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道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道君-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关紧要却堵死短时间内朝中大臣向他靠拢的局!

第十一章 应对之策
    李弘能想到的张柬之和李峤自然也想到了。因此见李弘的脸色有点阴郁,李峤便开口安慰道,“殿下,此事现在已经没有转圜的余地了,就等到吐蕃使团到长安之后再随即应变了!不过吐蕃既然想试探大唐在西域问题上对他们的态度,无非就是想让他们使团中的人在长安城惹是生非,再看大唐对待犯事者的处理态度,到时候殿下只要做到‘依法而办’和‘有理可循’就行。”
    “为了以防万一,殿下还需要请示陛下,让长安县衙和巡街的左右金吾卫听你的调遣,这样我们才能在吐蕃人惹是生非前,第一时间阻止他们,避免将事态扩大。”张柬之想了想也开口建议道。
    李弘微微点头,他非常赞同两人的看法。
    因为现在他能做也就只有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以防止吐蕃使团达到长安城之后会做出一些天怒人怨的挑衅事件,只有这样才能破解武后给他设下的这个局!
    “殿下,微臣以为吐蕃问题再怎么棘手,可依然不足以动摇殿下的根基,当务之急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快的查清华县惨案真凶,洗清李多柞亲和右监门率府铁骑在华县的屠杀嫌疑,再以侍御史郑红和监察御史王达以下犯上,污蔑大唐太子的罪名严惩他们才是重中之重。”突然,张柬之将话题转移到了御史弹劾李弘和华县惨案上面。
    “有这么严重吗?”见张柬表情很严肃,李弘有点不解的开口问道。
    经过刚才张柬之和李峤对他担任接待吐蕃使团一职的分析,让他一下子看清了武后在这件事情上的目的之后,他已经非常的佩服两人的才能了,这才是自己的肱骨之臣啊!
    “吐蕃问题出现了疏漏,只是归咎于殿下现在还年轻,对于处理国事方面不够娴熟,缺乏经验,今后只要继续学习,随着时间的积累,终究会熟练的,可是御史郑红和监察御史王达两人上书弹劾殿下,我们就不能不重视,因为这件案子要是查不清,他们二人以下犯上捕风捉影污蔑殿下奏章就会以假成真,到时候不但不会受到惩罚,反而因此会博得一个敢于直谏的美誉,要是这股子风气一开,今后谁要听到关于殿下一些捕风捉影的事情就想可以上书弹劾,想以此加官进爵博美誉,那么请问殿下,这样下去你这个大唐太子权威何在?久而久之,你在朝中的声望必将一落千丈,到时候难道不就给了有心人想窥视东宫位子的机会吗?”张柬之的一席话振聋发聩,让一旁的李弘是听的心惊又肉跳啊!
    被张柬之这么一解释,李弘还真就一下子明白了他话里的意思。
    确实,就像张柬之说的,要是华县的案子就这么不了了之,那御史郑洪和监察御史王达的上书弹劾就显得更加有理有据,到时候即便是高宗和武后想要处置他们都没有理由,只能给两人加官进爵,以彰显他们在这件事情上的敢于直谏,这会让郑洪和王达赚足谏臣的美誉,而真要让王达和郑洪开了以直谏自己而加官进爵赚美誉的先河,今后谁要是想加官进爵,或者想赚清誉,就想法设法的利用捕风捉影的事情上书弹劾自己,往自己身上泼脏水,肆无忌惮的践踏自己这个太子的权威,那么久而久之,自己这个太子在群臣中的威望不断的下降,到时候未必就不会有人窥视太子之位了。
    难道这才是敌人的真正目的吗?用华县案作为一依据,依郑洪和王达对自己的弹劾作为突破口,想鼓励更多人弹劾自己以此来动摇自己根基。敌人这是准备让千里之提给毁于蚁穴手段啊!
    想明白了这点,李弘神情有点凝重,他轻轻喝了一口茶,缓了缓气,这才问道,“不知道你们有什么建议?”
    张柬之微一思量,就开口说道,“殿下,既然陛下和娘娘已经让大理寺少卿去详查此案,我们就不能在私底下插手此事,以免授人以柄,被御史弹劾,不过这件事情涉及到了李多柞和太子亲军,我们不能任由大理寺独自查案而不知详情,因此我们也该上书陛下,让东宫派一名精通邢狱侦查之人前往华县,不参与查案,只是为了能让殿下更多了解大理寺查案过程和详情,这点要求不过分吧?”
    “微臣也是这么认为的。”李峤点头说道,“只是让东宫派人这个提议不该由殿下你来提。”
    李弘之前想的是让大理寺去查,他不干预,他暗地里再派人去详查,现在听张柬之这么一说,他才觉得自己之前的做法欠妥考虑,因为这件事情对自己的影响太大,只有光明正大的查清此案,才能彻底的击破敌人的阴险计划,因此就忙承认自己的错误道,“之前孤还想着不参与大理寺的查案,自己派人暗地里去查,现在才知道这样做有多么的愚蠢,不但授人以柄,还可能让案件变得更加复杂。嗯,这件事情就按照你们说的来办吧!”
    张柬之和李峤对视了一眼,均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一抹喜色。因为只有敢于接受他们谏言,敢于承认自己错误的太子,才值得他们用心去辅佐。
    李弘微微思量,就准备将这件事情交给许敬宗来提。
    只是该派谁人去华县呢?
    这方面李弘心里没有一个合适的人选,而张柬之、李峤对现在东宫诸官都不熟悉,不敢贸然给什么建议。
    因此这个人选问题,就只能留给李弘自己解决了!
    之后剩下的时间里,李弘很关切的询问了一下两人在长安城的生活,张柬之和李峤两人如实回答,李弘才让两人离开了!
    待到张柬之和李峤离开,李弘便奋笔疾书,片刻之间就他写好一份让李峤做太子舍人,张柬之为太子司议郎的奏章。
    写完奏章,放下笔,李弘一个人凝神思量了很久,才将闫庄叫道书房,“闫庄,当年你叔父任河南道黜陟使时,是不是推荐过一个叫狄仁杰的人,让他去并州都督府做了法曹?”
    被张柬之一剖析厉害,李弘也意识到华县惨案背后的阴谋对自己太子之位的影响,因此他不得不考虑提前让大唐名相狄仁杰走到前台了。
    李弘知道只要将狄仁杰从曹州都督府法曹的位置上调到长安出任大理丞一职,以狄仁杰的查案的能力,一定会将华县弄个水落石出。
    闫庄有点糊涂了,他不清楚太子殿下究竟是什么意思,更不知道自己叔叔阎立本在河南道为官时举荐过什么人,就低声询问道,“殿下的意思是?”
    “‘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这是阎尚书当初对狄仁杰的评价,能得阎尚书这般评价的人,必将不会是庸碌之人,孤倒是很想见见他。”李弘淡淡的说道。
    闫庄不傻,被李弘这么一点拨,他就知道太子殿下是什么意思了,便开口说道,“殿下放心,闫庄这就回府跟叔叔说下此事!”
    “嗯!”李弘给了闫庄一个满意的目光。
    闫庄便躬身施礼,很识趣的退出了书房!
    李弘现在清楚自己的处境,高宗一直在盯着他,还处在武后的严密监控之下,因此他要是亲自出面搜罗人才,只会引起武后的警惕,唯一的办法就是借这次订正、补充和规范医学著作机会,让众臣给他举荐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不会武后对他产生戒备心理,不至于让武后将目光放到李峤和张柬之、狄仁杰等人身上。如此他才能和武后和平相处,才能让狄仁杰、张柬之、李峤等人在没有武后打压的情况下有一个好的发展。

第十二章 横刀九式
    翌日清晨,李弘到棠园锻炼身体,他练习的是孙思邈传给他的一套拳法。这套拳起势平淡,纯任自然,总体而言,拳架是大环套小环,大圆环小圆,犹如春蚕抽丝连绵不断。拳中绵里蓄千钧,拳势拉大架如笼天罩地,入小势则芥子纳须弥,不说实战效果如何,其本意在追求自然,符合道家养生之道。
    孙思邈在一旁静静的观看弟子练拳,仅仅是两个清晨李弘就已经熟练的掌握了这套拳法,练拳时行云流水,隐隐之间颇有几分飘逸的古韵了,孙思邈的心中欢喜不已,他之前收李弘为弟子只是为了救治他的病,那么现在他是真的很欣赏李弘这个弟子了。
    “老师,练习这套拳法,对孤的身体确实大有裨益,只是不知道战场厮杀威力如何?”练完拳,李弘走到孙思邈身前,颇为兴奋的说道。
    以前他身体羸弱,早就绝了征战沙场的念头,可现在有了孙思邈的医治,身体康复指日可待,隐藏在他血液里的男儿征战沙场的豪情又燃起来了!
    李弘不认为自己是太子,就不能征战沙场了。
    李氏以武立国,建立大唐之初高祖和太宗都曾上马征战过,而且太宗戎马倥偬一生,是一代帝王的楷模。因此,他虽然是太子,是大唐的储君,可有了先祖的列子,他未必就没有征战沙场的机会。
    孙思邈没有立即回答李弘这个问题,而是静静思量了一下,这才说道,“为师不通剑道,不懂枪术,不过早年学过一套刀法,殿下要学,倒是可以传给你。”
    李弘大喜,孙思邈习过的刀法,岂是寻常刀法可比的?
    王公贵族都喜欢习剑、佩剑,孙思邈见李弘没有因为自己要传他刀法而不满,就开始跟李弘讲解怎么练习这套刀法,不知不觉一个时辰过去了,孙思邈将练习这套刀法的基础教给李弘,就径自离开了,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
    练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因此李弘也不急于求成,就按部就班的开始练习孙思邈教的基础刀法。因为孙思邈的这套刀术没有名字,他就给这套刀法取了一个很大气的名字——横刀九式。
    孙思邈离开之后,李弘就开始一招一式的开始练习孙思邈教他的基础刀式。
    这时,就见闫庄匆匆走进了棠园。
    “殿下,礼部刘尚书、大理寺张少卿和鸿胪寺蒋少卿来了,他们正在崇教殿等你!”闫庄走到李弘身前低声说道。
    “大理寺的人来的还真快啊!”李弘冷笑道,微一沉思就道,“你让刘祥道和蒋仁吉到书房见孤。”
    说完,他微微歇了口气,就大步离开了棠园;根本就没有提大理寺少卿张德裕。
    张德裕是在东宫门口碰到吏部尚书刘祥道和鸿胪寺少卿蒋仁吉,才会才跟两人一起到东宫拜见李弘。他知道太子殿下接了接待吐蕃使团的任务,刘祥道和蒋仁吉到东宫是来跟太子商议接待吐蕃的问题的,因此在两人被闫庄请到太子书房而他自己被留在崇教殿时,他一点意见都没有。
    可是刘祥道和蒋仁吉两人离开之后,他被冷落在崇教殿苦苦等了整整两个时辰还不见太子的影子,张德裕心中就忐忑不安了。
    因为隐隐之间他已经从太子对待他的态度上,判断出了太子对他和大理寺的这次东宫之行非常的不满。
    确实,他这次来东宫,不就是向太子请求,让太子亲卫将军李多柞到大理寺问话的吗?现在,太子已经对自己的做法有意见了,自己该怎么办呢?一时之间张德裕有点犯难了。
    因为以前的太子可从来没有像今天对待自己这样对待过任何一位朝中大臣。可今天太子突然这样对待自己,还是给他一个下马威,这可不像是太子以前的作风啊!
    就在这种纠结和煎熬中苦等了将近三个时辰,日头快到中午时,张德裕这才见太子殿下大步走进来崇教殿!
    “参见太子殿下!”张德裕忙起身施礼。
    “张少卿不用多礼,请坐吧!”李弘摆手示意道,就大步走到主位上落座,这才开始解释道,“孤今日事物繁忙,让张少卿久等了!”
    “岂敢!岂敢!”张德裕诚惶诚恐道,他可很清楚这是太子给他的下马威啊!
    “不知道张少卿今天来东宫所为何事啊?”李弘语气平淡的问道。
    “殿下,昨天陛下和娘娘下旨,让大理寺彻查华县惨案,明日微臣就要去华县,今天来见殿下,就是想李将军到大理寺,详细了解一下他这次行军的情况。”张德裕谨慎的说道。
    李弘自然知道张德裕今天来东宫的目的,不然他也不会将张德裕凉在崇教殿苦等三个时辰,就是想给张德裕一个下马威,让张德裕清楚自己这次对大理寺查华县惨案的态度。
    现在看到张德裕的惶恐的样子,不管是伪装的,还是发自内心的,他都很满意,就慢条斯理的道,“既然是父皇和母后的意思,孤自会让李多柞到大理寺将情况说清楚,不过李多柞是孤的亲卫将军,要负责保卫孤的安全,不易离开东宫太久,张少卿跟他问话时可要快一点才行。”
    “这——?”张德裕犹豫了,要只是简单的向李多柞问个话,至于他大理寺少卿亲自跑到东宫来吗?这次,他亲自到东宫请示李弘,目的不就是要羁押李多柞,慢慢的审问吗?
    可现在太子用自己的安危做文章,想要阻止他将李多柞下狱,他有点犯难了。还有什么大事能跟太子安危相比的吗?
    “怎么?张少卿有意见吗?”李弘语气冷了几分道。李弘很清楚要是大理寺真的羁押了李多柞,他这个太子的颜面何再?再说这样做这岂不正中敌人的下怀了吗?
    见太子殿下脸色不悦,张德裕一时难住了。对于太子李弘,他是一点都不敢怠慢的。因为自去年十月,高宗便任命太子李弘每五日一次在光顺们视察各部门呈奏事情,只要不是军国大事,太子都可有处理裁决的权利。因此现在太子的权柄已经不小了,想要整治他一个小小的大理寺少卿太容易了?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崇教殿的气氛有点紧张!
    不过张德裕只是犹豫了一下,权衡了一下利弊,知道自己现在还不能得罪太子,就迅速的做出了决定,“既然殿下这么说,让他李将军下午去大理寺吧,微臣只需一下午时间足矣。”
    “还是张少卿识大体。”李弘见张德裕做出了妥协,就淡淡的笑道,“这次华县惨案,可就有劳张少卿了。”
    “应该的,应该的!”张德裕连忙说道。
    这时的张德裕脸色有点难堪,他本以为李弘身体羸弱,性格又很软弱,自己只要拿出高宗和武后的旨意,李弘就会遵从他的意思,将李多柞下狱。
    可是现在他不但没有看到李弘表现出软弱的一面,而且还是很机智的在他刚到东宫时给了他一个下马威,现在又态度很强硬阻止他将李多柞下狱。
    这一刻,张德裕有点恍惚。
    因为他发现自己这次来东宫是来错了,他发现今天的太子似乎变了,变得不再像之前一样软弱,变得不再像之前一样见谁都和和气气的。今天的太子身上,他隐隐之间感觉到了一股子上位者的气势。
    这,可不是一个好现象啊!
    想到这一点,张德裕身体一颤,不敢再逗留在东宫了,忙跟李弘告辞之后就匆匆离开了。

第十三章 刀名秀春
    见张德裕急匆匆的离开了,李弘的嘴角露出了淡淡的笑容,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以前,因为李弘身体羸弱,导致了他的性格软弱,即便他是大唐的储君,可依然被不少大臣放在眼里,才有了今天张德裕的愚蠢举动。
    可现在李弘已经不一样了,因此作为大唐的太子他,既需要维持以前赢得的谦逊温恭的美誉,同样还准备树立自己太子的威信。
    张德裕离开之后李弘便向一旁的闫庄说道,“让李多柞来见孤——”
    “诺!”闫庄领命,离开片刻,李多柞就大步走进了大殿,李多柞看到李弘,刚要施礼,就被他阻止了。
    “下午你去下大理寺,将这次行军的过程跟他们说清楚。”李弘的声音很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