,还平白得到了诸多的宝物以及万余的水军部队,最后好当上了大司马,好处反而都自己拿了。

    最终孙权这个大忽悠最终没能成功,反而偷鸡不成蚀把米,里子面子都输了个一塌糊涂。所以对于这件事,后世的评价就不是很高了。裴松之就说了:“臣松以为权愎谏违众,信渊意了,非有攻伐之规,重复之虑。宣达锡命,乃用万人,是何不爱其民,昏虐之甚乎?此役也,非惟闇塞,实为无道。”

    孙权本人对于公孙渊之事是下了很大赌注了,公孙渊背盟后,孙权可以说是被气了个半死。当时孙权忿恨公孙渊巧诈反复,甚至打算亲自率军前往征讨,后听从朝臣劝谏,才未出征。

    据《江表传》记载,吴王听到消息勃然大怒说:“我已经六十岁了,人世间的艰难困苦,还有什么没经历过,近来却被鼠辈所戏弄,令人气涌如山。如不亲手斩掉鼠辈的脑袋扔进大海,就再也无颜君临万国,即令为此亡国颠沛,也决不怨恨!”

    在吴国内部群臣也都反对出征,其中以上大将军陆逊和尚书仆射薛综为主,多人上书劝谏。

    尚书仆射薛综上书说到:“帝王之人,乃万邦元首,天下人以其维系生命的人。故此他的居住要重置门户敲击木柝以戒备意外;他的出行则清洒道路节制车马速度以形成威严气势,这就是为了保全万邦平安的福运,镇抚四海的民心。从前孔子憎恶时局,托言乘桴浮于东海,季由听说甚为高兴,他因才干无可取之处才受到拒绝。汉元帝打算乘御楼船,薛广德请求刎颈用血来染车。为什么呢?因为水、火是最险之物,不是帝王应该涉足的。谚语说‘千金之子,不可坐在堂屋的檐下’。何况万乘之尊呢?

    现在辽东戎貊小国,没有坚固的城池和防御的措施,武器不锋利,军队散乱如犬羊之群,前往必能获胜,的确像圣明诏书所言。然而其地寒冷贫瘠,谷物无法生长,民众习惯乘马,迁移漂泊无常。突然听说大军降至,自忖不能敌对,鸟惊兽散,驱马远奔四散逃命,一人一马都不得看见,虽然获得无人的空地,守着它无什么益处,这是不可出兵的原因之一。加之海水波涛汹涌动荡,又有成山岛的险难,海潮流动变化不定,狂风恶浪在所难免,转眼之间,人与船就发生异常变化。虽有尧、舜的仁德,但智谋无法施展;有孟贲、夏育的勇猛,但力量无法用上。这是不可出兵的原因之二。再是浓雾弥漫天空,咸水在海面蒸发,易于患上脚气病痛,转相传染,凡航海之人,很少不患此病。这是不可出兵的原因之三。

    天生神圣之人,常以祥瑞征兆来显示,必定平定祸乱,使百姓安康;吉祥的征兆日益集现,海内即将平定,叛逆凶顽,灭亡即在近期。中原一旦平定,辽东必然自行灭亡,只需拱手以待而已。如今却要违背必然的规律,自找最危的险阻,忽视九州的稳定。发泄一时的忿怒,既不是社稷的重大决策,又为创业以来所未有之事,这正是百官们所以侧身叹息,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的原因。诚望陛下抑制雷霆之威,忍耐赫然发作之怒,依就乘桥的安全,远离履冰的危险,这样臣子便可仰仗您的福祉,天下百姓由此获得幸运。”

    除了薛综之外,上大将军陆逊、选曹尚书陆瑁也都写了长书进谏,孙权冷静下来最终放弃了对辽东用兵的想法,不过因为这个事情,后来孙权不得不亲自找老臣张昭赔罪(当初张昭劝谏孙权不要遣使辽东,二人几乎闹翻),又弄了一个灰头土脸。

    据《吴书》记载,当时出使辽东的臣子也不是全军覆没,其中有少数人最后逃了回来。

    注:

    陆逊上书

    及公孙渊背盟,权欲往征,逊上疏曰:“渊凭险恃固,拘留大使,名马不献,实可仇忿。蛮夷猾夏,未染王化,鸟窜荒裔,拒逆王师,至令陛下爰赫斯怒,欲劳万乘泛轻越海,不虑其危而涉不测。方今天下云扰,群雄虎争,英豪踊跃,张声大视。陛下以神武之姿,诞膺期运,破操乌林,败备西陵,禽羽荆州,斯三虏者当世雄杰,皆摧其锋。圣化所绥,万里草偃,方荡平华夏,总一大猷。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违垂堂之戒,轻万乘之重,此臣之所惑也。臣闻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强寇在境,荒服未庭,陛下乘桴远征,必致窥□,戚至而忧,悔之无及。若使大事时捷,则渊不讨自服;今乃远惜辽东众之与马,奈何独欲捐江东万安之本业而不惜乎?乞息六师,以威大

    大虏,早定中夏,垂耀将来。”权用纳焉。

    陆瑁上书

    孙权忿公孙渊之巧诈反覆,欲亲征之,瑁上疏谏曰:“臣闻圣王之御远夷,羁縻而已,不常保有,故古者制地,谓之荒服,言慌惚无常,不可保也。今渊东夷小丑,屏在海隅,虽托人面,与禽兽无异。国家所为不爱货宝远以加之者,非嘉其德义也,诚欲诱纳愚弄,以规其马耳。渊之骄黠,恃远负命,此乃荒貊常态,岂足深怪?昔汉诸帝亦尝锐意以事外夷,驰使散货,充满西域,虽时有恭从,然其使人见害,财货并没,不可胜数。今陛下不忍悁悁之忿,欲越巨海,身践其土,群臣愚议,窃谓不安。何者?北寇与国,壤地连接,苟有闲隙,应机而至。夫所以越海求马,曲意于渊者,为赴目前之急,除腹心之疾也,而更弃本追末,捐近治远,忿以改规,激以动众,斯乃猾虏所愿闻,非大吴之至计也。又兵家之术,以功役相疲,劳逸相待,得失之闲,所觉辄多。且沓渚去渊,道里尚远,今到其岸,兵势三分,使强者进取,次当守船,又次运粮,行人虽多,难得悉用;加以单步负粮,经远深入,贼地多马,邀截无常。若渊狙诈,与北未绝,动众之日,唇齿相济。若实孑然无所凭赖,其畏怖远迸,或难卒灭。使天诛稽于朔野,山虏承间而起,恐非万安之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