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风云之弘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皇朝风云之弘云录- 第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时的夏皇李承志只有十八岁,是其父夏平宗的第十一个儿子。历史记载,夏平宗在位时励精图治,宽诚待人,开创了太元之治。可是,在他晚年时,却在自己继承人的问题上犹豫不决,致使在太元三十一年和三十三年,分别生了其子为争位而爆的叛乱,太元治世不存。

    而李承志正是在这两次叛乱之中才崭露头角,进入夏平宗视线的,于是在驾崩之前,夏平宗便拟好诏书,自己一旦驾崩,李承志便可于自己的柩前即皇帝位。诏书拟好之后,过了没几天夏平宗便驾崩了。

    于是李承志也就奉诏于自己父皇的灵柩前继位,是为夏熙宗,但他当时才十七岁,在很多人看来这个皇帝太稚嫩了些。夏平宗在去世前自然也想到了这一点,他便任命了五个辅政大臣帮助熙宗处理国事,其中包括李承志的皇叔,夏平宗的皇弟。

    夏平宗为自己的继承人留下了一支强有力的军队,一个富足且安定的天下以及一帮忠心耿耿的大臣,他什么都为继承人考虑到了,可唯一没有考虑到的就是作为他的继承人,熙宗本人的想法。

    在熙宗的心里,他的父皇一直是他最敬重的人,他也渴望能像他父皇一样,创造一个升平盛世,青史留名。

    为此,他一直在努力,努力熟悉各种朝堂事务,认真听取大臣们的意见,本来一切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可是,直到有一天,他现原来自己下达的圣旨必须都要通过由辅政大臣所把持的中书省审核之后才能出。

    当得知这一真相时,熙宗坐在龙椅上一动不动,一股不甘心的感情油然而生,有一个声音在他心中道:“我是朕,朕是皇帝,是天下的主人!可却事事都要被人掣肘、钳制,凭什么?他们到底有没有把朕当做过君主!”

    虽然心有不甘,但熙宗也明白,那五个辅政大臣均是自己的父皇钦命的,每个人都有真才实学,且官场门道丰富,势力庞大,自己若没有可靠的亲信,势单力孤便无法与他们抗衡。

    他一边继续对辅政大臣们言听计从,一边则暗地里培养自己的势力,他暗暗誓,总有一天,他要摆脱这些老臣们的控制,按照自己的想法治国理政。

    可他还是想得太简单了,这些老臣一个个都如参天大树般根深蒂固、难以撼动,所以熙宗这个皇帝始终被他们压制着。

    夏熙宗为自己迟迟打不开局面而苦恼着,直到他十八岁生日这天在御花园赏花时碰上了那个与众不同的女子。她,就是赵芳媛。

    这年夏熙宗十九岁,赵芳媛十七岁。

    按时间推算,赵芳媛早在一年前也就是她十六岁的时候就已经通过皇家采选入宫了,没有时间差,因为每次皇家采选都只在春季进行,而他们相遇的季节正是春末夏初。所以,自赵芳媛入宫以来,还是头一次碰到皇帝,只是她自己并不知道。

    关于两人的这一次见面,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所以并没有多少人知道,而更少人知道的,就是夏熙宗在晚年时,将这件事作为皇家秘闻写在了历代夏皇共同拥有的一份《帝王手札》之上。

    在这份手札上,记录着夏朝历代皇帝最不为人所知的秘密或是他们只想独自占有的回忆,一桩桩的皇室秘辛都详详细细的记录在其中。

    而现在,这本手札自然传到了李弘的手上,他也打开看过,他记得李承志是怎么描述他与赵芳媛的初次见面的:

    “……在摒退了左右之后,朕走过雨后的草坪,被雨水打湿的土地,踩上去松软无比。大概是因为早上那阵春雨,原本浑浊的空气变得清爽无比,而弥漫着淡淡的香气,那是青草的气味。

    朕沿着草地缓缓的向前走去,没有了世俗的喧闹,没有了大臣们的谆谆教导,有的只是此刻,此时,身心的愉悦。

    就在这个时候,朕突然听到了不远处的声音,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让朕不禁竖起了耳朵,仔细倾听之下,朕大概能分辨出这是嬉笑声,自肺腑,而且还是来自一个年轻的女子。朕也听过不少女子的笑声,可这个声音却比较陌生,从没有听到过。”

    从今天开始,将是连续六章特别篇,围绕百年前的两位风云人物。

    本章完

    ://。。//45/45569/17567401

    

第116章 历史的节点:夏熙宗与赵芳媛(二)()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朕循声走了过去,越是走近,声音越是清脆、悦耳,这让朕不觉加快了脚步,朕明白,这种心情叫做期待,朕在期待着这个神秘声音的主人会是副什么摸样。在潜意识中,朕觉得能有这副天籁般声音的女子,其容貌定是连天上的仙女也要逊色几分。

    但当朕真的走到那里的时候,见到了那声音的主人,才现自己原来的想法太俗了,实在俗不可耐!

    面前的女子虽然身穿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宫女装,却生得柳眉凤目、清丽无双,此刻正在万花丛中翩翩起舞,婀娜多姿,后宫也有不少善舞的女子,可在朕看来她们都没有她此刻跳得好看。

    舞蹈不是刻意,而是天然,表演显得过于刻板就没意思了。而这个女子,她的舞蹈则浑然天成,她就像一朵牡丹,是万花之王,让这御花园中明艳的百花都成了她的陪衬。

    周围的蝴蝶似乎都被她的舞姿迷住了,纷纷往她身旁飞去,绕在她的身边一圈一圈的飞,更有甚者,停在了她的肩头和指尖,那副情景可能只有画里才有,看来爱美之心并非是人独有的。

    朕并不知道这女子的名字,也不知道她的来历,但朕知道,今生她是朕的,朕要她做朕的皇后!……”

    就这样,夏熙宗在御花园中第一次遇见了赵芳媛,也是那时候,他便认定了赵芳媛一人做他的皇后。

    而就在那天晚上皇宫举办的宴会上,夏熙宗才知道,原来白天见过的女子竟然是宴会上舞蹈的领舞,并知道了她的名字,赵芳媛。

    确认之后,他更加高兴了,酒席间借着酒意,走上了舞台,与赵芳媛共舞了一曲。舞毕,他一把抓住赵芳媛的手,将她抱了起来,并在满堂惊讶的眼神中,堂而皇之的将她带回了自己的寝宫。

    至此,赵芳媛开始了自己的后妃生涯……

    历史上,夏熙宗便以深情闻名,是夏朝历代君王中著名的痴情帝王,在娶了赵芳媛之后,便专宠她一人,甚至将后宫妃嫔都一一撤去。

    两年后,正式册封赵芳媛为皇后时,后宫已无其他妃嫔,这一点是历代夏皇中的特例。

    从传统上看,夏熙宗一改传统,打破了夏皇后宫妻妾成群的制度,只留皇后一人,并且之后的几十年,不曾纳过任何妃嫔,切实的践行了一夫一妻。

    因为他的这个举动,成为后世崇尚一夫一妻的女子们所认可的好丈夫的典范。可同时,正是因为夏熙宗仅有的五个孩子都是同赵芳媛所生,致使后来赵氏外戚干政,甚至差点颠覆夏朝,所以熙宗独宠赵芳媛的这一举动也被后世所诟病。

    而根据历史记载,两人的结合确实遭到了朝堂诸多势力的反对,当中就包括辅政大臣集团,其集团领、两朝元老侯阳懿,时任太尉、尚书令、吏部尚书等职务,同时为阁部宰辅。

    侯阳懿是夏朝历史上的名臣,也是夏平宗太元之治的幕后,被称作太元之治的总策划师,更是当时朝堂老臣之,在官场上很有名望,加之更兼任吏部尚书,天下大半官吏都出自他的门下。

    这也是夏熙宗忌惮他的原因,他也知道,侯阳懿是出了名的贤臣,绝不会起谋逆的心思,这一点夏熙宗是放心的。

    可侯阳懿的势力实在太大,别说地方上,就连朝堂里多是以他马是瞻,自己这个皇帝根本没有一点威信。

    原本有这样一个贤臣辅佐,做皇帝的更应该放心才是,这也是侯阳懿等老臣想不清楚皇帝对他们到底不满意在哪里的原因。

    这一点,李弘倒是很能理解,大家都有年轻的时候,年轻人就是有冲劲,敢想敢做,不怕失败就怕没有机会,所以他们不想过着事事都被人掣肘、被人安排好的生活,可是侯阳懿他们却不明白,因为他们早已忘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事。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中,熙宗已经在朝堂上提拔了不少自己的人,属于他的臣属集团渐渐浮出水面,他们主要以豪门中不受重视或被某些重臣以这种那种的原因压制、怀才而不遇的人,以及寒门子弟所组成。

    那时的朝堂,两个党派之间的争斗尚不明显,但这件事总要有个导火索,于是,熙宗便决定从纳赵芳媛为妃这件事开始,正式向前朝老臣们宣战!

    他要成为一个皇帝,便要真正君临天下,而其前提是他在政治和军事上必须拥有决策权和主导权,要是这些权力都在别人那里,那他这个皇帝便是名不符实。

    而如果,连在后廷这种问题上都不能自己做决定,那说实话,他宁愿把皇帝的宝座扔给别人。这样说虽然显得很不负责任,但根据手札上,他所记录的,当时的心情确实是这样,将心比心,李弘能理解他。

    两派就这一问题在朝堂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最终两派各让一步,侯阳懿同意夏熙宗将赵芳媛纳入后宫,而夏熙宗则打消原来直接封赵芳媛为皇后的想法,改封昭仪,为九嫔之一。于是,赵芳媛便从初入宫时的正八品采女,一下子升为了正二品昭仪,距离正一品的夫人,也就是后宫四妃只差一步之遥。

    由于日后的变乱,使得宫中画有赵芳媛的画像均已失落,这个女子的美貌只有通过李承志的笔尖描绘出来了。

    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赵芳媛光彩的做了昭仪,赵家自然也沾了她的光。赵芳媛之父,在她被封做昭仪没两个月之后,就被调到了京城,封为武乡侯,不用干什么事,直接享受一品侯爵的待遇,其母受封为一品诰命夫人,赵家的门楣跟着光鲜亮丽起来。

    在如愿纳赵芳媛为妃嫔之后,夏熙宗又再度投入到与前朝老臣们的斗争中去了,而这一次,他不再是一个人,在他的身后站着忠心且庞大的臣属集团,再加上一个站在幕后的军师为他出谋划策。

    夏熙宗广平四年,元历1191年,突厥起大军三十万进攻疏勒,疏勒不敌求助于夏朝。正当朝堂上下为是否出兵而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夏熙宗却以“军情如火”为由,越过中书省和兵部,直接向驻守在北境前线的左骁卫上将军吕奉下令,命他即刻开拔援救疏勒。

    当皇帝的这个命令传到辅政大臣们的耳中时,想要阻止已经来不及了,并不是他们不想援助疏勒,而是此时夏朝正遭遇着罕见的粮食欠收现象,国家财政陷入了危机,这个时候起大军与突厥为敌绝不是明智之举。

    可吕奉大军已经开拔,就算派出快马,恐怕也已经来不及了。而让侯阳懿想不通的,是这次皇帝下令的时机居然如此快,快到他们来不及反应,这背后难道有人指点?

    只怕侯阳懿想破脑袋也想不到,在后廷当中,有一个女子的胆色和决断力更胜于他们这些满朝大丈夫。

    想到这里,霍云便不禁摇了摇头,这恐怕是侯阳懿一生中做出过的最错误的判断。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疏勒向来与夏朝交好,是夏朝的臣属国,而突厥则是夏朝的死敌,没理由臣属国被死敌进攻,夏朝却作壁上观,如果坐视疏勒被突厥吞并,那让其他臣属国怎么看待夏朝,这是其一。

    其二则是从军事角度来看,疏勒处于北方草原与西境戈壁中间的狭长地带,地理位置重要,突厥无法在北境打开局面,便想通过击败疏勒获得西进的道路。突厥国力强大,西境诸国都不是其对手,而如果让突厥凭借军力强迫西境诸国向它臣服,那么夏朝便将面临突厥的两面夹击。

    本章完

    ://。。//45/45569/17567402

    

第117章 历史的节点:夏熙宗与赵芳媛(三)() 
其三是从经济角度出,自夏朝开通由洛京开始,往西境的通商道路以来,与他们的贸易所得已经成为了夏朝国家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夏朝每年与疏勒之间都会进行过数百万两银子的巨额交易,实现商业上的合作共赢。如果疏勒被突厥攻占,那到时候损害的依然是夏朝的国家利益。

    基于以上三点,夏朝救援疏勒是理所应当的。而准确看出这三点的,不是别人,正是夏熙宗的昭仪,赵芳媛。

    但是,那时夏朝的国家财政面临危机也是事实,这时候调动大军与突厥交战便可能让夏朝伤筋动骨,再者,若是打不赢,岂非得不偿失,所以侯阳懿认为,先让国家度过这几年的危险期,回头再收拾突厥也不晚。

    在这里,霍云也只能说,侯阳懿处理政事的确是一把好手,但若是军事眼光可就远远及不上赵芳媛了。

    在得到消息之后的第一时间,她便找到了夏熙宗,条理清楚的向熙宗陈述利害,并敦促他尽快下决定,从这一点上不难看出,赵芳媛就是那个一直站在夏熙宗身后为他出谋划策的人。

    通读历史的后世史学家们现,在夏朝历史上,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女主的出现。都说女人是感性动物,而政治从来都是理性的,所以政治注定是男人的游戏。

    而女主,她们的才华通常不亚于男子,甚至比男子更胜一筹,其中尤以赵芳媛为佼佼者。根据历史记载,这个女人的眼光和手腕,不仅体现在政治上,军事上也非常厉害。况且,侯阳懿面对的对手可不止她一个。

    当时,为了这件事在辅政大臣阵营中又生了分裂,有着丰富统兵经验的大将,当朝皇叔、德王李琛抱有跟侯阳懿相悖的想法,他认同皇帝出兵援助疏勒的做法,因而坚决站在皇帝这一边,继而成为了帝党的中流砥柱。

    面对以侯阳懿等文臣提出的疑问,李琛认为,突厥长途奔袭,起大军三十万,目的肯定不止是疏勒,而是整个西境,西境诸国多是大夏的臣属国,与突厥没有什么接触,但若是突厥攻打他们,他们必然能跟大夏站在一起,同仇敌忾。

    而同时,夏军需用以快打快,先解疏勒之围,让西境诸国都看看,谁才是能够保护他们,免受欺凌的人。届时,西境诸国定会感念夏皇恩德,主动支援夏军战斗,所以李琛估计,此战不需耗费太长时间便能结束。

    他的想法倒与赵芳媛向夏熙宗提出的“联合西境诸国之力对抗突厥”和战决的思想不谋而合。

    他们没有估计错,只是有一件事,他们都没有料到,那就是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其过程却十分曲折。

    元历1191年五月初,夏朝左骁卫上将军吕奉率兵北出长城,在阴平谷之战中击溃了突厥一部,进入疏勒战场。此时,疏勒已有大片领土为突厥所占,突厥正聚集着十万大军围攻疏勒王都。

    吕奉率军继续西进,接连击溃数路突厥军,并得到了当地疏勒民众的支持,突厥即抽调五万兵马追击吕奉,却被吕奉使计引入戈壁沙漠后全歼。

    得知派去的兵马被吕奉全歼之后,担任突厥主帅的左王亚铎利,即亲率大军十万追击吕奉所部,并命部下义苾继续率军围攻疏勒王都。当疏勒王室得知夏朝援军到来的消息,顿时精神振奋,更加竭尽全力的死守王都。

    再说突厥左王亚铎利,其所统帅的十万兵马皆是突厥精锐,而吕奉所率领的左骁卫经过长途跋涉和数度作战,减员十分迅,此时能够作战的士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