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好时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好时光- 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此前不方便,或者没有合适的机会反驳,天灾出现,给了守旧势力最好的契机,于是群起而攻之。

    单纯救灾,赵祯不怕,他已经习以为常,经验丰富。

    除了三司调拨钱粮赈灾之外,皇家也拿出了一大笔钱。

    没错,就是从杨家院子下挖出的那些,宛如及时雨一般,来的正是时候。

    赵祯拿出了一半,希望尽早赈济灾荒,安定人心。

    也希望借此堵住悠悠之口,可惜现实让她失望了,守旧势力明显不买账。

    数日下来,赵祯通过奏疏、以及各种舆论渠道,发现了御史们背后有很多人的身影。

    有保守旧臣、有将门、皇族,甚至某些宰执大臣也参与其中,赵祯很震惊,也很愤怒。

    之所以冷落曹皇后,其中未尝没有这方面缘故。

    新政不仅仅是范仲淹、韩琦等人的事业,更是他这个皇帝的意志,大宋积患有多严重,他比谁都清楚。

    已然到了不改必亡的地步。

    新政推行了不到十个月,就引来了这么大的反弹,名义上弹劾范仲淹、韩琦等人,实际上是反对自己这个皇帝。

    奈何即便身为九五之尊,哪怕支持新政,也不能直接上去打擂,必须做出一碗水端平的姿态。

    赵祯很恼火,反击是必须的。

    否则遭受打击的不仅是新政,也讲包括皇帝的权威,这是赵祯无论如何不能忍受的。

    偏生范仲淹、韩琦他们无可奈何,并无良策,那就只好亲自出手了。

    也是运气,杨三郎带来的“大杀器”正好派上用场。

    赵祯不禁设想,此物一经面世,百官会是什么表情?

    正是因此,王守忠才会登门叮嘱。

    杨浩虽然有所怀疑,却并不知朝堂局势如此,不得不再度前往玉津园做小农夫,无意间趟入浑水。

    敲开一个花盆,确认里面的土豆浑圆硕大,并未出现腐烂,玉米也都颗粒饱满,杨浩这才放心。

    皇帝要当着百官放卫星,绝对不能出差错。

    至于后续种下的那些,也长势喜人,到了秋天,必能有个好收成。

    许久不见,那些内侍学徒欣然问候,并小声抱怨玉津园闹蛇患,让人心惊胆颤。

    杨浩不免奇怪,玉津园这等皇家园林怎会有毒蛇出没?

    尤其是内侍提及捕蛇者先后抓获三十余条毒蛇,越发让人惊疑。

    看来皇家园林的水远没有看到的那么平静,背后指不定也暗流涌动。

    杨浩暗叹一声,准备坐在一棵树下休息,不想瞧见两个人走了过来。

    当前是一抹杏黄道袍,赫然是女道士清虚灵照大师,身后跟着武功甚高的护卫小太监张隐歌,手中提着个篮子。

    “见过大师。”杨浩不敢怠慢,起身见礼。

    “免礼。”

    女道士声音很轻,却也有些冷:“那天的事情,多谢你。”

    “举手之劳,不必客气。”

    “想来你喜食寒瓜,隐歌摘了几个,算是谢礼,亦是致歉。”女道士声音很轻,波澜不惊,没有丝毫情绪波动。

    “那日隐歌鲁莽,冲撞了小郎君,抱歉!”

    杨浩连连摆手:“大师客气,公公言重了。”

    “下次想吃,打个招呼去摘便是。”

    “哦…多谢大师。”

    吃瓜倒是其次,杨浩真正的目的是收集种子,加上王守忠送的几个,差不多了。

    “这是新庄稼结下的果实?”

    “是!”杨浩点点头,将玉米和土豆递上。

    清虚大师接过仔细瞧了半天,轻轻道:“真是稀奇,不知道从何而来,口味如何?”

    “乃异人所赠,口味甚好,待种子多些之后,可请大师品尝。”

    “好。”

    清虚大师点点头,站在阡陌间来回观察,看样子对蔬果种植颇有偏爱。

    一众内侍则远远避开,不敢吱声,脸上的表情也有些许怪异,好似十分惊讶。

    杨浩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仔细想来应该与清虚大师的身份有关。

    她到底是何许人也?

    清虚大师在那边仔细观察之时,有宫娥前来传话,张隐歌闻言上前在女道士耳边低语几句。

    “告辞!”

    “恭送大师。”

    清虚大师施然远去,河湖对岸的大树下,荆王赵元俨驻足凝望许久,沉吟不语。

    内侍学徒们快步围了上来,叹道:“小郎君,真是厉害。”

    “厉害?”

    “清虚大师向来对人不假辞色,今日竟然给你送寒瓜,稀奇。”

    “大师甚少开口,今日竟与你说了那么多句。”

    杨浩讶然:“这很奇怪吗?”

    “是!”

    “清虚大师主动与人讲话,实乃玉津园奇闻。”

    “夸张了吧?”杨浩不免有些难以置信。

    “我进玉津园好几年了,统共见清虚大师开口的次数,恐怕都没几天多。”

    “好吧!”

    杨浩既惊讶又无奈,旋即问道:“敢问清虚大师究竟是何身份?”

    霎时间,几个内侍退后几步,齐刷刷地摇头,仍旧是半字不提。

    古怪!

    尤其是傍晚出园,瞧见邱泽昕护送赵元俨的车驾从对岸宫宇驶出,张隐歌恭敬相送时,杨浩越发觉得古怪。

    老王爷去探望清虚大师?

    不对啊,看样子女道士该是幽居的嫔妃,怎么能见外男呢?

    哪怕是夫家叔父,垂垂老矣,也该有所忌讳,皇家尤其如此。

    赵祯不在,断没有叔父私下探望侄媳妇的道理。

    玉津园、女道士、八大王……

    皇家的事情,越发古怪了!

第七十九章 计相失态() 
范仲淹有些惆怅!

    去岁此时,从西北回到东京,意气风发,满怀信心。

    励志鼎故革新,为国除弊,富国强兵。

    难得有一群志同道合的老伙计并肩作战,更为难得,身后有官家的坚定支持。

    感动之余,他们全力以赴,设想着如同商鞅强秦,报答秦孝公知遇之恩那般,成就又一段革新佳话。

    可结果似乎不大理想,成为参知政事已经十个月,新政措施逐步推行也有半年之久,但收效甚微。

    改革并非一日之功,尤其是大宋积弊甚为严重,当徐徐图之,不可操之过急。

    范仲淹省得这个道理,所以并不着急,他相信一切按部就班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定会产生效果。

    可是,他们运气不好。

    不等结果出现,反弹便开始了,而且是借天灾而行“人祸”。

    对于这等不及时救灾,反而利用灾荒大做文章,攻讦弹劾的卑劣手段,范仲淹等人颇为不齿,却不得不承认,这是绝好的机会和方式。

    革新岂能没有反对?意料之中的事情。

    天变,无稽之谈。

    却成为守旧势力的绝妙借口,以此迫使自己辞官或是罢相,荒谬之言,岂能屈服?

    天变,却也至高无上。

    以天子自居的皇帝都不能等闲视之,很容易被迫动摇。

    一众革新大臣最担心的便是此事,失去皇帝的支持,再多抱负都无从谈起。

    连续两日,朝会上官家都一言不发,这让他们很担心。

    毕竟,沉默可以解读为犹豫。

    而犹豫,意味着动摇。

    就在他们忧心如焚之时,圣旨传出:六月十二,玉津园观稻,在京五品以上官员伴驾。

    这是?

    灾荒之年,观稻亲农,鼓励耕种自救,倒也合乎情理。

    可是,有必要让百官随行吗?

    在如此紧张的时刻,官家如此举动,意欲何为呢?

    不只是范仲淹,满朝文武都在嘀咕,揣测官家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

    六月十二,多云,微风。

    官家赵祯祭祀武成王庙后,驾临玉津园观稻,百官随行。

    安静许久的皇家行宫顿时热闹起来,人数太多,玉津园的殿堂难以容纳,百官在阅兵用的大校场上集合。

    所幸天空云朵遮住了太阳,又有阵阵微风吹过,才让大汗淋淋的士大夫们好受一点。

    观稻!

    当真这么简单吗?一会该不会动手干农活吧?

    这天气,可真是要了亲命了。

    虽说读书人讲究耕读传家,很多官员本就是农家子弟出身,但久居庙堂,习惯富贵,谁还愿意,还吃得了天朝黄土背朝天的苦呢?

    还好,官家是仁慈的。

    在内侍的引导下,百官来到了湖畔的农田边,官家赵祯已然站立许久。

    待百官匆匆见礼之后,赵祯笑道:“玉津园里庄稼涨势不错,请诸卿随朕来一起瞧瞧。”

    众臣目光落在附近的稻田里,但见绿油油一片,涨势喜人。

    可是,能说明什么呢?

    皇家御园就种了这么一丁点,有专人悉心照料,不缺肥料,不会缺水受旱,更不会闹蝗灾。

    百姓农田哪能有这般待遇?哪有什么可比性。

    有人暗自腹诽之时,那边赵祯笑道:“稻谷长得不错,瓜果也凑合,不过都寻常,没什么看头。

    倒是有几株庄稼种的早,恰逢收获,请诸卿来一起瞧瞧新鲜。”

    新鲜?

    有人觉得官家的这个用词很新鲜,虽说不喜面朝黄土背朝天,却也不至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也有人心生预感,官家如此大费周章,岂会只是简单观摩收获?

    在众臣或不以为然,或谨慎好奇的围观中,禁军将士抬着几个破水缸、花盆、陶罐之类的容器过来。

    不过众人的目光首先被盆中的植物所吸引——没见过。

    无论生于江南,还是长于西北;无论是司农寺的官员,还是农家子弟出身的士大夫,都瞪大了眼睛,全不认识。

    “官家,此为何物?”

    “杨三郎,你来给众卿介绍一下吧!”

    赵祯没有回答,朝着旁边喊了一声,杨浩便从树后走了出来,第一遭在大宋文武百官面前隆重亮相。

    除了范仲淹等少数人,大部分官员并不认识杨浩,但多少都听说过。

    这个少年怎会在此?这些新奇的庄稼与他有关?

    对了!

    前些日子,捧日军突然进驻上土桥一户小院,莫非……

    当越来越多的线索汇聚之时,真相渐渐浮现。

    众目睽睽之下,杨浩走上前,拱手一礼:“杨浩见过诸公,小子奉旨为诸公介绍一下这几株新庄稼。

    此为玉米,粮食;此为土豆,亦粮亦菜;辣椒,蔬菜,亦是调味品。”

    玉米?!

    土豆?!

    辣椒?!

    没听说过!

    众臣惊疑不定,交头接耳之时,杨浩续道:“这几株庄稼皆已成熟,收获之日,请诸公一起做个见证。”

    见证?

    只听杨浩续道:“辣椒就不说了,玉米和土豆是都是粮食,需知产量几何,小子不擅称量、计算,能否请司农寺帮忙称量,三司帮忙计算呢?”

    虽是请求,但当着皇帝的面说出来,那便是要求。

    三司使陈执中带着户部判官走上前,早有内侍备好了纸笔、算筹。

    司农少卿亦闻言出列,提着内侍送上的秤杆,负责称量。

    杨浩行动很迅速,三两下便掰下了为数不多的玉米,当剥去外壳,金黄色的玉米棒出现在众人眼前时,顿时引起了又一场骚动。

    招招手,有内侍立即送上两棒先前收获,已然晾干的玉米。

    “诸公当面,称量一下晾干后的分量。”杨浩扭下玉米粒,装进布口袋,挂在司农少卿的秤钩上。

    “陈相公,一亩玉米株数大概是这些。”

    杨浩在纸上写下一个数字,指了指远处的农田:“倘若存疑,那边有一部分尚未收获,可实地勘测验证。”

    陈执中与户部判官上前查看测算,确认无误,待司农少卿称出分量,便立即摆弄算筹,开始计算亩产。

    片刻之后,当一个数字浮现在心头,素来稳重的大宋计相脸色为之一变,惊愕不已……

    众臣惊讶疑惑之时,杨浩拿起铁镐砸在了陶罐之上。

    陶罐碎裂之后,从泥土中滚出了许多浑圆硕大的圆疙瘩……

    这便是所谓的土豆吗?

    杨浩无论大小,将所有土豆收纳入袋,再度挂在秤钩之上,司农少卿立即给出单株土豆的产量。

    “陈相公,土豆种植的株数与玉米相当,您给算算亩产?”

    “什么?”

    陈执中本来惊愕的脸色再度为之一变,仿佛难以置信,似又有些惊喜。

    只见他双手颤抖,纸币掉落在地,一双眼直勾勾地盯着布袋里的土豆,两眼放光,继而竟老泪纵横……

第八十章 陈抟弟子() 
计相失态,盖因产量惊人。

    看着户部判官最终核算出的数字,陈执中喉头几动,用颤巍的双手将纸张捧起,走到赵祯面前,双手恭敬呈上。

    什么情况?

    百官不明所以,翘首眺望,满心好奇。

    只听陈执中激动道:“恭贺官家,玉米亩产六石以上,土豆亩产可达十五石。”

    什么?

    玉津园农田之旁,顿时炸开了锅。

    百官群情耸动,一个个脸上全都写满震惊,不可思议。

    章得象颤声问道:“昭誉,你确认没算错?”

    “绝无差错。”陈执中的回答掷地有声。

    三司使与度支判官亲自计算,没有比这更权威的数字了。

    原本一脸难以置信的百官,此刻表情各异,大多数都是惊喜与激动。

    以农为本的时代,士大夫们太清楚那两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亩产六石,甚至十五石的粮食,简直不敢想。

    即便普遍种植后,不及这般精耕细作,产量有所下降,那也不得了。

    那个土豆,哪怕亩产只有十石,不,七八石,百姓家中也会多出不少余粮,青黄不接之时,便是救命之物。

    难怪陈执中失态,现在他们全明白了,大部分人都有类似反应,有人甚至激动的嚎啕大哭。

    明白了!

    来龙去脉已经显而易见,为何八王爷会抱病奔走,为何捧日军会进驻陋巷,根本不是为了那些所谓的金银财宝。

    这几株庄稼,比数十万贯银钱金贵多了,堪称是无价之宝。

    今日伴驾,也根本不是所谓观稻,而是认识新庄稼,见证惊人的产量。

    继而……

    有人看向官家赵祯,脸上虽然洋溢着笑容,但并无太多震惊,显然早就了然于心,今日也是有备而来。

    朝堂上没有糊涂虫,官家是何用意,百官心知肚明。

    范仲淹恍然大悟,官家不仅没有放弃,而且直接出大招来反击,震撼效果超乎想象。

    杨三郎!

    神奇庄稼是他进献?

    难怪乾元节当日,官家要在金明池宣召他。

    果是个神奇少年啊,一出手就非同凡响,也不知他从何处寻得这几样金贵庄稼?

    大宋境内从未有听说有此等作物,莫非是异域而来?

    惊喜之后,百官心中全都泛起了同样的疑问。

    章得象代表百官问道:“官家,敢问此三作物是何来历?”

    “此事说来话长,或许该从雍熙年间说起。”

    雍熙?

    太宗年间?

    百官不禁面面相觑。

    赵祯笑道:“昔年皇祖心忧天下,曾召见了一位奇人入宫,请教富国强兵,安邦抚民之策。”

    呃……

    雍熙年间至今已经五六十年,大部分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