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智慧》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周恩来的智慧-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趋利避害保护国货——内外交流要保护国内工业的发展

众所周知,周恩来担任共和国总理期间,无论是出国访问、接见外宾。
参加会议都戴的是上海牌国产手表。1957 年,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周恩
来把罗马牌手表列为高级消费品,并提出了抑制其消费的主张。周恩来在上
海表与罗马表之间的所做所言,决不是一个单纯的消费问题,它反映了周恩
来保护国货的思想。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以后,工作的重心从乡村转到了城市,经济建设的任
务提了出来,要进行经济建设必须解决好城乡关系。怎样才能解决好城乡关
系呢?1949 年4 月22 日,周恩来讲了一段很重要的话。他说:我们捉们乡
村增产粮食、棉花和花生,那就必须在城市很好地组织它的出口和外销,使
农民得到利益,转过来增加他们的购买力,购买城市的工业品,在这样的基
础上,才能很好地把城市生产发展起来,也才能有销路和再生产。那么,城
市工业就要照顾到农村的需要,外来的奢侈品我们要限制,只有对于关税贸
易加以阳制,才能制止外来奢侈品临市;并区组织合作社,使农民的生产品
和工人的工业品都有销路,这样,工农的利益就结合起来了,城乡关系就融
洽了。周恩来这段话的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十分深刻的。工农关系、城乡
关系的经济基础是农产品与工业品之间的等价交换,要组织好农产品的销儒
包括出口,以实现农产品的价值,使农民得到货币。农民用货币去购买城市
工业品,实现工业品价值,就能保证工业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生产离不开
市场,没有市场、生产就要萎缩。为保证国内工业品的市场,必须实行进口
贸易管制政策,特别要制止外来奢侈品临市,以保证农民手里的钱、增加起
来的乡村购买力能够购买国内工业品。如果放任进口贸易,外来奢侈品充斥
市场,乡村购买力就不能实现国内工业品的价值,国内工业品的再生产就不
能顺利进行,其发展亦不可能,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的经济基础就会受到损
害。

旧中国海关大权掌握在资本主义列强手里,市场上外货充斥,连火柴、
元钉也冠之为“洋火”、“洋钉”,民族工业难以生存、发展。新中国要进
行经济建设,在内外关系上必须实行对外贸易管制政策。1919 年5 月7 日,
周恩来在中华全国第一次青年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对外贸易要管
制起来。进口的东西,我们要有检查,我们需要的东两就让进口,不需要的
东西就限制它进口,有害的东西就禁止入口。出口的东西,如果能换取外汇,
有利于我们的生产,就让它出口;如果出口损失我们的内部生产,就限制它
出口。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保护我们这个低级的工业的发展。1950 年,在
第四十四次政务会议讨论全国迸出口贸易会议总结报告时,周恩来说,今天
处在独占资本上义时代,不是自由贸易时代。对外贸易要逐渐减少盲目性,
加强计划性,不能盲目地出口,已不能盲目地进口。对外贸易历来就有自由
政策与保护政策之争。周恩来明确指出,我们是保护政策。

必须指出,周恩来既强调对外贸易的管制,也强调国际间的互通有无。
他多次指出,闲关锁国的政策是行不通的,一个国家不可能完全自给自足,
需要出口,也需要进口,需要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但是,周恩来的对外贸
易管制思想与国际间的互通有无思想是统一的。二者都是为保证经济建设和
国内工业的发展服务的。互通有无,可以解决我国建设所必需但很稀缺的某
些资源,可以获得别国先进的技术装务,可以享受国际分工的好处。对外贸


易管制,可以限制紧缺物资的出口与奢侈品的进口,保证国内市场不受国际
市场的影响,保护国内工业的发展。二者只有结合起来,才能在对外经济关
系中趋利避害。

周恩来保护国内工业发展的思想,不仅表现在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
流方面,也表现在同苏联、东欧国家的经济交流方面。

建国前夕,捷提出以企业公司名义与我们进行贸易。1949 年7 月4 日,
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起草了一封给刘少奇、高岗、王稼祥的指示信。信中要
求向捷说明:“我们全国经济机构方才开始成立,国家手中控制的出口货品
甚少。故捷克与我们开始贸易时不能希望过大,数目亦不会很多,如五位代
表中,有拔佳鞋厂代表,中国现在并不需要皮鞋人口,有纺织工业代表,中
国现时的棉花尚不足国内市场需要,此两位代表是否可以不来。”这封信表
明,中国不能出口国内紧缺的原料,也不能进口无关紧要的生活消费品。这
是为了保证国内工业的原料供给和产品的销售市场,为了保护国内工业的发
展。

1951 年1 月7 日,周恩来就新疆汽车修理厂及医学院请苏联专家设计
事,写信给王震、赛福鼎并告各大行政区负责同志及中财委。信中指出:“凡
请苏联专家来设计的,须预先告知其设计范围及我们的物质基础、技术条件、
生产能力和财政状况等,使其了解我们今天的可能条件。并规定凡我们自己
已经有了的或能从其他地区调拨的机器、材料就不要再进口,凡我们自己能
够找到的专门技术人员就不要再从苏联请人来,凡能够因陋就简地装备起来
的工厂、房舍就不要另起炉灶或照最高的标准来修建。”对于进口,周恩来
又补充说:“除非因边疆路远运输困难,进口机器、材料较从内地运往者又
便又贱,则可以经过中财委核准后许其进口。”总之,在有国货的情况下应
尽量使用国货,在进口货与国货相比“又便又贱”的情况下,要经过国家的
审批核准后才能进口。但对于非生活必需又非紧缺的生活消费品特别是奢侈
性消费品则禁止进口。

50 年代和60 年代,在对外经济关系方面,我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打破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禁运与经济封锁。70 年代,随着中美建交和中日关系正
常化,我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流日益增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在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下,我国扩大了同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取得了一系列
可喜的成就。但是,在保护国货,限制与禁止外来奢侈品方面也出现了一些
问题。不仅高级豪华轿车大批进口,而且进口香蕉、进口苹果、进口香烟、
进口香水等外来生活奢侈品也涌上了国内市场。当前,重温周恩来保护国货
的思想,对指导对外经济交流活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增加食油不占耕地——引种油橄榄树

民以食为天,“食”,不仅要食粮,而且要食油。中国农业没有过关,
不仅全国人民的吃粮是一个大问题,吃油也是一个大问题。60 年代初期的经
济困难中,解决全国人民的吃粮、吃油问题,是周恩来工作日程上的一项重
要内容。

1963 年12 月,周恩来访问地中海沿岸国家。1964 年元旦,他是在阿尔
巴尼亚度过的。访问中,”汽车几小时几小时地穿行在油橄榄林绿荫掩蔽的
大道上,那四季常绿、青翠欲滴的橄榄枝给了周恩来深刻印象。他了解到,
由于盛产橄榄油,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腊的居民,每人每年平均食用做榄油
分别高达10 至20 公斤;当地的油橄榄出油率很高,对解决人民食用油很有
好处。他想,我国许多省份山地多,山区种植油橄榄树,发展木本油料,既
可以不减少粮食耕种面积,又可以增加人民的食用油。于是,周恩来表示要
引种油橄榄材。阿尔巴尼亚方面当即赠送给我国一万株油橄榄树菌,并派专
家专程护送到我国,进行技术指导。

周恩来结束其他国家的访问,回国到达昆明时,得知昆明海口林场正准
备栽种油嫩榄树,第二天便不辞疲劳赶到海口林场栽下了第一株油橄榄。他
指示大家一定要像抚养小孩一样细心照管,使油橄榄在我国过好成活、生长、
开花结实、丰产丰收、传种接代五道关。

周恩来要求有关部门,就油械榄树在我国的生长情况,每过半年向他专
门汇报一次。1974 年底的棉油糖烟麻会议上,周恩来再次强调,南方山区多,
木本油料不与粮食争地,可以多发展,并询问了油橄榄树的试种和发展情况。
直到病危,他还向云南省问起油橄榄树。

如今我国已有油橄榄500 多万株,油做榄鲜果年产量已达30 多万斤。周
恩来种下的那第一株油橄榄,后来连年结果,至今枝繁叶茂。


临渊羡鱼进而结网——炼油厂比较与引进柑桔优良品种

1963 年12 月,周恩来在陈毅陪同下访问了地处北非地中海和大两洋沿
岸的美丽国家——摩洛哥王国。

一天,在王国首相陪同下,周恩来和陈毅参观了一座由意大利帮助兴建
的炼油厂。周恩来非常重视国内石油工业建设。1962 年6 月21 日、1963 年
6 月19 日,他曾两次视察大庆油田。他希望这次参观,能发现一些对我国石
油工业建设有益的东西,以便借鉴。因此,他人致很高,询间得很详细。他
给这个厂的题词中写道:“这是一个很好的现代化的炼油厂,建设得很快,
管理得很好,并且锻炼出不少技术人员,值得我们学习。”他很赞赏这座炼
油厂一的现代化设备和现代管理。

返回住所后,周恩来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苏联帮我们在兰州建了一座与
此厂生产能力相等的炼油厂,职工多达6000 人,而这个厂包括技训班在内,
总共才300 人。相比之下,我们的人力浪费何惊人!他叮嘱道:记住,回国
后一定要石油部派技术专家来看看座炼油厂。

回国后,周恩来很快指示石油部派了一位总工程师来摩洛哥考察。据这
位总工程师说,这个厂不但人员节省,而且由于管道局合理,占地面积也节
省很多。他在那里取得了很重要的炼油厂建设的经验。

1966 年5 月3 日,周恩来第三次视察大庆。他在大庆炼油厂询问了每个
车间多少人,全厂多少人,设备仪表是哪里制造的等等。在了解技术和管理
情况时,他再次提到摩洛哥的那家炼油厂。他说:“我们的炼油技术也有进
步,这个炼油厂的人员在国内比不算多,但比国外就多了,我在非洲看过的
炼油厂,他们的人很少,当然那也是别国搞的。”在看到本国炼油厂的技术
与管理进步的时,周恩来没有忽视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实际上是再次强
调了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的必要性。

周恩来访问摩洛哥财,还作出了引进摩洛哥柑桔优良品种的决定。

一次,周恩来同陪访人员与中国驻摩洛哥大使馆工作人员共进晚餐后吃
水果,大家盛赞摩洛哥蜜柑个人、皮薄、汁多、香甜口。周恩来则深有所思
他说:全世界柑桔的老祖宗在中国,可是近几十年我们的柑桔退化了,原因
是缺少科学技术人员对改良品种进行专门研究,而两方同家则有科技专家来
研究,不断培育出优品种。这时,中国驻摩洛哥大使杨玖良对周恩来说:“据
摩洛哥朋友说,世界上有两位最著名的柑桔专家,其中一位是法籍教授,就
在序洛哥帧物研究所工作。此人对我同很友好,使馆和他有交往,能否考虑
清他大中国讲学。”闹恩来说,我们先从国内派几位专家来看看,有些人不
亲眼看看是不会相信的,然后再邀请这位专家去中国讲学。可能的话,你们
先搞些优良品种的树苗运回国内。

周恩来回国后不久,就派了广州和西双版纳两个植物研究所的专家来摩
考察,并在法籍专家的协助下,挑选了已嫁接好的30 来种优良品种的树苗
300 株,于1965 年初空运到广州。后来,这位法籍柑桔专家也应邀访问了中
国,作了几次有价值的学术报告。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看到他国的长
处,光是羡慕人家是没有用处的。应该去学习、拿过来,使其在中国的土地
上生根、开花、结果。周恩来对摩洛哥炼油厂、摩洛哥柑桔的做法,正是今
天对外开放中需要发扬光大的。


天下下我高天下轻我重——以高于国际市场价进口锡兰橡胶

中国古代轻重论认为:粮食作为商品依照市场法则流通,总是要从价格
低的地方流向价格高的地方。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在本国粮价低于他
国的情况下,如果任其肉然,本国粮食就会流入他同,就有火国的危险;如
果“天下高市高,天下下亦下”,使本国粮价不低于他国,则可以做到本国
粮食不外泄;只有“天下下我高,天下轻我重”,使本国的粮价高于他国,
他国的粮食才会“如原水之就下”,波吸引到本国。必须指出,轻重论者所
说的“天下下我高,天下轻我重”不是针对一切商品,而是针对当时历史条
件下的粮食这种“民之司命”的特殊商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朝鲜战争后,美国政府顽固地对中国实
行孤立、封锁与禁运的政策,其制订的对中国禁运的项目竟达500 余种之多。

当时,橡胶是我国急需的物资,也是国际市场的紧俏货。

1952 年秋,周恩来指导贸易部同锡兰(现斯里兰卡)进行贸易谈判,拟
用我国的大米换锡兰的橡胶。周恩来指示贸易部:卖给锡兰的大米以国际市
场价格售出;从锡兰进口橡胶则以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百分之五至十买入。这
样做,打破了美国政府对我国实行的封锁、禁运,使我国得到了急需的橡胶,
同时也帮助锡兰政府以优惠价格得以解决国内急需的大米。中锡两国以大米
换橡胶的贸易,不仅对建立中锡两国良好的贸易关系,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
非国家的经济贸易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当时,贸易部有些同志对从锡兰高价买橡胶的做法不太理解,后来从工
作实践中才感到周恩来对橡胶的“天下下我高”的决策有着深远的意义,它
不仅把我国急需的橡胶吸引了进来,也把美国阻拦下的外商吸引了进来。


自己动手填补缺门——发展我国自己的橡胶业

橡胶既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又是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资,国计民生部
少不了橡胶。为了打破封锁、解决国内急需,以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进口橡胶,
是明智之举。但是,中国人口众多,全国每人穿一双胶鞋就需要很大数量的
橡胶。仅仅依靠8 斤大米换1 斤橡胶的办法是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的,也不是
长远可行的办法。为此。毛泽东、周恩来决定发展我国自己的橡胶业。

海南岛和西双版纳等祖国南方边疆,具有生产橡胶的条件。50 年代,周
恩来就开始具体筹划在这些地方发展我国自己的像胶业。

60 年代初,周恩来到海南岛和西双版纳视察,亲自到这些地方的橡胶园
调查研究我国橡胶生产情况并解决具体问题。

1960 年2 月9 日,周恩来到海南岛西联农场橡胶园视察。他向工人详细
地询问了橡胶品种、生产情况、产胶能力,以至一个工人一天能产多少胶等
等情况。他亲切地对工人们说:“橡胶树,我自己有了,我们要多产胶,产
好胶!我们国家很需要橡胶呀。”他还挥笔写下了“西联宝岛,南国珍珠”
的题词。在参观橡胶加工厂时,周恩来得知包装浓缩胶乳的铁桶不够用,影
响了生产。他当即与随行的省、区负责人商量,设法予以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