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好时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好时光-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杨浩有些奇怪,自家这种街边小店,顾客大都是市井百姓,没什么华贵儒雅气质。

    赵元俨到来纯属偶然,此刻竟又来了三位温厚深沉的儒雅文士前来,有些……不合常理啊!

    杨浩自然也就多了个心眼。

    “此间便是荆王光顾的食肆?”

    “呃…是,王爷刚走,几位若是拜访王爷,恐怕得去王府了。”

    “我等找王爷作甚?找的是这间食肆,和小郎君你。”

    “我等慕名而来,想品尝一下贵店美食,不知方便与否?”

    莫名而来?我家食肆很有名气吗?

    这个借口未免太不走心!

    “小郎君莫非不知?八王爷乃东京著名饕客,但凡他老人家赞誉的美食,定是人间美味。”

    “玉楼包子之所以名满东京,食客趋之若鹜,皆是因八王爷赞誉之故。”

    呃……

    传闻严毅不可犯,能够止儿啼的八大王竟是个美食家?还有如此强的号召力?

    杨浩不免有些意外,也有些许惊喜。

    这么说的话,自家食肆马上就要名噪东京,赚大发了?

    不错,不错!

    “几位稍等!”杨浩当即走进厨房,烹制了几道小菜呈上。

    三位中年品尝之后,欣然赞叹:“果然美味,难怪八王爷称道垂青。”

    “适才听闻今日有少年郎马下救人,与西贼对峙,可是小郎君?”

    前一刻还在谈美食,后一瞬便话锋一转……

    未免也太生硬了吧?

    “啊…舍妹年幼,不慎遇险,在下相救分属应当…至于与西贼对峙,谈不上,只是不忿西贼猖狂罢了。”

    “小小年纪,能有此勇气,难能可贵。”

    “先生谬赞…”

    “小郎君就不怕激怒西贼,破坏和谈而吃罪吗?”

    问得有多啊!

    杨浩狐疑地仔细打量三位文士,儒雅、稳重、深沉,不似文士。

    进门之后大半的时间在自己身上,问题多过对美食的赞誉…

    食客之意不在味,在我吗?

    杨浩干笑两声,拱手道:“恕小子眼拙,请教三位先生尊姓大名。”

    “哦?”为首年纪最长的文士哈哈一笑:“师鲁所言不错,小郎君果然聪慧敏锐。”

    “既然识破了,小郎君不妨猜猜?”

    尹洙?

    杨浩心中一动,讪笑道:“恕小子冒昧,可谓范、韩二位相公当面?”

    “哈哈,杨三郎果然名不虚传。”

    果然!

    杨浩旋即看向气质最儒雅,相对年轻的第三人:“那么,这位先生是?”

    “欧阳永叔!”

    我去!

    范仲淹、韩琦、欧阳修联袂而来,阵容有点豪华啊!

    杨浩不由吃了一惊,讪笑道:“三位先生光临,小店蓬荜生辉。”

    “杨三郎,现在可否回答先前的问题?”范仲淹笑着询问。

    这……

    你们到底是来吃饭,还是问问题的?

    杨浩哂笑:“小子当时冲动愤怒,哪管的了那么多。”

    “果真吗?”

    “嘿嘿,和谈乃是国之大事,岂会因为一个寻常百姓受影响,西贼纵然猖狂,也不会这般儿戏的。”

    “这么说,你并非全是冲动,还是有把握的?”韩琦抬头看向杨浩,目光里尽是探寻。

    “呃…”

    杨浩挠挠头,低声笑道:“小子愚见,西贼越是猖狂,可见他们越是想要和谈。”

    “为何?”

    “外强中干之人不都是如此吗?”

    杨浩笑道:“声势阵仗大了,才能唬人,然后好漫天要价嘛!”

    范仲淹眼神一动,笑叹道:“尹师鲁赞誉有加,八王爷垂青维护,杨三郎,果然名不虚传。”

    我很有名吗?

    “哪有?在几位先生面前,小子纯属班门弄斧,见笑了。”杨浩摆手一笑,转身便欲离开。

    “你说得对,西贼确实漫天要价。”

    范仲淹突然一句,杨浩下意识道:“那就落地还钱喽!”

    “西贼要求割地岁赐,可当应允?”

    杨浩回过神来,苦笑道:“此乃军国大事,我一个市井小子如何敢胡言乱语?”

    范仲淹笑道:“权当随口闲聊喽!”

    “能这样?”

    “为何不能?”

    好吧!

    杨浩低声道:“小子窃以为,当然…不能!”

    “哦?为何?”

    见范仲淹问的认真,杨浩眼眸一动,心中顿时生出一个想法。

    “这个嘛…敢问三位先生,六国因何而亡于秦?”

第四十五章 杨浩的小心思() 
六国因何而亡?

    范仲淹、韩琦、欧阳修三人皆是一怔,没料到杨浩会反问这样一个问题。

    一个很深奥,很难回答的问题。

    自从六国灭亡的那一天起,至大宋的一千多年里,无数人在思考。

    答案五花八门,各有高论,相当复杂。

    杨浩想问什么呢?

    范、韩、欧阳三人都敏锐地意识到,杨浩不是随口乱问,答案定有指向,很可能与宋夏和谈有关。

    “三郎以为原因何在?”范仲淹突然来了兴致。

    “赂秦!”

    杨浩也不卖关子,径直道:“秦军东征,六国但凡不敌,总会割地求和,换取一时平安。

    是以秦国攻伐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到后来甚至到达今日割五城,明日让十城的地步。”

    果然!

    欧阳修心中一震:“三郎高论,继续。”

    “割城让土,城池里则是百姓钱粮,一增一减,此消彼长,秦国日强,而六国趋弱,尔后秦军再度进犯,周而复始…”

    杨浩叹道:“暴秦之欲无限,而六国之地有限,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以地事秦,犹如抱薪救火,薪不尽,火怎能灭?直到有一天,全都被大火烧成灰烬,天下唯秦,焉有六国?”

    静,很静!

    三位朝廷大员都沉默了,盯着杨浩默不作声,心中却澎湃汹涌。

    论点很新奇吗?

    不是!

    浅显的道理,一点就通,大家心里多少都知道,只是鲜有人总结出来。

    且以史为鉴,借古喻今,针砭时弊。

    韩琦甚至在想,今日垂拱殿议政之时,如果说出这番话,晏殊是否会无以言对呢?

    一个十五岁的少年,思维如此敏捷,论调高屋建瓴,实在让人惊叹。

    哪怕一向眼高于顶的韩琦,此刻也不由高看了一眼杨浩。

    “三郎宏论,妙哉!”

    范仲淹点点头,轻声道:“所以三郎是认为,不该给西夏割地岁赐。”

    “割地断然不能,灵夏之地,萧关以北,横山以西都已经尽数为西贼所据,如果还要割地?难不成要把陕西四路割给西贼?”

    杨浩沉吟道:“至于岁赐,虽说是毒瘤,但小子窃以为,如果不是很多的话,先给上几年也未尝不可。”

    “为何?你适才言及六国亡于赂秦,给岁赐不也等于赂敌吗?”欧阳修率先反问。

    杨浩摇头:“长期肯定不行,但是偶然一两次,解下燃眉之急,并非不可。

    毕竟西北三战皆败,这等时候,花点钱暂且息事宁人,也不失为一种办法。”

    提到西北战败,韩琦便下意识低头,好水川之败,于他而言就是个伤疤,难以抹灭的耻辱。

    欧阳修叹道:“岁赐一旦应允,可不是三年五载的事情,大宋每年给辽国岁币已然不菲,西夏再狮子大张口,无异于雪上加霜。”

    “所以喽,赶紧想法子,教训一下西夏人,不能老被他们敲诈。”

    杨浩悠悠道:“至于岁赐,给便给了,如果给的妥当,也并非全无好处……”

    “此话怎讲?”范仲淹眉头一动,听出了弦外之音。

    “朝廷给岁币,该不会是只给银子吧?”

    “银、绢、茶皆有。”

    “那就好,银贵钱贱,西贼若是拿了银子再到我大宋购物,可就赚大发了。”

    范仲淹与韩琦对望一眼,心中了然,这便是李元昊坚持“至京市易”的缘故。

    “给些绢布、茶叶,在西北边界建个榷场之类的,专门与西夏做生意,卖些丝绸、瓷器、漆器、胭脂水粉、日用之物…

    但凡东京富贵人家用的东西,全都拿过去卖,西北苦寒之地,党项人日子过得苦,就算是为他们提升一下生活质量。”

    “……”

    见到三位先生无语的神色,杨浩淡淡一笑。

    “三位即便不曾到位辽国,想必也知晓而今契丹人的生活状况吧?曾经放牧为生的契丹人,有多少人已经不住毡帐?

    尤其是契丹公卿贵族,据说他们的生活与东京权贵大夫几乎差别,且不说吃穿用度,甚至东京流行的诗词佳作,要不了多久便可风靡上京。”

    “三郎想说什么?”

    杨浩道:“试想一下,辽国境内要是突然没了我汉家的物品,奢华富足惯了的契丹人,能回到那个天当被子地为床的日子吗?

    党项也一样,人啊,总是贪图安逸的,习惯了绫罗绸缎,还能穿的惯羊皮破袄吗?

    先贤有言: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实乃至理名言。”

    欧阳修沉吟道:“在党项兴起奢靡之风,消磨其意志?

    好是好,可减小甚慢,辽国行汉俗已经数十年,依旧…”

    所以他们最终败给女真喽!

    只能说大宋太积弱,比辽国更不堪,纵然机会摆在眼前也把握不住……

    杨浩腹诽一句,续道:“西夏不同于辽国,灵夏之地贫瘠,物产不丰。除了牛羊马、皮毛、青盐,他们还拿得出什么?

    他们对大宋的物资太渴望了,不消几年时间,他们便会依赖大宋商货,到时候…开不开榷场我们说了算。”

    “也是,单单是这两年禁绝青盐,西贼已经叫苦不迭。”

    “所以喽,榷场在手,西贼卖不出特产,买不到需求,到时候大宋根本不用做什么,党项勋贵自己就会和元昊闹起来。

    不过以元昊的一贯野蛮性情,很可能会对外镇压,对外领兵犯境,逼迫大宋开榷场,但愿那时的宋军有与西贼一战之力。”

    “三郎言之有理,但都是后话,眼下西贼使臣张狂,狮子大张口,怕是不好相与。”

    “会咬人的狗,不叫的。”

    杨浩指了指慵懒的大黄,笑道:“西贼越是猖狂,漫天要价,也许他们越是迫切和谈…”

    “有何依据?”

    “依据没有,但有推测。三场战事,关中的常平仓都空了,以至于水灾后百姓逃难求食。

    西夏地狭且贫,家底远不如我大宋,想来,他们眼下的日子恐怕很不好过吧!”

    这个推测,合情合理!

    宋人厌战,而西夏则是……短期无力再战。

    范、韩二人皆是心中一动,似乎把握到了什么。

    “既是谈判,讨价还价不可避免,开口要高些,即便削减,最终落到兜里的也不会少,西贼精明着呢!

    当然,如果价码实在削不下去,那就向西贼多要点东西,顺带给他们找找麻烦!”

    “要什么?”

    “何种麻烦?”

    杨浩微微一笑,铺垫许久,终于可以名正言顺道出自己这点小心思了……

第四十六章 欲速则不达() 
范仲淹、韩琦、欧阳修联袂而来,多半是因为尹洙。

    也不知尹判官说了什么,三位新政大臣对自己好似颇有兴致。

    一进来便拐弯抹角,到最后竟直接提问,问的还是朝堂军国大事。

    莫名其妙!

    鉴于兹事体大,又鉴于三人的身份,杨浩本不想掺和的。

    但是转念一想,突然发现是个好机会,兴许可以趁机动点小心思,夹带点私货。

    杨浩笑道:“如果岁赐必不可少,那就花同样的钱,多买点东西喽,比如…要西贼释放被俘的将士、工匠,甚至是边地百姓。”

    范仲淹与韩琦皆是眉头一动,他们曾驻守边陲多年,自然知晓西夏素来不放俘虏,被捉生军掳走的边民也不在少数。

    “这个…怕是不易。”

    杨浩讪笑:“肯定不易,不过…试试嘛!兴许元昊觉得有利可图,没准就答应了呢!”

    “那三郎所谓的找麻烦是?”

    “还是人的问题。”

    杨浩沉吟道:“西夏地广人稀,甚至可以说人口匮乏,要不捉生军也不会四处掳掠,如果放归我大宋俘民,西贼能坐视损失而不弥补吗?”

    “捉生军一年四季,从未有停歇之时。”

    “那就对了,刚刚归还宋人,和议成功,只要陕西四路的边军小心防备,西贼捉生在我大宋肯定无所获。”

    杨浩悠悠道:“有道是东方不亮西方亮,西夏总要找个地方补充人口才行,或是河西,或是青塘、或是辽国…

    辽主耶律宗真、青塘赞普角厮罗,哪个都不是好惹的,无论谁与西贼起了冲突,想来大宋上下都乐见其成吧?”

    “小小年纪,还真是敢想。”

    范仲淹等三人皆是一惊,他们都听出了“老成谋国”的意味。

    可偏偏,说出这番话的是个——少年!

    大宋立国以来,神童不少,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当今宰相晏殊。

    十四岁以神童入试,才华出众,得真宗皇帝青睐,赐同进士出身,一路青云,官至宰相。

    当年晏殊出众的是诗词文章,站在朝政谋略的角度来看,算不得什么。

    而今杨浩开口便是军政方略,远见卓识甚至比某些朝臣更胜一筹……

    如果十四岁的晏殊是神童,那么十五岁的杨浩是什么?

    天才?抑或是——妖孽?

    “杨三郎,你对西贼情形似甚为了解?”

    “啊…小子是京兆人,距西垂近,故而听说了一些…”

    杨浩讪讪一笑,他不会说自己看过史料,更不会说史书记载,辽国和西夏明年会因为人口问题开战……

    当然,三位朝野大员也不会相信这个蹩脚的理由,却也并未打破砂锅。

    “三郎天资聪颖,见识多广,本官兼在太学任教,可为你安排,入太学深造数载,将来金榜题名,必是我大宋经邦济世之才。”

    欧阳修在第一时间伸出橄榄枝,邀请杨浩入读太学,言下之意,可以直接拜在他门下。

    杨浩心头一震,欧阳修在大宋,乃是整个古代文坛的地位不言而喻,。

    其门下弟子不少都是名噪当时,流芳百世的牛人,比如师徒同列唐宋大八大家的曾巩。

    大宋想要拜其门下的书生不知凡几,兴许可以从东京排到洛阳去。

    身在后厨的杨田氏惊喜不已,她不知道欧阳修的地位,但她知道太学,那可是大宋最高学府,只要进去等若就是半个进士了。

    在座的三位似乎都是朝堂高官,他们多有青睐,那么三郎将来高中进士,入朝为官想必顺理成章。

    杨田氏激动不已,只盼着杨浩可以为官做宰,光耀门楣。

    却万万没想到,绝好的机会摆在眼前,杨浩竟然——拒绝了。

    “多谢先生美意,可惜小子不是读书的料,就不叨扰先生了。”

    这……

    第一遭主动收徒遭拒,欧阳修不禁错愕,不过并未生气,这个学生有“倨傲”的资格。

    “三郎若不喜学舍枯燥,可另拜名师。”

    欧阳修看了一眼范仲淹,笑道:“希文兄,门下多一高徒,不知意下如何?”

    我去!

    欧阳修推荐,拜入范仲淹门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