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缔- 第4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幅儒生模样不得不让人信服不是?

    喝了口茶水润润嗓子,庞籍微微整理了一下本不凌乱的衣袖开口道“陛下为何不愿修筑长城?此乃利国之事,秦皇汉武无不为止,大宋北夺燕云,以夺要害之地,有长城之险,可拒来犯之敌也。”

    赵祯皱眉,他不知道为何当自己提出反对修筑长城的时候,为何朝堂中的文武百官都大力反对,武将的反对情有可原,因为这是他们的防御攻势,可使得戍边的将士更加安全和舒适。

    但文官的反对就让他有些摸不着头脑了,难道文官不是都抵触这种恶政吗?修筑长城可不会有什么好名声,秦始皇的头上就有一条和长城有关,而汉长城更是汉武帝暴戾的铁证,这位耸天立地的帝王因为长城被别人诟病的地方可不少。

    当然,其中显然有一些是后世出于某种目的对他的诋毁,但不可否认他的威名确实受到了影响。

    赵祯想了想之后用最简单也是最容易说服文臣的话回答庞籍“因为长城劳命伤财,我大宋收复西北之后,幅员辽阔,若是修建长城,所费巨大,况朕正准备再次挥兵北伐,修筑长城有何意义?”

    庞籍和杨休对视一眼,双方露出神秘的微笑,搞的赵祯莫名其妙,庞籍终于在赵祯即将暴走的时候开口道“陛下以为这长城只是用作防御之用?”

    赵祯稍稍奇怪道“自古便是筑城御敌,修筑长城也不过是把大宋框在一个城池之中,依托高墙之利痛击来犯之敌,除此之外还有何用?”

    “此乃关隘之用,长城限制的不光光是兵马,还有百姓商贾……陛下您说呢?”

    赵祯皱眉思索一会便恍然大悟,而得出的结论令他瞠目结舌,这……这实在是不可思议,原来长城的作用并不单单是抵御外敌,更是起到了国门的作用!

    猛然间,赵祯觉得自己被华夏先民的智慧折服了,这种逆向思维欺骗了草原民族多少年?怕是知道清王朝统治中原的时候才堪堪明白其中的道理吧?

    别说是草原民族,即便是赵祯自己这个后世人都被这一结论惊呆了,当然也许他自己没有研究,甚至仔细观察过那耸立在华夏土地上巍峨不动的奇迹。

    长城不单单发挥这军事作用,更是一种封锁,经济封锁!赵祯恍然大悟,这就说的通了,难怪崇山峻岭,难怪千里戈壁上都修筑了长城,崇山峻岭马匹根本就上不去,而千里戈壁若是大范围的突防也很难守住。

    既然如此长城的意义何在?

    庞籍的话就像是为赵祯打开了一扇窗,封锁,长城的封锁作用有时要超过它的军事作用,不可否认,长城的军事价值是无可估量的,但经济上的作用却被历代小觑。

    大宋虽然没有长城,但却不影响对长城的研究,秦汉是有长城的,而且历朝历代都对长城进行了加固,隋唐时期虽然没有大修长城,但对它的加强却从未停止过。

    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鸭绿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公里的汉长城已经被修筑的相当完善,但大宋却用不了,因为汉长城几乎都在辽朝境内,所以大宋的朝臣们提出修建自己的长城。

    一旦修筑其长城,大宋与辽朝之间的贸易便彻底由大宋说的算了,可以说自长城修筑完毕的那一天前,大宋的商贾出入大宋都由朝廷皇帝说的算,若是要关闭贸易,最简单的方法便是禁止商贾前往辽朝。

    这是一种彻底的,没有一丝商量余地的禁绝,长城不光封锁了辽朝的商贾,也让大宋的商贾举步不前,只能通过朝廷开设的关隘进行贸易,这是一种便向的垄断。

    当然长城的作用不单单是如此,他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当狄青赶来的时候赵祯就知道文武官员之间达成了某种一直,务必要促成长城的修建。

    对于它的军事价值赵祯是从不否认的,他记得后世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十一公里的距离,用烽火台传报消息的时间只不过用了短短的七分钟,而汽车需要九分钟,这还是在烽火台经过千年腐蚀的情况下。

    只要边关的一个烽火台点燃,这长长的信息链就不会断掉,一直蔓延至北京城,比飞鸽传书可要快的多。

    大宋也有了最强的防御手段,长城的作用自古便是对游牧民最大的障碍,你有十万铁骑又有何用?

    在绵延不绝的城墙下又能如何?有本事骑马越过来?别说是长城,就是三米高的土墙都能成为骑兵的致命障碍!

    见到狄青来了,庞籍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对这个枢密使有着非常高的好感,狄青不光是一个武将,更有着儒家特有的为人处事风范。

    清了清嗓子,庞籍对赵祯开口道“官家,老臣不通军事,但却知道修筑长城可有封锁交易之用,也可快马传报,封锁国门,如此可防万一!狄将军通晓军事,陛下又是御驾亲征的圣君,兵事臣不好班门弄斧。”

    赵祯笑着指了指庞籍,又指了指狄青“你们二人怕是早已商量好的,今日的经筵日讲也成了你们的说客,修筑长城滋事甚大,明日朝会再议。”

    庞籍和狄青长舒一口气,赵祯甚至能听到狄青嗓子里发出的声音,这两人也太紧张了些,狄青紧张情有可原,庞籍那么紧张干嘛…………

    。

第一千零八十七章修长城,城难修() 
“诸位臣公对修筑长城还有疑议吗?”

    在朝会的最后,赵祯忍不住再问一句,大宋的乾宇殿中安静的不像话,所有人都静静的但却充满坚定的望着御座上的皇帝,赵祯觉得自己显然是说了一句废话。

    “吾皇圣明!”

    随着庞籍的话,朝臣们如潮水般纷纷拜下“吾皇圣明!”

    恭维的话挺多了也就成了一种礼仪,反正赵祯是这么认为的,修筑长城的好处实在太多,而赵祯一直认为这是一个劳命伤财的恶政,现在看来并非如此,若是恶政,为何历朝历代都坚持不坠?

    存在即合理,这句话便解释了长城存在的理由。

    散朝之后,这项最新的旨意便在朝野开始运转起来,整个北京,整个大宋都在议论整件事,大宋要修建长城了,这消息如长了翅膀一样传遍每一个角落。

    赵祯从没想过要保密,事实上这么大的工程也瞒不住辽人,民间的朝报上满是修建长城的消息,另外还有一些有识之士的解读,百姓们愈发的支持了。

    谁都知晓,如今的大宋若是要修建长城少不得征召民夫,而按照官家的态度,这又是一项好差事,因为只要是朝廷的劳役,就从没有亏待百姓的道理。

    大宋的长城沿着现有州府边界,依托地形建设,东起营州的渝关,西到沙州玉门关,这是一条连接秦隋唐古长城的全新工程,大宋不单单要修建自己的长城,更要连同所有在大宋境内的长城故道。

    大宋的长城不单单要负担起边墙的作用,更是一道封锁民间商贾,预警传递消息的重要途径。

    赵祯看着熟悉的舆图微微感叹,历史真的是那么的巧合,所谓的营州渝关就是明代的山海关,而玉门关自然不用说,狄青等一般武将甚至上疏要在肃州与沙州之间重修一道险要的关隘,虽然名字没想好,但位置却与后世的嘉峪关如出一辙!

    用一道凹凸的线条在舆图上画下长城的痕迹,一道类似与明长城的边墙出现在了大宋的版图上,这将士中原王朝抵挡游牧民族的人造屏障。

    朝臣们说的对,大宋没有长城,有民族便可以时不时的捅上大宋一刀,然后利用自己的快马扬长而去,但有了长城他们便要掂量掂量。

    越过长城本就不容易,城墙上的关隘,藏兵甬道便是一个极难攻克的存在,何况烽火台很快就会暴露他们的位置,更多的援军会如同潮水般不断袭来。

    即便是他们成功了,越过了长城又怎样?

    很有可能这是他们覆灭的开始,因为长城不光会对外防御,对内也一样……

    一旦大宋有了长城,辽人再想挥兵南下仿若登天,这项连绵不断的防御工程最大的作用便是限胡马之足,只要限制了骑兵的机动性,辽人基本上便难以逾越。

    但长城并不专是为防守的,同时它也是准备进攻的基地。在长城以内可以练兵屯粮和聚积一切军事物资。

    若是没有长城在后方掩护,那秦汉以来若干次大出塞的军事行动,尤其是当年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诸名将的出塞,便不可能。

    之后汉和帝时窦宪的大出塞,一役把匈奴打过金微山一役,更是空前的大成功。

    可以这么说,若是没有长城消灭胡人基本不可能,但有了长城之后,胡人基本上便没有优势,中原王朝就像是有了掩体的战士,随时可以出击攻伐草原民族,当草原民族反击的时候,再次退回掩体之后进行防守反击。

    以大宋如今的国力,耗也能把辽人耗死!

    狄青站在勤政殿的舆图之前,伸手虚指凹凸的线条道“陛下,若是我大宋长城修建完毕,在北伐之前,可以十万铁骑为扰敌之用,十万铁骑分为二十个指挥,四个指挥为一军,十军由不同的方向出击骚扰,接应北伐。”

    赵祯微微点头“可起扰敌之用,骑兵来去如风,只需毁坏辽人田地,击杀守军,纵火焚衙,可使辽人惊惧。”

    “官家圣明,此乃扰敌之计,十军每军一万铁骑,化整为零四散出击可使辽人防不胜防,若辽人大军来援助,可退守长城坚守,以烽火台为号,若辽人攻城,可化零为整,十万大军迂回于侧包围之,歼灭之!”

    以狄青的才能,确实能把长城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赵祯从没有怀疑过这一点,看着这条凹凸的红线,赵祯仿佛看到了一座座要塞出现在一旁,同时也会出现一座座繁荣的城市。

    大宋就是这样,在边地尤其喜欢修筑堡寨以防战争突如其来,而同样的又喜欢在边地开设榷场与外族贸易,这已经成为大宋的习惯了,榷场的出现同样会带动城市的发展。

    “朕听说你自己画了长城的图影,回去后递上来朕瞧瞧,若是妥当便以你的图影作为将作监图鉴之用。”

    赵祯的话让狄青激动,他早在收回燕云之后便开始绘制城防图影,为的就是修建长城之用,如今终于能派上用场了!

    “臣遵旨!待臣回家后稍稍修改便上呈官家御览!”

    赵祯挥了挥手“退下吧!三才,传三司使包拯觐见。”

    勤政殿是赵祯的书房,即便留身奏事也是单独召见,狄青退走之后便对准备进入大殿的包拯微微点头,包拯暗自松了一口气,狄青是在告诉他官家是铁了心的要修建长城了。

    包拯看着舆图上蜿蜒的红线心中微叹,谁能想到,这小小的红线每一段,每一毫,每一厘都将耗费巨大的开支!

    显然官家召见自己是为了国库的国帑,修筑长城从来就是耗费极大的事情,所用钱财可谓万巨!

    只要包拯进来,三才便知道官家与包拯之间必发生一场不愉快,这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了,官家每每有计划,都需要大量的钱财,而包拯这个铁公鸡往往一毛不拔。

    “官家,长城非一日而成,三司已经做出估算,少则三年,多则五年!”

    “朕要调遣二百万人,何况大宋有公路相连,所需用度要不得多少时日便可抵达边地。”

    “官家,这些都要派大军驻守,北伐必须推迟。”

    ………………………………

    。

第一千零八十八章积极防守的开始() 
大宋修筑长城的浩大工程开始了,事实证明,从中央下达的政令会被有效的执行,虽然其中有一些不同相当,各地的官员对修筑长城是支持的,但对于抽调劳役……每个州府都想尽可能少的抽调。

    虽然朝廷给予的工钱相当丰厚,但对于州府官员来说,治下百姓的多少是他们政绩的体现,抽调劳役会间接导致各个州府的人数下降,而朝廷摊派的劳役数量每个州府都一样。

    不同州府的人数不同,甚至是相差甚远,有些州府的人数较多,而有些并没有多少,若是按照统一标准摊派,必会使得有些州府人数锐减。

    人口是一州一府之地最重要的所在,每年的两税,商税,都要靠这些人来提供,青壮年一旦减少,势必会影响当地的经济和税收,这同样也是官员勘磨的重要标准。

    当然,这是阵痛,各个州府的奏疏到了赵祯手中很快得到统一回复,按州府人数,酌情摊派,户部会按照原先统计的各州府人口进行重新摊派。

    麻烦的事情还不止这些,修筑长城所需的砖石,水泥,器械,运输的牛马,驴子,骡子,箱车等等都需要安排,三司绞尽脑汁的准备这一切,好在可以就近取材,由朝廷统一补给交子。

    好在修筑长城一事上赵祯和朝堂的官员达成一致,在大宋什么事情都能偷工减料,唯独修筑长城和军械这俩个“大蛋糕”不能动。

    修筑长城来不得一丝懈怠,这是大宋的百年工程,而军械是将士们浴血奋战的保障,更是大宋的优势,没人敢动分毫,朝廷的监察不会有一丝松懈。

    这些监察都是刚刚入仕的热血青年,他们和御史一样,虽然官职不高,但却有直达天听的独奏之权。每三年换届,都是金榜题名的新科进士担任,这些人思想单纯,做事冲动,一般的官场老油条还真的招架不住他们的“鲁莽”。

    对于长城修筑使的人选,赵祯早已想好,就由北平府知府事,龙图阁大学士韩琦担任正使,而将作监丞曾公亮,如今的曾公亮已经看淡了朝政,赵祯最终还是没有提拔他,而是把他按在了将作监。

    当然对于他的官价赵祯却并不吝啬,正三品的金紫光禄大夫,这可是包拯这位三司使才能享受的待遇,可见他这个将作监丞在官家眼中的地位。

    狄青绘制的长城图纸很快被曾公亮否定,原因很简单,狄青的图纸虽然尽善尽美,每一个地方都附和战争的需要,但太过复杂,太过精细,若是所有的长城都按照他的设计来建造,大宋的第一段长城便会花光国库的最后一分钱。

    于是曾公亮便大胆的上疏,直接告诉赵祯,狄青的图影不能用,长城应当在包含所有最基础的东西之后越简洁越好,赵祯大笔一挥的同意了,并在奏疏的北面附上自己的见解,在重要的关隘附近酌情使用狄青的图影。

    这就是作为皇帝的好处,只要把旨意下达,并且挑选好督办的人,剩下的事情便简单了,自有人会去处理这些事情。

    大宋各地的资源随着政令的下达不断向大宋的北平府集结,赵祯从来就没有小看过古人的智慧,而这一次他再次领略到古人的统筹学。

    长城的修筑计划被分为三段,分为三年进行,第一段便是以京畿路最东边的渝关也就是山海关开始,一路沿着边界向西推进直至大同府以西的苍头河。

    这将是大宋最北放的防线也是最重要的防线,因为在这道长城之后便是大宋的京畿之地。

    同样的,在历史上也是明长城的基本修筑路线,只不过大宋更加全面,把所有的地方都连接上了,即便是地势险峻之地也修建了城墙,为的是保证信息的传递不会出现空白。

    长城不单单是一座城墙,更是运兵的甬道,这座庞大的防御工程每年修缮,最宽阔的地方以至于可以通行三年马车并驾齐驱!

    北平府,大同府,以及奉圣州的大部分地区都在这道防线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