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潇湘风云- 第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十六军驻守的前沿阵地去看一看。为此,萧全夫当天下午便从开城返回军部。傍晚,他正式接到了志愿军司令部的电话通知:29日早晨8点,彭大将军到第四十六军驻守的前沿阵地视察。

    (2)7月29日早上5点钟,萧全夫和军参谋长张万春前往开城迎接彭大将军。彭大将军吃罢早饭没顾上休息,便问萧全夫:“今天我们怎么看啦?”

    萧全夫打开地图,简要地向彭大将军汇报了第四十六军防御阵地的概况和预想的视察路线。彭大将军听后便提出:“你们预想的视察路线离前沿远了一些。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我们还是先上大德山上去看看吧!”随后,他自己选定了视察大德山的一条路线。

    朝鲜战场:大德山阵地。大德山位于板门店以北,地处第四十六军防御地段的中间,是前沿阵地上最高的一座大山,站在山顶可以看清第四十六军正面共29公里宽防御阵地的全貌。但是上这座山有一段路不好走,汽车不能直接开到山顶上去。彭总听萧全夫的介绍后毫不在意地说:“汽车上不去就用腿走嘛!二万五千里长征不就是靠两条腿走过来的吗?”按照彭大将军确定的路线,汽车跑了半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德山下。吉普车勉强爬到半山腰就再也无法前进了。彭大将军下了汽车,顺便去看望驻守在这里的部队。

    部队正忙着从前沿阵地向这里搬运弹药、物资。彭大将军亲切地问候了大家。

    还没等萧全夫介绍,战士们已经认出是彭大将军来了。“啊!彭总司令员来啦!”消息立刻传遍了阵地。

    战士们一个个睁着兴奋的眼睛,露出幸福的笑容,高兴地望着这位慕名已久、衷心爱戴的大将军,然而一时却又显得有些拘束。

    彭大将军慈祥地望着几个正在平整炮弹坑的战士,亲切地问道:“你们守在这里有多久了?”

    “4个月了。”“你们坚守在抗美援朝的最前线有功啊!现在你们把美帝国主义打败了,使它不得不在停战协议上签字,我代表祖国人民谢谢你们!你们要留下几个炮弹坑,祖国人民派代表来到朝鲜时,让他们看看这些炮弹坑,告诉他们,你们是怎样战胜敌人的。”

    “胜利归功于首长的英明指挥和祖国人民的支援。”战士们愉快地回答,已经不那么拘束了。

    彭大将军接着问道:“接到停战命令了吗?”

    “接到了,司令员同志!”

    彭德怀高兴地接过“机骨筷子”。“你们守卫在最前沿,一定要严格地遵守各项规定。现在虽然停战了,但是帝国主义是不会老实的,要提高警惕,决不能麻痹大意!”

    “是!司令员同志,我们一定牢牢记住您的话。”

    彭大将军满意地笑了。然后他钻进潮湿低矮的坑道,和战士们围坐在一起,关切地询问战士们能不能吃上热饭、喝上开水,有没有青菜吃,坑道里有没有防雨设备,慰问团有没有到过前沿等情况。

    战士们一一做了回答。彭大将军告诉战士们:“现在停战了,我们不能总是蹲在坑道里,不久就要盖房子了,到时候大家要好好盖,盖好了作示范,让全线部队都来你们这里参观学习。”在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总司令面前,战士们无拘无束地谈着他们战斗、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情况。最后,当彭大将军要离开坑道时,有两个战士拿出自己在战斗间隙用美国飞机的残骸精心制作的“机骨筷子”,送给彭大将军作纪念,并请彭大将军把另外几双转送给**、周总理和朱总司令。彭大将军接过“机骨筷子”仔细地端详着,只见每双筷子上都刻着字,标明是献给谁的,充分体现了战士们对**、周总理、朱德总司令的无比敬爱和深切的思念。彭大将军愉快地收下了这份特别的礼物,并答应一定会把这份特别的礼物送到**、周总理、和朱总司令的手中。彭大将军离开这个阵地后继续向大德山顶峰攀登。当时正是盛夏的三伏,天气非常炎热。大家还没走上一半路程就汗流浃背了。彭大将军已经年过半百,自然更加吃力,大家想搀扶他往上爬。彭大将军却谁也不用,硬是一步一步地爬到了山顶。

    守卫在山顶上的志愿军战士们,看到敬爱的彭大将军来到他们的阵地,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便从坑道里拿出毡布铺在地上,让彭大将军坐下来休息。阵地上的一个战士给彭大将军端来一茶缸水,彭大将军高兴地饮了一大口,然后把茶缸顺手放在自己的前面。此时,他又兴致勃勃地拿出战士送给他的“机骨筷子”,仔细地欣赏着,并幽默地做了一个飞机坠落的姿势对大家说:“美国佬从天上掉下来了,他们的大飞机现在变成我们手中的小礼品。看来在天上飞的可没有我们坐在地球上的舒服,这里可是不怕翻跟头啊!”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站在大德山主峰上,彭大将军把第四十六军负责防御的阵地从正面看得清清楚楚。萧全夫在现场向彭大将军作了简要汇报:自从今年1月12日我们接受防御作战任务以来,在半年多时间里,打退了敌人在飞机、大炮和坦克掩护下的27次进攻。根据志愿军司令部“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先后组织了8次反击作战,再加上经常的小分队出击和“零敲牛皮糖”的冷枪冷炮行动,共歼敌14328名,俘敌149名,较好地完成了任务。通过这些实战锻炼,我们掌握了以劣势装备对抗现代化敌军实施进攻和阵地防御的作战经验,把战线向前推进了5公里。

    彭大将军听完汇报,看了看四周被炮火炸成废墟一样的山峦,然后用望远镜望着山峦后面那隐约可见的临津江说:“朝鲜战场就是我军同美军较量的练兵场。通过这场血与火的较量,美军现在签字停战还算是明智的,不然,就要被我们赶到临津江里喂王八去了!”

    (3)下了大德山,已近中午时分。萧全夫驱车在前面带路。可是没走多远,彭大将军的汽车在后面停住了,路上还站着一堆人。萧全夫不知出了什么事,便让司机调转车头返回去。原来彭大将军看到担架队刚刚从马踏里东南山前沿阵地抬下来了几位烈士。

    彭大将军轻轻地揭开了担架上的布单,一一瞻仰了烈士的遗容。沉默了一刻,他嘱咐身边一位转运烈士的干部:“这是祖国人民的英雄儿女呀!抗美援朝的胜利就是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你们一定要把他们妥善掩埋好,标记上他们的姓名,早日通知他们的亲属。”

    彭大将军说到这里,声音哽咽了,随后拿起望远镜,无声地向远处凝望着。

    马踏里东南山位于临津江北岸,距开城以东14公里,由4个小高地组成,是美军在三八线以北唯一的支撑点和高浪浦至临津江渡口的必经之路,由美军王牌陆战第一师固守。如果拿下这片高地,就可以把美军全部赶到三八线以南,并直接威胁美军在西线的交通供应线。第四十六军为了配合板门店谈判和中线的反击作战,迫使美军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以第一三六师为主,集中兵力和火力,从7月8日晚至26日晚,先后对马踏里东南山发起了3次反击作战,相继夺取了马踏里东南山的4个小高地。最后一次反击作战,从7月24日黄昏一直战斗到7月27日凌晨,接到停战命令时才停止。这几位烈士就是清理战场时在马踏里东南山阵地前沿发现的。

    彭大将军听到这些情况后,非常悲痛,便提出要亲自去这个最前沿的阵地看一看。身边的人员都不同意,因为马踏里东南山距美军的阵地太近了,间隔还不到300米。由于大家极力劝阻,彭大将军有些火了。在此情况下,为了彭大将军的安全,萧全夫决定自己先到山上去看一下。当他把车开到山上,察看了前方美军阵地上的情况后,觉得这时虽然已经停战,但是美军一旦发生挑衅事件,地形对我军相当不利,彭大将军的安全也就很难保证。因此萧全夫下山后,再次力劝彭大将军还是不要上去。

    彭大将军严肃地反问道:“既然你萧全夫能上去,我彭德怀为什么就不能上去呢?我们的战士在这块阵地上不惜流血和牺牲,难道我们连上去看一眼的胆量都没有吗?”

    萧全夫望着威严的彭大将军,无可奈何,只好布置了观察哨和警戒人员后,才陪同彭大将军来到了马踏里东南山阵地。阵地上的同志指着地上的一滩血渍说:“这就是我们的烈士牺牲的地方。”彭大将军听后低头凝视着脚下这块被鲜血浸过的土地,静默了一会,沉痛地说:“两天前我们的战士还在为这块土地英勇战斗,付出了生命和鲜血。现在停战了,他们却没有看到今天的和平,我们活着的人。。。。。。”彭大将军说到这里,声音哽咽了,随后拿起望远镜,无声地向远处群山凝望着。

    这时,随行人员才豁然明白,彭大将军不顾个人安危执意登上马踏里东南山这个最前沿的阵地,原来是为了缅怀那些在和平的黎明到来之前英勇牺牲的烈士,寄托他深深的哀思啊!因此,随行的人员当即用身边翠绿的松枝和无名的小花扎成了一个小花圈,置放在马踏里东南山的这座高地上。对此,彭大将军赞许地点了点头,并且俯下身把花圈调整为面对祖国的方向。。。。。。

第九十三章:志愿军战俘纪事…较量(之二)() 
釜山战俘收容所由于关押的大多数是一些轻、重伤员,加上人员流动,内部管理比较松散,志愿军战俘中的各种进步组织很活跃。1951年8月初,由郭兆林、于化英领导的志愿军伤病战俘,为赶走南朝鲜人组成的警察队,开展了绝食斗争。

    这天午饭铃一响,伤病战俘住的铁皮棚子里就响起了“雄纠纠、气昂昂。。。。。。”的歌声,重伤员躺在床上,轻伤员站在床边举拳高呼口号:“反对警察队打骂伤员!”“反对警察队限制战俘文体活动!”南朝鲜看护兵把饭分好,没有一个人去吃。警察拿着棍子,一会儿冲进这个棚子,一会儿又冲进那个棚子,他们望着怒气冲冲的战俘,干瞪眼吓得一句话也不敢说。

    美军开来了一队坦克和装车车,端着雪亮刺刀的士兵很快把营地层层围住。高音喇叭响起了“战俘不要胡闹,有什么要求,派代表和联军谈判”的呼喊。

    铁皮棚子里一个响亮的声音喊道:“中国战俘欢迎联军当局派代表来与我们谈判!”

    一会儿,一名美军少校带一名翻译和五个黑人卫兵进到铁丝网里,朝鲜人民军战俘派了三名代表,志愿军战俘派出了叶志寅、张殿祥、徐厚仁。战俘代表严正抗议警察队敲诈勒索,行凶打人,贪污伤病战俘的粮食和衣物。他们要求美军当局检查,看看有多少伤病战俘缺少衣服和毯子。几个美军军官来检查,发现确实有好多躺着的重伤员没有衣服,好多轻伤员没有毯子。美**官不满意地摇着头。战俘代表说:“你们不把警察队撤走,我们就要绝食下去。直到饿死。”

    美军少校冷眼回头说:“你们不要闹,马上就解决。”

    过了一会儿,警察背着行李站好队,队长公鸭子似的嗓门儿喊了一声“齐步走”,志愿军战俘齐声喊:“滚。滚,滚。。。。。。”在战俘的骂声中,警察队灰溜溜地走出了铁丝网。

    巨济岛战俘营七十二联队是叛徒、败类们控制最严密的一个战俘营,美军称之为“模范战俘营”,美军高级军官多次到这里视察。美国和台湾等地的报刊也多次刊登这个战俘营的报道和图片。1951年9、10月间,在这里发生了“共青团员敌后斗争小组”夺取集中营控制权的斗争。

    “共青团敌后斗争小组”的组长是志愿军战俘张达。组员开始只有丁先文和陆建勋两个人。这三个不满二十岁的年轻人是四川同乡,他们都是国民党军官的后代,在战俘营又都当上了“文书”。其中丁先文因为家庭子女多,生活困难,初中毕业后在国民党军队里当过一年文书。起义后参加了解放军。在朝鲜战场上,他与所在师政委皆被俘了。被俘后,他一度悲观绝望,活一天算一天,不知该怎么办。战俘营的叛徒、败类们了解到他的“历史”,开始千方百计地拉拢他,让他当上了小队“文书”,可以吃饭肚子。不做苦工,不挨打。“国民党六三支部”成立时,大队长孟明强拉着他去参加。他惊呆了。这时他才知道战俘营里也存在着共产(n)党与国民党的斗争。他必须作出选择,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明确的选择。他把共产(n)党与国民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和旧中国,新式军队和旧式军队,反复作了比较,经过痛苦而激烈的思想斗争,毅然决然选择了“跟共产(n)党走”的道路。他不熟悉战俘营中的共产(n)党员。他熟悉他的同乡张达,知道他是共青团员。丁先文就常常找张达去聊天。把了解到的败类们的活动告诉他。张达开始对丁先文存有戒心,但在交谈中。逐渐发现他有一股强烈的民族正气。一次,丁先文提议组织起来和败类们干。张达没有吱声儿。丁先文急了,说:“你怕死,我就一个人干。”经过观察,张达决定吸收丁先文吸收为共青团员(当然不合乎组织手续,但那是在战俘营的特殊环境里。)张达、丁先文、陆建勋三人组织起来的“共青团敌后斗争小组”成立了。他们利用当“文书”可以四处走动的方便,秘密串联了在战俘营里担任了“文书”、“翻译”、“警备队员”的爱国进步战俘王去生、任呼啸、林学曹、谢治彬以及韩文贵、王维宪、张辉忠等20多人。他们相信,只要能组织起来几十个不怕死的人带头发难,战俘营中受残害的大多数战俘一定会起来响应,消灭王顺清、李大安这些叛徒、败类,夺取战俘营的控制权。他们秘密制订了消灭王顺清和李大安的计划。

    但是,由于他们没有能和战俘营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又缺乏地下斗争经验,不久便被叛徒猪正权出卖了。他们遭到毒打,被关进战俘监狱。这几个只学过一点粗浅的马列主义理论的年轻人,在李大安、王顺清面前旗帜鲜明地宣布:“我们信仰马列主义。生是共产(n)党的人,死是共产(n)党的鬼。我们死也要回祖国大陆。”每天深夜,李大安、王顺清等带着警备队班长罗棼等人,来给他们上刑,浑身的肉被打烂了,就专选还有知觉的踝、膝、臂关节及头部等部位鞭打,鞭打一下,停几分钟,又是狠狠地打下去,直到失去知觉。他们一边鞭打还一边骂:“老子知道你们这些小赤佬想死,偏偏叫你们不得好死!”

    “你们在战场上为什么不死?到集中营里想当英雄,还要为共匪卖命,你们在这里卖命,共产(n)党也不知道!”

    “你们在这里为共产(n)党卖命,共产(n)党要国内搞土改,搞斗争,你们的父兄早被共产(n)党杀了!”这些话比酷刑更疼地打在这些国民党人后代的身上。他们咬紧牙关,流泪了。但他们对共产(n)党和祖国的信念超过了一切。

第九十二章:志愿军战俘纪事…较量(之一)() 
话分两枝。且说1951年8月2日,李大安挺胸腆肚地走进了巨济岛战俘营第八十六联队的大门。别看他表面神气十足,心里却在打鼓,他知道此行是凶多吉少。

    两天前,美第八集团军情报处一个叫威尔的上尉军官把李大安叫去,他笑着给李大安点上烟,然后开门见山地用略带嘶哑的华语说:“我们决定让你到八十六联队去工作。”

    八十六联队刚成立一个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