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执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宰执天下- 第13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能守方能攻。一直以来,都采取守势的大宋朝廷,总是将边境寨堡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尽管现在实验的是野战炮,可不论是蔡确还是章惇,甚至是郭逵,都希望火器局早一步将城防炮给造出来。并打算趁辽国陷在高丽的时候,早一步将边境上的寨堡给改建完成。

    其图样制式,正是韩冈找人画出来的那幅图。

    马面要密,城墙要曲,这是城墙建设的关键。可以防止敌军攻到城墙下之后,难以处置。向外突出的马面和城墙墙体,都有防守城墙底部的作用。就是开封府的城墙,也是多有弯曲。这是开国之初,要修外城城墙,太祖皇帝亲自绘图,将外城城墙修成了弯曲如蚯蚓一般。

    现在韩冈画出的那副炮垒向城墙外凸出的城防图,很是符合当今对城防建筑的认识。以此为图本,进行建设,也不会有太多的人工。只是在现有的城墙外面进行增筑而已。

    韩冈对朝廷的决定,没有什么意见。火炮这种武器,本就是攻守兼备的军国之器,先想着将边境的主要城寨都加强防护,也是正常的战略部署。这是宋军的本身特点,韩冈也无意去强行扭转。

    “只是运输上就要费点事了。”见快要到枢密院了,韩冈停下来和章惇说话,“朝廷想来是不会答应在京外开始火炮工坊的,几千斤运到河北边境上,可不是容易的事。”

    “一辆太平车能装六千斤。城防炮有六千斤重吗?”章惇就站在路中间,也不管周围的官吏投来怎样惊讶的目光,他对韩冈道:“就是重逾万斤,也不是没有办法的。只要城防炮能早点出来,朝廷也能安心了。”

    “定型也许不会太慢,但制造就是另一回事了。一天一门炮,要满足河北、河东的需求,也要两三年的时间。来得及吗?”

    看河北还有河东的需要,城防炮一旦设计定型,铸造数量至少得在千门之上。朝廷在财力、物力上肯定能够支撑得起,但人力上,就有些难度。没有那么多合格的工匠。说实话,不是那么容易。

    “当初神臂弓刚出来的时候,也有人这么说呢。但现在呢,多得武库里都快放不下了。”

    好吧。韩冈也不争辩了,反正到时候看。朝廷不能提供足够的合格工匠,那就是朝廷的责任了,与他无关。

    “另外野战炮得往后拖延,配属禁军的火炮,只能先用虎蹲炮凑合一下了。”

    “这也没办法。”章惇说道。

    野战炮和城防炮只是大小有别,放置的位置不同,本质上是一样的兵器,制造也是同样的流程,要占用相同的工匠和材料。而虎蹲炮则可以说是另一种武器,材质和使用范围都不一样。可以另外安排工坊来制造,甚至可以下发到州郡中,免得占用军器监内部的宝贵人力。

    “还有。火炮离了火药,就只是铜块、铁块。火药比火炮还要重要。木炭和硫磺虽说不愁来源,但合用的木炭、硫磺恐怕数量都不会多。至于火硝,就更难了,数量很是有限。一旦火炮大规模推广,很快就会跟不上。”

    “玉昆你多虑了,天下四百军州,难道还凑不齐需要的数量。”

    “从民间搜集上来的火硝是要精炼后才能用,可不是放在桶里面搅合一下就能派上用场。”韩冈叹了一声,“这又是得用合用的人手。”

    工匠不是抓个闲人过来就能派上用场。有些东西,要大量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最好是认识一些字,能看明白工艺总结,最后在工坊里面实习一阵,也就练出来了。如果是文盲,那可就是不知要多久。这是培训工匠最快的办法。

    听了韩冈的话,章惇摇头失笑。知道韩冈对教化两个字极是放在心上。在官面上争不过新学,就想从民间入手。前面的三字经已经坐实了他的打算。现在又在转着这个主意。

    “真要让他们读了书,恐怕都想着考进士了。哪个愿意做工匠?”

    “京城人口百万,能识字的男丁至少三成,有几个能考进士的?有几个能袖手读书的?”

    韩冈当初能读书,可是靠了父兄在家务农挣钱。若不能脱产,哪里抽得出空来看书?所谓的耕读世家,无一例外都是地主。没有一边每天下地,一边还能考中进士的道理。就是号称寒素的范仲淹,当年读书时都是‘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

    普通的民家吃饭能保证一天一升的份量,日子就能算得上很不错了,何曾有过两升粟米吃?每天吃饭,粥都能稠得可以凝成块,一般的自耕农都做不到。在韩冈的记忆里,他求学的时候,也就勉强是一天一升米。当时家里能支持韩冈游学,并不是觉得他能考中进士,而是读了书,可以选择的路就多了,最差也能回乡来做个教书先生。

    平民读书,都是做着两手打算,从来都不敢将命运都赌在渺茫不可测度的进士上。世家子弟出身的章惇不了解,保有旧日记忆的韩冈如何能不了解。

    章惇摇摇头,不跟韩冈争了:“玉昆你的打算,愚兄无有不从。只要玉昆你能让令岳不干涉就行。”

    “是吗?那也简单。”

    韩冈对气学很有自信,除非是要考进士,否则新学受欢迎的程度,是远远不如气学的。在实用二字上,没有哪一家能与气学相比。

    章惇见状,倒是不多说了。王安石找到这样的一个女婿,要头疼一辈子。也不知他现在后悔不后悔。

    “反正只要玉昆你能将火器局和铸币局的事做好,就是东府那边也不会管的。”章惇无意插足王、韩翁婿两人之间的道统之争,同时更是代两府表明了态度。

    至少现在,韩冈表现出来的想法,一切依然是为了跟其他学派争锋。即便智术如章惇,也不了解韩冈的真正用心。图穷匕见的一天还远远没有到来,只要他的声望无人能动摇,在学术和教育范畴内所做的一些事,都不用担心反对的力量。

    韩冈也不想在这方面多谈,笑说道:“不过再这样下去,军器监可就要成了宣徽院下面的衙门了。”

    韩冈现在插手军器监事,名不正,言不顺。军器监的人事、财务,都在中书门下手中把着。他一个宣徽使指导军器监的业务,放在哪里都说不过去。只是没人指出来,就这么不尴不尬的拖着。

    “哦,玉昆你有什么想法?”

    “没有。这是东府的事,反正觉得麻烦的不会是宣徽院。”

    章惇笑了,在他看来,军器监的专业性太强,韩冈就算侵权,蔡确也不可能计较。而且职权范围变动的情况也多得是,“宣徽院、枢密院过去是做什么的?又是给谁任职的,现在又是什么情况。变来变去也多了,只要将事情做好就行。左右有玉昆你在一日,政事堂都争不来的,蔡持正也不会去做无用功。就放着吧。”

    韩冈点点头。事情就这样也无所谓。他不可能会嫌自己手中的权力大,而且军器监让东府那些外行人指手画脚,他也不放心。

    “对了。”章惇突然道,“玉昆,你晚上可有空闲?”

    “有些事要出门。”章惇看起来是要发出邀请,但韩冈今天有事。

    “去哪边?”

    这些天,韩冈可是忙得很,心思都放在了学术上。除了关系一下火器局、铸币局的事,其他也就一个编修局能让他分心了。

    “去家岳那边。”韩冈道,“都还在京中,当然要多走动走动。”

    “这就杀上门了?”章惇笑说着,“介甫相公可不得端出汤来招待玉昆你。”

    “点汤送客是对客人的。我是自家人。端出汤来又怎么样,喝了不走,难道还能拿扫帚出来赶吗?”

    章惇失笑:“遇上玉昆你这种惫懒的性子,介甫相公也只能干瞪眼了。”

    “家岳这些日子见面也少,所以想要去看一看。”韩冈又正经起来,对章惇道,“说起来,这年来家岳连作诗作文都少了。这一回苏子瞻回来,文坛座主可就该轮到他来做了。”

    “相公什么时候争过这个位置的?”

    “啊,啊。说得也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王安石在文坛中的位置是水到渠成,从来都没有刻意追求过。

    “行了,不耽搁玉昆你了。”章惇觉得在宫内的路上聊得太久了,道,“去了令岳府上,别忘了替章惇问声好。”

    “当然。见到家岳,肯定会代子厚兄说一声。”

    “我是说如果见到吕吉甫的话,代问声好。”章惇露出一个诡笑,“见令岳,我比玉昆你勤快。”

第44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13)() 
“吉甫兄。一别经年,风采依旧啊。”

    “玉昆。还真是巧。”

    这是这些天来,韩冈第一次登门拜访王安石。不出意外的,在王安石的家里见到了吕惠卿。

    太上皇后见了辽国的使者,却没有见同期抵达的吕惠卿。纵然其中有些别的因素掺杂进来,但太上皇后的态度已经很是明显了。

    不管吕惠卿怎么折腾,他这一回能留在京城的可能xing看起来是十分渺茫。太上皇后的这个表态,让仅剩的一些想要押一匹黑马的官员们,都知机的缩了手。

    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吕惠卿没有留在驿馆里,闭门自守等待召唤,反而出来走亲访友。王安石和吕惠卿多年情谊,而且吕惠卿一直都是王安石在政坛和学术上的继承人。他第一个拜访王安石,不用猜都能想的得到。

    迎接韩冈进门的王旁,在后面看着父亲和吕惠卿将韩冈迎入厅中,猜测着韩冈这是不是故意挑在吕惠卿做客的时候登门。

    王旁其实猜得没错,韩冈的确是觉得有机会最好能跟吕惠卿聊一聊,才会到王安石家来。

    不然的话,以吕惠卿在京城的时间,韩冈很难跟他说上几句话。

    主要还是为了军器监。吕惠卿在军器监中人脉深厚,当初军器监之所以成立,吕惠卿也占了很大的功劳。而且这一回吕惠卿也正好在火器上有所用心,韩冈也想跟他多谈一谈这方面的事。

    夜sè中的城南驿后院,寂然无声,只有偶尔几声虫鸣蛙声响起,却更显得格外静谧。

    吕家被安排在驿馆中,占了整整三个院落。不过吕惠卿治家有方,人口虽多,却也没干扰到宁静的夜晚。

    吕惠卿坐在亭中,听着荷塘中的蛙鸣。

    这一个院子,连亭台、池塘都有,在城南驿中算是最高等级的几座院落之一,只有宰执一级的高官,才有资格入住。不过相对于宰辅们在地方和京中所能享受到的府邸,这临时的落脚点,还是太过于寒酸。

    吕惠卿并不在意在京中三五ri的住宅条件,再差也比之前在船上要好多了。

    他只是再想方才在王安石府上,与韩冈的一番对谈。

    看来韩冈在火器上还是抢先一步。

    早在进京之前,吕惠卿就得到了韩冈设计的火炮外形。而入京后,得到的消息更为详尽,甚至郭逵家的房子给砸塌了也听说了三五个版本。

    不得不承认,所谓的火炮,在制作成本上并不高过飞火连弩。而在使用上,则远远胜出。

    飞火连弩不能重复利用,而铁质的炮弹、青铜的炮身却可以。青铜器在底下埋上千年,出土后照样能够继续使用,那青铜质地的火炮用上几十年也肯定没问题。但飞火连弩,本质上还是箭,用木制成,存放的时间长不了。

    所以郭逵才会对砸坏了自家房屋的火炮这般欣赏,不用担心有所损坏,临战时派不上用场,又能拥有超过此前任何一种重型兵器的威力。换做是哪家的主帅,都会喜欢这样的武器。吕惠卿都很喜欢。如果在他领军的时候,能有人送他十几架,他保管夜里能笑醒。

    一直以来,吕惠卿都很清楚。军器制造,在保证了最基本的效果之后,最重要的是成本和规模,而不是别的其他因素。

    有六十万禁军需要装备。单件价格上多一贯,乘以六十万,就是六十万贯。多两贯,就是一百二十万贯。多三贯、四贯,乃至十贯,几十贯,那就会变成一个巨大得让人无法直视的数字。

    所以这些年能够成功成为军中主要力量的兵器,不仅仅是威力上的成功,也是成本上的成功。

    最好的例子是板甲,其成本降低的幅度,可不是一两贯的问题。

    改进了锻造工艺和设计之后,铁甲的价格一步便降到五分之一,这几年又不断改进和调整,加上生铁和石炭的价格降低,总成本就只有板甲出现前的十分之一。所以才几年过去,不仅禁军全都能分到一身铁甲,就是有些地方的校阅厢军,也有铁甲可以装备。辽国也紧跟着普及了铁甲,同样是因为板甲降低成本的缘故。

    再如霹雳砲,在霹雳砲之前,所有行砲车都是用人力扯动绳索将石头投掷出去。越是大型的行砲车,使用的士兵就越多,甚至有的能达到七八十人的地步。现在换成用配重替代士兵,不仅节省了人力,在砲车的结构上,也简化了许多。这些都是节约下来的成本。

    还有神臂弓,多了一个脚蹬,表面看成本增加了。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不用再踏着弓臂上弦,损坏的几率小了,也能造得更重。如果对比成本和功效,神臂弓之前的那些弩弓,是远远不能与神臂弓相提并论的。

    韩冈所提出的火炮,正是在成本上有了绝大的优势。就算自己证明了飞火连弩的威力不会输给火炮,韩冈一句火炮能用上五十年,坏了也能融掉重铸,就能将飞火连弩置于死地。

    谁让飞火连弩中的上百枚飞火箭,制作起来那么麻烦,而且不能重复使用。而火炮打出去的炮弹,捡回来后擦擦就能用。若是没有炮弹,只要有火药,装些石子进入也能派上用场。可飞火连弩,就绝不可能这样凑合着来。一旦造好之后,就只有一次使用的机会。

    换做是自己主持军器监,也不会放弃火炮,而使用飞火箭。

    虽然吕惠卿可以利用自己影响力,让飞火箭能够在军器监内生产,甚至直接设立一个飞火局,与火器局分立。但最后的结果,肯定是飞火箭被人逐渐遗忘,火炮成了军器监中的主角。

    吕惠卿也不由得感慨着。亏韩冈能想得出来,甚至还能将原理说得条理分明,只是这一点,就是当世无人能及的。

    如果说韩冈在制作设计上的天才,吕惠卿知道自己最多也只能算是一个普通的工匠。火炮是他绝对没有想到的,世人之中,也只有韩冈想到了,并开始实践。除了喜欢将工匠之事与大道联系在一起,韩冈在这方面的表现,都要超出过去与现在的一干名匠中任何一个人。

    不过吕惠卿知道自己的不足。根本没有韩冈那样的天赋。在兵器设计上,远远比不上韩冈。

    但吕惠卿并没有放在心上,怎么改进武器,是军器监内部的事,他堂堂辅弼重臣,只要审核和奖励就够了。没必要在这件事上与韩冈别苗头。

    而且是该睡了,吕惠卿想着,明天还要早朝,并且接受太上皇后的问询。

    方才还在王安石府上的时候,传信的中使来过了。他是先去了城南驿,然后追着赶过来的。太上皇后的谕旨中,着吕惠卿明ri上殿陛见。正常情况下,这次陛见之后,两三ri之内就要离京。

    对此吕惠卿也没有打算抱怨什么。只是对蔡确又看低了两分。

    既然已经决定让自己不得回京,那就应该让太上皇后下诏,催促自己早ri就任,甚至干脆绕过京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