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缔- 第1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今年来参加省试的人数由礼部统计完成送入宫中,赵祯躺在摇椅享受薇拉的按摩,翻开三才呈的奏折差点把手中的建盏甩出去,在三才和薇拉惊讶的眼神中赵祯惊叫道:“怎么这么多?足足两万三千人!”

    面对官家的惊讶,三才收起脸吃惊的表情,笑眯眯的说道:“官家这话说的,难道不是人数越多越好吗?这可是您的文治之功呢!太宗朝当年就有两万多人的省试。”

    赵祯皱了皱眉头,虽然太宗时期也曾经出现过两万多人的省试,那是因当年州县缺官,大规模录用士人,所以参加省试的举人往往多达一、二万人,可现在官员的人数已经臃肿到令人发指的地步,还有这么多人参加科举,这就有些奇怪了。

    何况这还是自己继位以后第一次科举,以每三年一次的速度举办科举,这样下去还了得?

    万人以的科举,获得进士授官的最少也在一二百人,三年一次,十年便是三次,总共要录取多少人?难怪要定下勘磨,这是在压制基层官员的人数啊!

    大殿的殿门被推开,陈彤抱着一打资料走了进来放在不远处的御案道:“启禀官家,黑手送来情报。”

    赵祯百无聊赖的问道:“关于什么的?”

    “宋寺卿说是关于今年科举的。”

    赵祯点了点头:“拿来给朕瞧瞧,说不定答案就在里面。”

    薇拉轻灵的起身接过资料递给赵祯又专心的给他按摩起来。

    相比起礼部黑手的统计更加准确详细,从各地而来的考生都有详细的记载,明显能看出之前受灾的州府录取人数偏多,这是在给当地的士子发福利呢!

    即使获得举人身份也没什么用,只要不参加省试获得进士出身一切都是白搭,下次参加科举还是要重新考举人,换句话来说举人在宋朝是一次性的,相当于准考证。

    而且这些士子也不光是冲着进士科来的,进士科是最难的一科,但两府相公几乎个个都是进士出身,也难怪士人把进士科称为宰相科。

    在大宋科举的路子和当官一样,都是比较宽的,科举考的科目很多,分为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

    即使在进士科不行,也能试试其他的科目,说不定就被主考官看了,只要入了主考官的法眼,恭喜你,运气来了!

    而想当官却不一定要参加科举,门荫补官,从军补授,吏人出职,还有最恶心人的纳粟摄官等等,但这些和科举比起来却相差甚远。

    文人清高,很少有走旁门左道的,即使当官也会被同僚瞧不起,甚至得不到重用,一身庸庸碌碌下去,没事的时候还会被当作替罪羊被牵出来溜溜……

    赵祯手中的两万三千人就是奔着科举去的,其中考取进士科的有一万八千多人,这是生生要把贡院挤爆的节奏啊?!

    还好黑手想到了对策,把这次科举的地址放到夷山的军校中,那里地方不光大,而且还能加强防卫,这为赵祯解决掉了后顾之忧,其他几科的考生就安排在礼部的贡院中刚刚好。

    最后的话提让赵祯感兴趣起来,这便是反作弊!

    作弊?对于赵祯这个后世人来说什么样的作弊手段他没见过?

    对付作弊最简单的方法便是内外禁绝,有御前班直中禁军把守的皇家军事学院根本不用担心内外互通的情况,接下来便是查处小抄这种简单的事情,交给黑手保准一抓一个准。

    这下鼠三又有事情做了……

    在人们的期待中,九月十五的科举之日到了,进士科的考生们惊讶的望着眼前和监狱似得考场,往年都是在礼部的贡院举行的,没想到今年居然是在夷山的神秘军校中举行,一下子让很多人慌了手脚。

    大宋对科举监考至严格是隋唐没有的,即使你在写好的试卷留下和考官的记号也没用,因为不光要弥封,还要重新抄写一份才能交给主考官。

    这样一来连笔迹什么的都无法辨识,几乎是没了舞弊的可能,何况赵祯还是亲点的鲁宗道和宋绶主持考试,两人选拔的也是朝中治学严谨的有名批卷官。

    赵祯闲着无聊也来凑凑热闹,在军校高高的塔楼看着下面的考生接受检查,鼠三带着一帮黑手官员对每个进入考场的考生进行地毯式的检查,一旁堆积如小山的纸条夹带让人咂舌。

    看来作弊这条终南捷径不是后世独有,自大宋开始便有人铤而走险了。

    只要是被查出有夹带的考生,一律取消应试资格,带着沉重的枷锁跪在一旁示众。

    很快鼠三预先留出的大竹筐就被堆满了,不少人更是发现过不了这一关而早早的把小抄夹带什么的扔掉,但也有不少侥幸的人依然铤而走险,于是鞋底,夹衣内,发簪,冠帽中都成为了鼠三重点检查的对象,还有人被扒光身锁在原地的,身用毛笔抄写的五经全注,每每有人走过都会嫌弃的看一眼,道一声:“有辱斯文!”

    赵祯站在塔楼笑眯眯的看着这一切,鼠三真是监考人才啊!

    悦耳的钟声响起,考场的大门被缓缓关闭,这军校的大门和禁中一样,在面安装有机括,关容易,开启却很麻烦。

    厚重的大门把内外隔绝成俩个世界,军校的学生已经变成值勤人员,站在高高的围墙紧紧的盯着考试的士子,路自有官员在巡考。

    严密的监考之下,对考生的心理也是一种考验,只有做到荣辱不惊,闲庭信步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

    本是心情逾越的赵祯却眼前这份急报给深深破坏,金牌急脚递的奏报定然是十万火急的。

    泰州西溪濒临黄海之滨,唐时李承修筑的旧海堤因年久失修,多处溃决,海潮倒灌、卤水充斥,淹没良田、毁坏盐灶,百姓苦难深重,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

    赵祯的脸色变幻,一旁的薇拉小心的端过一碗莲子羹,她知道每次赵祯生气王语嫣都会端一碗莲子羹。

    看着薇拉可怜兮兮的模样,赵祯无奈的接过莲子羹喝掉她才收起那副苦像。

    “三才,把寇相公和王相公请来。

    ”

第二百四十二章帝王的火气() 
赵祯站在垂拱殿的舆图之前默默无语,这是大宋的疆域地图,他专程命人绘制放大而成,北到真定,南到琼州,东到明州,西到雅州,这片土地虽远不及汉唐却孕育着华夏民族新的希望。

    赵祯一开始还不相信大宋的繁荣,直到他亲自去三司查看过账目才惊为天人,此时的大宋经济之繁荣远胜几百年之后的清廷,就连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这样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现在的大宋面前也是稍逊一筹,事实现在的英国人才刚刚赶跑丹麦人,连国家都还没统一。

    檀渊之盟留下的耻辱岁贡,在赵祯看来只不过是可笑的讽刺,每年给辽十万贯,绢二十万匹,虽然看似很多,可这仅仅是大宋两个县的财政年收入而已,大宋有多少个县?

    而且每年通过互市,宋朝至少要收回几千万贯的钱财,这比买卖实在是太划算了,否则怎么会在宋辽的边境之地开设榷场?

    看似辽国人占了便宜,通过榷场获得了必要的资源,可也不看看给大宋带来了多大的经济利益!

    版图随不及汉唐,但实力却远胜之,这样的朝代是怎么被游牧民族灭掉的?

    一想起东京城破,眼前的繁华被铁蹄蹂躏,践踏,赵祯就觉得有一双手在掐住自己的脖子差点窒息,这中感觉让他额头渗出密密麻麻的汗水,头皮发炸。

    难道农耕民族在游牧民族之前就有着先天的劣势?

    不可能!

    要是如此的话封狼居胥是怎么来的?燕然勒功又是怎么出现的?华夏民族的农耕文明在历史不止一次把游牧民族从自己的身边赶走,也不止一次的把附近徘徊的草原狼给屠戮至灭族。

    赵祯作为一个后世人拥有更高的眼光,他知道这个时代人不了解的东西。

    南匈奴附汉,北匈奴远走。匈奴人在和汉民族的长年战争中承认了失败,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民族大迁移。

    三世纪末匈奴出现在阿兰聊时,这头饥渴太久的苍狼已经对它面前弱小的西方民族露出了爪牙……公元四世纪中叶,阿兰聊灭国,西方震动。

    从此,匈奴在西方的活动遂史不绝书……

    赵祯可以拍着胸脯说,伟大东方的演变历史造就了整个世界的变迁。

    可现在这个曾经强盛一时的民族却被压制在一隅之地,连重要的门户烟云十六州都没了!?

    暴怒无比的赵祯一拳砸在面前的舆图,他恨石敬瑭这个割让幽云十六州,甘做“儿皇帝”的卑鄙小人,更加恨那些朝中的缩卵文臣。

    即便大宋的经济繁荣若斯,他们在面对战争的时候也是噤若寒蝉,太宗的北伐失败给他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不敢甚至压制朝堂中收回烟云的言论,在他们眼中党项人契丹人就是天生的战士,而汉人就是天生的农夫。

    这是什么狗屁道理?

    这是世家大族的理论!

    即使皇帝换了,国朝换了,人家也无所谓,他们还是拥有大量土地的豪族,朝廷还是需要文士出任管理国家,地方还是需要宗族进行管理,这是世家的规矩,也是每个皇帝要遵守的游戏规则……

    在他们眼中五胡乱中华又怎样?汉人还不是活了下来?也没有被灭族绝种嘛。

    可他们却不知道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

    一种阴郁,愤怒的气息环绕在赵祯周围,他要灭了一切阻碍自己改革的人,扫除一切阻挡自己挽救华夏命运的障碍,这是国家大义,这是民族的生死存亡,只有打破这种思想才能救赎华夏。

    赵祯自己不是一个思想多么高尚的人,按照原先的计划他只需把心中的小秘密隐藏起来做一个安享盛世的仁宗皇帝便可以了。

    但心中的先知,让他每每看到大宋的繁荣和盛况空前后便更加难受,仿佛一双大手肆意的揉捏着他的心脏,让他疼的哭不出,叫不了……

    原本站在垂拱殿中的寇准和王曾两人已经被官家身阴寒而又愤怒的气息惊得目瞪口呆,是什么事情让官家如此暴怒?

    此时的两人仿佛看到一只翱翔九天的真龙在悲伤绝望的嘶鸣。

    三才提心吊胆的走近赵祯小声道:“官家,两位相公到了。”

    赵祯仰起头恢复之前的高贵,也顺便让眼中的湿润流回去。

    “知道了,你且退下吧!”

    三才犹豫的慢慢退走,临走的时候顺手指挥小黄门把垂拱殿的大门关,让四周的黄门和带御器械远远的走开。

    “这时候谁来都给我挡住,绝不能打扰官家和两位相公的对奏,要是有不开眼的闯进去死都不知是怎么死的,记住了没有?!”

    几个小黄门连连点头他们知道这是三才的保护,而带御器械则是一言不发的站在台阶下紧紧的盯着宫门。

    “大官您去哪?”

    “我去哪也是你能问的?”

    三才回头就给了问话的小黄门一个暴栗,他现在只能求助那位一心扑在碧雅轩的公主殿下了。

    官家自从看了舆图整个人都变了,仿佛国破家亡就在眼前似得,王家小娘子又不能随便情进宫来,只有最得恩宠的公主殿下才能开解此时的官家,最少让官家心中舒坦些不是?

    三才甚至打算今晚让薇拉给官家泄泄火,说不定是童子身火气太大造成的……

    赵祯坐倒在摇椅有一下没一下的晃着,翻开奏折扔在寇准和王曾的脚下:“说说这是怎么回事?王纶不止一次疏了吧?为何朕没看到捍海奏疏?”

    寇准并未捡起奏疏而是胸有成竹的说道:“启禀官家,江淮漕运王纶确实过奏疏,可经过中书省的商议,还是认为唐时李承修筑的旧海堤还能使用,三司也同意拨款修缮,所以并未呈与官家。”

    王曾捡起奏疏看了看脸色大变,轻轻的拉扯寇准的衣袖但为时已晚。

    “呵呵修补?……修哪去了!”

    赵祯猛然站起用手指着寇准道:“朕就问你修缮到哪去了?!王纶半年前疏,三司的钱是什么时候拨出的?怎么突然就决了堤?海潮泛滥盐卤倒灌良田,损失不下百万贯!”

    寇准脸色剧变一把从王曾的手中接过奏疏,开头的几句话便让他呆呆的站在原地。

    他之所以有信心是因为这事他亲自过问的,也给王纶写了信,并催丁谓从三司拨款,整个过程简单快捷,可没想到居

    然是这个结果。

    那一定是王纶的问题!

    可文章的后面,王纶却说三司的钱款根本不够修缮旧堤……

    王曾前一步道:“启禀陛下,此事是因为王纶交代不清所致,寇相公着三司所拨费用是够其所用的……”

    “满口胡柴!你王曾什么时候也开始说假话了,朕不信你没见过王纶的三道奏疏,这唐时旧堤都快烂了,他是请朝廷拨款重修一道新的堤坝!而中枢呢?只顾着节省开支账面好看,却硬生生的让他修补,堤坝都烂了修补管什么用?这次决堤你们中书省要负全部罪责!每人罚铜十斤,扣俸半年!”

    寇准和王曾对视一眼齐齐躬身道:“臣遵旨!”

    他们知道文官的好日子要到头了,放在先帝朝,肯定是训斥王纶而不是中书省的官员。

第二百四十三章范仲淹() 
寇准不愧是三朝老臣,即使被赵祯训斥也能从容对奏:“启禀官家,此时的当务之急乃是重新修缮捍海堤坝,只有不重蹈覆辙才能给百姓以交代。况且卤水倒灌也并非坏事,日久之后便是咸盐,不如给受灾的百姓反倒减轻了良田受损。”

    寇准的话说的极有道理,王曾配合道:“寇相公所言极是,当务之急还是要以修筑海塘为重!”

    “寇相公有何人选?”

    寇准回答道:“参知政事吕夷简!”

    赵祯眉头一皱,这是在给王曾政治回报啊!谁不知道王曾和吕夷简两人不对付,常常因为政见不合相互攻击对方,这几乎是朝野共知的事实。

    “王相公怎么看?”

    “臣觉得不妥,吕相公是堂堂参知政事的副相,让他去督办海塘修建未免大材小用了些,这么做难免会让人觉得朝堂排挤他,不如另选一能臣前往。”

    王曾的话不仅让赵祯惊讶,更是让寇准目瞪口呆,自己明明是在帮他排除异己,怎么王曾反而为吕夷简开脱起来。

    赵祯满意的点了点头,果然是端厚持重进退有利的王孝先!

    “既然如此,王卿你推荐一人!”

    “臣以为泰州西溪盐仓监范仲淹最为合适,他久居泰州,且主盐政多年,所监之下的盐政也是年年盈余,乃是一能臣干吏,不如通过这次机会让考察一下他,也是在给朝廷选材!”

    范仲淹?赵祯一惊自己怎么把这位改革派的代表人物给忘了,王曾现在举荐他果然是恰到好处,通过修筑海塘考察他的才能也是一次极好的机会。

    等海塘修筑完成也算是有了迈入朝堂的政治资本。

    “如此甚好,下旨,调范仲淹为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筑捍海堰!”

    赵祯说完就拿起笔在一旁的屏风写下了范仲淹和吕夷简两人的名字,对于臣子来说能被官家提名与屏风之,要么是简在帝心,要么是永不录用。

    寇准和王曾对视一眼,显然这两人已经简在帝心,将来的宣麻拜相都是指日可待的。

    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