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多保真这个女真人也能轻松买到一份今天刚刚印刷出来的朝报,当然其中的内容已经是昨天的了,即便如此也让她很是惊讶。
充满油墨味的桑皮纸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粗糙,相反非常的柔软,上面的字迹稍显模糊了一些,但却能看得出是什么,这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朝报了,有些朝报甚至要仔细的辨别上面的字迹。
这上面不光有大宋朝堂所发生的事情,甚至有一些文人儒生的分析以及商贾的宣传
这些东西多保真从未见过,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听说这样的报纸还会传递到其他地方,最少四京之地皆而有之。
在多保真的眼中大宋的变化很大,她不知道为何在自己离开后大宋会变得如此面目全非。
放下手中的报纸,轻轻推开带有素色窗纱的窗户,一副熙熙攘攘又生动异常的景象跃然于眼前。
繁华的商铺,热闹的瓦里,宋人无论是店铺的掌柜还是小斯,无论是街上的行人还是小贩,他们的脸上全都洋溢着满足的表情。
没错,就是满足,完全看不到辽人脸上的那种迷茫,也看不出女真人脸上的那种麻木,仿佛生活每天都充满希望,希望这东西其实是一种非常可怕的力量。
眼前的热闹的景象却让多保真遍体生寒,身体控制不住的颤抖起来,这样的王朝会停下脚步吗?
显然不会,他会成为一个强大的怪物,就如同汉家王朝传说中的巨龙一样碾压一切,所有阻挡这只猛兽前进的都将被毁灭,即便是它的文化都有着强大的侵略性。
“朕觉得你还是不要看的好,眼下正是我大宋最为繁荣的时候,用如日中天来形容也不为过。”
赵祯说完瞥了一眼桌上的朝报,笑眯眯的说道:“你放心,报纸朝报上不会有敏感时政,朕今天来是要告诉你,你也看到了,眼下的大宋之强大无可匹敌,灭国辽朝指日可待。
你惶惶不可终日的心情朕理解,你不希望女真与大宋对抗,不希望女真变成另一个西夏,但却无法阻止这一切,因为你的男人完颜乌古乃是一个枭雄但朕要提醒你,越是强大的女真便越危险,朕不会留下这个祸患。”
多保真惊讶的望着赵祯,随即醒悟道:“陛下已经把我女真作为未来的目标?!”
赵祯微微摇头:“不,应该说是潜在的威胁。”
“难道陛下就不担心我把这一消息传递回去?不担心大宋从女真借道一事?”
面对气急的多保真,赵祯笑了笑:“朕可不会担心,其中涉及到女真的利益,即便我大宋不从女真借道,也可从本土进军,而这样一来你们所需要的东西将会化为乌有,朕相信乌古乃是不会拒绝的,即便是知道了朕的威胁他也不会拒绝。”
赵祯的话语宛若尖刀,每一句都在她的心中留下一道巨大的伤痕,没错,赵祯一语点破了乌古乃的心思,这让多保真很无力。
事实有的时候是一件极有杀伤力的武器,多保真完全没有招架之力,只能被打击的遍体鳞伤。
“陛下可否放我女真一条生路?”
这话赵祯曾经听过,也是一位女人对自己说的,并且这个女人就在自己的后宫:“很简单,向大宋臣服,作为藩属之国,接受大宋的条件,驻军,设都护府,汉化。”
多保真紧紧的点着眼前的这个男人,这个温文尔雅气质高贵的男人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极为刺耳,仿佛狞笑着把自己一步步的推向深渊。
赵祯悠然转身:“朕没有让你现在便给我答复,但希望你好好想想,这是大势所趋,任何人在这股强大的力量下都不能独善其身。
好了,朕的话也就到此为止,听与不听都在你,朕要带着小家伙们去逛街了哦,对了,若是你在别人面前说起这话,朕可不会认账。”
赵祯轻快的下楼,一切不好说的话都说了,他如释重负
第一千零五十章北京城的改变()
看似是赵祯带着孩子们逛街,其实这一切都是安排好的,包括到哪歇息,到哪驻足,即便是去茶楼酒肆用膳也是经过亲卫司秘密筹划过得。
毕竟是带着孩子,赵祯可不希望有一点闪失,但若是自己出宫便不会有这种情况,最少自己是信马由缰走到哪算哪的。
自从迁都之后,宗教这一影响或是会干扰皇权统治的东西就被赵祯给遗弃了,他以大相国寺规模太大,僧弥数量太多,所费用甚巨为由禁止大相国寺这座皇室家庙搬迁。
结果得到了百官和百姓的赞誉,这说明了官家的节俭,这是圣德的体现。
只不过和尚们却知道这是官家对佛门的打击,大相国寺搬迁之费能有多少?和宏伟的北京城比起来简直是九牛之一毛,大相国寺的主持悟德甚至上疏赵祯,提出了僧人自费而往都遭到了赵祯的反对。
这下若是大相国寺的僧人出现在北京城便是抗旨不尊了。
同样的京中僧侣寺庙的数量较之东京汴梁也是少之又少,彻底没落了下去,当然道门也不例外。
整个北京城最著名的寺庙便是一座光华寺,还是大宋天家迁都之后的家庙,相比东京的大相国寺规模小的可怜,而这样的寺庙在整个北京城也只有三座,其他的便更加狭小,宛若土地庙似得登不得台面。
道观虽有一座颇为华贵的出云观,但这座道观却不一般,里面甚至有大宋的官员坐镇其中,每日点卯当差,宛若公衙。
这边是赵祯专门用来管理佛道等宗教的衙门,僧人,道士的度牒都是有这里发放到各个寺庙道观,再从寺庙道观发放给僧人,而且会有地方官吏进行查验,并与每年的堪磨挂钩。
可以说迁都的最大好处便是把宗教这一顽固势力打击的体无完肤,也把东京城中原本的利益集团给打击了。
只不过到了北京城后新的利益集团也逐渐形成,这是没办法的事情,相比东京那个浑浊的泥潭,北京就像一个全新的池塘,各种鱼虾蟹鳖迅速繁殖
赵祯看着眼前熙熙攘攘的繁盛之况只觉得自己好像置身于热闹的大都市之中,没错,现在的北京城就是一座世界上的超级都会。
各色人种,不同的语言会聚于此形成了几乎面目全非的文化形势。
赵祯亲眼见到一个汉人说着阿拉伯语与阿巴斯而来的商人讨价还价,这在往常是绝不可能的,而一赐乐业人同样也说着
流利的汉化在大宋百姓面前极尽所能的赞美自己的商品。
汉人的礼节与传统在这里与外族融合,在衣着上便能体现出来,原本喜欢广袖的宋人如今已然是收紧了袖口,这样以来不光是节省了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做事方便了,现在北京城的百姓可有不少在工厂中做工,虽然工钱没有一开始那么高,但最少也要每月三贯钱,养活一家三口不成问题。
再说工厂也有三六九等之分,有些也不比在衙门中当差要来的差。
这种改变是好事,赵祯非常了解大宋的变化,从他穿越开始,大宋便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现在眼前的一切早已全然不同。
东城是北京最为繁华的地方,当然这要得益于蔡伯希的筹划,可以说即便是他放弃了蔡记的经营之权后,依旧拥有不菲的身家。
当然东城的蔡记酒楼也是最多的,赵祯便挑选了一座庆丰楼的蔡记酒楼,日上三竿也该吃饭了,天子也是人啊!
今日是赵旭赵昀放风的日子,也是赵祯最清闲的一天,没有大朝会,没有堆积如山的奏疏,两府相公包揽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之后,赵祯的案头为之一空。
“父皇为何皇姐不与我们同来?”赵旭在刚刚进入包厢之后便奇怪的开口道。
“皇兄这可问不得嘞!皇姐可不是出入禁中畅通无阻吗?何须像我们似得要到师傅们把每月课业教授完了,也考校完了才能出宫?再说我可是瞧见皇姐换了顶小车出了西南面的偏门,如此不是去私会苏轼便是去苏轼的阁馆寻他去了!”
赵祯哭笑不得地望着两个儿子,伸手指了指他们的背后道:“若是要嚼别人的舌根最少也要知晓自己四周是否安全,否则”
两兄弟僵硬的把头转了过去,待看到灵儿喷火的双目后尴尬的苦笑道:“皇姐饶命”
赵祯是乐意看着儿女们嬉戏打闹的,这才是孩子该有的活泼,只不过王语嫣的眼神中带着一种让人无法拒绝的神采,赵祯只能妥协:“莫要胡闹了。”
见父皇发话,三个孩子这才消停下来,围着王语嫣说着好话,显然他们知道生气的不是父皇而是母后
赵祯这次出宫不光是私访多保真,也不仅仅是带着孩子们玩,而是要亲自看看这座都城,之前政务繁忙,他已经数月没有出宫,别说数月,就是一个月不出宫京城的变化都让赵祯认不出来。
报纸的事还是夏竦上疏提到的,赵祯为了鼓励报纸,故意把夏竦的奏疏留中不发,他的奏疏会彻底让报纸这个新兴行当完蛋。
赵祯要利用报纸的影响对大宋做出一些改变,不,准确的说应该是报纸本身就会促使大宋改变,即便赵祯什么都不做。
商人已经开始利用它做宣传了,而官服更容易把政令法度之类的东西传播下去,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报纸这种面向大众的传媒更加必不可少。
衣着整洁,利索的庆丰楼小斯伶俐的进入包厢,手中端了数十道菜品,这数十道菜品从他的双手到肩膀一字排开,而这么做仅仅是让客人选菜方便。
只要有了外人,天家的子嗣便规规矩矩,绝不会再有一点出格,小斯不知道眼前是什么人,只知道自己进了这天字号包厢之后便浑身难受。
即便是孩童看向自己的眼神都让自己如芒在背恨不得转身跑路,前些日子中书的官员来会食也没让自己害怕啊。
但他们行为便跟奇怪了,哪有到了庆丰楼的客人还问价格的,这些人倒好每样菜的价格都要打听清楚,生怕带的钱不够多似得。
瞧他们身上的穿戴又不似这样的人啊!单单是那孩子腰间的环玉便是极好,少说也要数百乃至上千贯嘞!
庆丰楼的小斯是什么人?各个都是好眼力,只不过他实在看不出眼前这户人家是什么来头。
第一千零五十一章帝王家教()
赵祯对孩子们询问价格的举动很满意,物价这东西能真实反映出北京城中的许多状况,这是了解民情的一种手段,能从简单的物价之中分析出许多东西。
虽然是一家五口人出来吃饭,但却并没有点上太多的吃食,几个符合时令的冷菜,再加上一些炒菜和烧菜,最后加上一些甜品便是天家五口人的膳食。
庆丰楼的小斯并没有因为眼前的饭食而瞧不起这些人,虽然饭食并没有多么豪华,也没有多么昂贵,但小斯却在暗中竖了竖大拇指,这家人…………太会点菜了!
菜色丰富又全面,而且荤素皆有,蔬菜当中多是当季时蔬,荤菜也非大荤而是配有一些蔬菜,这桌菜只能说是相得益彰!即便是两府的官员也没这家人会点菜哟!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包厢中的客人居然不让自己在一旁伺候着,这还是从来没遇到过的情况,小斯不解,这些权贵自家的上等人怎么不让自己在一旁倒酒夹菜?
赵祯习惯了自己家人在一起吃饭,自己夹菜倒酒怎么了?身体力行才叫吃饭,饭来张口那是残疾人……再说自己有儿子倒酒,老婆夹菜,要一个外人来操持什么!
越是皇家越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赵祯要培养孩子们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华夏贵族,“香汤沐浴,食以膏粱之味,饰以文绣之衣,教以礼数,这样的人才算是一个贵族。
中国的贵族可要比欧洲早上数千年,在欧洲人还是荒蛮的黑暗时代,华夏便已经出现了礼数,君子,自然也不会缺乏贵族,当然这些贵族并非是那些暴发户似得的家族。
真正的贵族以文教传家,以耕读为伴,以仁德行事,虽然会顾及自己的利益,但在德行上不会有愧与心,真的有那么几个贵族之家是让赵祯都肃然起敬的。
所谓的贵族不是指那些宗室,说实话他们要在欧洲也算是贵族,但在大宋,在赵祯眼中却不行,因为多多少少这些宗室都在吃大宋朝的软饭,即便有几个不靠荫恩的也是少之又少,也是为了自家的门楣好看些。
这些宗室里真心是为了大宋江山社稷的人少的可怜,赵祯曾经在军中试探过,最后的结果几乎都是为了自己的家的门楣,希望为后世子孙拼搏一个好前程。
这道理本来是没错的,谁不愿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着想?一个连自己家人都爱的人你指望他能爱自己的国家?可赵祯需要的却是那种能把朝廷和大宋江山放在第一位的人。
原因无他,赵祯需要一个宗室领兵北上,也需要一个宗室前往倭国周转运兵一事。
外臣武将当中他最信任的只有狄青,杨怀玉,不甚至说连杨怀玉都不是百分之百的相信,因为他出自将门,出自天波府杨家。
大宋的这次北伐很可能成为最后一次北伐,一旦攻陷辽朝的上京道,整个辽朝都会随之土崩瓦解,没人比赵祯更清楚一个游牧民族统治的帝国崩溃的速度有多快。
虽然辽朝已经汉化,可他在本质上依旧是不愿放弃游牧民族所拥有的一切,甚至保留了奴隶制度,这就意味着辽朝的封建制度本就是不完善的,而与大宋的制度相比,它的短板立刻相形见绌起来。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辽朝若是一个王朝独立的存在与世上也没什么,但大宋就在他的身旁,而且不断的在前进,在发展,大宋的商贾奔走与辽朝各处,把大宋的商品也销售到辽朝各处。
辽人对大宋的生活了解有的时候甚至超过了宋人本身,他们知道大宋的各地工钱是多少,知道大宋什么商品对自己最有用,甚至知道若是自己在辽朝过活不下去该去投奔大宋的哪一座城市…………
用饭完毕之后,赵祯端起清茶漱口,吃不言寝不语是一种良好且让人难受的习惯,若是王语嫣不在,赵祯绝不会这么老实的吃饭,而孩子们也是如此。
只不过若是有皇后在,一旦赵祯肆意妄为之时,王语嫣便会履行皇后的权利,不断上谏他道:“为人君者,可无礼呼?!”直到赵祯厌烦又无奈的遵守为止。
今日自己做的很好,轻咳一声后,赵祯这才开口道:“今日回章的内容就是今日的所见所闻,并且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或大或小,只要有所收获便好,朕后日考校你们的时候就看这东西。”
三个孩子大眼瞪小眼的望了望,最后起身施礼道:“儿臣遵父皇旨意!”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他们已经有了心理准备,而赵祯笑了笑道:“都去玩吧!下午随意在北京城中走动,但不可故意甩掉亲卫和师傅,若是让朕知晓,禁足一月!”
“是,父皇。”
对于这帮孩子来说,最讨厌的东西便是他们在北京城中玩耍的时候会有亲卫司的人跟着,而那些父皇为他们找的“师傅”便更过分了,不允许他们仗势欺人,不允许他们显摆自己的身份,跟不允许他们作奸犯科……
但谁都知道父皇厌恶什么,怎么可能用自己的名声去做这种事情,他们既然出来,那便是要舍弃身上的皇子身份,与同龄人一样的在北京城中游历才是。
赵祯见孩子们走后便对王语嫣笑了笑:“朕知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