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王楼的生意兴隆已经是显而易见之事。
ps。有书友说,主角年龄太小了,读起来有些尴尬,作者君想了一下,觉得的确如此,所以对主角年龄做了一些调整,出场年龄从六岁调整为十一岁,如今是十二岁;同时顾景的出场年龄也被调整为十岁,其他都不变。
第五十八章婚宴()
吃过饭后,蔡邕等人纷纷告辞离去,唯有卫觊留了下来。
这时,钟繇、王朗二人突然来访,让段增极为欣喜。
这两人在原本的历史上都是曹魏政权的重臣,与华歆一同为曹魏的三公。
其中王朗在演义里面虽然成了被诸葛亮骂死的倒霉蛋,但真实历史上的他才能较为优异,尤其是在内政方面更是有不错的表现。
而钟繇的才能比王朗更为优秀,他曾经代曹操坐镇经营关中,并有平定河东,收抚南匈奴的功绩,让曹操在与袁氏争夺河北的时候无西顾之忧。
曹操甚至将其与西汉的萧何相提并论,足以看出对此人的重视。
如今这两人主动来访,段增自然是热情的招待他们。
……
开业典礼后不久就到了段坤的婚期,刚刚去颍川上任的段颎没法赶回来主持,好在此时又到了年底,在河东担任官职的段煨需要押送郡里的贡物来洛阳,所以提前过来,担任段坤的长辈。
因为是与宦官张让联姻,那些世家大族的人对此自然是不屑一顾的,即便冲着段颎的面子,也仅仅派人送上一份贺礼,而不会亲自上门。
不过段家与那些大世家原本就来往不多,真正与段家来往较多的还是那些凉州家族。
像段颎的旧部田晏等,还有董卓、贾诩等人,只要是有空闲的,基本都会亲自登门道喜,便是那些没法亲自赶来的,也会让子侄等代替前来。
当然,除了这些来客外,段家的至亲也都纷纷借此机会赶回洛阳,比如段增的大哥段塘就带着一家人回洛阳,段家三兄弟难得有机会相聚。
虽说是三兄弟,但实际上段塘的年龄却比段增要大了二十多岁,甚至他的长子段铉都已经十岁了,只比段增小两岁。
或许是因为年龄相差太大的缘故,再加上段塘的性格有些木讷,所以段增与他在一起时反而有些感到无趣。
不过他那位侄儿段铉却是个有趣的小家伙,小小年纪却是个调皮虫,来洛阳没几天就不知惹了多少祸,为此段塘没少教训他,但苏夫人对这小家伙却极为喜欢,希望段塘能将他留在洛阳。
小家伙本人也对洛阳非常好奇,再加上段塘觉得将儿子留在洛阳能让他多见见世面,所以答应了。
于是,段府今后就要多出一个小家伙来,而段增也不再是家里年龄最小的人了,甚至连他的辈分也随之涨了一辈。
可惜段增的大姐远嫁边塞,她丈夫夏育如今官居乌桓校尉,身负保卫边疆的重任,而这几年鲜卑人年年入寇,他根本没空闲离开。
……
婚宴过后,段塘等很快都离开了洛阳,而段坤也正式娶妻成亲。
他的新婚妻子张氏,正如传言中所说的那样,样貌还算端庄,可惜就是性格有些泼辣,而且不识字,毕竟是宦官张让的养女,难道还能指望她能贤良淑德、知书达理不成?
好在在她对苏夫人等长辈还算恭敬,与段坤相处也算和睦,所以久而久之,段增也算习惯了这个二嫂的存在。
……
时间流逝,这一年很快就过去,新的一年到来,段增的年龄又大了一岁,身高比之前长高了不少,同时面相也开始脱去稚嫩,显得比以前更加成熟了。
过去的这一年对段增来说无疑是丰收的一年,首先他成功说服段颎,让段颎与王甫等人远离,从而避免历史上的悲剧发生。
其次一点就是成功拜师蔡邕,并通过蔡邕的途径,与曹操、卫觊等人有了深厚交情,与其他士人也有较多往来,同时他个人的名气也逐渐在洛阳城中流传开。
这些对他来说都是极大的进步,不管是对他将来的出仕还是自立一方的长远目标,都具有极大的意义。
而对王楼的开业也让他名利双收,正如他当初预料的那样,“炒”这种全新的烹饪手段一经推出,立即就攻陷了洛阳人的味蕾,让他们对对王楼的美食欲罢不能。
再加上对王楼独特的规矩,富含文化气息的装饰等,这些都让对王楼在洛阳的酒楼中显得独一无二。
不管是朝中的官员还是普通士人,或者那些从外地赶来的士人,甚至包括那些达官显贵,只要他们打算去外面酒楼就餐,那么对王楼就是他们的首选之地。
而对王楼的席位也迅速变得炙手可热起来,很多时候来这里的客人都需要提前一两天才能预订到席位,否则若是临时来光顾的话,肯定没有位置。
如此火爆的生意,也让段家赚得盆满钵满,刚刚成婚的段坤更是因此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
但当他空闲下来时,他却又时常拉着段增去商议,想要让段增再给他出出主意,毕竟对王楼的生意实在是太火爆了,效果之好便是段增当初都没有预料到。
对于段坤的打算,段增却毫不留情的拒绝了,毕竟他知道,这个时代乃是是那些豪门世家的天下,如今段家的对王楼大获成功,已经让那些豪门世家眼热了,甚至出现了各种模仿对王楼的酒楼出现,来抢段家的生意。
以段家的权势,能够保住对王楼这颗“摇钱树”就已经不容易了,若是再搞出新花样来,只怕那些豪门世家就不仅仅是模仿,而是要暗中出手使绊子了。
……
拒绝了段坤的提议后,段增却开始沉思起来。
如今自己的名气的确已经称得上“名满洛阳”,甚至周边许多地方的士人也都知道了自己的名号,不过在段增看来这还不够。
因为如今他传扬在外的名声,一部分是依靠蔡邕弟子的名头,另一部分则来自对联、书法等。
如今这个时代毕竟还是比较务实的,人们更加注重的还是实务方面的能力,而不是对对子、写书法这些。
所以要真正竖立自己的名气,还必须在那些实务方面有所建树,最好是能在国家大事方面能有拿得出手的功绩。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的难度是很大的,不仅需要有足够的才能,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有合适的机会。
好在,当段增等待机会的时候,机会很快就来了。
第五十九章鲜卑()
熹平六年,夏,四月,大旱,七州发生蝗灾,各地百姓流连失所。
与此同时,塞北的鲜卑人在这一年里入侵的势头也远超往年,给边地百姓带来极大危害。
为此,在击退鲜卑人后,护乌桓校尉夏育,也就是段增的那位姐夫上书朝廷说:“鲜卑寇边,自春以来已有三十余次,百姓苦不堪言;恳请征发幽州诸郡之兵出塞击之,只需一冬、二春的时间,必能将其消灭。”
奏疏上后,立即在朝中引发讨论,诸多大臣中反对者众多,支持者同样众多,一时间朝议纷纷,莫衷一是。
……
这天,段府之中,段增正在与众少年一同训练射箭。
经过这段时间的训练,他已经基本掌握了骑马的本领,纵马飞奔已经不在话下;与此同时,他的箭术水平也在飞速进步着,但距离段鹏的要求却还有些差距。
按照段鹏给他定下的要求,他必须能在八十步外准确命中草人,这才勉强能算合格;若要让他完全满意的话,那要求将会更高。
但现在段增却只能保证在四十步外射中目标,到了六十步外就只能靠运气了,至于八十步外,那更是一点可能的没有,而这还是他这一年来苦练才有的成果。
当然,段增也知道箭术原本就是需要通过长期的苦练才能取得进步,想不经过苦练就有过人的箭术,那仅仅只是妄想罢了。
所以如今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每天都必须射两百箭。
这个目标看起来不高,但实际上每一次拉弓搭箭都需要消耗不少体力。
如今的段增虽然因为长期坚持练习拟熊拳的缘故,力量要比同龄人大很多,不过要完成两百支箭的任务依旧是个巨大的挑战,几乎每一天完成后都会累得手臂乏力。
为此,他不得不将两百支箭的任务分开,上午和下午分别完成一半,以让手臂得到充分休息。
或许是看到段增如此努力的缘故,其他少年们更是不敢有一点偷懒,他们每天也像段增一样给自己定下目标,每天都会坚持完成。
不过每天参加训练的众少年之中,除了顾景和原本的那九个少年外,如今又多了一个,正是段增的侄儿段铉。
这孩子年龄比段增小两岁,不过身材却比段增还要高大,而且不知是天生神力还是其他缘故,总之他的力气居然比段增要大很多。
而更让段增惊讶的是,段铉在练武上极有天赋,在来到段府后的这半年里,他每天都跟着段增一同训练,但取得的进步却让所有人都感到惊讶。
段鹏更是称赞说,他若是能继续坚持下去,将来或许能成为一员沙场猛将。
这样的消息对段增来说自然是个意外之喜。
此时,在坚持射完今天的两百箭任务后,刚刚回自己院子洗了个澡,就见顾岚匆匆走来报说:“小公子,伯喈先生派人来召公子前去。”
“老师找我?”段增有些惊讶。
他基本上每天都会去蔡府,不过蔡邕主动召他前去的次数却很少,不知这一次却是出了什么事情。
不及多想,段增连忙换了一身衣服就匆匆出门了。
……
刚来到蔡邕府上,就见到蔡邕一脸焦急的询问道:“增儿,你那姐夫给朝廷上书一事你可听说了?”
段增听得莫名其妙,连忙道:“老师,到底发生什么事了?我姐夫又给朝廷上了什么奏疏?”
蔡邕苦笑一声道:“看来你也不清楚,也罢,老夫就先来给你讲述一下吧。”
他沉吟了一下,首先问道:“关于塞北的鲜卑人,增儿了解多少?”
“鲜卑人?弟子听说他们乃是东胡的后人。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于是以山名作为族名,形成如今的乌桓族和鲜卑族。”段增想了想后答道。
“不错,”蔡邕点了点头,示意他接着说下去。
“这两族形成后,均受到匈奴人的奴役,不过后来随着匈奴被我大汉打压下去,尤其是匈奴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后,鲜卑人逐渐摆脱了匈奴人的奴役。”
“后来我朝大军与南匈奴联手击败了北匈奴,迫使北匈奴远遁,而鲜卑人则趁机占领塞北草原,从而开始兴盛起来。不过那时候的鲜卑人还只是分散的部族,对我大汉的威胁并不大。”
“这种状况直到檀石槐被推选为鲜卑部落首领后才发生改变,那檀石槐有勇有谋,野心勃勃,他在弹汗山建立王庭,又率部统一鲜卑各部,至此鲜卑族才兴盛起来,年年入寇我朝边塞,实乃我大汉心腹之患。”
讲述完自己对鲜卑的认知后,段增疑惑道:“老师,你问这些干什么?”
蔡邕叹息道:“如你所说,鲜卑自从檀石槐完成一同后,年年入寇,给边关百姓造成极大伤亡,所以你姐夫最近上书朝廷,请求调集兵力主动出击,讨伐鲜卑!”
“什么?主动讨伐鲜卑?”段增听了顿时大吃一惊,因为他突然想起来历史上发生的一件大事。
作为一个三国迷,段增对于黄巾起义之后发生的大事件自然是知道得很清楚,甚至许多重要事件具体发生在哪一年的几月份他都记得。
但对于黄巾起义前发生的事情,他所了解的就仅仅限于党锢之祸等少数几件事。
而能够清楚记得时间的大事件则只有一件,那就是东汉朝廷主动派遣数万大军分兵三路出塞讨伐鲜卑的那场大战,它发生的时间乃是公元177年,而最终的结果却是三路汉军皆遭到惨败,士卒损失十之七八。
至此之后,鲜卑部族越发强大,对中原的威胁也远超往昔。
“穿越到这个时代后,一直都搞不清楚到底是哪一年,原来今年却是公元177年,距离黄巾起义还有七年时间!”
段增心中一阵感慨,同时也开始担忧起来。
“没想到历史上那场讨伐鲜卑的战争,居然是我那姐夫发起的,而从最后的结果来看,汉军惨败而归,只怕我那姐夫也会因此而被降罪吧?”
第六十章蔡邕的请求()
作为护乌桓校尉的夏育,镇守边疆,征讨异族,这原本就属于他的职责,更何况这件事情又是他主动提起的,所以一旦提议被通过,那么率领大军去实施这项计划的,肯定就是夏育本人了,至少三路汉军里他必然会统领其中一路。
而从历史上的情形来看,这一次大战最终将会以汉军惨败而告终。
经过这场惨败后,可以想象夏育今后的前途必然是一片黯淡。
要知道护乌桓校尉可是秩比二千石的重将,手里执掌着数万雄兵;相比之下,后世那些名动三国的大人物们,比如汉末三名将皇甫嵩、卢植、朱儁等,他们在这个时候的官职都远远比不上夏育。
这么一个重要的人物,后来在三国乱世中却是一点名气都没有,原本段增还对此感到纳闷,如今看来,或许就是因为这一场战败而被问罪了吧?
想到这,段增急忙询问道:“老师,您对此事是什么看法?”
蔡邕沉声道:“鲜卑年年入寇,固然可恨,但是否要远征塞外,此事却要谨慎而行。昔日以武帝之神武,以卫霍之勇猛,以彼时国库之充实,尚且经过数十年的时间才将匈奴击败,即便如此,依旧使得国库空虚。”
“而如今朝廷既没有彼时之国力,又没有卫霍这样的名将,而鲜卑人则日益强盛,占据匈奴故土,拥兵十余万,士卒勇健,比之昔日匈奴也不差多少。若是我军贸然进攻,只怕有兵败之祸啊!”
段增听了一阵沉默,在这件事情上,显然蔡邕是看得很准的。
像鲜卑族这种正处在兴盛时期的游牧部族,即便是东汉王朝同样处在兴盛时期,对付起来都有难度;更何况如今朝政混乱,国库空虚,而且各地灾害连连,百姓流离失所,可谓矛盾重重。
在这种情况下,还想主动冒险进攻鲜卑,段增真不知道夏育是从哪里来的自信心。
当然,在这件事情上或许他那位老爹也要负一点责任。
当初在平定羌乱时,朝廷面临的局面其实不比现在好多少,而那时羌人部族的实力还很强大,许多人都主张应该进行招抚,段颎却极力主张要动用武力将其消灭。
那一次的战事其实就相当冒险,羌人的兵力远远超过汉军,而汉军遇到的困难也远超想象。
不过凭借段颎优异的指挥能力,以及各部将士的奋勇作战,最终汉军还是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或许也正是那一次冒险的成功,让夏育觉得现在也可以进行冒险吧。
可惜他的军事才能却是无法与段颎相比,而且鲜卑人的实力也远超羌人,檀石槐的能力同样不是那些各自为战的羌人部族能比的。
……
段增沉声问道:“那不知朝中诸位大人对此是什么看法?”
蔡邕沉声道:“朝中大臣自然大部分都反对此事,但中常侍王甫却极力赞同,而天子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