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攻大陆"密谋透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反攻大陆"密谋透析-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一章

朝鲜战争爆发,蒋介石认为“反攻大陆”时机已到,要求派兵参战,同时在
中国东南沿海开辟战场牵制解放军,并借机窜犯大陆


第一节整训“反攻”武力

末路枭雄的悲怀

这是1950 年元旦,蒋介石并没有在台北欢度新年。已经覆亡的“中华民
国政府”在年前12 月7 日就迁到台北市,旧时的总督府插上了青天白日满地
红的“国旗”,挂出“总统府”的牌子,却没有“政府”首脑。“有国无君”
(实际“无国无君”)的局面,已经好长时间了。眼下李“代总统”在纽约
割治十二指肠,滞留不返。台湾实际的最高统治者蒋介石,这时正与蒋经国
隐居在台湾中部日月潭的涵碧楼,寄情于山水之间,“兴叹英雄末路的悲怀”。

除夕日,蒋经国陪蒋介石荡舟日月潭,借垂钓聊以解愁。老人孤舟,随
波逐流。蒋经国望着须发已斑白(蒋虽不蓄须发,但也能辨出黑白)的父亲,
不禁悲从心头起。

这时,蒋介石握着的鱼竿猛一颤,鱼线紧绷,蒋连忙收竿,一条约5 尺
长的大鱼,无可奈何地跃出水面。

划船的人献媚地说:“总统,这样大的鱼,几十年来我第一次见到。”

“好!好!”愁眉苦脸的蒋介石微微露出笑容,蒋介石一生迷信,除夕
得大鱼,岂不正应“年年有余”的好兆头, 1950 年会是时来运转的。

元旦这天,蒋介石去教堂,做完祈祷,回到寓所,筹划应付对即将来临
的形势的对策。新华社的广播,是一定要听的,尤其是重要的社论、时评等。
新成立的人民政府庄严重申:“绝对不能容忍国民党反动派把台湾作为最后
挣扎的根据地。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任务,就是解放全中国,直到解放台湾、
海南岛和属于中国的最后一寸土地为止。”

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立场、态度,原在蒋介石意料之中。美国如何
对待台湾,是蒋介石最关心的,视为生死存亡的关键。

华盛顿数度集会,反复讨论国民党政权能否得救的可行性。会议分为两
派,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认为,台湾是不沉的航空母舰,是美
国在西太平洋的屏障,失去台湾,菲律宾、日本将受威胁。于是他强烈主张
派遣军事顾问团,协助蒋介石防守台澎。这代表美国的所谓“鹰派”的典型
意见。国务卿艾奇逊予以驳斥,他说,即使美国介入,亦无济于事。从头年
8 月5 日,美国国务院所发表的“中美关系白皮书”中,就已经看出美国民
主党政府对蒋已感绝望,在这份美国的外交文件中,“蒋介石”三字,已成
为国民党政府贪污、无能、独裁、专制的代名词。艾奇逊有意将蒋介石说成
是扶不起来的“阿斗”。他还进一层说,美国的西太平洋防线,有没有台湾,
无足轻重。

杜鲁门总统作最后裁决,他支持艾奇逊的见解,于是拍板定案。对这件
事,有舆论说,杜鲁门这个脾气倔犟的密苏里老农,还在忌恨两党竞选时,
蒋介石以金钱支援杜威,现在他仍在泄私愤。事实上,杜鲁门不能公然以武
力侵占台湾,是慑于美国及世界人民的反对,因这时尚找不出任何侵略的借
口。

1950 年1 月4 日,杜鲁门在白宫举行记者招待会,将美国对台湾的意见,
公开诉之于众。杜鲁门说:“美国此时不想在台湾获得特别权利或建立军事
基地。美国也不利用其武力以干涉台湾现在的局势。美国并不采取足以涉及
中国内政的途径。同样的,美国政府也不供给军援与军事顾问于台湾的中国


军队。”

美国同时宣布,自台湾撤走侨民,美国留驻台湾的,只剩一位领事级的
代表。最高级的武官,不过是位中校。看来杜鲁门存心坐视蒋介石“自生自
灭”了。更使蒋介石感到不安的消息,就是美国国务院里的苏联问题专家们
(蒋介石将这些人说成是“亲共分子”),再度推动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
国,这些人说服杜鲁门的理由是,再延迟与中国建交,只有利于苏联,使毛
泽东更靠近斯大林,而危害到美国的远东利益。

新年伊始,台湾便笼罩着很浓的失败气氛。美国公开抛弃台湾,传及世
界每个角落,蒋介石虽严命台湾报刊不许走露半点消息,但人们还是从各种
迹象上感觉到了这一点。当时,几乎没有人认为蒋介石能在台湾呆一年以上。
高官富贾,开始溜之大吉。只有宋美龄,在逗留美国数年后,不愿再受杜鲁
门的冷漠鄙夷,于1 月19 日默然回到“孤岛”,帮助丈夫“保卫大台湾”。

3 月1 日,蒋介石正式宣布,他在台湾恢复“中华民国总统”职务。

蒋介石反思“介寿馆”

蒋介石复位后,每天清晨6 时,台北介寿路准时响起“中华民国国歌”,
青天白日满天红之旗徐徐升起。

那里是“总统府”的所在地。路名为“介寿路”,是纪念蒋介石60 诞辰
时取的。“总统府”原本是东南军政长官公署,也改称“介寿馆”,复任“总
统”的蒋介石,就在“介寿馆”3 楼办公。

这一天,在蒋介石的办公桌上,忽然出现一本不平凡的书,书名曰《中
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作者乃海峡彼岸他的政敌毛泽东。

毛泽东此书写于1936 年12 月。在它的千千万万的读者之中,蒋介石是
最特殊而读了最有体会的一位。因为毛泽东此书所写的,就是如何打败蒋介
石的战略问题。当年,蒋介石就翻过这本书,无奈,他正忙于跟毛泽东打仗,
心静不下来。如今,他是败军之将,正在作沉痛的反思。读毛泽东此书,使
他感慨万分。他这才明白,毛泽东确实是一位熟知战争规律的战略家。毛泽
东正是用这些战略战胜了他。

毛泽东写道:“弱军对强军作战的再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拣弱的打。”
可不是吗?毛泽东经常用的就是这一手。

毛泽东又说:“‘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就是今天我们的运动
战的通俗解释。。一切的‘走’都为着‘打’。”

毛泽东也常用这一手。

最令蒋介石叹息不已的是毛泽东书中的一段话:“谁人不知,两个拳师
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其势汹汹,劈头就使出全副本领,
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蒋介石不正是毛泽东所说的蠢人吗?

蒋介石此时此际,认识到自己在发动内战之初所实行的“速战速决”、
“全面进攻”犯了战略性的错误。蒋介石认为:“我们此次失败并不是被共
军打倒的,实在是我们自己打倒了自己!”

蒋介石总结了4 条“自己打倒自己”的原因:

第一、是内部不能精诚团结,因之予共党以分化挑拨的可乘之机。
第二、是违反国父遗教,大家不以服务为目的,而以夺取为目的。



第三、是丧失了革命的党德,不能以个人自由与能力,贡献于革命大业。
第四、是丧失了民族的自信心,不知道民族道德的力量,和民族精神的伟大。

蒋介石反思了自己的军队,还总结了高级将领们的8 大缺点。

他认为,他的军队成了“无主义、无纪律、无组织、无训练、无灵魂、
无根底”的“六无”军队,军人也成了“无信仰、无廉耻、无责任、无知识、
无生命、无气节”的“六无”军人。

由此,蒋介石得出结论:“非失败不可”。

成立军官训练团

1950 年5 月21 日,经过一段时间的紧锣密鼓的准备,“革命实践研究
院军官训练团”(又称“圆山军官训练团”)在台北大直营地成立。蒋介石
亲自担任团长,彭盂缉为主任,曹士澄为副主任。“复职”不久的蒋介石,
亲自出席开学典礼,并发表重要讲话。他说:

“这次的军事训练比以前的任何一次训练都重要,而且,今后我们国家
的存亡,个人的成败与荣辱,都要以这一次的训练来决定。”

蒋介石认为,这次训练除了精神训练外,其他则侧重在陆海空军联合作
战。他解释:

“过去在大陆的时候,我们有400 万以上的军队,当时共军在东北与华
北最多只有三四十万人,比较起来我们的兵力要大过他们10 倍以上,但为什
么我们反而被他们打败呢?最大的原因是我们平时不注意联合作战的教育,
各兵种与军种之间,没有同仇敌忾生死与共的精神,以致被共军各个击破。”

蒋介石强调,从八年抗战到三年内战,“国军”伤亡很多,军官替换过
快。因为忙于作战无暇学习的缘故,来台的“国军”骨干不但缺少基础能力,
而且欠缺协同作战的能力,即使是高级指挥官等也都欠缺这方面的能力。

蒋介石还说,这次训练,聘请的是日本教官,受训者不但要学习指挥技
能和战术运用,甚至连他们的精神态度、行动、语言都要留心学习,视为模
范。

重用日本战犯图谋“反攻”

被蒋介石重用的日籍教官是何许人?他们是怎样来台“重整国民政府
军”的?这段史实在台湾军方一直被列为头等机密,从未对外公开。

1995 年10 月29 日到11 月1 日,台湾《中国时报》在题为《“白团”
——战后日军在台报恩的一段秘辛》连载中,首次披露了这段肮脏的历史。

故事的主轴,开始于抗日战争结束后的中国大陆。1945 年8 月,中国人
民的抗日战争经过八年的含辛茹苦、艰苦奋斗,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8
月15 日,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停战诏书”,正式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向
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根据盟军太平洋战区最高统帅部划分的受降分工,中国战区的受降范围
是北纬16 度以北地区,包括中国大陆、越南北部、台湾、香港和海南岛等岛
屿。后来因香港为英国殖民地,临时又通知划归英军受降。

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何应钦,被国民党政府任命为中国战区的受降主


官。因此,何应钦领导并主持了接受侵华日军投降的整个活动,尤其是亲自
主持了南京的接受日车投降典礼。

侵华日军在中国的投降过程,是按三个步骤进行的。一是芷江洽降;二
是南京投降;三是全国按16 个受降区分别投降。

芷江是湖南西部的一个军事重镇,是中国陆军第四方面军司令部所在
地,也是距日本侵略军最近的前线指挥所之一。这里设有较好的机场和通讯
设备,是中美空军的重要基地,因此被选中作为与侵华日军洽降的地点。8
月20 日前,何应钦与陆军参谋长萧毅肃,以及各地受降主官汤恩伯、张发奎、
卢汉、王耀武等陆续抵达芷江,数十名中外记者亦云集这个湘西小山城。

8 月21 日,根据中国政府的指令,日军中国派遣军副参谋长今井武夫受
司令官冈村宁次派遣,乘日军用飞机1 架,到芷江洽谈投降事宜。中国空军
派出6 架P—51 战斗机,在指定日军飞机飞行路线上空来回巡逻,负责监视
和指导洽降日机的飞行。中午12 时,机尾挂有我方指定红布标志的日机,在
中国战斗机监护下抵达芒江机场上空,随即绕场飞行一周,以示向中国军民
致礼。飞机降落后,今井武夫等由中方联络官引导,乘坐两辆悬挂白旗的吉
普车离开机场。在机场数千名中外军民欢呼胜利声中,今井武夫一伙脸色惨
白,汗流如注。很多美军官兵激动得撕下日机机尾所挂标志布条,珍藏起来
留作胜利纪念。

次日,中国陆军参谋长萧毅肃及美军代表麦克鲁准将接受日军代表的洽
降。日军洽降代表呈递了日军在华驻军的有关资料,中方代表宣读了何应钦
致冈村宁次的备忘录。

在中日两国八年争战中,日军曾经在中国大陆屠杀过无数的中国人。8
月15 日,在中国的日军从广播中听到天皇无条件投降的命令,8 月16 日,
蒋介石就立刻电告冈村宁次,要他继续坚守岗位,并且负责维持秩序,把所
有武器装备移交给重庆国民党军队,若遇到“不法扰乱者,还可自卫反击”。
两天后,冈村给在华日军下达了一份《和平后对华处理纲要》,再三叮咛要
加强对国民党政府的支持。

8 月27 日,中国陆军副参谋长冷欣奉何应钦之命,率部分人员至南京设
立前进指挥部,具体指挥中国军队进驻南京和筹划受降大典。

9 月8 日中午12 时,何应钦所乘专机,在数十架战斗机护卫下,由芷江
抵达南京,以盟军与中国政府受降主官的名义,参加中国战区接受日军投降
的典礼。

受降大典特别选定了9 月9 日上午9 时,即所谓“三九良辰”,地点在
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南京黄埔路原中央军校礼堂)。是日,军校门口高竖松
柏扎的大牌坊,牌坊顶端有一英文“V”字,两边中美英苏4 面国旗迎风飘扬,
下面横幅写着“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典礼”12 个大字。进入礼堂,会场布
置成一个正方形,四周墙上环以白绸,悬挂着中美英苏4 大国的国旗,正中
饰以英文“V”字和中文“和平”两字。坐北朝南设受降代表席,置长形宽条
桌案,后置皮垫靠椅5 把;面对受降代表席置一窄小长案,木椅数把,为投
降代表席。

8 时56 分,受降主官入座。带头的正是中国受降最高长官——陆军总司
令何应钦上将。他身着军礼服,肩挎武装带,左佩短剑,容光焕发,神采奕
奕地进入会场。这是他一生中最光彩的时刻。依次是受降官陆军上将顾祝同、
海军上将陈绍宽、陆军参谋长萧毅肃、空军代表张廷孟。其左侧为中国高级


将领和记者席,右侧为盟国军官及外国记者席。

受降仪式由陆军参谋长萧毅肃主持。接近9 时,日军中国派遣军司令官
冈村宁次大将率正副参谋长等投降代表,乘坐汽车,由中国武装士兵押送,
穿过扎有“和平永奠”、“胜利和平”等金色标语的牌楼,来到受降会场。
车到大门口,冈村宁次等依次下车,倾从地解下所佩军刀,以示解除了武装,
一个个用手端着军帽,低垂着头走进会场。依次是: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
村宁次大将、中国方面舰队司令官福田良三中将、日军驻台湾第十方面军参
谋长谏山春树中将、日军驻印度支那第三十八军参谋长三泽吕雄大佐,以及
中国派遣军参谋长小林浅三郎中将和副参谋长今井武夫少将。冈村宁次进入
会场时虽然低垂着头,两眼却频频偷看何应钦,无法掩饰内心的不安。

日军投降代表进入会场后,由中方联络官引导,一字排开站在投降席前,
立正敬礼,然后在木倚上坐下。

仪式开始,冈村宁次起立,出示受权投降的证明书。降书内容9 点,内
称:“自此以后,日本陆、海、空军当即服从蒋委员长之节制,并接受蒋委
员长及其代表何应钦上将所颁发之命令。”降书由冈村宁次的参谋长小林浅
三郎连同日军的编制、人数、武器装备、驻地分布等清册,一并双手捧给何
的参谋长萧毅肃中将。萧用一只手接过,交何应钦审阅。阅毕证明后,萧毅
肃即取出投降书两册,小林浅三郎急趋前敬礼,领取后交由冈村宁次用毛笔
签字并盖章。然后向前数步,两腿立正,弯着腰,低着头,双手将降书捧送
何应钦。何应钦微带笑容,起立用双手接过降书,随即命令冈村宁次按规定
将日军集中,分别向盟国驻军办理投降手续。冈村宁次回答:“我完全接受
这个命令。”受降仪式结束,又按入场时的顺序将冈村宁次等降将押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