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忽然明白为何官家和皇后极力支持让自己成为太子资政堂中的“师傅”,身为相公的他公务繁忙,时常推脱,但官家和皇后依然让自己尽力抽出时间去为太子讲学。
对于君臣来说,师徒之间的关系可要比其他的关系来的都要亲密,范仲淹不是一个愚钝的人,虽然是他可以欺之以方的君子,但脑子不慢,否则他如何能担任大宋的平章事?
眼下皇帝已经把话说的足够清楚,范仲淹大礼拜下:“陛下之圣明,可为万世之君表率,彪炳史书,无人能及!”
被一代贤相如此夸赞,赵祯反倒是有些不好意思,摆了摆手:“朕不是什么圣君,只不过知道的事情多了些罢了,你现在要做的便是替朕处理好政事,若有不能决断者,飞报至西域都护府。”
“臣遵旨!”
赵祯起身而走,身上的盔甲再次发出金属的碰撞声,在出门的那一刹那,范仲淹只觉得金光四射,宛若天神!
“官家此举,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实为万世之君表率也!范希文,汝不当人子矣!”
包拯看着范仲淹回来站在自己的身边一言不发,他知道能做到范仲淹这样的已经是极为难得,说有朝臣的目光都盯在他的身上,包拯忍不住咳嗽一声:“范相公,陛下的圣驾动了!”
范仲淹这才惊醒,上前带着百官行礼:“臣等恭祝吾皇旗开得胜,以雷霆之威震慑西域宵小!”
第一千四百零二章什么是天威?()
皇帝亲征的圣驾缓缓远去,送行的百姓却不愿散去,望着滚滚的烟尘和高高的旌旗,无不在心中默默祝福,官家是大宋的官家,百姓是大宋的百姓,战争也是大宋的战争。
不知何时,整个大宋变为一体,上至帝王,下至黎民,都对大宋保有强烈的归属感,而这次赵祯的御驾亲征亦是如此。
究其原因,乃是所有人都参与到了大宋的日常生活中,百姓和西征就没有关系了吗?自然不可能,总有亲属在军中的,或是儿子,或是兄长,或是弟弟,或是父亲。
而那些商贾呢?更是和他们利益相关,西域的商路就是他们的命根子!
西域不通的这段时间,商贾绕道天竺,实在是耽误了行程,让商贾们的资金都回转困难,若不是能在天竺开辟市场,这些商贾早已是冒着天大的危险从西域出发了。
范仲淹心中悬着的石头落了地,连走路都明显轻快许多,脚下生风的便往城中走去,但没几步就被包拯赶上:“希文这是得了圣谕?心中可妥帖了些?”
对于包拯这位耿直的老臣,范仲淹是颇为敬佩的,即便是身居其上的平章事,也转身微微施平礼:“原是希仁兄,不知希仁兄此言何意?”
包拯微微笑了笑,捋了捋下巴上微微有些发白的胡子笑道:“老夫之意自然是你心中快意之事!怎么难道你如此兴师动众的伏阁请对,所为的不是相权之高低?不是为了皇权之无边?”
范仲淹微微一愣,随即看到包拯精光一闪的眼神,微微苦笑道:“果然是万事瞒不过包希仁,朝中谚语诚不我欺也!!”
包拯笑了笑:“怕不是老夫一人看出端疑,衮衮诸公瞧出来的不在少数…………”
包拯的话还没说完,便瞧见欧阳修和苏洵两人携手而来,表情也是颇为好奇,范仲淹微微苦笑:“也罢,既然三位参政都到了,某也说与三位。”
四个人看了看远去的圣驾,便向城中走去,虽然他们是大宋的朝臣,是天子的左膀右臂,可他们终究明白,在自己心中和天子是站在对立面上的人。
他们既要维护至高无上的皇权,同时也要牵制这无所不能打皇权,压制住皇帝心中的“洪水猛兽”。
围观的百姓久久不愿散去,望着远方已经消失不见的烟尘,望着早已看不见踪影的旌旗,久久凝视远方。
许多人都知道大宋出兵西域的意义,也明白官家的苦心,更是清楚,这场战争为的甚至不是那些往来的利益,而是为了大宋的天威。
所谓的天威是什么?虽远必诛!
这是在华夏汉家百姓心中最大,最高,最强的表现和荣耀,亦是一种自尊。
“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气吞万里,威猛如虎的话其实并不是在诛杀之前所说,而是在诛杀完了之后才有的!
这才是千百年来华夏王朝的威胁,实实在在的威胁,不服,不顺者,杀之!诛灭之,而后再威胁之!唯有如此方能展现汉家的气魄和天威。
现在大宋遇到了西域人的挑衅,自然要以万乘之军,携雷霆之威,横扫而灭之,如此方能展现大宋的天威之气,震慑宇内宵小之徒,宵小之徒是谁?自然是和西域勾结在一起的辽朝!
所以大宋上至官员,下至百姓都清楚,这虽然是在攻伐西域,但却是在做给辽人看,实在杀鸡儆猴,别把黎民百姓想的太愚蠢,天子脚下的神都城中,有识之士不再少数,而整个大宋境内,才学出众之士亦不在少数。
于是乎这场对西域的作战便成为侧面打击辽朝的战争,并不是一场简单的平叛或是镇压。
甚至于在民间一些读书人的舆论中出现更为激进甚至是鹰派的言论:要么不出兵,要出兵必以血海京观果腹!!
这话已经完全违背儒家的教义,在赵旭这位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太子看来,即便是发动战争也要以堂堂之师,正义之战而出击,也要以仁义而待之,行天子大德之行,万勿残暴…………
所以他早已向赵祯上书,妄图惩戒这些言论偏激的读书人,实在太过凶残,而赵祯却笑了笑并未作答,直到现在,坐在马车之中,赵祯才揉了揉微酸的腰道:“旭儿,你觉得一国之威是什么样的?该用什么展现出来?”
赵旭毫不犹豫的说道:“当然是大国之礼!天朝之仪……”
赵祯笑了笑,望着自己的长子摸了摸他的头:“旭儿啊!这些都是虚的,不切实际的东西,甚至看不见也摸不着,你靠这种东西如何能让人臣服与你?诚然,对待归顺之国,藩属之臣,自然应该如此,但对于那些敢向你挥剑动刀的人,难道你还要如此?”
赵旭微微皱眉,这段时间他所学到的东西,从朝臣们身上学到的东西,和父皇身上学到的完全不同,他知道父皇是一代明君,甚至是千古一帝,可为何父皇不直接教导自己?而是让自己从朝臣们身上学习?
“那父皇说的天威又是如何?”
赵旭的话让赵祯哈哈大笑:“吾儿现在所问的才是寻求真理的态度,一家之言不足信,百家之言需明晰!朝臣们对你说什么是大国之威,朕对你说什么是大国之威,而你要自己明辨之!审慎之!”
说完,赵祯抽出了腰间的天子剑,八面的汉剑在出鞘的一瞬间发出阵阵剑鸣,在阳光下反射着雪白的剑光,在剑脊上,赵旭甚至看到了自己的倒影。
而这个时候赵祯弹了一下天子剑道:“这才是威胁的所在,这才是天威的所在,你要分清什么人值得你去讲道理,什么人不值得,不值得讲道理的人就不要浪费一句口舌,因为你说了也是白说,不如直接用简单粗暴的办法对待来的有效。”
赵旭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他好似明白了,又好似觉得矛盾,仿佛一片云,一层雾笼罩在眼前,赵祯却毫不在意,有些事情不亲自面对是永远也不会明白的。
现在不是强求他一下领悟的时候,于是赵祯便离开车驾,赵昀和灵儿两人在马车周围骑马奔驰,自己这个作为父亲的自然要一试身手,这是难得没有王语嫣等一群后宫的时间,也算是父子父女之间的欢乐时光了。
第一千四百零三章塞上的江南()
大宋的军事保密工作一项是领先这个时代的,赵祯在这一点上可谓是下足了功夫,从战争开始之前的三个月时间里,大宋的军队便开始向西域都护府所在的伊州进发。
既然要打,就要打出一场震慑天下人的战争,要打就要打的气吞山河,鬼哭狼嚎,让西域人百年不敢异动!
这场战争不是单单的要报复西域,更是要让西域俯首称臣,成为大宋的疆土。赵祯虽然知道新疆由来的典故,但在这个时候,新疆之名再恰当不过。
十万大军已经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数字,现在除了辽朝能拿出比这更多的人手,大宋四周的国家没有一个能有如此军力!即便是大宋用兵十万,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大宋对西域用兵一事只有从赵祯下旨开始,才对外正式宣布,在此之前,两府早已准备妥当,五万上四军的禁军早已悄悄开赴西域。
一路上大军都是以商贾的身份前往,现如今大宋的商队规模早已是成了气候,数百人,数千人的商队都有,禁军们化整为零,乔装商队前往宁夏,一般人如何能发现端疑?
即便是发现了什么不妥,也不会想到这是军队前往西域作战的掩护。
五万人的先头部队,以潺流的方式向西域渗透,这是一种不起眼的行军,极难被人所发现,即便是辽人的密谍也没得到消息,更别说是远在玉门关之外的西域人了。
五万大军抵达伊州的时候,连驻守西域都护府的都护曹康都颇为惊讶,直到看了领兵的王铁鞭出示赵祯的密旨之后才放下心来。
毕竟圣旨在大宋基本上无法伪造的,更何况眼下源源不断赶来的五万大军!
虽然伪装成了商贾,但曹康一眼就看出了他们的伪装,他们骗骗百姓和一般人还行,但身为军中之人的他却是能看的清楚,看来官家是果然要对西域用笔了!
西域之事在曹康心中憋着一肚子火,也在西域都护府众多将士心中憋着一肚子火,这些弹丸小国,居然妄图以蚍蜉之力撼树?这和找死有什么区别?
但最为憋屈的却是他只能看着大宋的百姓仓皇的逃窜至伊州寻求庇护而不得主动出击,若不是前段时间官家下旨断绝西域商路,这种事情还会更多。
曹康是曹家的旁系,原本在东京城中并不彰显,随着曹家的没落和被排斥,他早已失去了向上走的可能,但谁曾想到,官家居然委以重任,调遣自己担任西域都护一职,这可是重开都护府后军中最为热门的差遣!
能成为一方都护,是多少军中男儿的梦想,这是在为国镇守四方,乃是天大的荣耀!是官家最高的信任!
曹康在刚刚接受任命的时候多少还有些犹豫,但后来他也逐渐释然了,官家这么做显然是让自己忠于天家,皇帝已经向自己展示了足够的信任,并且委以重任,自己又是曹家旁系,完全不必在乎曹家。
一边是曹家,一边是官家,傻子都知道该如何选择,曹康毅然决然的前往西域,对曹家他可没有任何亏欠。
“官家这是要御驾亲征?!来我西域御驾亲征?!”
曹康有些语无伦次,王铁鞭理解曹康心中的激动,对于文臣来说官家是大宋的明君圣君,可对于武将来说,官家就是大宋的军神!战无不胜之君!
现在官家御驾亲征与西域,这对西域都护府的守军来说是多大的荣耀?说实话,王铁鞭都有些羡慕眼前的曹康,若是自己是他,怕是也好不到哪去吧?
已经是捧日军都指挥使的王圭依然和王鹤两人搭班子,只有捧日军和神卫军两军,延续了太宗皇帝定下的旧制,每军设两厢,一厢二万五千人,一军五万人。
官家亲自率领神卫军,而自己则是率先带领捧日军化整为零到达西域,当然西域都护府中的兵马依旧可供差遣,这也是他曹康如此激动的原因。
毕竟现在大宋的军功越来越难以获取,对外的战事少之又少,王铁鞭认为再过几年,辽朝被灭了之后,还不知会是一副什么光景,怕是朝中文臣们又要叫嚷着削减军费,裁撤士兵了吧?!
五万捧日军在玉门关外的伊州驻扎下来,仿佛一滴水irongru了沙漠,真的不是那么的明显和庞大,而对于本就人数众多,足有八万之众的西域都护府驻军来说,更是不显。
不过伊州的景象却是惊呆了王圭和王鹤两人,眼下这场景实在是惊人,他们本以为西出玉门关之后便是一片荒凉的沙漠,应该是遍布黄沙,应该是黄沙百战穿金甲,可在他们面前展现的却是如江南水乡般的情景,不,准确的来说这里可比江南水乡要大气的多。
两人在伊州看到了千倾良田,看到了大片的草场,看到了劳动的农人,看到了放牧的牧民,但最让人惊讶的还是这里的环境,堪称塞上江南也不为过。
事实上在王鹤看来,这里甚至比中原的大多数地区都要好的太多!
由此可见,曹康在这里经营数年时间是如何的尽心尽力,都护府不单单是掌军戍边,同时也是要巩固地方上的统治以及发展当地,最少要让当地百姓过的好。
现在看来,曹康做的非常好,基本上是完全按照官家当初的旨意牧守一方的。
王鹤向王圭解释道:“眼下的伊州乃是唐时所设,而早在隋大业四年,炀帝便派文臣裴炬和武将薛世雄率军屯驻伊吾。所以我大宋统辖伊州理所当然。”
王圭看了看驻军边上的良田,随手扯下一束麦穗轻轻搓揉,在这个日照充分,水源充足的塞上,小麦的口感极为香醇,麦香味在口中扩散,这淳朴的味道让他微微闭眼。
许久才缓过神来,微微感叹道:“真是个好地方啊!不知西域的诸多小国是否也是如此!”
王鹤笑了笑,望向西边天空中的火烧云道:“到底是什么样,待我大宋之兵拿下后便知晓了!”
第一千四百零四章兵出哈密()
伊州最为独特的东西便不是这里如塞上江南般的环境,而是在于一种拥有独特香味的瓜果,这种瓜果甚至以地得名,哈密瓜…………
而伊州便也是后世哈密的所在地,赵祯看到这里的景象之后并未觉得有多么神奇,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诞生的奇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秋季乃是哈密瓜成熟的季节,当然现在不叫哈密瓜而是甜瓜,看着三个孩子对哈密瓜发起凌厉的“攻击”赵祯都忍不住暗自咽下口水。
至于赵旭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储君气度,一块哈密瓜已经在他手中消失了一大半,在这个完全自然馈赠的年代,哈密怪的甘甜让人无法想象。
赵祯甚至在空气中闻到的香甜都要超过后世,他是吃过哈密瓜的,但是眼下这种哈密瓜却是重新刺激了他的味蕾!
本还想吟上一句:“还想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华。……旅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可看见了孩子们的吃法,再加上空气中的香味和咔嚓咔嚓的声音,赵祯实在是忍不住了。
学着赵昀的模样,伸手拿过一颗哈密瓜,微微用力的拍开,早已在阳光之下熟透的哈密瓜便应声而开,金黄色的瓜瓤象征着丰收与阳光,甘甜的香味在空气中弥漫,仿佛一只小手不断的抓挠赵祯的味蕾。
沿着边上的瓜瓤一口咬下,香脆的瓜体和熟透了的瓜瓤混合在一起,最为甜蜜的地方才是种子的所在,虽然种子下肚不好克化,但甜蜜的气息已经使得赵祯顾不得这么多了。
大量的水分和清脆不失棉柔的口感让赵祯幸福的闭上眼睛,人类感受幸福方式最直接的便是从吃上,眼下这秋老虎凌厉的季节里,一口香甜的哈密瓜给人带来的幸福绝对是报表的。
“甘瓜如枕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